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9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个大铁罩子,算是一座“炮房”,前开“窗口”,半只炮管伸了出去,大炮其余部分,包括炮子,以及操炮的炮手,都藏在这个扁圆的铁“炮房”里。

    这个“小舰巨炮”,其实是前文提到过的“全甲炮艇”的一个变种。

    组建“越南分舰队”之时,关卓凡的设想之一,是舰队中应该有这样一种舰只:能够进入顺安河口,游弋香河之上,同时,拥有对越南的“压倒性、威慑性”的火力。

    所谓“压倒性、威慑性”,就是火力强大到叫越南人基本上不能生出任何异心——即是说,单单“用吓的”,就可以叫越南人俯首听命。

    可是,“进入顺安河口,游弋香河之上”和“拥有对越南的‘压倒性、威慑性’的火力”,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原因呢,前文已经说过了,大船进不了顺安河口,能走香河的只有小船,既如此,又何来“压倒性、威慑性”的火力呢?

    何来?

    关卓凡将目光投向他的“全甲炮艇”。

    记心好的书友,大约还能想起按照关亲王的要求设计、制造出来的“全甲炮艇”的奇葩模样:

    沿着船舷的边沿,高高竖起一圈超过一人高的锻铁围壁,最关键的部位,厚度几达一英尺,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铁甲舰装甲的厚度——包括“冠军号”。

    炮艇的甲板,被这圈围壁整个的围了起来,船舷边沿,几无立锥之地。

    只有舰艏,留出一块三角形的甲板,曰“锚甲板”,上设锚杆——炮艇内部,无法腾出多余的空间设置锚舱,起锚、下锚,都在这一小块“锚甲板”上操作。

    “锚甲板”亦为铁板,中间微微凸起,形如龟背。“

    “全甲炮艇”船身低矮,海水容易涌上甲板,锚甲板的特殊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破浪效果,使涌上甲板的海水迅速流泄回大海,不致滞留甲板,涌入炮舱。

    围壁的正面,中间开一炮门,仅容炮口伸出;炮位的上方,平覆一层锻铁板,不过,这个“顶板”的厚度,较之围壁,要薄一些——这个时代的火炮射击仰角有限,炮弹的弹道比较平直,入射角度不大,被“吊顶”的可能性很小,上方的防护不必做的太过变态。

    大炮的安装、运作,极有特色:

    炮身安装在一套带有四个支柱的地井式炮架上,平时,大炮的底座,藏在船体内部,以防重心过高,影响炮艇的稳定性;战时,通过液压系统,将大炮整个举升到甲板上。每发射一弹之后,在自身巨大的后坐力的推动下,大炮的底座缓缓降到甲板之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装填工作。

    不过,因为船太小,大炮的后坐力又太大,发射前,炮艇必须下锚,不然,很难保持炮艇的稳定***稍稍大一点,一颗炮弹打出去,整只炮艇震翻了都不稀奇。

    另外,因为炮门太窄,炮口几乎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要调整横向射击角度,就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通过军舰自身转动,来实现火炮横向转动。

    在这个关键点上,“全甲炮艇”的设计师伦道尔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他将炮艇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其灵便,转舵速度远较一般军舰为高,仅用两分四十五秒,全艇便可旋转一圈——这个旋转速度,甚至超过了许多重型岸防炮。

    “全甲炮艇”身上的钢铁的比例如此之高,较之同时代的船只,其尺寸和吨位就很不成比例了。

    拿阮知方乘坐的那只“福船”作参照,“全甲炮艇”的尺寸,和前者差不了多少,吨位却是前者的五倍以上。

    这个时代,蒸汽机的驱动力是有限的,“全甲炮艇”的船速,只有六节——这是纯风帆舰的正常航速。事实上,如果顺风,纯风帆舰的最高航速可以超过十节,就是说,“全甲炮艇”的速度,其实连纯风帆舰都比不上。

    “全甲炮艇”是真正的“纯蒸汽动力”——没有设置风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船小,帆就小,那么小的一面帆,对于“全甲炮艇”的吨位来说,毫无意义,不如撤了,还省人省地方,而且,也减少了激战之时桅杆断裂、风帆着火带来的危险。

    另外,因为甲板之上,全是钢铁,所以,“全甲炮艇”的重心,大大升高,在航行中,风浪稍大,便有翻覆之虞。

    一句话,这个“全甲炮艇”,算得“无坚不摧”兼“坚不可摧”,可是,没有任何机动性、稳定性可言。

    不过,机动性、稳定性神马的,对关卓凡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根本不要什么机动性、稳定性。

    书中已经说过了,关卓凡是拿“全甲炮艇”做“水炮台”用的,对机动性的要求,不是“机动作战”,而是“机动部署”——只要部署到位,就算完成任务,哪怕是拿拖船拖他过去呢?

    至于“稳定性”——部署到位之后,俺就下锚,然后就再也不动了,航行中的稳定还是不稳定,干俺何事?

    回到关亲王对越南分舰队某型舰只的要求上来——第一,进入顺安河口,游弋香河之上;第二,拥有对越南的“压倒性、威慑性”的火力。

    “全甲炮艇”足够小,进得去顺安河口,同时,其九英寸巨炮,也符合“压倒性、威慑性”火力的要求,似乎——

    打住,还有一条“游弋香河之上”呢!

    总不能在人家“京城”门口下了锚,拿大炮对准了人家的皇城,然后,就再也不挪窝了吧!

    好吧,改造。

    怎么改呢?

    第一,撤除锻铁围壁,将“全甲”从“全艇”大幅度缩小至“全炮”,“炮房”的“墙壁”也整薄一些,如此一来,负重大大减轻,吨位不变的情况下,炮艇的尺寸,便放大了许多。

    于是,轮机舱变大了,可以换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了;同时,也有更多的空间加装桅杆和风帆了,于是,“纯蒸汽动力”就变成了“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蒸汽主动力既增加了,又多了风帆辅动力,于是,航速大大加快。

    同时,甲板上方重量减轻,整船重心降低,舰艇的稳定性增加了。

    代价呢,自然是防护能力大幅度下降,不过,这个“下降”,并不会给舰艇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因为原来的防护,是拿来和铁甲舰对轰用的,越南人哪里来的铁甲舰?

    对于越南的炮来说,改造后的炮艇依旧几乎“坚不可摧”,炮艇撤除的,只是甲板以上的防护,水线装甲带还是保留了的,——只要有水线装甲带,越南人的炮,就几乎无法将之击沉。

    某种意义上,新炮艇依旧可以算是一只小型的铁甲舰。

    第二,将“全甲炮艇”的尖底改成平底,如此一来,吃水更浅,更适合在香河这种浅水内河航行。

    这种船,一共造了两条,一曰“海晏”,一曰“河清”,都配属给了“越南分舰队”。

    “海晏”、“河清”,嘿嘿,你看看,俺们天朝上国,是多么的热爱和平啊!亲爱的越南同胞,可别说我拿大炮吓唬你们呀!

    同胞?——咦,我为什么要说“同胞”呢?

    *

第三十五章 开疆拓土,重整河山,此其时矣!() 
“海晏”、“河清”二舰,虽然可以“游弋香河之上”,不过,机动性依旧是有限的——九英寸大炮、液压升降装置、“炮房”,以及水线装甲带,所有这些,全都是铁制,加在一起,依旧太重。

    “海晏”、“河清”既没有快速反应的能力,也不适合参加低烈度的冲突——他们是香河上的终极杀器,主要的作用,就是威慑,如果“海晏”、“河清”真投入实战了,就意味着“和平努力”彻底失败,必须“终极解决”了。

    这种情形,既非关卓凡所乐见,发生的概率也不算大。

    因此,“海晏”、“河清”的身边,还需要“带刀护卫”——有快速反应的能力,适合参加低烈度的冲突。

    于是,就有了“六只较小的船”的其余四只,“镇东”、“镇南”、“镇西”、“镇北”。

    这四位的船型、尺寸,同“海晏”、“河清”,基本是一样的,同样是木身、铁肋,同样是“蒸汽、风帆混合动力”,区别在于——

    第一,无水线装甲带防护。

    第二,主炮小许多,舰艏置一门五英寸后装滑膛炮——和“伏波号”的侧舷炮是同一个型号的。

    第三,液压升降装置、“炮房”什么的,自然也是没有的。

    炮小、无装甲、无“炮房”,也没有液压升降装置等累赘,相同的动力驱动下,“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的航速,自然就远远超过了“海晏”、“河清”。

    当然,所谓“炮小”,是相对于“海晏”、“河清”的九英寸巨炮来说的,对于越南人来说,五英寸后装滑膛炮,依旧是“巨炮”。

    一句话,“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位,是真正意义上“浅水炮艇”。

    “海晏”、“河清”呢,可说是“浅水重炮艇”。

    另外,眼尖的越南人,譬如阮知方,还在这六条炮艇上头,发现了一样前所未见的东西。

    左右两舷,各有一门形状奇特的“小炮”。

    五根细细的“炮管”——每一根单独拎出来,较之普通的枪管,要粗一些,可也粗不了多少——攒在一起,架在一个下宽、上窄的圆锥状的“炮架”上。

    这是什么东东?是枪?还是炮?

    这个……既是枪,也是炮。

    事实上,这是加特林机关枪的“海军版”。

    关卓凡认为,不同海上作战,内河作战的舰艇,常常会遇到小船、小艇的袭扰,包括亚洲国家应对西方较先进舰只时最爱用的“火攻”,因此,最好能配备一种专门对付小船、小艇袭扰的武器。

    当然,蒸汽动力成熟之后,拿小艇装载易燃物、顺风顺水漂向敌舰的“火攻”,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不过,“海晏”、“河清”的情形比较特殊——速度慢,机动性差,理论上,不能完全免于“火攻”的威胁。

    遇到小船袭扰或者“火攻”,九英寸的后装滑膛炮,根本就是“大炮打蚊子”,不但费效比太低,而且,也可能根本打不着人家——发现敌踪的时候,敌人已经进入射击死角了。

    这时候,就只能依靠步枪了,可是,步枪或许挡得住有乘员的小船,但是,对于没有乘员的“火船”,步枪子弹的停止作用,就很有限了。

    所以,最好有一种武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不仅能对小船上的乘员进行毁灭性的杀伤,还能对船体本身造成根本性的破坏——迅速破损,入水沉没,或者,沉没之前,便已四分五裂。

    理所当然就想到了加特林机枪。

    不过,直接把加特林机枪搬上舰艇,似乎也不大合适。

    第一,加特林机枪毕竟是以步兵为目标的武器,弹丸的口径,更“适合”人体,对于船体来说,略嫌不足,要击沉一只小船,必定要耗费过多的子弹,费效比较低。

    俺拿来造金属定装弹的黄铜,可都是很宝贵的呀。

    第二,在中法爆发大规模冲突之前,加特林机枪都属“高度机密”之列,顺化离法国人太近了,过早叫法国人见识到了这种武器,中法两家正式开打的时候,说不定就没有那么“惊喜”了。

    因此,关卓凡需要一种“海军版”的加特林。

    一,子弹的口径要加大,足以轻松穿透小型木船的船壳。

    二,用不着一分钟四百发那么变态——一分钟两百发,甚至一分钟一百发都够用——只要子弹口径足够大。

    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门“速射炮”出现了。

    这个“加特林机炮”,在靶场上的表现,还是过得去的,不过,既没有参加过实战,也没有参加过正经的演习,只能算是个试验品,还不能算是“列装”,到底好不好用,谁也说不好,包括穿越过来的关亲王。

    关卓凡的记忆中,原时空占统治地位的速射炮,是哈奇开斯,加特林在速射炮的领域,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这个,嗯,希望有了俺的加持,本时空,“加特林机炮”会取原时空的哈奇开斯而代之吧!

    毕竟,到目前为止,哈奇开斯先生还没有把他的速射炮弄出来呢。

    唐钦差、瑞国公、四位大学士,都登上了“海晏号”。

    该请六位贵人呆在哪里呢?

    “海晏号”上的舰长室,极其逼仄,只有一张窄床,一张小小的方桌,连一张椅子也没有,多一个人,都塞不下。

    那么——

    各位大人,请上“炮房”吧!

    呃?

    “炮房”的“房顶”是平的,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