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9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间接的收获也很大:

    我和慈禧不在北京,惇王趁机作怪,却把自己和同谋者宝洌б黄鹑屏私ィ⒗奂肮酢

    结果,惇王圈禁;宝洌顺鼍还跻膊坏貌淮印巴炀钡奈蛔由贤笸肆恕

    “恭系”的势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我终于“独领军机”。

    爵位,加郡王衔。

    还有,天津阅兵期间,我的“南非攻略”,正式展开。

    当然,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慈禧对我的信任、对我的感情,有了质的提升,到了几乎无可移替的程度了。

    这一年,我真正的当上了爹——雅克琳、米娅、杨婉儿前后生产,还有,晴晴也怀上了,哈哈哈!

    不过,这一年,那个方面,我倒是比较“安静”——就一个大浦庆。

    不过,这个女人,似乎不好算是我的女人吧?

    嘿嘿。

    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

    一开年,盐枭张六造乱,被轩军迅速敉平。

    直隶总督刘长佑引咎平调云贵,两江总督曾国藩去江就直,两江总督这个至关紧要的位子,落到了我的手里。

    英国决定送还圆明园器物,两宫皇太后激动不已,我以此功进封郡王。

    这次晋爵,有些出乎我自己的意料。

    我的学生——小皇帝开始对我不满了,原因是我这个老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设立“轩军伤残基金”,对轩军做进一步的“绑定”。

    在顾问委员会的架构中,另起“调置司”的炉灶,取吏部而代之,直接向全国各地输送轩军退役干部,一步步占据州、县——掌握基层政权。

    摆鸿门宴,杀李世忠。

    以此为突破口,大举整顿盐务,成立“帝国长子”——江淮盐业公司。

    大村益次郎归化,更名田永敏,我委之以建设陆军军校之重任。

    新舰队成军。

    “冠军号”、“射声号”两位铁甲舰大哥的身旁,有了一班神气活现的伙伴:“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全甲炮艇”、“标准巡洋舰”、“全甲炮艇”……

    其中的“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全甲炮艇”,是英国荟萃本国船舶设计、制造之精英,按照我的要求,单为中国设计、制造出来的,当今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就连英国自己也还没有装备。

    在世界范围内,这支舰队的规模,只能算是中等,然而,却是技术最先进、搭配最合理的一支舰队!

    中、英、美三家,合作“北京博览馆”。

    不久的将来,“北京博览馆”将成为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以及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门户”。

    荣安、敦柔两公主“釐降”的懿旨明发。

    同时,小皇帝对我累积的不满,在四国公使入觐礼仪之争上面爆发了。

    替小皇帝提供“理论指导”的,是徐桐。

    不过,这一切,深宫之中,有人替我通风报信。

    我说服白氏,送小芸出洋,中国第一次向国外派出了女留学生。

    我从徐桐的儿子徐承煜下手,逼迫徐桐去职,保守卫道之士,遭受重大打击。

    “中美人才互通计划”实施,我拿美国人来做中国经济建设的“监军”。

    我买下了全部专利的加特林机关枪,完成研制,投入量产。

    这种迄今未公诸于世的秘密武器,将成为未来对阵世界第二强国的杀手锏。

    威逼利诱彭玉麟,最后,成功达成交易,“湘系”硕果仅存的核心武力——长江水师被架空和肢解了。

    至此,地方武装力量,再也不能对中央——同时也是对我,构成任何实质性的挑战和威胁了。

    指示胡雪岩,开办新式缫丝厂。

    由利宾主持,在上海以近现代模式,大规模开发房地产。

    普奥相争,我高调支持普鲁士。

    普胜奥败,我发表和平倡议,之后,接受当事国邀请,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一道,作为调停人,促使奥、普两国达成了一份较为公平的和约。

    举世震动,中国国际地位因此大幅提升。

    我以“扬威布德于万国”之功,加亲王衔。

    金积堡大捷,平定甘肃回乱的最关键的一仗完胜。

    其后,定汉语为通用语的上谕明发,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代表的汉族士绅的一边倒的支持。

    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西藏内乱,波及川藏边界。

    轩军入川,进逼藏边,在强大的压力下,四川藏区接受了彻底的“改土归流”。

    同时,西藏实行了新的官制,在相当程度上,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了西藏的行政权,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对了,借着这个机会,我还把年幼的十二世达赖弄到北京了。

    我以“安定川藏之功”,晋爵亲王。

    做了亲王之后,我的第一件“德政”,是废除太监申斥制度,大臣们再也不必挨阉人的骂了,读书人一片歌功颂德。

    不过,接下来我做的事情,读书人就有争议了。

    我以“恢复唐宋旧制”的名义,改革科举。

    其实质,是减少无用的“时文”——八股文的权重,增加切合时代需求的“时务”——“唐宋旧制”曰“时务策”的权重。

    “时务策”神马的,自然是个幌子,我当它是个筐,数理化什么的都往里装。

    另外,借恢复“时务策”,向全国州县派驻“时务训导”,由此肇造,在全中国范围内,大兴近现代化之学校。

    为此,设立“师范馆”,培养“时务训导”。

    然后,我“大婚”了。

    娥皇女英,两位固伦公主“釐降”一位亲王,场面极一时之盛。

    婚后,三百六十台“公主妆奁”全部拍卖。

    不小心就拍出了奇迹:除去拍卖会的各种使费,实得款一共三百五十五万六千三百两白银。

    我将这笔钱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二百五十万两,充作宗室银行的“官本”;其余一百又五万两,充作开办“师范馆”的费用。

    宗室和读书人,都是一片歌功颂德。

    对我“恢复唐宋旧制”有异议的,也不好再说啥了。

    我在南非的钻石矿,开始源源不绝的“出货”。

    我替两宫皇太后出钱入股宗室银行。

    皇太后既“率先垂范”,宗室们便只好纷纷跟进,宗室银行迅速筹足了另一半股本,正式宣告成立。

    肃州克复,甘肃回乱敉平了。

    早已被架空的恭王,正式“退归藩邸”,朝廷成了我的“关天下”。

    我另一个绸缪已久的布局,终于发挥了效用:慈禧怀上了我的孩子。

    不久,圣母皇太后宣布,赴天津为文宗显皇帝“静修祈福”。

    母后皇太后发现了我和她妹妹的秘密,我只好,呃,收了这位姐姐。

    至此,我的女人——真正意义上的“我的女人”,增加到第八位了。

    *

第二三四章 我的万世瞻仰() 
关卓凡舒了一口长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搁下笔,站起身来,略略舒展了几下筋骨,然后走过茶炉那边,自己替自己斟了一杯酽酽的浓茶,喝了,回到书枱前,坐下,取过一张新的白纸,写下“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一行字。

    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

    白氏携小芸入宫觐见——也算是“陛辞”了,之后,姊妹俩远赴重洋,中国外派女留学生,正式成行。

    李鸿章上折,请禁缠足。

    朝廷照准。

    我正式向这个给中国女性带来无穷尽痛苦的千年痼疾宣战。

    “黄雀行动”启动,小皇帝兴高采烈的飞出了宫,以为从此以后,得脱樊笼,他不晓得,外头等待他的是什么。

    普鲁士公使李福思夜访,中、普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联手倒法的共识。

    次日,英国公使阿礼国接踵而至,我和英国人做成了一笔大交易——“花旗矿业公司”支持英国对南非的领土要求,英国的回报,一,承认“花旗矿业公司”在南非的商业特权,二,英国海军顾问将直接参加中国对第三国的战争。

    即是说,在将来的中法战争中,英国将以“顾问”的名义,加入中国的阵营。

    “黄雀行动”有了重大成果——小皇帝“染红”了。

    我加快了我的“国手布局”:

    设立外务部,钱鼎铭出任尚书。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并入外务部,一部分并入顾问委员会。

    不论原时空还是本时空,皆在中国近代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自此隐没于历史的长河。

    齐秉融以侍郎身份掌控刑部。

    瑞常、李鸿章进殿阁大学士,蒙古人、淮系,对我愈加“归心”。

    文祥进协办大学士,除了笼络他本人之外,也算是对风流云散的“恭系”的交代和安抚了。

    乌鲁木齐大捷,入疆的西征大军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

    小皇帝“天花之喜”,“黄雀行动”圆满收官。

    芙蓉榭之会,嗣皇帝的窗户纸,被醇王捅破了。

    风起云涌。

    恭王痛笞载澄,以“自污”的方式,对我表明,他不会介入嗣皇帝之争。

    京津铁路通车,这是中国的第二条铁路,同时表明,中国真正进入了“铁路时代”。

    心力交瘁的慈安,更加依赖于我,“黄白折”制度之后,我取得了“恭代缮折”的权力,一时之间,我的地位,几可比拟摄政。

    然后,我做出了一个这辈子最困难、也是最卑劣的决定:嫁祸远避天津、正在替我生孩子的那个女人。

    小皇帝危殆,太平湖、凤翔胡同,暗流涌动。

    天崩地坼——小皇帝终于龙驭上宾。

    亲贵重臣为嗣皇帝事集议军机处,醇王大声嚷嚷“她要避嫌!”

    对儿子病逝尚一无所知的她,在这场嗣皇帝之争中,第一个出局了。

    接着,潜在的、可能的候选人,一个接一个出局。

    出局的理由……想找,总是找得到的。

    一切都在我的算计之中。

    最后,焦点集中在恭王的两个儿子身上。

    就在这时,恭王福晋闯宫,狂风暴雨之中,当着一大班亲贵重臣的面儿,对着我跪了下来,以载澄、载滢的生死,力辞其嗣皇帝的候选资格。

    我的目的达到了。

    可是,这个女人其实是我的岳母啊——

    此情此景,我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达坂城大捷的消息适时传来,军机处近乎窒息的氛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不过,无论如何,挑选嗣皇帝的工作,卡壳了。

    正当朝野上下不知何以为计的时候,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开始了大动作。

    宝廷逼迫掌院学士万青藜,为他代递“为文宗显皇帝血嗣未绝仰祈睿鉴事”一折。

    他认为,荣安公主即“未绝”之“文宗显皇帝血嗣”,极其露骨的暗示,荣安公主应该继统承嗣。

    朝野轰动。

    鲍湛霖桴鼓相应,上了一个“沥陈小宗入继大宗弊曷胜言仰祈睿鉴事”的折子,暗示嗣皇帝只能在“大宗”里挑选——如果承认荣安是“文宗显皇帝血嗣”,则目下之“大宗”,唯荣安一人耳。

    醇王不干了,上折反对。

    但是,慈安被前明世宗的所作所为吓坏了,她不愿重蹈张太后在侄子面前下跪的覆辙,虽未明说,但态度很明显:支持荣安继统承嗣。

    就在时候,天津的慈禧……生产了。

    唉。

    王大臣会议上,醇王被宝廷怼的无话可说,“盟友”吴可读又莫名其妙“投敌变节”,情绪失控的醇王终于放了大招——他声称,如果轩亲王“退归藩邸”,我就同意荣安做嗣皇帝!

    我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会场大乱,朝野大乱。

    “上头”一而再、再而三的降旨,要我“销假入直”,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拿乔——就是不回去!

    降旨申斥醇王,我也不为所动。

    这期间,新疆那头热闹的很,好消息、坏消息前后脚的传了过来:

    好消息,托克逊—吐鲁番大捷。

    坏消息,伊犁塔兰齐威胁投俄。

    军机大臣们求助于我,我虽然指挥方略,但还是不肯奉诏“销假入直”。

    李鸿章、瑞麟、刘长佑、丁宝桢等地方督抚,接连上折,要求轩亲王复出,言辞激烈。

    母后皇太后坐不住了,临幸朝内北小街,亲自来和我“说话”。

    千呼万唤始出来,做足了姿态的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