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9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殿东檐下是理藩院堂官席。

    场子中央的那个大黄帐篷两边,左边设所谓“带庆隆舞大臣”席——即“筵宴大礼”名义上的总制片、总导演;右边是内务府大臣席。

    午刻,皇帝御殿,“筵宴大礼”正式开始,流程如下——燕礼、奏乐、进茶、进爵、行酒、进馔、乐舞、杂技、百戏。

    流程很长,宴毕,谢恩,各回各家,大约是申正——下午四点钟左右的事儿了。

    因为皇帝和关卓凡要参加这个“筵宴大礼”,所以,虽然畅音阁的戏巳初就开锣了,可是,在白天的大多数时间里,这个“天子第一号”的大堂会,非但不干外官的事儿,其实也不干皇帝两公婆的事儿——得等这个“筵宴大礼”结束了,两公婆才能去赶下一个场子。

    在此之前,畅音阁再怎么热闹,也只是内廷的女人们的事儿。

    “对了,”关卓凡微笑说道,“说起这个‘筵宴大礼’,你是第一次参加,我要提一提你——整个典礼,基本上就是‘行礼如仪’,根本不能真吃什么东西,所以,出门之前,务必先吃一点东西打打底儿。”

    微微一顿,“我第一回参加这个典礼——那还是同治三年的事儿,没有经验,回家的路上,一直听着自己的肚子‘咕咕’地叫。”

    徐四霖一愣,随即“哈哈”一笑,赶紧又欠了欠身,“是!多谢王爷提点!”

    “好啦,”关卓凡说道,“说说日本的情形吧。”

    徐四霖先答了一声“是”,然后,脸上的笑容隐去了。

    “日本的情形……不好。”

    *

第二二七章 干柴烈火() 
关卓凡目光微微一跳,不过语气十分平静:“你说。”

    “长州藩的乱子,”徐四霖说道,“是同治四年的时候,王爷替日本敉平的,当时,幕府上下,兴高采烈,皆以为他的‘天下’,自此大定,从今往后,可以高枕无忧了——”

    顿了一顿,“我履新日本的时候,王爷训诫我,说幕府只是暂时渡过了难关,按下葫芦浮起瓢,第一个火头暂时熄灭了,第二个火头很快就会烧起来,要我一切留意。”

    再顿一顿,“实话实说,那个时候,王爷这番话的分量,我还不算真真正正的掂量明白了,可是,两年下来,一切皆如王爷所料!王爷……真正是洞鉴万里!”

    “同治五年——日本那边儿,就是交泰元年了——上半年的情形,还算过得去,从下半年开始,状况就出来了。”

    “生丝、茶叶、棉花的价格,愈走愈高,终于到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几样都用于‘销洋庄’,出口的多了,留在国内的少了,供不应求,价钱就上去了。”

    “生丝也罢了,老百姓反正用不着;茶叶呢,虽然大伙儿都喝,不过,少喝一点,倒也死不了人,也罢了;可是,棉花的价钱上去了,就受不了了!——但凡是个人,就得穿衣服啊!”

    “这都罢了,最要命的是,这个价格的上涨,好像传染病过病气似的,一样涨,样样涨,最后,连根本不用于出口的米、面,也涨了起来!——这可就要命了!”

    “城里头,小作坊、小手艺人,破产的愈来愈多;城外头,农民的日子,更加是过不下去了!”

    说到这儿,徐四霖看了看关卓凡,踌躇了一下,继续说道:“有人说,米珠薪桂,追根溯源,都在‘二次长州征伐’……”

    又踌躇了一下,打住了,想着下头的话,该怎么措辞?

    “子绥,”关卓凡说道,“有什么说什么——你现在是在述职。再者说了,这儿是我的私邸。”

    徐四霖一凛,“是!”

    “述职”的意思,是说作为驻外公使,必须将驻在国的情形,全面、客观的向掌国者汇报,无所遗留,无所隐晦;“私邸”的意思是,纵有什么忌讳的、不适于摆在台面上的话,亦不必顾忌。

    “有些人认为,”徐四霖说道,“‘二次长州征伐’,请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来帮着打仗,不过,人家只出人不出钱,仗打赢了,兵费得还给人家。孰料,中、美两国,狮子大开口,这个账,怎么还也还不清爽——生丝、茶叶、棉花,都拿去‘销洋庄’,不就是为了赚回银元来,还中国人、美国人的账吗?”

    顿了顿,“还有,日本的海关,全被中国人和美国人把持了,收了‘洋税’,自然先拿去还他们的账,这个钱,什么时候才花的到日本人自个儿的头上?这个日子,还怎么过?”

    说到这儿,笑了一笑,“肯说‘还账’,还算是好听的了,有的人说,按照之前签的协议,收了‘洋税’,中国、美国、日本三家,是‘三一三十一’,三分之二还账之外,日本自个儿,好歹能落下三分之一,可是,真正收了‘洋税’,中国、美国,是‘二一添作五’,一个子儿都不给日本留的!”

    “哦?还有这个说法?”

    “是!而且,流传甚广!”

    顿了顿,徐四霖继续说道:“幕府也分辨不来——兵费确实要赔还给咱们,咱们的兵费,又确实不低,别的不说,就说士兵的薪饷,一个轩军士兵,顶的上六、七个日本的‘幕兵’!美国人那边儿,情形也差不多。”

    “所以,一般的日本人,自然就觉得,中、美两家,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什么的了。”

    “嗯,”关卓凡微微一笑,“也是——看来,咱们也不算十足冤枉呢。”

    徐四霖也是一笑,“至于‘三一三十一’、‘二一添作五’什么的,总不能把条约、协议什么的,直接贴出来给老百姓看?再说,即便真贴出来了,也没有用——谣言讲的是咱们强凶霸道,不肯照原先说好的‘分账’嘛!”

    “如此说来,”关卓凡说道,“这个谣言,大约是有心人故意造作出来的了?”

    “十有八九!”徐四霖说道,“可是,道路流传,无从稽考,就是‘新选组’那班人,亦无奈其何。

    说到这儿,嗓子略觉干痒,端起几上的茶碗,喝了一小口茶,放下茶碗,继续说了下去:

    “‘二次长州征伐’,除了要赔还中、美的兵费之外,日本人自己的兵费,数目也很不小!”

    “中、美的兵费,主要用进、出口的利、税来还;填他们自个儿的那一块儿的窟窿,就只好增加赋税了——幕府如是,其余参战各藩亦如是。”

    “如此一来,雪上加霜,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除此之外,还另有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

    “日本国内,一向银贵金贱,泰西各国,却是倒转了过来,银贱金贵,于是,洋商便拿本国的白银,大肆套购日本的黄金,日本各藩藩库的黄金,愈来愈少,没有法子,各藩只好走这两条路了——一是降低新铸金币的含金量,二是滥发‘藩札’——跟咱们之前的‘宝钞’差不多。”

    “这么折腾下来,钱,自然是更加的不值钱了!”

    “嗯,”关卓凡点了点头,“凡此种种,拿洋人的话说,日本目下的情形,就是极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inflation”表述为“通货膨胀”,徐四霖还是第一次听到,他愣了一愣,仔细想了一想,欢然说道:

    “‘通货膨胀’——王爷这个形容,真正叫入木三分!”

    顿了顿,“日本人的日子,本来就难过,再背上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真正不堪重负!于是,铤而走险的人,愈来愈多——打同治五年、即交泰元年年底开始,大大小小的暴动,就多起来了!”

    “其中规模较大的,日本人称之为‘一揆’——”

    “隐歧国的原田郡、安艺国的佐伯郡、赞歧国的多度郡、大和国的宇陀郡,这几个地方,‘一揆’规模最大,其中安艺国佐伯郡的‘一揆’,暴民数目最多,超过五千余人。”

    “这是乡下;城里头,大阪、兵库,也先后发生了暴动。”

    “即便江户、京都,亦未能幸免。”

    “江户、京都的乱子,都是今年下半年的事情,且出奇的相像——开始的时候,都是城里的老百姓,聚集起来,要求‘平抑物价、救济穷民’,其中,江户的老百姓,走去江户内城请愿;京都的老百姓,走去二条城请愿。”

    江户内城,是幕府在江户的“皇城”;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是幕府设在京都的行辕。

    “之后的事情,”徐四霖继续说道,“亦如出一辙——请愿的队伍,走到一半,就给拦住了,两下里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然后就乱了,打砸抢烧,一发不可收拾,江户也好,京都也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小半个城,一塌糊涂。”

    关卓凡沉声说道:“干柴烈火啊。”

    “王爷所说极是!‘干柴烈火’——就是这四个字!”

    “幕府那头……怎么说呢?”

    “幕府自然是焦头烂额,”徐四霖说道,“不过,我跟德川庆喜见面,发觉他其实并不是十分的紧张。”

    “嗯?”

    “德川庆喜总是觉得,”徐四霖说道,“起来闹事儿的,不过就几个泥腿子,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什么‘一揆’、‘二揆’,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情,并不是‘二次长州征伐’之后才有的——以前也是有过的,也没见能拿幕府怎么样啊?”

    关卓凡淡淡一笑,“嗯,他是没有见过咱们的发捻之乱呀!”

    *

第二二八章 虎兕出柙() 
很巧,徐四霖也在转着“洪杨、发捻”的念头,不过,拿“洪杨、发捻”比附日本的话,若由他来说,未免略嫌忌讳——这岂非说,嗯,发捻之乱是怎么生出来的?哦,原来和日本一样,都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被逼上梁山了呀!

    这种话,出于辅政轩亲王之口,就百无禁忌了。

    “王爷明鉴!”徐四霖说道,“日本目下的局面,真有点儿遍地干柴的意思,如果有人人点起火头,未必不会蔓延了开去,终成燎原之势!”

    顿了顿,“可是,幕府那班人,德川庆喜以下,包括小栗忠顺,都以为真正能够威胁他们的,只有长州高杉晋作那一类人,长藩既已覆灭,余者何足道哉?”

    “头脑清醒的,也不是没有,譬如,胜海舟就不止一次对德川庆喜进言,说民怨沸腾,来日大难,不能不早做预备,可是,人微言轻,不起什么作用。”

    胜海舟是开在幕府里的一朵奇葩,他不但是幕府内部、也是全日本范围内,最早认识到“幕藩体制”终将无以为继的第一人。

    此人并没有走上倒幕的道路,却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挖幕府的墙角。譬如,他办的神户军舰操练所和海军塾——两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关系,毕业的学生,几乎都走上了倒幕的道路,其中最著名者,就是被关卓凡杀掉的坂本龙马。

    用现在的话来说,胜海舟是“幕藩体制”中最大的一个“公知”。

    “真正用事的人——”徐四霖轻轻一声冷笑,“如幕府老中首座板仓胜静之流,总爱说,‘不过就几个泥腿子嘛,能翻起什么大浪来?我等何必做杞人之忧?’”

    老中直属将军,为幕府最高衔职,大致相当于军机大臣的角色,老中首座,大致可以比附军机领班,不过,和军机领班不同的是,老中首座的地位虽然最高,实权却不一定是最大的,目下,幕府的几位老中,最得德川庆喜信用的,是前边儿提到的小栗忠顺。

    “泥腿子能不能翻起什么大浪来,”关卓凡微微一笑,“且不去说它,不过,长藩虽已覆灭,高杉晋作一类人,不见得就死绝了吧?”

    “正是!”徐四霖说道,“这一类人,各藩其实都有,只是人数多寡、势力强弱有别罢了!”

    顿了顿,“‘二次长州征伐’之前,‘尊王派’的势力,长州藩为第一,萨摩藩次之;‘二次长州征伐’之后,长藩覆灭,幕府大举搜捕乱党,各藩的‘尊王派’,在本藩立不住脚,都往萨摩藩跑,目下,萨摩藩已经已经成了‘这一类人’的大本营了!”

    “哦……”关卓凡沉吟了一下,“萨摩藩……有什么不安分的地方吗?”

    “王爷明鉴,”徐四霖说道,“萨摩藩何时真正安分过?‘乾门之变’中,萨摩藩和倒幕派做成一气;‘宫之焚’中,若没有萨摩藩的里应外合,倒幕派又何能挟持明治天皇一行出……呃,出狩?”

    险些说出“出逃”二字。

    当年,轩军渡海征日,进占长州山口城之后,按兵不动,萨摩藩便以为中国人不会介入日本的皇权之争,乃和倒幕派联起手来,逼迫幕府,让出京都皇宫乾门的守卫权,是为“乾门之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