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步……五步……三步,眼看就要追上宇宫仁的时候,颜良忽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耳中听到自己的战马长声悲鸣,紧接着,颜良的身体和大地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摔得他七晕八素,茫然不知所措。

    等到颜良摆脱了迷茫状态之后,赫然发现自己的脖子上,已经架满了钢刀,宇宫军将士的钢刀!颜良抬眼看去,看到宇宫仁策马立在绊马索的旁边,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哪里有半分刚才气息紊乱、气力不济的模样?一瞬间,颜良明白了过来,自己中计了,本想擒下宇宫仁,却反被宇宫仁擒住了。

    失去了颜良和文丑的袁军,就像是没了牙的老虎,在短短一个时辰之内,就被宇宫军击溃了,四万袁军,只有几千人逃离了战场,其余的人,不是被斩杀,就是投降了宇宫军。这一战,宇宫仁生擒颜良,泰河捉住了文丑,宇宫军俘获了万余降卒,唯有审配下落不明,估计是趁乱逃走了。

    战后,泰河把文丑的表现告诉了宇宫仁,委婉的请求宇宫仁本着用人唯才的尺度,饶恕颜良、文丑二人。宇宫仁在稍作沉吟之后,痛快的答应了泰河的请求。颜良、文丑的武艺,宇宫仁也见识到了,如果这两人能真心投效到宇宫照烈麾下,那可是不小的助力。不过宇宫仁心中没有把握说服颜良、文丑二人,就下令把二人带回兖州,等待宇宫照烈亲自劝降,同时,宇宫仁还让随军医官给文丑治疗箭伤。安排好了战后事宜,宇宫仁向泰河道别,叮嘱泰河用心镇守青州,尽量保证前线的稳定之后,宇宫仁就班师回了兖州。

    数日之后,宇宫照烈自淮南回到兖州,听闻宇宫仁、泰河的战果之后,宇宫照烈大喜过望,立刻给二将以重赏。之后,宇宫照烈召见了颜良、文丑,经过一番的长谈,宇宫照烈认为这两人虽然缺乏智谋,不适合领兵打仗,但因武艺高强、不畏生死,又和宇宫照烈没有私怨,最适合亲卫军统领的职位,当即就封两人做了中坚将军和中行将军,让二人掌管虎卫军,侍卫在自己身侧。宇宫照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风格,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颜良、文丑以降将的身份,却得到宇宫照烈这样的礼遇,心中感动不已,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在宇宫照烈鞍前马后,护卫宇宫照烈的安全。因两人武艺过人,又掌管着虎卫军,因此,宇宫军将士自此皆称呼二人为虎卫双雄。

第二百四十三章 变法() 
随着讨伐袁白的大潮落幕,元起率军沿海路返回了辽东,然后从辽东沿陆路回到燕京。因为江东的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孙策已经掌控了大局,因此,甘静和鲁肃率领的水军,也随同元起一起返回了幽州。

    刚刚到达燕京,李儒就拿着一张幽州出产的薄纸走了过来,上面写着潜龙成员传回来的两条消息。第一条,元协已经同意了元起的保奏,让孙策出任扬州牧之职,统领江东、淮南等地;第二条,则让元起有些吃惊,宇宫照烈部下的宇宫仁、泰河联手,在青、徐交界处,一战消灭了袁丁派往淮南的大军,审配仅仅率领着三四千残兵返回邺城,颜良、文丑都被宇宫照烈收降了,另有一万袁军,也一同投降了宇宫照烈。

    元起知道,宇宫照烈要对袁丁动手了,或者说,他是在为动手前,做着准备。不过,在联合宇宫照烈一起攻打袁丁之前,元起还有着一些问题必须要提前解决。北疆的鲜卑虽然已经臣服,并不是说自此以后,北疆就安稳如山了,西北还有辛蛮盘踞,和辛蛮比邻的,还有被元起打的元气大损的刺塔人。

    尽管辛蛮和刺塔因为元起的打压,实力大不如以前,但毕竟也是一个隐患,这个隐患不除,元起可没有办法安心攻打冀州。袁丁和刺塔的关系很好,如果在元起攻打冀州的时候,刺塔人受袁丁之托,在自己背后搞点什么小动作,那可是相当的麻烦。所以,元起当初和宇宫照烈争夺这场战役的主动权,把开战的时间和方式捏到自己手里,就是为了留出时间来,先把刺塔和辛蛮彻底铲平。

    当夜。元起找来诸葛亮、贾愿、荀略、李儒和徐庶几人,连夜商讨针对辛蛮和刺塔的方案。开始的时候,众人的思路在处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商量来商量去,众人却先后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征讨刺塔、辛蛮之事,竟然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幽、并二州在经过平定北疆的战役之后,士兵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这多出来的一部分人。大多都是汉化后的鲜卑族战士,虽然可战的军士增多是件值得高兴地事,但是各种问题却也相继暴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军饷的发放,以及军粮的供给问题。鲜卑族人各个骁勇善战,凡是成年的男子,稍加训练,都是一名不错的骑兵,即使再怎么优中选优。以鲜卑人庞大的人口基数,最后被选到军中服役的,依然有五万之众,这五万军士的粮饷、装备、战马等等等等。都需要尽快筹措,以便把他们尽早训练成军。虽然在光州,也就是以前的鲜卑境内,元起得到了大量被冻死的牛羊。诸葛亮把这些牛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通过太始商会和上官氏商会变成了钱粮,但也仅仅是比较宽裕的完成鲜卑人内迁之后的问题而已。根本就没有多少多余的钱粮来供养这五万骑兵。

    其次,鲜卑人虽然在一系列比较平和的政策下,逐渐融入了汉人之中,但毕竟时日还短,还没有形成彻底的融合,如果在这个时候,元起率领大军离开的话,难免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借机挑起境内汉人和鲜卑人的矛盾,这对元起的统治,势必会造成影响,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再次,元起在一年之内连续平定高句丽、扶余和北疆,不少武将、能臣都被留在了当地,用以安抚当地民众的情绪和震慑宵小,像魏延、张龙、邓芝等人,分别留在扶余、高句丽等各地,出征刺塔和辛蛮,这些猛将和能臣是必不可少的,元起必需找到合适的替代者,来替代者接替魏延等人的工作。

    另外,元起还要留下足够多的将士,镇守燕京,对内可以安民,对外可以保境。尚未完全汉化的鲜卑人中,还存在着少数极端份子,如果他们和冀州的袁丁联合起来,那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所以,这次征讨刺塔和辛蛮的人手,不能太多,最多只能抽调出全部军队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元起麾下虽然有二十四万大军,但最多,也只能动用六万人而已。想要以六万将士迅速平定辛蛮和刺塔,实在是有些困难。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元起等人的话题,逐渐转换到了政策改革上来了,随着光州并入元起的治下,原有的幽并都督令,显然已经有些不太适应了,现在的情形,亟待元起在原有的政策中保留精华,然后在加入一些新的政令进去,从而促进幽、并、光三州稳定的向前发展。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元起推迟了战前的准备,转而开始和麾下数十名文武官员,共同商讨新政的制定。在商讨的过程中,最为沉默寡言的,就是田丰了,可是一旦他开口提出意见,就一定是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要害,即使是面对元起的辩论,也丝毫不肯松口,直到这个问题,在众人的反复磋商之下,得到妥善的解决为止。

    七天之后,新的政令出台了,现在元起掌管着三个州的地盘,而且以后还要攻打辛蛮和刺塔,所以,幽并都督令这个名称,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新的政令在大家的商讨之下,被命名为燕京律。元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都在燕京,以燕京的名称命名新的律法,也确实是在合适不过了。元协还给了他临机专断的职权、总督三州军政大事的职权以及开府的职权,凭借着这些特权,元起可以名正言顺的制定律令,而不必担心受到天下士林的谴责,只需在律令正是实行之前。给元协写一道奏折,告之实行新令的事情,让元协了解一下新律法的内容,就可以了。

    在燕京律中,原有的九禁十八斩、屯田令、盐铁令等数种适用的法令被保留了下来,以确保军令森严、促进农事生产以及把盐和铁彻底控制在元起手中等等。除此之外,一些促进民族融合,相互协调发展的法令,被命名为华夏令,正式被编入燕京律中。华夏令这个名字。是元起亲口叫出来的,除了元起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明白“华夏”这两个字,代表着什么意思,但是既然是元起亲口取的名字,而且态度十分坚定,众人也就同意了下来。华夏令的法令极为严厉,对汉人和鲜卑、扶余、高句丽等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凡是试图分裂民族融合的。挑唆民族矛盾的等等行为,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一律严惩不贷。

    本着精简和通俗易懂为根本,燕京律制定出台之后,一共有十二道法令,共计小项条款一百八十三条,在律令繁杂的汉代,可谓是最为精简的一部律法了。别看燕京律的法令并不多,但是对军、政、民生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详尽且细致的涵盖,能够让幽、并、光三州内的所有子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法可依。燕京律的出台,对元起治下的三州有着深远的影响,相信在燕京律的约束和规范治下,境内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类似后世的法制社会,不会再有人在犯罪之后而逍遥法外的情况出现了。

    同时,燕京律打破了一直以来,士族阶层居于统治地位的垄断。燕京律倡导人人平等,即便是士族众人犯了法,也一样会被捉拿问罪,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燕京律刚一出台,就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拥护。元起是决心用燕京律当做突破口,正式向士族宣战!已经不合时宜的士族制度,距离彻底被废除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当然,幽、并、光三州内,并不存在足以影响大局的士族,因此燕京律的实施,并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但是元起相信,当燕京律的功效逐渐发挥出来之后,居住在三州之外的汉人们,一定会感觉的到,燕京律是真正为老百姓制定的律法,届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汉人会迁居到三州境内来。

    和老百姓的反应不同,三州之外的士族世家们,在观看了燕京律的规定之后,没有一个人的脸色是好看的,不少人都气的把手中的燕京律手抄本直接扔掉。不过,元协倒是一个例外,他在观看了元起派人送来的燕京律条款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并立刻下旨,在关中地区试用燕京律。

    虽然元协也算得上是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国家如今十分颓废,元协这个名义上的天子,实际能掌控的地方,也只有京城以及长安两个城市附近的地区了,几经磨难之后的元协,早已经看的很通透了,权力什么的,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只要元氏的血脉能延续下去,他就知足了。

    在历经阉党、董猛之乱后,关中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士族存在了,元协在处斩王诺的时候,还借机拔掉了一些毒瘤,更是让这个地区的士族遭受了一定的打击,所以燕京律在关中地区,也得以顺畅的颁布施行了下去。元协这个无意的举动,为以后的大一统,提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百一十章 泰山的烦恼() 
半月之后,泰河果然没有食言,率军打下了齐郡,并在郡县派驻重兵,和宇宫照烈的大军连成一片,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既定战略。

    对此,宇宫照烈也深感欣慰,上表元协,加封泰河为琅琊相,镇守青州半部,并留下五万军士,一并交给泰河统领,让他抵御袁丁的进犯。青州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袁丁也不可能在投入更多的兵力,来争夺宇宫照烈手中的青州半部,毕竟,幽并的元起可是派出张冲、徐挡、张纵等人,在幽并边境线上屯驻了重兵的,袁丁如果大举南下,张冲等人势必会袭取冀州,让袁丁首尾不能相顾,宇宫照烈相信,袁丁虽然偶尔会做些蠢事出来,但绝不会看不清大方向的局势。有泰河统帅六万多泰山军和五万青州军,抗拒颜良、文丑的十万大军,宇宫照烈根本就不担心泰河会应付不来。

    下一步,根据以前制定的目标,宇宫照烈准备回师攻打豫州。在出征之前,宇宫照烈还单独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宇宫照烈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当初他手下只有两万人马,经过这几年的扩充,他手下军马暴涨数倍,尤其是在青州一战后。他收降了三十万青州红巾军,让自己麾下的战士,达到了将近五十万之众。可是这五十万军士,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战斗力堪忧,不足以委以攻城拔寨的重任,于是,宇宫照烈再荀攸、郭嘉等人的建议下,决定效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