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月21日,双方军队在鄱阳湖边的康郎山相遇。朱元璋摆开阵势,把战 

船分成12组迎敌。水军大将俞通海乘风放火,烧毁陈军的楼船20多艘,军 

威大振。这时候,陈友谅手下的著名勇将张定边突然冲出来,对准朱元璋的 

那条战船发起进攻。朱元璋的战船恰巧又陷在泥沙里动弹不得,张定边拚命 

来攻,朱元璋手下的将士奋力抵抗,还是摆脱不了困境,眼看十分危急。在 

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有一个叫韩成的副将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换上朱元璋的 

帽子、战袍,故意在船头上站了一会儿,然后跳进水里。陈军将士看见,以 

为朱元璋跳水自杀了,顿时放松了进攻。这时候,常遇春、俞通海的战船渐 

渐靠拢过来。由于湖水上涨,朱元璋的战船才从泥沙中逃走。但是张定边还 

是紧紧跟住不放。常遇春在一旁急忙放了一支冷箭,射伤张定边,张定边才 

不得不退走。朱元璋也就脱离了危险。 

     第二天,双方主力再次会战,陈友谅的大船连锁在一起,高高的楼船上 

插满了旌旗。朱元璋的战船又矮又小,交战的时候,陈友谅的军队居高临下, 

朱元璋的军队根本无法战胜陈友谅的楼船,士兵们伤亡很重,纷纷败退下来。 

朱元璋亲自拿着战旗指挥部队进攻,还是没人敢向前交锋。他不得已,下令 

杀了几名退缩不前的军官,但是仍旧没人敢去交锋。这时候有一位叫郭兴的 

将领向朱元璋建议说:“并不是士兵不听命令,实在是小船敌不过大船,非 

用火攻不可!”朱元璋接受他的意见,马上下达命令,派敢死队驾船七艘, 

内装火药和芦苇,看准风向,直闯敌阵,纵火焚烧。霎时间,风烈火炽,烟 

焰弥天,湖水都烧红了。 

     陈军舰队因联结在一起,逃跑不得,将士被烧死和落水溺死不计其数, 

没死的也被烧得焦头烂额,叫苦连天。陈军的士气一下子崩溃了,朱军将士 

乘机发起猛攻,取得了巨大胜利。 


… Page 33…

    这一仗陈军锐气受挫,以后几仗又大败,加上面临绝粮的局面。而陈友 

谅又固执己见,不能接受下面将士的意见,军队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投 

降朱元璋的陈军越来越多,后来连左、右金吾将军都投降到朱元璋军中。面 

对这种窘境,陈友谅非常恼火,下令把俘获的朱军将士全 都杀掉。朱元璋闻 

讯,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把他军中的所有俘虏立即释放,受伤的还给予治 

疗。并传令全军:今后如获陈军将士,一律不许加害。朱元璋优待俘虏的事 

很快传遍陈军,陈军将士更无斗志。而朱军将士听说陈友谅杀害俘虏,一个 

个咬牙切齿,在战斗中更加英勇,宁肯战死,也不当俘虏。眼看着自己就要 

大败,陈友谅只好率军突围。刚冲到湖口,不料又遇伏兵拦截。陈友谅正探 

头舱外,想仔细观察情况,一枝流箭飞来,从眼睛直穿头颅,登时一命呜呼。 

其部将用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首和他儿子陈理,乘夜逃回武昌。朱元璋在鄱 

阳湖全歼陈友谅军队,从此稳固了自己在东南的统治区域。 

     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 

的领导。到了这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 

障碍。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 

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了。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亲征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举 

国投降,湖广全为朱元璋所有。这时,朱元璋兵多地广,不满足于小明王给 

他的吴国公封号,就自立为吴王。 

     消灭了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陈友谅,朱元璋就倾全力攻打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个私盐贩子,乘元末大乱时聚众起兵,占有淮水下游、江苏 

东部和浙江北部,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年)自称吴王,以平江(今 

江苏苏州)为都。张士诚起兵后,对元朝降了又叛,反复无常。他本人无大 

志,无主见,只图保住一块地盘,好好享乐。手下的将军大臣,数年来也都 

在忙于修亭台、玩女乐,终日笙歌宴舞,纸醉金迷,上上下下都腐化透了。 

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围攻分三个步骤。首先攻取泰州、徐州、淮安、宿州 

 (今安徽宿县)等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次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 

对平江形成钳形的包围;第三步才南北夹击,于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 

年)攻破平江。张士诚被抓到应天,不肯投降,被用乱棍打死。 

     正当朱元璋在南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大都城里的元顺帝依然过着 

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生活,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乱成 

了一片。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已经渐渐长大成人,看到顺帝整天昏迷不悟,就产 

生了夺取皇帝宝座的念头。顺帝宠信的大臣、左丞相哈麻摸到了这个动向, 

就想劝顺帝让位,不料这个阴谋被哈麻的妹夫知道了,马上报告给顺帝:“哈 

麻说陛下年老,应该让位给皇太子。”顺帝大怒,说:“朕头发没有白,牙 

齿没有掉,怎么是老?恐怕哈麻另有野心,你要设法除去哈麻!”不久,顺 

帝把哈麻充军到广东,又派人在路上把他活活打死了。 

    这时候,镇压农民起义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已经被毛贵的部将田丰杀 

死,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 (本名叫王保保)在河南称霸,另一个叫孛罗帖木 

儿的占领山西,他们两个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攻伐。京城里也矛盾四起,在 

顺帝的支持下,御史大夫老的沙准备搞掉太监朴不花,皇太子母子两人又来 

攻击老的沙,老的沙逃到山西孛罗帖木儿的军营里。皇太子向孛罗要人,孛 


… Page 34…

罗不给,皇太子让搠思监下令削去他的官爵,解除他的军权。孛罗大发雷霆, 

派兵一直打到居庸关,进逼大都城。类似的混乱争斗在元朝统治阶层中接连 

不断。 

     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使朱元璋顺利地腾出时间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 

两股割据势力。接下来他该消灭元朝廷了。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 

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主力军开始 

北伐;同时又分出一部分兵力继续南征,消灭浙江、福建以及湖广地方的割 

据势力。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北伐军事步骤是;“先取山东、拆除元朝的屏障; 

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攻大都,这样, 

元朝已经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取;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 

可以席卷而下。”这个作战方略,表明朱元璋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朱元璋也非常讲究军纪,他一再对北伐的将领们说:“军队所经过的地方, 

或攻克城市之后,不要随便杀人,不要夺老百姓的财产,不要烧毁老百姓的 

住房,不要损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抢老百姓的子女。”朱元璋讲究军 

纪,是北伐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山东、河南的 

元朝守将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北伐军前锋已 

经攻到了元朝的都城下面。 

     闰七月,北伐军会集德州,从水陆两路沿运河北上,占领长芦,攻克青 

州,到达直沽,继续向大都进军。 

     当月28日早上,元顺帝召见群臣,决定逃奔上都。不久,元顺帝带着众 

位妃子和大臣北逃,元朝统治结束了。 

     公元1368年正月,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凯歌声中,朱璋在应天正式登上皇 

帝的宝座,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改应天为南京。就这样,一个横笛牛背的 

牧童,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 


… Page 35…

                        宋应星写作 《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继医学家李时珍、科学家徐光启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在科学 

技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就是因写作《天工开物》而誉满中外的 

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1578年生。明江西南昌奉新县人。祖先是务农的,后 

通过雇工赁田而发迹为地主。曾祖宋景,明嘉靖年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死后赠支部尚书。从此宋家成为新兴的望族。祖父宋承庆为宋景第三子,27 

岁就早逝了,只留下孤子宋国霖一人。祖母顾氏期望延续后代,不让宋应星 

的父亲宋国霖出门应考。只让他呆在家里生儿育女。 

     宋国霖自幼体弱,30岁了还没有儿子,偏偏家里又遭了一场大火,把家 

业又折损了大半,日子过得渐渐清苦起来。宋应星的妈妈虽说是个大家闺秀, 

也得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她省吃俭用,自己连蔬菜也很少吃。宋应星就是 

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宋应星的妈妈姓魏,是宋国霖的第二房妻子。封建社会人们被落后思想 

束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即儿子)为大”。宋应星的父亲因为30岁了 

还没有儿子才续娶了魏氏。魏氏来到宋家第二年就生下宋应星的哥哥宋应 

升。宋国霖的原配甘氏在魏氏生了儿子之后也生了个儿子,不久魏氏又生了 

宋应星,所以宋应星是宋国霖的第三个儿子,排行老三。 

     来应星小时候在本家私塾里念书,从叔祖父宋和庆与族叔宋国祚那里, 

接受了启蒙教育,以后又就学于新建学者邓良知与南昌学者舒曰敬。自幼宋 

应星便有过人的睿智,别人背诵一篇文章后,他就能“脱口成诵”,在私塾 

里学习的时候,他跟几位同族的小孩一起读书学习,那时候学生学的都是经 

史和诗文,作业就是作诗作文章。宋应星七八岁作的诗文,常使大人看了惊 

叹不已。老师十分严格,作业有时候也留得很多,弄得孩子们经常起早贪黑 

地读呀写呀。有一次,老师规定,第二天早晨每个孩子要熟读七篇新文章。 

宋应星年幼贪睡,早早就睡了。他的哥哥晚上读得很晚,早晨又起得很早, 

一遍遍地朗读。到学校之后,老师问大家读熟了没有,大家都回答读熟了。 

老师不放心,抽查了几个孩子。宋应星年纪小,老师对他本来没和大孩子一 

样要求,但是听说他睡得早起得晚时,便责怪了他几句。谁知宋应星说:“我 

读会了。”老师以为他说瞎话,便当场提问。哪知问到什么地方,他就接着 

背诵出下面的文句来。这使老师感到十分惊奇,便问:“你不是睡得早起得 

晚吗?什么时候读的?”宋应星告诉老师说:“哥哥早晚读的时候,我听几 

遍就记住了。”从此老师对宋应星便另眼看待,认为他聪明过人。 

     宋应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得勤学的可贵,对学问孜孜不倦。他兴趣 

广泛,哲学、地理、数学、技艺等等,无所不读,而且读书认真,钻研起问 

题来十分细心,这些都为他后来取得出色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规的封建教育,使他掌握了赋诗作文的技巧,具备了科举应试时的必 

备知识。家里父母催着他去应考。1615年,他与兄长宋应升同榜中举,名列 

前茅,时人称之为“二宋”。乡试的成功,给弟兄二人以巨大的推动力。趁 

此势头,在1616年,二人结伴北上赴京会试。以后又在1619年、1623年、 

1627年、1631年,四次赴试。在每一次失败后,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但 

一连五次都不中进士的打击是沉重的。从年富力强的29岁,到双鬓见霜的 

45岁,宋应星开始由绝望转向觉醒。他下决心放弃科举入仕的念头,而转向 


… Page 36…

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科学技术。这在他一生中是个重要的契机,在中国科 

技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久之后,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这部巨 

著了。 

     五次北上,万里征程,这不仅耗掉宋应星的精力,也使他本已中落的家 

境在财力上蒙受了不少损失。整日在家闲居,还不如先干点小差事,好养家 

糊口。1634年,宋应星出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县学中教谕掌教诲所属 

生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