《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姑姑,那我不成了关贝勒的……妹妹了吗?

    玉儿心花怒放。

    还有,关卓凡拍胸脯,这个孩子必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就生了下来,坐过月子后,圣母皇太后便可回宫,继续垂帘听政,一如其旧。

    玉儿并不以为关贝勒是在说大话,他的神通,何等广大?既然他说可以“神不知、鬼不觉”,那就必定是“神不知、鬼不觉”的。

    既然,此事于圣母皇太后有百利而无一害,那……奴婢就遵贝勒爷的命吧。

    玉儿不是小孩子,皇宫又是天底下机心最重、倾轧最烈之地,深宫中的女人,最擅察言观色,心思最是机敏深沉,玉儿又是个一等一聪慧的女子,关卓凡的话,她未必尽信,不过,无论如何,关卓凡提供了看上去很有说服力的“表面证供”,玉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终接受了关卓凡的“请托”。

    关卓凡的话中,一切令人起疑和不安的因素,都被她轻轻的抹掉了。

    玉儿替慈禧避孕,“技术动作”之“变形”,倒并非自那晚之后就开始了的——那个时候,关卓凡和恭王同领军机,关卓凡还未取得政治中枢的主导权,因此,时候未到。

    之后,聚贤馆揭帖案、敖保弑主案,两桩泼天大案接连爆出,惇王削爵圈禁,宝洌顺鼍跻惨浴胺钪安唤鳌痹馇矗胺垂亓恕蓖帘劳呓猓刈糠舱嬲沟沽斯酰级懒炀⒍辣被墒炝恕

    就是说,慈禧于关卓凡之“樊篱尽撤”,是自第一次“巡视颐和园工程”始——当然,慈禧自己,是全然被蒙在鼓里,不晓得玉儿的手脚,“不干不净”,那个“杀千刀”的“脏玩意儿”,大半都留在了自己身子里边儿。

    不过,那一次,慈禧并没有“中招”。

    第二次“巡视颐和园工程”——也即前不久的那一次,终于“侥天之幸”了。

    百分之五十的“中奖率”,轩亲王的“准头”,还真是不坏;圣母皇太后的那块“田”,也是够肥沃的。

    这个“进度”,超出了关卓凡自己的预计,不过,时机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恭王刚刚辞去一切差使,退隐泉林;中枢大政,关某人只手遮天。

    他简直该学一学御姐,去拜一拜菩萨。

    玉儿,谢谢你。

    需要说明的是,宫女不比太监,下值之后,也不能随便出宫,传递消息,没有太监方便,不过,也不是没有法子。

    宫女一个月可以和家里人见一次面,宫外边儿的东西,不能随便递进宫来,但宫里边儿的东西,譬如主子的赏赐、自己攒的月例,是可以交给父母家人的,这就是一个向外传递消息的最好的机会。

    宫女和家人会面,有内务府的人“监场”,机密的话是没法子说的;交给家人的物件,要先由内务府官员检视,出宫的时候,把守宫门的护军还要再查一遍,所以,复杂的消息,是很难传出宫去的,信件、字纸神马的,就更不必说了。

    不过,关卓凡并不要玉儿传递什么太复杂的信息,他要知道的最紧要的一条信息是:圣母皇太后“巡视颐和园工程”之后,月事是否如常?

    玉儿每次和家人见面,交代的物件中,都会有些银两,或是小银锞子,或是散碎银块,这些银锞、银块拢在一起,若是偶数,便意味着“来了”;若是奇数,便意味着“没来”。

    这是关卓凡和玉儿在“冠军号”的时候就约定好了的。

    苏达只负责向关卓凡报告银锞和银块的数目,至于这些数目意味着什么,他是不晓得的。

    前天,李莲英至敦柔公主府传谕,他前脚走,苏达后脚到,以有“王庄改革”的重要事项要向王爷请示为名求见,带来的消息就是——“奇数”。

    因此,慈禧临幸敦柔公主府,要和自己说些什么;之前在养心殿上,御姐的神情又为何如此怪异,其时,关卓凡已经心中有数了。

    事实上,在“投资”玉儿之前,关卓凡就开始布这个局了。

    跨海征日,抵达长崎之后,一枪还没放,一仗还没打,关卓凡就叫长崎奉行竹内四郎“请楠本先生过来一晤”,弄得竹内四郎还以为楠本稻艳名在外,引起了关贝子的垂涎。

    关卓凡要把楠本稻带回中国,理由冠冕堂皇,“中国的现代医学,也在刚刚起步,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想请先生移居中国,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医疗事业,特别是创建现代的妇科医疗,先生岂有意乎?”

    这个话,不算忽悠楠本稻,不过,另外一个目的也同样重要:他要有朝一日,楠本稻做为慈禧产检、接生以及产前产后相关护理的活计。

    关卓凡找不到比楠本稻更合适的“私人医生”了:

    一,她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妇科医生。

    二,她是女人,诸事方便。

    三,为人细心,天性谨慎。

    四,她是外国人,身处异国他乡,愈发谨小慎微了。另外,自己可以算是她的恩人,她则几乎可以算成是自己的“战利品”——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确保了她办这个天字第一号隐私差使时,必定守口如瓶,一个字儿也不会外泄的,包括对自己唯一的亲人、女儿楠本高子。

    嗯,就是那话:所有的秘密,都会带进了棺材里面去。

    绸缪经年,终于成事,关卓凡不能没有志得意满之感!

    *(未完待续。)

第七十五章 集议重臣() 
军机处传出旨意,皇上奉两宫皇太后御乾清宫,集议重臣。

    这个“重臣”,包括军机大臣,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内务府大臣,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六部满汉尚书,顾委会主委,都察院左、右都御使,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国子监祭酒,和宗人府的堂官: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以及府丞。

    除此之外,还有恭亲王、醇郡王、钟郡王三位近支亲贵,以及睿亲王仁寿、庄亲王奕仁、怡亲王载敦、郑亲王承志、礼亲王世铎、豫亲王本格等各支亲贵的首脑。

    肃亲王华丰宿疾缠绵,不良于行,请了病假。

    翎顶辉煌,济济一堂。

    当然,这里边儿,不少人的身份是相互重叠的,譬如:

    关卓凡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御前大臣。

    军机大臣里的文祥、曹毓瑛、郭嵩焘,分别是工部、兵部、顾问委员会的堂官,文祥还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首席大臣。

    宝洌д飧瞿谖窀恼圃看蟪迹病霸谧芾砀鞴挛裱妹糯蟪忌闲凶摺薄

    倭仁既是大学士,又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近支亲贵中的醇王,既是御前大臣,新近又派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使。

    睿亲王仁寿,出了代表本支出席会议外,还是宗人府的宗令。

    今儿与会的衙门中,宗人府是最扎眼的一个,这是因为,宗人府主管皇族事务,平素并不参与国家大政,不晓得他们过来,能“议”些什么?还有,大部分的衙门,与会的,只有正堂官,唯有宗人府,正、副堂官到齐,连介乎堂官和属官之间的府丞也到了。

    如此“集议重臣”,是很少见的情形。

    与会的朝臣中,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国子监祭酒,掌管的都是冷曹衙门,品级也不高,平时决议大政,是没有他们的份儿的。其中品级最低的国子监祭酒,虽然勉强可以归入“小九卿”,但论起位份,不过一个从四品,怎么说也算不得“重臣”,他们与会,又能“议”些什么呢?

    类似的情形,只有过一次,就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召开的那次“铁路会议”。不过,会后,与会人员心里边儿都明镜似的:是次会议,“会议”神马的,根本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联署”,其实就是软硬兼施,逼着大家伙儿签字画押,表态支持兴办铁路。

    这一次呢?

    有的人心中嘀咕,是不是“上头”又出了什么新鲜花样儿,又要拉俺们过来按手指模儿啊?

    两宫皇太后御乾清宫会议朝臣,更加是垂帘听政以来的第一次。

    乾清宫为天子正衙,或曰:天子正寝。前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十五个皇帝中,有十四个以乾清宫为寝宫;本朝定鼎,世祖、圣祖二帝,亦以乾清宫为寝宫。世宗移居养心殿,从雍正朝始,紫禁城的政务中心转移到了养心殿,不过,在理论上,乾清宫“天子正衙”的地位,并未改变。

    除此之外,乾清宫的南庑,即乾清门两侧的房子,西边的为“南书房”,内廷词臣直庐,皇帝文学秘书办公的地方;东边的为“上书房”,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包括每一位登基之前的皇帝,也包括今上。至于现在小皇帝改在弘德殿念书,那是后来的事情,刚从热河回到北京的时候,一样是在乾清宫“上书房”念书的。

    乾清宫这样一个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地方,两宫皇太后本是不宜临御的。两宫垂帘,祖制所无,格于形势,不得不行,但防微杜渐,不使牝鸡司晨,变成阴阳颠倒,是掌国亲贵大臣的责任。因此,皇太后在仪制上若有逾距之处,一定要坚决谏阻。

    垂帘五年余,慈禧不止一次暗示,有意临御乾清宫。但恭王每一次都装作听不懂,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一声不吭,总之根本不接她的话头,慈禧自己没趣儿,只好罢了。

    在此之前,两宫皇太后唯一一次临御乾清宫,是接见“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不过,那算国家典礼,和“会议朝臣”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且,选在乾清宫接见友邦俊彦,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中、美“血盟”之谊,重点在于美国人,皇太后临御,不是事情的重点,也就不算“逾距”。

    这一次,可不同了。

    怎么,恭王一退,路数马上就改了?这……

    有人心中不免嘀咕:唉,若论风骨,轩王似乎……不及恭王啊。

    临御乾清宫,用的理由倒是简单:人太多了,养心殿地方不够大。

    如果仅仅是举行什么典礼,大伙儿磕过头就走人,队伍就算排到殿外去,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可俺们今儿是“集议”,每个人都得装到屋子里头呀。

    不过,“上头”还是做出了“避嫌”的姿态,不用明殿,会议的地点,选在了西暖阁。

    乾清宫阔九间,深五间,暗合“九五至尊”之意。中三间为明殿,设宝座;左三间为东暖阁,即著名的“三希堂”,收藏着高宗的心头之好——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三通贴”,并因此得名;右三间为西暖阁,取名“温室”。

    今天的“集议”,就在“温室”中举行。

    大臣们经过明殿进入“温室”的时候,许多人都忍不住抬头,偷偷看了眼宝座上头的那块“正大光明”匾,心中不由生出感慨:鉴于康熙朝九王夺嫡之乱,自雍正朝始,本朝不立太子,圣心默定哪个皇子承继大统,生前拟好旨意,收在这块“正大光明”篇后的“建储匣”内。

    再进一步想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都是按这个制度继统践祚的,然而,因为今上是先帝唯一的儿子,今上继统,这个秘密建储的制度,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意义,今上登基,也就没有经过“打开建储匣,顾命大臣共同验看,再和大行皇帝秘藏身边的诏书对照”这道程序。

    大清的皇祚,如此之单薄……唉!

    有人还在心中嘀咕:不在明殿会议,只怕是不得已为之,未必就是什么“避嫌”——宝座的格局,只为一人而设,根本没法子把一位皇上、两位太后同时摆上去啊。

    “温室”地方不小,可也乌泱泱跪得满满当当的,站立的只有四人,两位当值的御前大臣:醇郡王和科尔沁亲王伯彦讷谟诂,两位奉旨“召对宴筵,免行叩拜礼”的亲贵大臣:轩亲王、恭亲王。

    黄幔后面,圣母皇太后清朗有力的声音说道:“这儿有一道旨意,我们姐俩儿已经用过印了,奕譞,你交给文祥,替大家伙儿念一遍,然后,即转内阁明发。”

    *(未完待续。)

第七十六章 摄政?() 
有人心中一动:用过印了?那还“议”什么?

    有人想:也许,“议”的不是旨意上的事儿呢?

    醇王接过圣旨,递给文祥,文祥接过,站了起来,转过身,面对群臣,展开了圣旨。

    群臣跪在地上,按着规矩,不能抬头仰视,不过,关卓凡是站着的,他留意到,文祥的手,似乎在微微颤抖。

    文祥轻咳一声,开始宣读,声音略微有一点嘶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