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6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顿了一顿,说道:“所以,这个事儿,还是暂时不要告诉她的好。”

    “母后皇太后……圣明。”

    “等他们来了,这个事儿,我同他们说吧。”

    “他们”,指的是奉诏入宫为皇帝“叩喜”的亲贵和军机。

    关卓凡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这个女人,实在是……唉!

    还有,她哪里笨了?

    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算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之一吧!

    他无法清楚表述自己目下的心情:感激?惭愧?负疚?迷茫?……

    “是。”

    除了这个“是”字,他说不出更多的话来。

    门外、殿外的人来人往,反衬得西暖阁内出奇的安静。

    “对了,”慈安突然想起一个事儿,打破了沉默,“上一次,六福晋进宫问安,听她说,这段日子,六爷一直住在香山碧云寺,吃斋念佛,传旨的太监,到了凤翔胡同,不会扑个空吧?”

    “应该不会,臣听说,恭亲王昨儿个已经回到城内了。”

    “啊,这个,倒真是巧……”

    事实上,这个,不是什么“巧”。

    关卓凡看了一眼摆放在角落里的大自鸣钟,说道:“回太后,时辰差不多了,住的近的亲贵、军机,大约已经快到了,臣……去军机处等候他们。”

    “啊?哦,对,对,你去吧。”

    第一个到的,就是恭王,他和关卓凡见了面,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两只手抓住关卓凡的两只手,用力的握了一握。

    第二个到的,是钟王,他是明显被吓到了,清秀的面孔上,神情恍惚。

    军机处里,虽然有恭王和关卓凡两位哥哥,但这个场合,不能请安,不能问好,他对着恭王和关卓凡,默默地呵了呵腰,在角落里寻了张凳子,坐了下来,一声不吭。

    很快,睿亲王仁寿、庄亲王奕仁、怡亲王载敦、郑亲王承志、礼亲王世铎、豫亲王本格,以及科尔沁亲王伯彦讷谟诂,都到了,四个大军机,文祥、曹毓瑛、许庚身、郭嵩焘也到了。

    屋子里挤满了人,灯光昏暗,人们小声地交头接耳,气氛十分压抑。

    最后一个到的,是醇王,他一进门,就大声说道:“嗐!怎么出了这档子事儿!”

    恭王瞪了他一眼,说道:“你瞎嚷嚷什么?什么叫‘这档子事儿’?这是‘喜事儿’!”

    醇王立刻收声。

    不过,谁都知道,这不是什么真正的“喜事儿”,该摆出一副什么表情,实在是难为了一班亲贵重臣。如丧考妣是不行的,欢天喜地更加不行,屋子里,人人都觉得别人脸上的神情,古怪难看,却不晓得,自己的神情,在别人眼中,一样是古怪难看。

    尤其是怡亲王载敦、郑亲王承志、礼亲王世铎、豫亲王本格四个。

    这四位,有的是“罪余之家”,如怡亲王载敦、郑亲王承志;有的年纪轻,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大风浪,如礼亲王世铎、豫亲王本格。他们身上,都没有什么像样的职分,也从来没有办过什么像样的差,与政治中枢,一向隔膜,别的人,进宫之前,大都由传旨的太监口中,得知出了什么事儿,他们四个,却是一无所知——既没有人巴结他们,他们自己也不敢问。

    可是,宫门下钥之后,传召外臣,体例所无,必定是出了天大的事情,才会这么做!不晓得这个“天大的事情”,是出在宫里边儿,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单是想一想,就差点儿要晕了过去!

    因此,紧紧地揪着心,微微地打着哆嗦,进了宫。

    一进宫,眼睛瞪大了,宫里居然在张灯结彩——什么情况?

    有什么喜事儿吗?

    不对啊!

    见到的每一个人——值班的官员、太监、苏拉,人人脸上的神情,都像死了老子娘似的。

    这才知道,皇上“出天花”了。

    果然是“天大的事情”!

    虽然,这个事儿不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可那份惊骇莫名,也不必说了。

    “人既然到齐了,”关卓凡说道,“二哥,六哥,咱们就‘请起’吧!”

    “二哥”,指的是庄亲王奕仁,他行二,年纪比恭王还要大出一截,在坐的亲贵中,辈分是最尊的。

    奕仁点了点头。

    “就请二哥打头,六哥次之……”

    奕仁连忙摇手:“逸轩,这个使不得,这个很该由你……”

    顿了顿,“或者老六……”

    恭王打断了他的话:“二哥,逸轩排的次序是对的——这是‘叩喜’,不是朝堂议政,你若不在,自然是我打头——你就别瞎推让了!”

    “啊?啊,好,好……”

    于是,庄王打头,恭王次之,一大屋子人一个个出了军机处,鱼贯而入内左门,沿西一长街前行,左转入遵义门,再右转入养心门,进了养心殿。

    “叩喜”的地点,自然就不是西暖阁,而是平日议政的东暖阁了。

    一进明殿,抬头一看,氤氲缭绕之中,居然是一尊宝象庄严的神像——柳眉樱唇,竟是一位女神仙。年纪大的,晓得这是什么花样;年纪小的,不免又瞪大了眼睛,这是何方神圣?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东暖阁内,有站有跪,乱糟糟一大屋子人,烛光摇曳中,一片参差不齐的“给皇太后叩喜”、“给皇上叩喜”的声音,此起彼落。

    这个场景,叫关卓凡有了一种颇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这是一个戏台,正在上演一台荒诞的戏剧。

    中国,真的是不能不改、不能不变了。

    可是——自己不正在利用这种荒诞,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吗?

    唉。

    *(未完待续。)

第一五二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听着臣子们不着调儿的安慰,什么“圣天子百神呵护,自然早占勿药”之类,慈安一直费尽力气,强忍眼泪——她不是怕“失仪”,而是迷信,她相信,这种场合,如果放声儿,就会冲撞“痘神娘娘”,神仙不高兴,事情就不好办了。

    下头的话,很快就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倒不是亲贵重臣们拙于口舌,而是大伙儿都晓得,皇上得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病,也都晓得,自己说的,基本属于废话,“圣天子百神呵护”神马的,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听天由命”。

    算啦,意思一下就行啦。

    待所有人都叩过“喜”了,慈安开口说道:“大晚上的,把大伙儿叫过来,这一来呢,是替皇帝‘叩喜’——嗯,你们都有心了。”

    顿了一顿,“这二来呢……”

    说到这儿,不由自主,看了关卓凡一眼。不过,此时的关卓凡,虽然站着,却微微俯首,两个人的视线,并没有对上。

    “呃,二来,有一个事儿,是一定要和大伙儿商量一下的。”

    听到“一定”二字,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大伙儿晓得的,”慈安说道,“目下,圣母皇太后正在天津,为先帝祈福,唉,我是不晓得,皇上‘见喜’这个事儿,到底要不要说给她听?”

    下头鸦雀无声。

    “按理说,”慈安继续说道,“儿子病了……啊不,是‘见喜’——儿子‘见喜’了,没有个不叫为娘的晓得的道理,可是——”

    顿了一顿,叹了口气,说道:“如果说给‘她’听,那么,‘她’回来还是不回来呢?回来的话,为先帝祈福的事儿,就算半途而废了;不回来吧,隔着那么老远,心里着急,‘静心祈福’什么的,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的了!”

    下头更安静了,呼吸可闻。

    “总之,”慈安说道,“这个事儿,只要说给‘她’听,为先帝祈福的大功德,就算——唉,真是这样的话,不说先帝在下头如何,就是皇上——唉,身为人子,心里……也过意不去吧?”

    顿了一顿,“所以,我是没有主意的了,真的说给‘她’听,恐怕,‘她’也是没有主意的。在场的各位,不是懿亲,就是重臣,都是与国同体的人,这个事儿,只好请大家伙儿,一起来拿个主意了。”

    主意,主意,嘿嘿,一向拙于言辞的母后皇太后,这段话,说的跟绕口令似的。

    下边儿的人,除了两、三个小年轻,大都是天底下一等一的人精,母后皇太后话中的意思,哪有听不出来的?

    说什么“我是没有主意的了”,其实,“儿子病了,没有个不叫为娘的晓得的道理”,一句带过,接下来,反复申明的,都是“不叫为娘的晓得的道理”,则母后皇太后的“主意”,还用说么?

    但是,“请大家伙儿,一起来拿个主意”,却绝不是走过场,这是为分摊责任,是把大家伙儿一起拉下水、栓到一根线儿上的“主意”。

    关卓凡的“主意”呢?

    还用说?人家是第一个进宫的,上头的丈母娘和下头的女婿,这两位不商量好了,能大晚上的把“大家伙儿”拉进宫里来?

    谁都不说话,关卓凡也不说话。

    恭王突然发现,已经“吾居炉火上”了。

    今天“叩喜”的排名,庄王打头,自己次之,所以,母后皇太后提出来的这个难题,臣下的发言,就该庄王“打头”,自己“次之”。

    可是,恭王晓得庄王这个人的,这种事儿,你就算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他也是不肯第一个开这个口的;就算指名发问,他也只会反复说“宸衷独断,臣下何敢妄议”之类的话,逼得急了,就说“臣愚昧,实在不晓得该怎么办?”

    反正,打死也不肯承担“首倡”这个责任的。

    自己呢?

    庄王可以装傻,反正人家从来没有掌过权,没有办过差,打从娘肚子出来,就是个“恬淡王爷”,实在也没有义务承担这种责任。

    自己呢?也可以装傻吗?

    自己是做过议政王的人,是领班过军机的人,是独掌过朝政的人,且“退居藩邸”也没有多少日子,自己——唉,装不了傻啊。

    恭王不能确定这种安排是不是关卓凡刻意的设计,但是——

    他心里长叹一声:台上也好,台下也罢,我都被这个人绑的死死的!

    君臣对晤,不可以长时间无语,养心殿东暖阁中,气氛沉重、压抑得叫人心慌。

    郑亲王承志、礼亲王世铎、豫亲王本格,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从未身处如此“天威不测”的环境中,跪在地上,身上的汗,一层一层往外冒,腿也开始打哆嗦了,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就快撑不住了。

    恭王终于打破了沉默。

    他轻轻的咳了一声,说道:“母后皇太后厪虑甚是,臣亦以为,此事说与圣母皇太后知晓,徒乱慈意,却无大局无补。再者说了,圣母皇太后在天津,静心祈福,此时此刻,不仅是为先帝,亦是为今上。”

    慈安眼睛一亮,说道:“对,对,六爷说的对!妹妹在天津的这场功德,也算是……替皇帝做的呀。”

    下头的呼吸声,突然明显了起来——几乎人人都松了一口气。

    恭王代表“懿亲”,亲贵既已表明态度,接下来,就该军机了。

    “启禀母后皇太后,”文祥说道,“‘出天花’的最大关隘,在前头的一十八天,这一十八天挺过去了,圣躬即可望大安!一十八天并不算太长,过了一十八天,再报给圣母皇太后知晓,庶几不烦厪虑,似乎……更加妥当些。”

    “一十八天?”

    慈安怔了一怔,心头突然涌起莫名的希望,她掩饰不住脸上的欣喜,欢然说道:“对,对!文祥说的对,这真正是……嗯,‘老成谋国之言’!”

    顿了一顿,微微仰起了头,由左而右,慢慢儿地看过去:“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如果有,一定要说了出来。”

    东暖阁内,又安静下来了。

    “既然没有更多的看法,”慈安说道,“那,这个事儿,就算‘公议’,就这么……定下来了?”

    还是没有人说话。

    慈安看向关卓凡,这一次,两个人的视线,对上了。

    “好吧,”慈安缓缓说道,“那,就这么定了。”

    顿了一顿,慈安又说道:“皇帝的情形,该叫你们瞧一眼的。不过,人太多了,一个个都到御前,当面儿给皇帝‘叩喜’,我怕皇帝的精神头儿……支持不住。”

    沉吟了一下,说道:“这样吧,就是皇帝的几位嫡亲叔叔好了,看过了,再说给大伙儿听,也是一样的。”

    “皇帝的几位嫡亲叔叔”——恭王、醇王、钟王。

    就是说,“御前当面儿‘叩喜’”的人里面,不包括中枢领袖关卓凡。

    恭王心里有些发慌:这是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