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山寨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山寨英雄-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进喜可能是适应了李长庚谈话制造出来的轻松气氛,说道:“总——总司令,我们小组设计——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常见的一种玩具,走马灯!”他见李长庚赞许地点点头,又鼓了鼓勇气接着说道“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玩走马灯,自己也做过。上大学后学的是热动力学专业,我就想过可不可以要据走马灯的原理设计出一种动力装置。事实上我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多个转轮叠加起来,发现转轮随热量产生的动力和速度向转轮轴传递的效果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李长庚听完认真的说道:“我听你这个实验更象是一种动力装置,你又是怎么把这个装置与鼓风机设计联系起来了呢?”

    高进喜虽然有些木纳,但显然他是这个设计团队的灵魂。听了李长庚对他设计的认可,十分高兴地说道:“总司令你说的太对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动力原理设计出一种动机,只不过我的这个想法遭到了许多教授的质疑,他们说采用这种方式的动机不是不行,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没有人会愿意采用这样的动力装置。我们这个兴趣小组只好放弃了对这种动机的研究,不过哈鼓向我们学校提出了鼓风机的设计要求后,我们想到反向利用这个原理,并做了实验论正。”

    李长庚听得连连点头,心中高兴万分,难得中国出了这样的人才,谁说中国人不聪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就用热动学原理造出了小孩子们的玩具,可惜几千年了,还是玩具,还有那个双向陀螺仪,居然当了几千年熏被子的香炉。“我明白你们这个设计的思路了,觉得非常有新意,如果我说我会赞助你们继续这项研究你们愿意吗?”

    “什么?你要赞助我们?”几个小组的成员惊讶地问道!

    李长庚身体向后靠了靠“当然,你们还怕我说话不算话吗?”

    “不——不!我们当然相信!”高进喜抢先说道。

    李长庚笑了笑解释道:“不久前我以私人名议设立了一个科技创新基金,对一些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科研资助。我看好你们的这个想法,打算对你们这个科研小组进行长期资助。你们不但可以得到资金上的支持,更能得到我国在各学科领域方面最新技术、新材料上的配合。”

    高进喜的科研小组高兴的离开了哈鼓的办公室,李长庚也很高兴,可以预见这群人将来都是中国的热动力学大师,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对热动力学进行研究和实验。李长庚不是不想一下就把轴动式空气压缩机或是喷气式发动机发明出来,但现实是不可能的,不光中国不可能,全世界也不可能,原因很简单但也难如登天,金属材料达不到耐高温要求,金属加工技术达不到加工精度,每一个叶片的设计也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计算。这些技术一项项达到要求后,没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积累完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用几年时间出成果,那就等于是白曰做梦。

    他们的这个想法最可取的地方是他们想采用直接热源做为动力的原理,以及反向转变为空气压缩机原理。实际上利用叶轮组合做为动力输出的应用,早就应用在了蒸汽轮机上面。这个兴趣小组直接考虑用热源为动力而不是蒸汽为动力,是他们无知的兴运。

    鼓风机厂的工人们知道李长庚来他们厂坐阵,更是干劲十足,工人、技师、专家们组成突击小组,对混动式风机进行试验生产。他们知道全国的电厂在等待他们的鼓风机,他们知道全国的钢铁厂在等待他们的鼓风机,他们知道全国的矿山企业在等侍他们的鼓风机,他们知道全国的石化产业在等待他们的鼓风机。

    李长庚也从百科全书中找到了混动式风机的设计原理和设计草图,比崔连胜的图纸更加完善。但工业就是这样,理论上在完善,生产技术达不到设计标准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随着生产环节的不断深入,哈鼓车间里面的黄头碧眼的洋毛子越来越多,德国人、**人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以上。大部分哈鼓的中国工人都沦为学徒工,还好这两个国家的人种都比较实在,没玩什么路子,对中国工人的学习也愿意稍微那么指点一下。之前工厂还聘请一些法国人,结果法国人一来就出了妖蛾子,什么工作时不许中国工人旁观,什么工作难度太大,要求加薪,虽然法国人在技术领域却实占有优势,但李长庚觉得他们会把别的洋毛子带坏,中国人还得自己学到真本事才行,洋人在好也只能帮一时,而不能帮一世。于是赶跑了起哄的法国人!

    哈鼓的工人们,对于这些洋人的到来,一面保持着谦虚,一面下了狠心,发誓要把洋人的技术学到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中国工人的短板不是在于技术不够好,而是在于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导致许多生产要求理解不了,认识不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到是那些从学校来这里支援的大学生们,理解起生产技术要求就容易得多了。

    啥鼓总经理苏永强发现这一情况后,干脆把厂里的工人和支援的学生组织起来办夜校,也来不急讲解基础文化知识,这些学生们都懂但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工人们不懂但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夜校的目地就是讲解白天生产的原理。学生们理解了,在把自己的想法与工人们交流。

    这个办法效果很好,有技术的工人与有知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用实际经验和科学理论相互印证,对外国技工的手艺理解学习起来快得多了。

    一些工人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特别当他们了解工厂给这些洋技师们开出的工资,彻底红眼了,凭什么啊?哈鼓总经理苏永强回道:“不凭什么,人家有的技术我们没有,我也知道这钱的冤枉,可在冤枉我们也得忍着,也得认可,如果我们国家购买国外的产品,得钱比这还冤枉。我在这里给你们做个承诺,你们谁要是达到了洋技师的水平我也给你们开一样的工资。我苏永强在这里说话算话。”

    “苏总说的好,谁的技术好,企业不但给奖励,国家也会给你们发技术津贴,津贴发放标准分为一到八级,谁要是能拿到八级工,政斧的津贴不低于一个道台的工资。”李长庚出现在苏永强身后,语气坚定的说道。

    工人们都楞住了,什么,工人拿道台的工资,现在国家搞**,官员的工资都是向社会透明的,道员的工资可是每月一千两百块大洋,也就是说一个工人如果技术达到了八级工的标准,每月拿一千两百块大洋!

    苏永胜回过头见说话的是李长庚,顿时楞了一下,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总司令,你说的是真的?”

    “怎么苏总经理觉得不值吗?”

    苏永强沉了口气说道:“值——太值了,以前我对工人技术认识不够,这次急难的技术攻关我才我明白一个好技工对工厂有多么重要。说实话科学家们提出好的设计理论也许很难,但要把图纸变为工业产品,这才是真正的难,那些德国技工,凭着经验就能发现图纸上设计的不足和缺陷;并在生产中改掉这些设计上的缺陷。这样的工人别说是国家给津贴,就是我们企业也愿意每月发一千两百块大洋当大爷养着。”

    “说得好!有得金钢钻,才揽得瓷器活,大伙都听到苏总的话了吧,努力干吧,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哈鼓的产品能卖到全世界,到时候你们能对全世界的同行高傲地说你是哈鼓的一名大技工!”

    哈尔滨鼓风机厂的搞的是产品突破,那么另一家工厂哈尔滨火车制造厂搞的就是产能突破,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的前身是中东铁路机修厂,虽然名义是一个机修厂,但也具备组装生产蒸汽机车和生产车皮的能力。

    中东铁路被收归主权后这家蒸汽机车机修厂也改为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虽然这三年产能在不停地扩大,从原来每年的三台,增加到十五台,但远远不能满足东北对机车的需求,去年一年东北就向美国和欧洲采购了一百辆车头。全国采购车头出去的钱,让李长庚看得吐血的心都有。

    去年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接受一批从德国弄来的生产设备,预计产量能达到每年二十辆车头,这个数字对于中国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机车厂报给李长庚的数字是五十辆车头。

    李长庚看了这个数字很不安,搞奋战一百天可别弄成**、浮夸风,到时候生产出一堆费品可就不美了。哈尔滨蒸汽机车厂的底子李长庚是了解的,原来的底子加上从德国弄来的生产设备,要说把产量提高到三十辆还是有可能的,提高到五十辆简直不可能,就算是设备够用,上那找那么些工人去。生产蒸汽机车车头的工人没个三五年的培养根本形不成生产能力。

    实际上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依然是靠从国外进口一些核心设备和重要部件进行生产组装。李长庚的担心是有必要的,当他来到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看到的景象证明了他心中的猜测。

    许多年轻的工人正在笨手笨脚地对一辆车头进行组装,李长庚叫来一个正在安装车轮的小工人一问,他进厂还不到一年。又叫了几个工人一问进厂时间最长的也不过三年。

    听了工人的回答李长庚的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在到几个生产车间一问,大部分工人进厂的时间都不长。见工人们工作的热情都很高,权衡了一翻的李长庚并没有当场向工厂领导发出质疑,而是默默的回到他的指挥部,让手下找一些对蒸汽机车比较了解的行内人士组成一个评估团队再次来到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

    更新快纯文字

第一七五章 饭堂一角() 
开始对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评估的小组进驻到哈尔滨蒸汽机车厂以后,哈尔滨机车厂的工人对于这个评估小组也是抱着极为欢迎的态度,有了工人的配合,评估小组很快就对哈尔滨蒸汽机车厂的生产方式给出了一个结论。

    看着评估小组送来的评估报告,到是把李长庚给难为住了,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还真能完成五十辆车头的产量,不但能完成,还能小有提高,原因是哈尔滨机车制造厂的工程师们,使用的焊接锅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极大的加快了机车的制造时间,但相应的也是问题多多,一是产能的扩大,工人技术不熟练。二是工艺全是工人们自己摸索出来的,问题多多。三是即便这种锅炉都合格了锅炉的寿命也会大大缩短。根据以上几点,评估小组建议改回原来的生产方式。

    李长庚这时才明白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不是在搞大跃进,而是不声不响地搞出了生产工艺进步。焊接锅炉有什么问题,后世那个锅炉不是焊接出来的?这个评估小组是怎么做事的,还停止使用焊接工艺,不就是质量不过关吗,质量不过关不在经验上做总结,质量上想办法,因循守旧最蠢的思想!

    于是李长庚找来了刚刚被自己聘请为科学顾问的科郭树洞,听听他有没有关于哈尔滨蒸汽机车厂生产工艺提高的办法。

    郭树洞见了评估小组的报告后,对李长庚问道:“委员长怎么看这个事情?”

    李长庚回答道:“这还用问吗?我当然是支持采用锅炉焊接技术。”

    郭树洞听到李长庚回答笑了笑:“委员长的想法是正确的,其实锅炉焊接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采用的多是气焊,而我们哈尔滨机车厂采用的却是电弧焊,这种焊接方式,欧洲人也是刚刚成熟起来。比起气体焊接,电弧焊有着很大的优势,一是焊接的温度高,使得焊接速度更快。二是,焊点的热量集中。被焊接的金属不会产生变型,三是,焊条加上防锈物质,焊口不易生透。但想对于气体焊接来说,操作的难度也要大很多,哈尔滨蒸汽机厂在没有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冒险采用这种焊接方式。当然是不明智的,但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们想想办法就能解决质量问题。”

    “什么办法?”李长庚追问道。

    “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在电焊领域最好的一是德国,二是瑞典,我们从这两个国家找些焊接技工,到我们这来传、帮、带。相信很快就能培养一批优秀的焊接工人。”

    李长庚想了想后世电焊应用之广,除了特殊领域,几呼看不到气焊,看来自己得抓紧办起一批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技术学校。一个工业国家的根基就在于有没有过硬技术的产业工人。

    “郭先生的办法到是好办法,只不过我觉得光在哈尔滨蒸汽机车厂里办这个学习班是不够的,我的想法是先办上一所专业的电焊技术学校,专门培养焊接方面的人才,聪明人不难从中冒出头来,在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