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王妃:酷拽王爷滚过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彪悍王妃:酷拽王爷滚过来-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雅青八月底离京,距今四个月,没给他寄过一封信,需要传信时她只是口述,自有身边人替她提笔记写,她手指头都懒得动一动。

    倒是他,一封接一封,每月至少给她写三封信,字数不多,可信封里那一纸金笺他可是对着琢磨了整天整夜才拿得出来!

    舞文弄墨吟诗作词不是他强项,书本于他,只有关于兵法、防御或武功之类才能引起他足够大的兴趣,身边又不缺抄抄写写之人,所以他不常拿笔,就为给林雅青写信,这阵子他是一有空就关进书房,又是练书法又是翻阅文坛各门派诗文,花了多少功夫才写成,巴巴儿派信使从速寄给她,她倒是很有礼貌地回信,每次都是一幅画,画技极佳,整齐规则的工笔画据说是她当时所在之处的景致,除了画,不题一字!

    不是说才女么?写个字没那么难吧?

    定王一向很能沉得住气,对上了林雅青,他感觉无比心浮气躁。

    那样一个柔弱女子,像一片轻羽,不收藏好怕她飞走,可放进心里了,她每天在里边挠啊挠把他弄得痛痒难受。

    他当然想要得到粮食,解决边关几十万军民温饱,但真没把全部希望压在林雅青祖孙身上,林源济或许有能力,却不会很大,能应付安王那边就不错了。

    所以他给林雅青的信里多是宽慰之语,要求她尽早回京,免得风雪下来误了回程。

    那刁钻泼悍又蛮不讲理的女人,不给他只言片语也不肯回京,却当真为他弄到了大批粮食!

    数量确实令人惊喜,安排得当,能够让边关十几万军民捱过些日子,不至饿死人!

    那些曾经无数次外出筹粮的人啧啧惊叹,根本无法想像林氏祖孙是怎么找到的这些粮食!

    定王懒得去想那么多,只无数次回忆起和林雅青谈条件那个夜晚,心底泛起丝丝甜意:小小女人,大言不惭地非要男人听话,顺了她的意,把青铜令牌交给她这算是个奖励么?

第91章 喜事() 
林雅青不回京过年,定王怎么也不踏实,仿如脱手放了个纸鸢上天,眼睁睁看着它渐飞渐远,却不能将它拉回来,那心境的复杂难受无法形容,却也只好自个儿去细细品味,没法与人倾诉。/(шш。uuo。網首发)

    而远隔千山万水的林雅青,年前年后都在奔波忙碌着,心情却十分欢快舒畅。

    她喜欢江南,这里富庶繁华,民风开明纯朴,关键是远离京城,远离那些尔虞我诈、虚伪势利,过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如果身边没有女侍卫,没有骁卫尾随,她几乎能忘记前世,完完全全当自己是个十几岁什么都不懂的寻常小姑娘,在这地方扎根下来,无忧无虑终老一生,那该是多少美的事儿!

    可惜,现实中不可能样样遂人所愿,林雅青明白,至少目前眼下,定居江南对于她只是个梦。

    是梦就不能当真,不过能够在这个梦中玩乐一番那也挺不错。

    事实上林雅青也没有多少时间纯玩乐,除了配合祖父按计划放出粮食外,她可是办了好几件实事呢。

    其中外祖母杨夫人与家人团聚以及重遇故旧这一件尤其令她满意,说起来不得不感谢一下定王,是他命手下尽力去打探杨家人下落,才最终促成这个美好结果。

    杨夫人父亲杨广浦当年在工部,因一宗大贪墨案遭连坐问罪流放南疆垦荒,这么多年过去,该案涉及人员几乎都死光了,就连杨广浦也于十年前病逝,是否冤案,如今已无从查起

    杨广浦的两个儿子随父流放,自小儿跟着父亲读书,即便环境恶劣也未曾放弃学习,更专注于杨家几代人潜心研究的利民事业治水。

    为了治水,杨广浦的长子殒命于一次洪水肆虐中,尸骨不存。

    也因为杨家人能治水会治水,各地有见识的当政官员纷纷调用杨氏父子,不断地搬家迁移,他们从最初的流放地来到湘北,杨广浦一辈子奔波劳累,加之年老体衰,病逝并葬于此,全家人便在这地方定居下来,没有再迁走。

    按说杨家人本是带罪之身受官府役使没有人身自由,哪里需要都可以随时将他们带走,他们不配有自己的房屋财产更无固定居留地之说,却因十几年前在湘北德州遇见了一个人,那人用心斡旋,竭力关照,杨家人才安定下来,杨二郎也是在此时娶妻生子,杨广浦得以含贻弄孙,去世时没有太多遗憾。

    杨家这位恩人名叫赵秀年,却不是别人,正是杨夫人杨玉蓉从小一块长大的青梅竹马、定过亲的未婚夫。

    当年杨家败落,赵家退亲,赵秀年为何没有及时出现,现在已经没必要去追究了,赵秀年的故事感动了林雅青,没有理由质疑他对杨夫人的真情。

    一介文弱书生,拼命科考十年才得以入仕,说明资质平平,可即便如此,为着心中一点执念,他仍挣扎努力了这么久,做官不为升迁发财,只一头往南边穷困之地去任职,到处辗转寻问,想着总有一天能找到杨家人,找到杨玉蓉。

    总算苍天不负有心人,他遇见了杨家人,才知道杨玉蓉早已失散,不知所踪,悲痛之下,他一边尽力关照杨家人,一边继续探问寻找杨玉蓉下落,又是十多年过去,还是没有丝毫关于杨玉蓉的消息。

    他却依然不肯放弃,不娶妻不成家不与家族往来,就这么孓然一身独自生活,直到林雅青随祖父南下筹粮,杨夫人执意要同行寻找自家兄弟,两个人才得以相聚。

    这就是所谓的“有缘千里来相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吧,绝对是意外惊喜!

    林雅青不是土生土长的本朝人,没有什么“一女不事二夫”的观念,趁着在德州过年,她极力撺掇杨家舅公和舅奶,给赵秀年和杨玉蓉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喜筵,赵秀年当官半辈子,至今也只是勉强爬到六品知府同知,为着杨家散尽钱财,基本上没什么积蓄,林雅青却有钱,全包了婚礼花费,还为杨玉蓉备了一份丰厚嫁妆。

    林源济为此责斥她一顿,说她乖张无状,哪有外孙女把外祖母嫁掉的?古往今来,也只得她一人了!

    林雅青不以为然,一笑了之。

    杨玉蓉终于嫁给了她少年时的未婚夫,有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家,丈夫爱惜,娘家人相伴在侧,生活安乐幸福,林雅青瞧着十分放心,便拜辞外祖母和各位长辈及表亲,遵祖父之意,于三月间回到常州老家。

    临行留下一些蔬菜种子,辣椒就有好几个品种,后世的湘地人,吃辣椒可是很厉害的。

    粮食种子她没给,祖父说过,由他老人家作好安排,再来统一推广发放,不要她轻举妄动。

    早春江南,烟笼雨罩,枝条青绿百花盛开,处处生机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那田垄间的农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林源济每天也是忙忙碌碌地,行走于故乡的田间地头,与族人以及乡亲们探讨稼穑之事。

    有林学知几个做跟班,就不必林雅青一个女孩子跟随祖父左右,她带着女侍卫们只管往来于城里城外,继续打理她在年前做的那些事儿。

    她在常州城里盘下大大小小五六个铺面,城外买得两个田庄和大片荒坡山林,这些都是她的私产,林源济知道,点头赞同,自家孙女能自个儿攒嫁妆,也是个本事。

    柳眉儿在京城林家点心作坊是作为骨干培训过的,又在船上跟着林雅青学了两个月,她本身胆量不小,说她能她就敢上,年前被留在常州做筹备工作,招买人手培训糕点师,打制器皿工具,林雅青三月回到常州,福香斋常州分号也顺利开张,生意红红火火,煞是喜人。

    别的铺子打算做绸缎铺、米粮铺、坚果干货铺等等,都交由族伯帮忙找来的掌柜打理。

    至于田庄和坡地山林,林雅青定下种植计划,然后选中一位族兄,交给他管理就是了。

第92章 果实() 
四月初,林雅青跟随祖父乘船前往山东淮北灾区,与从京城过来的安王汇和。。 平板电子书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边关却面临战争危险,西北荒漠上的几个小国家和草原深处游牧部落经过一个冬天的蜇伏,几乎杀光牛羊耗尽了粮食,此时冰消雪融,便开始蠢蠢欲动,一致将目光对准大盛国边城,为了粮食结盟而来,铁蹄寒刀气势汹汹,若是让他们侵入边城,后果绝对惨不忍睹,每年开春,边境人民都要提心吊胆一阵子,害怕守城军士一个没守住,放了那些饿狼般的敌人进来,一切就都完了。

    丢失城池不是没有过,定王接防之后,发誓不允许再发生这种事,是以两个月前边城报警,定王就匆匆去了西北边关,走之前给林雅青寄来一信说明情况,大概也了解到安王会南下巡视灾区,到时必定会与她见面,特地准备了二十几箱精致华丽的春、夏季衣饰用品,专程派人送到林雅青面前,其含义不言而喻。

    林雅青想起定王阻止她簪戴安王送的首饰,不禁嗤笑:本姑娘还没嫁给你呢,爱收谁的礼不行?才不管,只要是喜欢的,就收怎么着?

    腹诽归腹诽,她还是和祖父商量过,额外筹得粮食,叫身边人联系定王府的人,把粮食分批送往边城。

    如果之前给的粮食能够供应边关军民半饱,那么这批粮食过去,足可以让他们吃得饱饱的,吃饱饭才能有力气跟敌人对抗。

    林源济原本不赞成再拿出大批粮食,因为此前给定王是粮食是尽量瞒着安王这边的,而给安王用以赈灾的粮食则是明目张扬放出去,定王府的人可全都知道。在安王看来,凭他林源济能够在民间筹得这么些粮食已是极限,可在定王府那边,就显得太神了,简直不可思议!

    可是事急从权,明明有粮,要打仗了还不让军士们吃饱饭吗?又有孙女在旁劝了几句,他也只好答应,又叮嘱孙女:今年夏收、秋收之前,再不准拿出大批粮食,否则,真说不过去了!

    大船加速航行,也走了一个月,堪堪与安王的船队在码头上相逢。

    安王领旨并在皇帝面前做了保证,全力负责赈灾及灾后重建事务,身边自然招募得不少能人,但直到林雅青祖孙出现之前,他都只是在听这些人说东道西,自己摸不着头绪,林源济来了,他莫名地就感到心头一亮,选择相信这位前户部尚书。

    不得不说,他的直觉非常准确,林源济给出的策略,不论是言谈还是书面,都极有条理,看着也觉可行,他便又顺着自己心意,照林老说的办,并放权让林老去筹粮!

    去年深秋和今年开春,安王授意下,朝廷先后派了两批人马前往灾区,按照林源济拟出的方案,帮助当地人民进行灾后重建,同时劝返灾民并发放救济粮食,免费送出一些适宜灾后土地播种的粮食种子,官员们一心为民勤勉办事的话,如今成效应该已经出来了。

    安王召了林源济前来,就为验看这些成效的。

    两方人马都是坐船沿水路来,并不觉得疲劳,将至午时,自有本地官员在江边最好的酒楼为安王接风洗尘,受安王邀请,林家祖孙也跟着享用了一顿丰盛午餐,饭后饮茶小歇一会,安王见林源济和几个孙儿站在楼道上对着郊外田野指点讨论,也来了兴致,让随从安排下午开始外出巡视,林雅青下船时穿的男装,自然跟在祖父身边一同去。

    接风的人太多,众目睽睽,安王只是含笑远远看了林雅青几眼,并未走过来搭话。

    去到田庄地头,一下马车,眼前大片大片青葱茂盛引得众人啧啧赞叹,水田里种的是水稻,长势喜人,秧苗挺拔青翠,那将要抽穗的禾心鼓鼓的,可以想像谷穗出来肯定是又长又饱满。走过大片稻田,上了一道坎儿,是旱地,满目青绿叶子贴地生长,林雅青认得,这里种的是番薯。

    番薯要育秧,然后剪成一节节插种,本朝没有番薯,幸亏林雅青见过怎么种这东西,而林源济熟知桑稼,见多识广,一说就明白,亲自指导了安王府的人,再由他们将这技术带到灾区来。

    番薯种秧既已给了安王府,别处就不能先种,京城效外林家田庄里的番薯地只能以育种的名义存在,番薯要发扬光大,得从这片灾区种出成绩来再说!

    林雅青和祖父交换了眼神,心照不宣:这片番薯长势这么好,不丰收才怪了。

    既是验收,当然要看真切,安王身边一名参与过种植培训的随从从乡亲手上拿了锄子,走进地厢先揪起一丛薯秧,再一锄子挖下去,刨出一窝十几个浅红色番薯,还未完全长成,但果实已有小儿拳头大小,可以吃了!

    又挖了几窠,都是如此,番薯果实密集而均匀,现在是五月,再过一个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