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6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醇王府倒是在北京城内,可惜,紫禁城到太平湖,一路出警入跸,四九城的热闹,车辇中的人也是看不见的。

    老百姓看紫禁城,都想着,朱墙之内,不晓得何等富贵、奢华?然而,紫禁城里边儿的贵人,也会想着,朱墙之外,不晓得何等自在、热闹?

    这种心理,非独小皇帝为然,就是慈安、慈禧,有时候也难免会有这样的想头。当然,母子三人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慈安是想过就算,不会再自寻烦恼;慈禧和小皇帝母子,却是心心念念,难以释怀。

    母子二人的区别在于,母亲有能力实现出宫的愿望——并已多次实现了;儿子呢,只好望高墙而兴叹。

    之前,小皇帝还勉强耐得住,今儿的事儿出来,贝阙珠阁,桂殿兰宫,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牢笼,他是再也耐不住了!

    可是,还是上面那句话——出宫,怎么可能呢?

    皇额娘是绝不会放自己一个人出去的。

    那么,像上次去七叔家那样,撺掇皇额娘临幸哪家王公府邸,自己趁机跟了过去?

    这——

    皇额娘原就定了临幸理藩院后胡同荣安公主府的,自己如果软求,皇额娘是有可能带自己去的。本来,去姐姐家串个门儿,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如此一来,就得看那个姓关的嘴脸,我,我不爱见他!

    再者说了,就算姓关的不在家,走这一趟,还是安居车辇,还是出警入跸,外边儿的热闹,还是看不见,没啥大意思!

    总要真正自个儿出门,才算有意思!

    “真正自个儿出门”,几个字,犹如几只热烘烘的小耗子,在心里钻来钻去,小皇帝浑身上下,都热乎乎的,皇额娘“变脸”给他带来的寒意,似乎也不大感觉的到了。

    还有,小皇帝心里明白,出了今天这档子事儿,在宫里,再想对秀儿和其他的宫女,做类似这两日对秀儿做的事情,只怕难上加难了!且不说有没有人跑到钟粹宫去告密,就是自个儿……呃,一想起小李子那嗓子“母后皇太后驾临”,便心下打鼓,浑身发软——呃,也包括下边儿的……那啥啥。

    再来一次,只怕又是……“银样鑞枪头”?甚至,更糟糕也说不定!……

    总之,不敢再在宫里边儿胡天胡地了!

    可是,小皇帝已经决了堤的**,是再也收不回去的了。他一想起《绣榻野史》里的种种淫语秽行,便口干舌燥;再想起《品花宝鉴》中的梨园艳屑,那些酒楼戏馆的热闹,青楼妓院的风情,愈是心驰神往!

    哼,我在秀儿身上“失守”,还不是因为,在宫里“做事”,偷偷摸摸,随时都要担心被“捉奸”?我出得宫去,载酒看花,舒心悦意,还不……大展天威?

    还是那句话:外边儿才算“天宽地广”!

    小皇帝的脑子,拼了命转动起来:怎么才能够出得去呢?

    *(未完待续。)

第八十七章 不可能的任务() 
拿现代的话说,小皇帝的这个野望,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想出宫,首先,得“今日无书房”。

    撤书房,自个儿传旨是不管用的了,那么,只有两条路,一,装病;二,师傅放他的假。

    装病,马上就会引来太医——太极殿也好,长春宫也罢,圣躬不豫,再没有人敢不传太医了。太医到了,一把脉,什么荒唐镜都要打碎了。

    小皇帝甚至想,干脆,自己往自己头上浇盆冷水,自己把自己折腾病!真病了的话——不对!真病了的话,书房是不必上了,可必然得“卧床静摄”,按时服药,到时候,别说紫禁城了,就是太极殿都出不去了!

    还有,我是皇帝,我……犯得着这么憋屈自己嘛!

    师傅放他的假?

    嗯,王师傅是必定肯的,倭师傅呢?嘿嘿,小皇帝暗自苦笑:做梦吧!甚至,做梦都做不来!

    还有,倭仁的功课在前,王庆祺的功课在后,倭仁的功课教过了,当天上午,若内阁和翰林院没有别的事务要处理,他是不会离开弘德殿的。这种情况下,王庆祺要放小皇帝的假,也没那么方便。偶一为之,倭老夫子也许不会干涉,次数一多,他一定不高兴,也一定会出言反对。弘德殿的师傅,台面上虽无主从之分,但王庆祺的资格,比倭仁浅得太多,矮了一辈不止,在翰林院里,又是倭仁的下属,弘德殿的差使有了分歧,王庆祺不能不尊重倭仁的意见。不然,闹了开来,事情必定会传到母后皇太后那里去的。

    思来想去,小皇帝的脑子里,蹦出了这么个念头:如果,倭师傅……病了呢?

    他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前边儿,突然打开了一道什么门似的。

    小皇帝按耐住激动的心情,自己对自己说:倭师傅一大把年纪,生个病有什么稀奇的?又不是一病不起,随便病个……十天半月就好了嘛!

    这个事儿,一时半会儿的,还不能通前彻后想明白,先放一放,继续往下想——

    好,假设上午已经“无书房”了,那么,用过午膳,就剩下午的“国语”课了。

    这个应该不难办!

    教“国语”的不叫“师傅”,叫“谙达”,都是满人,虽然名义上也算“入直弘德殿”,但地位较之倭仁和王庆祺等正经的上书房和弘德殿的“师傅”,天差地远,皇子们——当然也包括小皇帝——对待“谙达”的礼数,也不能和“师傅”相提并论,他们对“谙达”,其实是以仆从目之的——事实上,“谙达”也确实算是他们的“奴才”。

    因此,小皇帝有把握,软硬兼施,叫“谙达”乖乖地放自己的假。

    “假期”拿到手了,就剩下两个麻烦事儿了。

    一个麻烦事儿,是要甩开平日出行前呼后拥的一大班太监——办法虽然还没想定,但应该不会太难;另一个事儿,就真正是麻烦了:如何过把守宫门的侍卫和护军的关?

    小皇帝想得头疼,还是不得要领,于是谋之于小李子。

    小皇帝虽然中二,可是也明白,自己要出宫,小李子的襄助,是绝对少不了的。他还有一个错觉,认为小李子因为“撤书房”的事情,挨了皇额娘的处分,所以,在这个事儿上,很应该和自己“同仇敌忾”。

    谁知小李子一听,“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万岁爷,您就饶了奴才吧!奴才这颗脑袋,还想留在脖子上,多服侍您几年呢!”

    “好啦,好啦,又来这一套!”小皇帝不耐烦的说,“叫你动脑子,不是掉脑子!总是把针眼儿大小的难处,说成天大!就是懒,就是不肯出力!”

    小李子哭丧着脸说道:“奴才怎么敢不出力?可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啊!宫里边儿,有幸见过天颜的人,多了去了,守门的侍卫和护军,眼神儿又是最毒不过,怎么瞒得过去呢?”

    “我可以藏在车里……”

    “万岁爷,车子、轿子,进出宫门,都是要掀开帘子,细细查验的!”

    “我可以扮成一个小太监……”

    “呃,万岁爷是……呃,呃……哦,对了——‘龙日之姿’!怎么可能扮成小太监呢?奴才是说,怎么扮……呃,都不像啊!再者说了,太监进出宫门,都要有腰牌,出宫之前,去敬事房领了;回宫后,交回给敬事房,这个,这个,没法子做假呀!”

    小皇帝没招了,轻轻踢了小李子一脚,骂道:“你这个死奴才,怎么我说啥,你都能堵上?”

    “奴才怎么敢……堵万岁爷?实在是……一片赤胆忠心啊!”

    顿了一顿,又说道:“再者说了,就算能混出宫去,可万一,咱们还没赶回宫里,母后皇太后就派人来请,或者,像今儿这样……”

    “这个先不去想他!先想着怎么出宫!”

    小皇帝来回踱了几步,一跺脚,恶狠狠地说道:“我不管!总之,这个辙,你得替我想出来!不然——”

    小李子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声音中已是带出了哭腔:“万岁爷,这个事儿,真真是做不得的!漏了馅儿,可不止是打断奴才腿子的事儿,真真是……奴才再多长一颗脑袋,也是不够砍的呀!”

    小皇帝冷然说道:“怎么,你不做,我就砍不了你的脑袋了?”

    小李子一呆,浑身的寒毛都竖了起来——他晓得,小皇帝这个话,可不是空口白牙吓唬人!

    自己前边儿的那个小桂子,是怎么没的?宫里边儿的人,暗地里都在说,那其实是万岁爷——

    “你不做,”小皇帝的声音,干巴巴的,“什么下场,你自己晓得;你做了,如果成事,你的好处,可就大了去了!做还是不做,你自个儿……哼,掂量着办吧!”

    沉默半响,小李子低声说道:“可是,万岁爷总要容奴才些日子……”

    “哼,这还算句话。不过,你可别想糊弄我——我可不能没完没了地等下去!这么着,给你……十天时间!到了时候,还想不出辙,看我怎么收拾你!”

    “十天?!”

    “怎么,嫌太长?那就五天好了!”

    “不,不,就十天好了!”

    事实上,小皇帝也知道,出宫这个事儿,异想天开,确实不是说办就能办的,十天的期限到了,小李子如果办不成,他也未必就真要砍小李子的脑袋。可是,这个奴才,你不逼得紧点儿,他怎么肯拿出全部的气力办差呢?

    *(未完待续。)

第八十八章 君子远庖厨?() 
喜儿发现,母后皇太后从长春宫出来之后,就一直处在一种怔忪和恍惚的状态中,她以为,太后还在为小皇帝的“逃学”发愁,忍不住劝道:“万岁爷聪明的紧,又是最孝顺的,主子今儿这么一点拨,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以前,他是年轻贪玩;以后,再也不会淘气,教主子挂心了,主子就不必再发愁了!”

    慈安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喜儿见母后皇太后对自己的话,似乎是不大以为然的样子,她也知道,小皇帝那个脾性,岂是“再也不会淘气”的主儿?自己的话,也就是个虚安慰,再往下讲,也不晓得该怎么说了,只好打住。

    她不知道的是,母后皇太后目下烦心的,已经不是小皇帝的“逃学”了。

    处分了王三喜、桂莲和小李子,一行人就来到了长春宫。在长春宫,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母后皇太后一共呆了半个时辰。半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致“上烦厪忧”?

    这是慈禧出居天津之后,慈安第一次驾临长春宫。

    她心里本来有个想法,以为自己去长春宫,不宜过于频繁,因为,那儿不是自己的“地头”,去的多了,难免有人会有想法,嘀咕“鸠占鹊巢”什么的。所以,慈禧出京已经数天,如果不是因为小皇帝“逃学”,她大约还是不会来长春宫的。

    今儿的事儿,让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错了!

    还是她自己说的那句话——“长春宫、太极殿,是一体的,太极殿没有自个儿管事儿的,长春宫管事儿的,就是太极殿管事儿的”,管理太极殿事务,照料、监督小皇帝,要靠长春宫的人,长春宫如果懈怠了,必定会影响到太极殿,影响到小皇帝。

    长春宫的主人不在北京,长春宫的太监宫女们“没王蜂”了,怎么保证他们兢兢业业、一如既往呢?

    只能靠自己“勤加检视”了!

    所以,自己必须频繁驾临长春宫,这样,执事人等,才会时时警惕,不敢稍有松懈。

    还有,自己“检视”起来,必须细致入微,不能流于形式,不然,下面的人会觉得,母后皇太后不过应付差事——你“应付”,他们也就“应付”你了。

    慈安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进了长春宫。

    长春宫原来的宫门长春门,连同门两边的南宫墙,以及门后面的影壁,都已拆去,所以,从太极殿后殿体元殿穿堂而过,就到了长春宫的院子里。

    从东配殿绥寿殿起,慈安一间间房子看过去。

    一进绥寿殿,心中便微微一颤:一切陈设,都仿佛五年前的时候,细细看去,竟是……一模一样的!

    辛酉政变后,两宫回銮,为议政方便,同住长春宫+太极殿。刚开始的时候,慈安住东配殿绥寿殿,慈禧住西配殿平安室,姐妹俩住在一个院子里,东西相望。

    很快,两人便发现,如此安排,“议政”倒是方便了,可是一宫二主,别别扭扭,不方便的事儿,其实更多。于是,慈安搬到了前边儿的太极殿,把长春宫留给了慈禧。

    可是,太极殿和长春宫,“本是一体”,母后皇太后就算移居太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