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不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一个精神或思辩的游戏规则?不是。如果将这一原则放置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简朴的标准:思维力与行动力的等值效应。这一标准告诉我们,一个缺乏实践力的思想将无所作为同时也只会是一种虚幻。因此我们还可以获得这样的一种启发:哲学与精神存在的真缔在于对人类实践力的指导。中国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国古人曾经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是对人类思考与实践的等值效应与并行规则的诠释。
  所以,当一个时代的人类思想仅仅处于观点评论和即兴发挥的阶段时,可以认为,它们恰恰是精神匮乏的表现而非是精神葆有的表达。所以,那些对于流行思想与时尚知识的炒作大多可以列入到这种匮乏的类别中来。
  观众心理几乎与此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一场电影或是一场球赛之后,那种曾经的激越和冲动大多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荡然无存,就像没有发生过似的。分析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看到这种看似激烈的精神状态恰恰是由于精神的空虚和信念的虚无通过外界的刺激所致。外部事件本身所拥有的精神并不能使看客们同样拥有这样精神,它们仅仅拥有一个精神壳——我们可以暂且这样来定义它。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3)

  回到精神本体的原点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自然宇宙正是以人类及其万物的现实存在和变化来作为它的精神体现与实践。我们是宇宙精神实践的产物,更是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的产物。正由于人类属于宇宙精神所实践的产物,因此,人类成为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更多时候,人类基本上可划分为精神本质更多、物质本质更多和二者平衡兼具的三类种群,这三种看似无太多差别的种群,实质上有着生命基因上本质的区别。
  在宇宙本体精神的背景作用下,人类在精神思想领域的发动大概依借以下两类人:首先是那些努力打球的运动员,他必须通过技能和体力去完成常人难以逾越的困苦而将球投到那只唯一的篮里。它非常类似于人类所获得的客观使命,这一过程中,除去技能和体力之外,他需要的是精神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念,倘若没有这一信念,那么他必输无疑。我们甚至会相信,他大没有上场的必要。而另外一类,便是那个坐在板凳上等待上场或刚刚下场的运动员。与观众不同的是他不会看热闹也不会胡乱兴奋,他与场上运动员不同的是他无需花费体力和技巧,然而他仍然会神经紧绷,思考并总结着这场球赛的种种要点,并在精神上做足准备,以随时上阵或是再次上阵。
  我们看到,这种精神世界的活动充满能量,同时具备着一个鲜明而毫不含糊的信念。
  这种信念中没有妥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并肯定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精神的发动是基于一种信念的实践,因为信念而使实践本身区别于一般的简易物质态活动,这种在信念支持下的实践最终导致了人类精神的产生。
  从这场球赛切入,我们对人类精神匮乏进行批判。事实上,当极少数人们通过艰苦训练而打出一场高水平的球赛时,观众就永久性地与球队区分开了,这种区分是本质的,而非用同类的概念来互换与苟同。观众们想看到的是球队的输赢和球队所呈现的技巧,以此来填充他们空洞而了无信念的精神壳。球员则需要发挥他们的所有精神外化下的技能以及信念的力量,去争取印证自己信念的更高比分。
  球员与观众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标准上。一个需要印证信念,而另外一群则只需要讨到几十分钟的热闹和剌激。对于一个球员来说,所度过的每一秒都会被放大和铭记,对于看客们而言,所做的也就是聊发几句评论就足以证明并维护自己的存在形态了。
  当这种看客越来越多、球队和球赛越来越少时,一个精神匮乏和空虚的时代也就必将随之来临了。
  在我所经历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属于看客的心态是距我遥远的,抑或说从来没有过。我自觉是那个一直在球场上奔跑的球员或是坐在板凳上的赛手,随时准备着为使命付诸行动。
  人类精神世界是如此奇特的一种,当你欠缺这一体验时,精神的苍白往往显而易见。对于那些刚刚走上独立生活的年青人们而言,这正是引导他们去充分获得经历人生实践的时机。在这一阶段,“学习”是尤为重要的人生指引:“学”是透过前人实践而获得的精神感悟,而“习”则是这一感悟下的热衷与积极的实践,在这二者相互交融互动中,一个具有精神内核的生命体便可望在宇宙自然中获得确立。这样的生命体势必顺应物质与类物质世界的规则,当它被持续执著地执行时,它的能量便可以变得不可估量——任何一个平凡人,只要他不懈于这样的实践,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亚马,当我决定在你七岁的时候就向你输出一个弘大的人生理想时,我所希望给你的便是这样的一个精神意识的生命体。能不能当上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在未来获得一颗不平凡的心,领悟宇宙自然的智慧并因此而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讲,你必须当总统。
  这个春节过得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在碧桂园,一家人吃了年饭。你还是那样沉默。很显然地,你长得很快,估计到今年夏天你就会超过我了。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4)

  在很早的时候,我的心灵也如同你一样,受着自然和家庭的默然诱导,这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出对于一个幼小的我与一个巨大世界之间的某种感悟。这种感悟使我由内心中感知到这个世界所充满的种种奇妙,使我相信它并不会像我所看到的现实一样,或者说,现实的世界里总藏着我所不懂得的某一重要部分。这种感悟为我带来一种奇妙的生命感受。现在,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也相信在有形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更为巨大也深具智慧的精神世界。
  不久以前遇到一位来自台湾的资深创意人,他似乎在大陆弄了一个有偿性质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站。我们初次见面便天南海北地聊一通关于广告以及产业化和文化力量的话题。这位仁兄似乎想说明中国文化的狭隘特性,我则主张文化这种类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当我们仅仅在一个有形与局限的世界中谈论一个无形并无限的世界时,其结果很可能是南辕北辙。事实上,有许多人大都以此类模型来表达他们对于世界以及自身的看法。或许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模型的谬误。面对这样一个巨大世界的精神真实,人类的许多言论除了不断加重偏见的错误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作用。
  在这一点上“盲人摸象”可以说是这一模型的生动佐证,它表明先哲们很早就已发现了这种人类自我生成的谬误以及存在的方式。这个谬误虽然提了出来,真正的问题却是人类似乎始终无法真正纠正这一谬误。
  我相信导致这一谬误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始终局限在有形世界中认知自身而忽略类物质形态存在的原因。将这句话更为直白地予以陈述便是:类物质精神世界作为一种虚无的存在,使得人类在物质生命体验过程中往往对其表现出若有似无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以及更多的人类分子们,他们在自身生命历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处在一种与之绝缘的状态。
  这便是我想讨论并认为人类所应该进行的自我批判与反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深信人类由自然宇宙所获得的智慧必将最后作用于人类自身,同时人类亦必将获得这一自然宇宙所赐予的智慧。这似乎是造物主给我们设定的一个智慧游戏的圈套,这种智慧的赐予是慷慨的,也是无尽的,更是一种客观和无处不有的。
  我在前面数封信中已经对人类以及自然宇宙所存在的类物质进行了陈述,并努力以一种直白的方式说明它们的存在依据和检验这种存在依据的诸种方法。我也深知,这种对类物质世界的认知与探索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才刚刚开始,尽管更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哲人和先知所论及的精神与太虚境界。然而相对于宇宙时间而言,人类文明存在的数千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要在这样一个短促瞬间理解宇宙精神的本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所幸的是人类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代表来思考并揭示出这自然宇宙奥秘的某一部分,这种揭示哪怕是一丁点,都会使人类迈入宇宙真理的更深处。当人类一步一步这样迈进时,我相信,人类将获得更大的自我解放并与自然宇宙真正融合——一个无限的世界将迎接我们的未来。到那时,爱因斯坦以及所有人类哲学与科学的质疑都将迎刃而解。我们会发现,人类原来是宇宙永生不灭的一分子,仅仅是一分子而已,而这一分子也正是自然宇宙本质的全部缩影。
  最初的时间里,我对于类物质这一世界仅仅只是一种感悟,并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运用到生活体验与实践中。有时当我听到一些对于这一倾向的指责和批评时,的确会觉得一个人在这个现实世界思考虚无多少会显得荒唐。然而时光流逝,我却看到了这种信念和梦想带给我的力量,也通过亲身经历这种由梦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而更加确信它的存在。当类物质世界反复不断地给我以这种力量昭示时,我相信这种力量不可能仅仅源于生命的有形部分,更存在于更大的一个无形世界即心灵的世界之中。心灵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使人类由远古抵达到今天,倘若人类失去这一力量,不知道人类将会变成怎样。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5)

  在自然宇宙之中,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似乎一直都不是我们人类的擅长,这是人类本身便是宇宙精神物质化结果的原因么?抑或又由于这一原因背后宇宙无形力量的本质使得人类在物质形态中总怀着对于虚无精神的一丝依恋和感怀?
  我浏览人类历史时发现,在对于有形生命物质的感悟之初,人类往往存在着对于宇宙精神更为本质的认知,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是最早的古埃及还是古希伯来民族以及古中国的历史,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于宇宙万物创世的猜想和对于宇宙原初的认知,同时拥有着对于宇宙世界形成的最早探索——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人类在自己的幼年期就对洪荒宇宙拥有了如此深刻的洞悉?我设想或许是因为古人类所拥有的现实力量还太弱小,而自然现实又过于严酷,这种巨大的悬殊使人类更趋于相信自然宇宙中所存在的强大主宰力量,促使他们对这一力量深信不疑。
  这是老子作出《道德经》和以色列的先知们笃信耶和华的原因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这是老子对自然宇宙精神本质的描述,2500年前所刻画的宇宙虚无直到今天仍然都是撼世经典,而且我相信,这一混成之物便是古人眼中的类物质世界。
  我也更确信,人类正是这样开始对类物质世界启蒙的。
  参考人类知性历史的发展,对于这一无形力量之源的认知将随着人类在自然宇宙中的不断体验而有所深入,这种深入体验所获得的结果必将更加符合客观宇宙的本质规则。然而,当人类先知们的探索与发现成为后人的教宗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类在对于自然宇宙的知性追索几乎完全停止了。那些对于《圣经》以及《道德经》的解释权,最后演变为宗教和学究领域的极小数人所拥有。这种为古人作注的传承方法扼杀了人类本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尽管人类宗教教义的本质鼓励不同的理解、感悟与发现。约翰?沃尔多的勇敢最后也不得不成为了人类特有的局狭心智的祭品(约翰提出:汝等需自寻圣经——他认为对于主宰力量的认知应该由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自己去理解而非教条和机械地遵守):一方面它被所谓正宗的教派所扼杀,另一方面又被追随者所禁锢。这使我们看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以有限的解释来解释无限,这可能是人类所有知性上存在的最大阻碍。针对这一现象,房龙在《宽容》这部书里作出了详尽的评述,对于人类在求知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困惑,房龙自己也表示:如果在六百年前,他也不敢写这样的一部书的,因为这样一部倡导宽容与独立思想的书足以令他上绞架。
  当人类在漫长探索中获得物质世界的发展并几乎完全成为地球生命的统治者时,对于自然宇宙主宰力量反而又显得不那么相信了。有形物质世界被改变的表面假象以及人类财富的虚妄积累,导致一种自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