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9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此,因为“太爷爷”食言而肥引起的小小尴尬,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狮子再替关卓凡啰嗦一句:“原时空”,宜芸门内,就是一道普通的四扇绿漆木屏门,并没有这座“百鸟朝凤”加“喜上眉梢”的砖雕照壁——这亦属于关卓凡对历史的改变的“成果”。

    正殿宜芸馆、东配殿道存宅、西配殿近西轩,皆面阔五间,雕梁绣户,画栋飞甍,不过,慈安的注意力,却在连接正殿和配殿的转角抄手游廊上。

    “每边儿都开了两个角门?”

    “是——一个朝北开,另一个,东北角的,朝东开;西北角的,朝西开。”

    “我就说玉澜堂里门多!”慈安笑道,“真真的叫‘四通八达’了!”

    顿了顿,“用得着这么多门么?”

    “回太后,”关卓凡说道,“还是要方便些的——譬如西北角的两个角门,出北角门就到了‘后庭’,也即玉澜堂的第四进——最后一进;出西角门,即入‘后庭’西边儿沿墙的抄手游廊。”

    顿了顿,“玉澜堂‘后庭’之西墙,即为乐寿堂东跨院之东墙,两位皇太后的寝宫共用一墙,嗯,可以之示天下两宫皇太后二位一体、亲密无间。”

    “两宫皇太后”都微笑点头,对“二位一体、亲密无间”的说法,表示赞同。

    没有人留意到,皇帝的面上,似乎略现异样。

    “说到这条抄手游廊,”关卓凡继续说道,“确实可谓‘四通’——”

    微微一顿,“第一通——乐寿堂东跨院南墙抄手游廊的尽头——也即东墙的尽头,开了一个角门,既然玉澜堂、乐寿堂共用一墙,这个角门,自然就开在了玉澜堂‘后庭’西墙的抄手游廊里头,所以,经此抄手游廊,可直通乐寿堂——此谓第一通。”

    “第二通——还是通乐寿堂——既然是西墙的回廊,自然连接玉澜堂‘后庭’西门、亦即乐寿堂东跨院东门——此门亦为垂花门。”

    “第三通——通万寿山——此回廊一直绵延至‘后庭’的北门、亦即整个玉澜堂的北门——此门为三开间回廊门,出门即可上山。”

    说到这儿,慈安“哎哟哟”的笑了起来,“这左通、右通、前通、后通的,我已经听糊涂了!还有,‘三开间回廊门’——那是什么门?”

    “等一会儿母后皇太后一看就明白了——”

    顿了顿,关卓凡继续说道,“还有第四通——通昆明湖边——沿回廊左行、亦即南行,出一道小小角门,即到湖边——大致就是近西轩西门的位置。”

    “还通湖边儿?”母后皇太后兴致勃勃的,“好,咱们这就去看一眼!”

    于是,也不进什么正殿、配殿了,一行人斜穿过院子,到了西北转角抄手游廊,一出西侧门,果然,又是抄手游廊:沿近西轩的北墙向西,然后折而北去,顺着“后庭”的西墙,一直延展到“北墙”——关卓凡说的“三开间回廊门”的封闭式回廊。

    后庭中的假山水池草木什么的,就不细表了,眼前光景,最为慈安以及慈禧注意的,还是这个“三开间回廊门”——从所未见。

    首先,这是后门,不是前门,即便规制宏大如恭亲王府者,也未将后门造成三开间的格局,不论玉澜堂怎么“自成一格”,到底不过一个四进的院子,怎么会弄出一个格局如此宏大的后门呢?

    不过,玉澜堂不是王府啊,是皇太后的寝宫啊,格局神马的,岂是王府可以比拟?

    嘿嘿。

    其次,大门两侧,不是耳房,不是墙壁,是极罕见的封闭式的回廊的设计——西接西墙的抄手游廊,东——

    咦,这条大回廊,一路向东,好像……越过了东墙?

    这是跑到哪儿去啦?

    莫不成——

    “这条回廊——”看着东墙外高耸的殿阁,慈安试探着说道,“是不是伸到德和园大戏楼那头儿去啦?”

    “太后圣明!”关卓凡说道,“正是如此!”

    在方位、方向的问题上,慈安难得清楚一回,心下不由得意,笑道:“哟,这么说来,就算是下大雨,也不必撑伞,顺着这些个游廊、回廊,就可以一直走到德和园那边儿了,是吧?”

    关卓凡再次颂圣,“太后圣明!”

    *

第七十五章 粉墙锦窗出画廊……出事了() 
“玉澜堂、德和园大戏楼之间,”慈禧插话,“是有一条夹道的,对吧?”

    “是!”

    “这条回廊,似乎是一直往上走的,那岂不是——”

    慈禧的这个方位感,就不是慈安可比的了,关卓凡也不由心下佩服,说道:“太后圣明!——这条回廊,出了玉澜堂的东墙,就是凌空而架的了——下头就是玉澜堂和德和园之间的夹道,这一小段,可称之为‘廊桥’。”

    “啊……”两宫皇太后都点头,“真是有趣。”

    转过头,往南看,抄手游廊的尽头,阳光灿烂,果真是通到湖边儿的。

    慈安兴致勃勃的,“咱们过去看看?”

    “是,”关卓凡说道,“臣带路,两位皇太后请。”

    一出抄手游廊,天蓝水碧,湖风扑面,人人心胸大畅。

    “我还以为,”慈安笑道,“一推开藕香榭、夕佳楼、近西轩的西门,就是水了——我以为,它们的边缘,是架在水上的呢!还想着,到时候,可得叮嘱大伙儿小心着点儿,别一不留意,就掉到……呃,就把什么东西掉到水里头去了!”

    微微一顿,“原来,湖边是有路的!还有汉白玉的石头栏杆——这个好!不仅安安稳稳的,还可以沿着湖边儿遛弯儿!”

    关卓凡一笑,心说,原来,姐姐您也是会开脑洞的呀。

    “是——还有,请两位皇太后留意,这条路——即玉澜堂西面沿湖过道,和乐寿堂前面——南面的沿湖过道,是相连的,母后皇太后如果兴致好,可以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长廊’里头去——”

    一边说,一边指点,“这条路——打这儿算起,一直到乐寿堂的西宫墙根儿,也算是一条游廊,西端接‘长廊’东端,母后皇太后自玉澜堂而‘长廊’,一直走到‘长廊’最西端的石丈亭,两里多的路,皆不受雨雪之侵。”

    “啊……好,好,真是好!”

    关卓凡请两位皇太后留意,狮子也要请各位书友留意:关卓凡口中的这条“游廊”,是本时空的颐和园,较原时空的颐和园,在外观上的最大的一个不同点。

    原时空的颐和园,是没有这条游廊的。

    多了这条游廊,玉澜堂的外观,并未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目下,两宫皇太后、关卓凡等驻足之处,是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的西门,就整组玉澜堂建筑而言,已是后半部了,还有,这儿是玉澜堂的侧面,有所增减,视觉上,影响不大。

    发生重大变化的,是乐寿堂。

    乐寿堂的南墙,是“粉墙”,也就是白墙,墙上开了一溜儿“什锦灯窗”——南北两面各有一层玻璃,内置烛台,犹如一个大号的“气死风灯”——每一个“灯窗”的形状,都不相同,远远看去,粉墙锦窗,十分养眼。

    夜晚的时候,点燃蜡烛,“灯窗”的作用,便仿佛宫灯了。

    乐寿堂坐北朝南,南面是正面,而且,不同于玉澜堂的南北长、东西窄,整个乐寿堂“组团”,基本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接近正方形的格局,因此,乐寿堂的“门面”——正门加上两侧宫墙——远比玉澜堂来的宽阔,粉墙如带,锦窗星罗,是颐和园重要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本时空,粉墙、灯窗,一如原时空;区别在于,墙外亦如墙内——墙内是抄手游廊,墙外,也是“抄手游廊”。

    这样一来,乐寿堂的外观,就不是单纯的粉墙锦窗了,而是一条“画廊”,白墙、灯窗,成为了“画廊”的一部分。

    关卓凡之所以要做这样子的改动,是他发现,对玉澜堂的居住者来说,原时空颐和园的设计,有一个重大的缺陷。

    玉澜堂、乐寿堂位于昆明湖的东北角,皆坐北朝南,其中,玉澜堂位于昆明湖东岸,西面临水,乐寿堂位于昆明湖北岸,南面临水,二者相连,形成的夹角,就是昆明湖的“东北角”了,因此,如果不坐船,由玉澜堂西去,乐寿堂为必经之路;反过来也一样——由乐寿堂东去,玉澜堂为必经之路。

    问题在于,颐和园的殿阁,集中于万寿山南麓,其中,东部,即玉澜堂、乐寿堂所在的区域,算是“起居区”——生活区;“游观区”,却是在中部和西部,譬如,万寿山乃至整个颐和园最重要的中轴建筑——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等,都在中部。

    还有,“游观”的最重要的路径——长廊,其东端“邀月门”,就是乐寿堂西跨院的西门——也即是整个乐寿堂“组团”的西门。

    玉澜堂往东是仁寿殿;仁寿殿再往东,就出了颐和园,因此,慈禧如果“借道”玉澜堂东去,主要就是去仁寿殿,但仁寿殿为“皇太后”正殿,一年之中,只有万寿及极少数最重大的节日,才会启用,其中,冬天的节日,还多半不会在颐和园过,因此,慈禧“借道”玉澜堂去仁寿殿的机会,是很少的。

    当然,“借道”玉澜堂,亦可沿昆明湖东岸南下,不过,如前所述,颐和园的殿阁,集中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东岸,重要的殿阁,只有文昌阁一处,而这肯定不是慈禧感兴趣的地方。

    如果慈禧想去蓬莱岛什么的,坐船比传轿更加方便、舒爽,根本用不着兜个圈子,“借道”玉澜堂,沿东岸南下的。

    同玉澜堂一样,乐寿堂也有自己的“私家码头”——一出正门就是了,码头还有个名目,叫做“水木自亲”。

    就是说,慈禧“借道”玉澜堂的时候很少,慈安“借道”乐寿堂的时候,却是很多的——主要的“游观区”,在乐寿堂西边儿嘛。

    “借道”,有两种“借”法。

    一种是自玉澜堂和乐寿堂共有的那道垂花门——即玉澜堂“后庭”的西门、乐寿堂东跨院的东门——入乐寿堂,横穿过整个乐寿堂,自其西跨院西门“邀月门”进入“长廊”。

    当然,自连通玉澜堂“后庭”西墙抄手游廊和乐寿堂东跨院南墙抄手游廊的角门,亦可入乐寿堂,不过,以母后皇太后的身份,一般来说,不会走这个小门。

    另一种“借”法,不入乐寿堂,沿着湖边,靠着乐寿堂的南宫墙,一直走到乐寿堂西跨院的西墙根儿,然后右转,拾阶进入“长廊”。

    第一种“借”法,如果两宫皇太后一起行动,自然没有什么,可是,不可能总是“一起行动”啊,大多数的时候,大约还是自个儿玩儿自个儿的,这种情形下,母后皇太后“借道”乐寿堂,是不是有点儿小尴尬呢?

    那就第二种“借”法吧——天气好的时候,沿着湖边儿“遛弯儿”,也是一件很舒爽的事情呀!

    可是,如果天气不好呢?下雨、下雪、大毒日头呢?

    呃……

    所以,关卓凡决定,要替这条路加一个“棚子”。

    于是,乐寿堂的南宫墙外,就多了一条“抄手游廊”。

    慈禧自然不晓得,这条“抄手游廊”,其实是专为慈安修的,在她眼里,游廊的主体,既然在她的乐寿堂的地头上,就是为她修的。

    她是这样子理解的:乐寿堂虽也临水,不过是正面临水,人在院内,视线为南宫墙所阻,比不得玉澜堂那般“亲水”,这条游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站在廊内,无惧雨雪之侵,极目水天,不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吗?

    正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身后传来了急匆匆的脚步声,听着还还不止一个人,大伙儿不由回过头去,只见沿湖过道上,一个轩军近卫团的军官,领着一个蓝宝石顶子的官员,快步走来。

    这个官员,两宫皇太后和皇帝都认得,军机处的“达拉密”——军机章京领班之一的徐用仪,他的本衔是太仆寺少卿,正四品,但赏戴三品顶戴,因此,顶子不是四品的青金石,而是三品的蓝宝石。

    三个女人都转过了一个念头:一定是有紧要公务了,不然,不至于在皇帝、皇夫奉两宫皇太后移跸的时候,军机章京领班亲自“追杀”到颐和园来。

    轩军近卫团的军官举手行礼:“报告——军机处有紧要公务呈禀!”

    说罢,让过一边。

    徐用仪打下千儿去:“太仆寺少卿、领班军机章京臣徐用仪恭请两位皇太后和皇上圣安!”

    慈安、慈禧和皇帝都留意到,徐用仪的手里,还捏着一封“禀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