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8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一笑,差点儿说出来“这算什么‘圣明’?”

    幸好憋住了。

    “还有,”刘望继续说道,“朝服有披领,吉服没有,也是不同的。”

    皇帝回想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不错。”

    这时,关卓凡开口说道:“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皇上的朝服,一共四件,这件是明黄的,应该还有……一件红的,一件蓝的,一件月白的?”

    刘望一怔,“是,是!王爷说的,一点儿也不错!”

    顿了顿,“请王爷的示,呃,其余三件,是不是……都要请了出来,替皇上试穿?”

    关卓凡一笑,“这就不必了,四件朝服,款式、大小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颜色不同,上面的纹样略有差异罢了——试穿一件就足够了。”

    皇帝奇道:“红的,蓝的,月白的?这几件,我可是真没有见皇阿玛穿过了!”

    关卓凡说道:“这件明黄的,用于御殿受贺,以及祭地、祭农、祭太庙;蓝色的,祭天、祈谷时服用;红色的,朝日时服用;月白色的,夕月时服用——”

    顿了顿,“祭天、祈谷在天坛,朝日在日坛,夕月在月坛,天坛、日坛、月坛,都在宫外,因此皇上没有见过。”

    “哦……朝日、夕月?”

    “就是祭太阳、祭月亮了。”

    “啊……我明白了。”

    关卓凡心想,蓝色的朝服也罢了,红色的、月白色的那两件,你固然没有见过,你皇阿玛也未必真的穿过——朝日、夕月,不比祭天、祭地、祭农、祈谷,不算什么特别重大的祭祀,你皇阿玛那个脾气,这两桩差使,多半是叫哪个亲贵大臣代劳去了。

    “这是冬朝服,”他对刘望说道,“还有夏朝服,是吧?”

    “是,是!”刘望赶紧说道,“不过……呃,夏朝服还没有做好,总得……呃,过了年……”

    “这倒不急。”

    “是,是,谢王爷体谅!”

    “这么说,”皇帝说道,“冬朝服、夏朝服,加在一起,一共八件了?”

    “回皇上,”刘望说道,“其实还不止——冬朝服、夏朝服,讲的是大款式,除此之外,还有质地、厚薄的区别——有毛的、有棉的、有缎的、有纱的,另外,还有单、袷之分,等等。”

    顿了顿,“这一件就是棉的;还有黑狐、紫貂出锋的——得看登基大典那天,是个什么天儿?如果和今儿个差不多,棉的就好;如果像前几天那样,下起鹅毛大雪,那就得用大毛的了。”

    好家伙!

    那……拢共得多少件啊?

    加在一起……得花多少银子啊?

    这还只是朝服——

    还有吉服呢?

    哎……

    皇帝真的有些不安了。

    她自幼锦衣玉食,自然是不知稼穑艰难的,不过,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过分的奢华,她有着本能的抵触。

    丽贵太妃的父亲庆海,只是一个六品主事,丽贵太妃的出身,可以说非常普通,生活的艰辛,民间的疾苦,虽不能说真正的品尝过,可是,至少是清楚明白的。

    因为丽贵太妃见宠于文宗,也因为皇帝是文宗唯一的女儿,地位独特,皇帝乃成了有清一代极少有的由母亲抚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公主,因此,她自幼就潜移默化了丽贵太妃的温柔克己——这个“克己”,除了脾性上的“克己”,也包括了用度上的“克己”。

    特别是文宗崩逝之后,丽贵太妃的官儿虽然升了,但后宫妃嫔惮于“西边儿”的不测之威,都几乎和她断绝了往来,一日之内,丽贵太妃便从人人奉承的凤凰,变成了事实上的孤处冷宫,荣辱云泥之辨,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积谷防饥”的危机感,用度上,更加“克己”了。

    这些,都对彼时已经非常懂事了的皇帝,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丈夫的态度——

    一年下来,皇帝对丈夫治国理政的路数,多少已经有些了解了,特别是在财政上头,他总是强调“开源节流”。怎么“开源”,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但“节流”却是明白的,就是省着花嘛,能少花的少花,能不花的不花,能裁的,就干脆裁掉它!

    省下来的钱,用到正经事上头,拿丈夫的话说,“用到刀刃上”。

    自己一做了皇帝,别的不说,但是一个朝服,就不晓得花了多少钱?这个,对还是不对啊?

    皇帝看向丈夫,歉然的笑了笑。

    不过,他依旧笑意晏晏的。

    皇帝略略的安下了心。

    朝服要花钱、花多少钱,他应该都是清楚的——这个朝服,本来就是他的主张嘛!他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深意,自己不必在这里杞人忧天了。

    皇帝不晓得的是,关卓凡虽然对万青藜明确指示,今上的朝服,百分百沿用前朝的款式,不做任何变易,可是,新做“一套”朝服,到底要花多少钱,他其实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

    此时,皇夫正在心中叫苦呢:我靠,左躲右闪,还是叫内务府那帮子混蛋,狠狠的宰了老子一刀!

    皇夫在自怨自艾,皇帝的注意力,却已经转到朝冠上了。

    她凑近了,细细的觑了片刻,回过头,对关卓凡笑道:“以前,我以为什么‘金龙托子’,只是一个说头,原来,真的是‘金龙’!——你看,这一条一条,都是用金丝儿编的龙!”

    冠架上的朝冠,薰貂的帽檐,上覆朱纬,华美异常,这些都罢了,真正有意思的是“宝顶”。

    这个“宝顶”,通体以金工中的镂空累丝技法制成——即皇帝说的“金丝儿编的”,顶衔一颗大珍珠,以下分为三层,层与层之间贯一颗东珠为间隔,每层承以四只金龙——即皇帝说的“金龙托子”,龙和龙之间,皆镶嵌东珠一颗。

    这一回,皇帝数明白了,“拢共是十六颗东珠……十二条金龙,是吧?”

    “皇上圣明!”刘望满脸堆笑,“正是十六颗东珠、十二条金龙!”

    顿了顿,“还有,皇上请看,上边儿两层的龙,张口朝上,这叫‘升龙’;最下边儿的这一层,龙口朝下,这叫‘正龙’。”

    皇帝仔细的看了看,“啊,果然。”

    她想起一事,“这顶朝冠,该是冬朝冠吧?是不是还有夏朝冠?”

    这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大帽子”,有暖帽,有凉帽,不然,薰貂的帽檐,到了夏天,哪里戴得住啊?

    “是!”刘望说道,“夏朝冠用藤丝混竹丝制成,外裱以罗,红纱为里,‘宝顶’是和冬朝冠一样的;不同的是,夏朝冠的帽檐,前缀金佛,后缀舍林。”

    “金佛?舍林?”

    “回皇上,”刘望说道,“‘金佛’是金丝儿编成的佛像,饰东珠十五颗;‘舍林’——”

    顿了顿,一边儿比划,一边儿说道:“细长的,立着的,用金丝儿编了三条行龙、还有花儿、叶儿,饰东珠七颗。”

    哦,明白了,就是个装饰物。

    “御赏”已毕,该试穿了。

    不男不女的,都退出出去,东暖阁里,只留下了女人和男人。

    呃……

    女人换装,男人在旁边,这个……

    虽然,这个男人,是准备换装的女人的老公。

    可还是觉得怪怪的……

    不过,男人自己,倒是十分坦然,并没有任何要“避一避”的意思。

    好吧,那就换吧。

    先请皇帝坐下,除了皮靴,换上朝靴;接着,翠儿服侍皇帝除了外袍;然后,三个嬷嬷一起动手,替皇帝穿上了朝服,系好了朝带;最后,戴上朝冠。

    每一个细节都细细的收拾妥帖了,王嬷嬷后退一步,满脸的欢喜赞叹:“皇上真正是……龙日天表!”

    这句话,不算谀辞。

    翠儿含笑说道:“请皇上移驾大镜子那儿吧?”

    大穿衣镜中,明黄朝服、金龙朝冠的丽人身上,至尊的威仪,华贵的气度,娇美的容颜,处子般的羞涩,以及“女扮男装”的特有的英气,毫不违和的混合在一起,发生着奇妙的化学作用。

    皇帝眼神晶亮,面上红云淡染,转向身旁的丈夫。

    关卓凡含笑说道:“美极了!”

    皇帝脸上更红了,笑靥如春花之绽。

    东暖阁内,满室生辉。

    “我的丽丽,”关卓凡微微俯身,用皇帝才能够听清楚的声音说道,“一定是古往今来最美丽的一位皇帝了!”

    *(未完待续。)

第一五八章 登基大典() 
洪绪皇帝的登基大典,终于到来了。

    寅时——凌晨三点一到,相关人员、器物便开始“进场”了。

    首先是“法驾卤簿”。

    负责这一摊儿的是銮仪卫,这是一年之中,已愈来愈边缘化的銮仪卫最能刷存在感的一天,从上到下,无不精神抖擞,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办差。

    打天安门外、金水桥内开始,便陈设“法驾卤簿”,由南而北,一直排到太和殿丹陛之上、殿檐之下,“盛陈威仪”。

    天安门外,设导象。

    午门外,设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即天子乘用的五种车子。五辂之南,设宝象;宝象之南,设金鼓铙歌大乐。

    所谓“导象”、“宝象”,统称“仪象”——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象哦,每一只,均施锦鞯,负宝瓶——铜质、贴金,下承以莲座,木雕贴金,雕花朵、番草之属,华美异常。

    太和门外,设玉辇、金辇。

    以上只是“前戏”,“戏肉”在太和殿。

    太和殿门外露台正中,设九龙曲柄黄伞盖;殿檐下,设拂、炉、盒、壶、盘、瓶、椅、杌之属。

    三层汉白玉的丹陛上,是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一共十班,彼此将间,达于两阶。

    阶下,设静鞭、仗马,列甬道东西。

    丹墀之上,设紫赤方盖、红黄龙扇等,东西分列。

    说明一下,“丹墀”是“丹陛”的一部分,指的是丹陛上两层台阶之间的平台。

    另有各种旗、纛、麾、幡、氅、幢、幡、伞、盖、扇,由丹陛一直排到太和门。

    除此之外,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以上是銮仪卫的差使,主办登基大典的礼部,也有自己的准备功夫要做。

    天安门城楼上,设“宣诏台”、“金凤台”——做什么用的,容后再表。

    午门前,设龙亭、香亭。

    太和殿广场的御道两边,安设铜质“品级山”,一尺来高,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

    太和殿内,设黄袱表案和笔砚案。

    好了,一切就绪。

    *

    *

    天亮了。

    这是个极好的天儿,整个北京城沐浴在明澈的朝阳之中,仰望长天,碧空如洗,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蓝水晶,令人目眩心怡。

    平日,百官进宫,走东华门,今儿个,走午门。

    卯正三刻——六点三刻,文武百官在午门前集中。

    除了朝服袍褂、翎顶辉煌之外,人人都把自己好好儿捯饬了一番,剃头的剃头,修面的修面,看上去,一个个精神焕发,彼此都觉得,较之“国丧”之时,端的判若两人啊。心中感慨,面上含笑,雍容揖让,相互致意,午门前的广场上,一片春风怡荡。

    辰初——七点整,赞礼官一声吆喝,百官噤声,接着,平时关闭的左、右掖门缓缓打开,在礼部司官引导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门、宗室王公自右掖门,络绎进入紫禁城。

    一进午门,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只听得见纷沓的脚步声和衣物摩擦的窸窣声,以及旗幡迎风招展的猎猎之声。

    入宫与贺的都是京官,不过,平日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进入紫禁城的机会,禁闼肃静,九重巍巍,敬慎恐惧的天家威仪,金碧辉煌的殿阁楼台,共同构成无言的压力,有的人走着走着,便觉得背脊有些发凉,脚下有些发软,虽然目迷五色,却不敢东张西望,心里头莫名其妙的怦怦的跳了起来。

    过金水桥,自太和门两侧的昭徳门、贞度门入太和殿广场。

    一路之上,已觉得威仪隆盛,进了太和殿广场,愈加目眩了:龙旗猎猎,金戈辉煌,紫盖翠华,看之不尽!

    于是,一边欢喜赞叹,一边在礼部司官的引导下,照“品级山”标定的位置,各就各位。

    正一品至从九品,一共十八级,则御道东西两边,各十八排,每排首立纠仪御史一名,即帮助百官辨定朝位,典礼开始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