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劫运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梁祝劫运榜-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介:悠悠岁月若许年煦煦春日思华年庄生梦蝶了心愿梁祝佳话传人间人海茫茫有真爱碧空苍苍看姻缘唯愿尘世情无限花好蝶归春依然梁山伯修出了本命文器翠竹宝典后有什么作用林下之风谢道蕴清心玉映张彤云璇玑才女苏若兰苏蕙再加上百花仙子祝英台还有绝美的鲜卑慕容氏痴情的皇族司马氏马文才如何暗算山伯致死他能从翠竹中抽出那把方方正正洁白无瑕代表了社稷民生的君子剑么他如何面对着五胡乱华后汉人惨遭杀戮几近亡族的现状使汉道永昌帝王道派百家尊儒城隍神君域外天魔佛教东传鬼物百态善恶大妖游侠武圣乃至精灵巫怪僵尸傀儡相继粉墨登场
 92356

两晋历史() 
这一章是晋朝的大致历史背景,不喜欢的可不看,不影响后续的阅读。不过如果看了,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东晋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历史背景:

    东周末年,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主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号始皇帝。但秦制太苛,以武立国后仍用重典,奴役天下,致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趁势斩白蛇起义,秦二世子婴自缚投降。

    汉高祖认为秦朝是由暴zheng而亡,又没有诸侯国宗亲辅佐以巩固统治,便承秦制而改其太苛之处,为了优抚百姓,无为而治,改秦实行的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郡国两制并行)导致各王国权力逐渐增大,景帝无奈削藩后又平定七国之乱,才初步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武帝趁改制时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似乎重德轻刑,实际却是“儒表法里”,并参照儒家标准,用孝廉制选拔人才,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这使拥有经济实力又掌握政权的世家门阀渐起。

    后汉自章帝起皇帝连续绝嗣,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九帝都是孩童继位,年龄最大的桓帝才十五岁,最小的殇帝仅诞生百余天,平均年龄不足九岁,皇权逐渐旁落于后族、外戚手中,皇权大大被削弱架空。皇权在一次次轮换中,神圣性和威严性逐渐消失。东汉中期,朝堂中外戚、宦官及后来与党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赋税徭役和阶级矛盾加剧,各族人民苦不堪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朝廷无力镇压黄巾起义,地方势力在应邀围剿时乘机扩充军队,拥兵自重,形成了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地方名士控制了察举大权,察举征辟制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连续几十年的内战,黄淮流域杀戮惨烈,人民逃亡,经济破败,东汉名存实亡。

    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奠定了曹氏势力的基础,曹操用人注重实际才能,有意取消门阀,虽然不论出身、不拘一格选拔了济济人才,但遭到各大势力、世家的反对,终于没能登基称帝。随着士族豪强势力的日益发展并逐步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子魏文帝曹丕不得不采用凭门第出身选官的九品制拉拢世家。曹氏代刘汉而建立曹魏,但士族门阀也逐渐控制了人才的录用。

    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期即世代为官,其中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的司马懿在抵御蜀汉及平定辽东过程中成为了魏国重臣,司马氏逐渐夺取政权开始专zheng。司马昭灭蜀后称晋王。司马氏集团用阴养的三千死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随后,大开杀戒。起兵谋反者,杀;持不同zheng见者,杀;看不惯现状者,杀;发不同声音者,杀。格杀无论,决不心慈手软,砍头的刀刃都卷了。当时的名士或是曹氏集团的亲信如何晏、邓飏、毕轨、丁谧、王凌、夏侯玄、诸葛诞、张华、嵇康等,皆为“刀下鬼”。虐政屠刀之下,血沃大地,天下名士一时减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目的就是为了扫除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从此,天下太平,一潭死水,人们噤若寒蝉,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正当司马昭准备黄袍加身改朝换代时,却一命呜呼。同年年底,傀儡皇帝曹奂(曹操之孙)被废,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晋”,“魏”灭亡。而在四十五年之前,曹操之子曹丕胁迫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礼,宣布魏朝的成立。司马炎平定刘猛叛乱、西北之乱,孙吴灭亡后三国时期结束。他为防被权臣篡政,将大批宗室封王,并给其兵权,在统一中原后又以为天下无事,遂将州郡的守卫撤除并与民生息,使边境的胡族大量徙居至中原。而其本想以九品之制反对地方郡姓对选举的操作,但其设立的考官“中正”皆系势族出身,因此门阀逐渐壮大,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门阀世家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权,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

    “聪明神武,明达善断”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废魏元帝开创晋王朝后,“极意声色,嗜于宴乐”。为了给自已选用美女,曾诏令天下“禁嫁取”一年,让晋国所有的女人,留在家里,供他千挑万选。导致荒淫不堪,享乐、嗜酒过度后生下了弱智的晋惠帝司马衷。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读作毛)而身居要职的贾充,在官场斗争中为了活命,将面丑心恶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荒淫无度的司马炎病重时,司马炎皇后的父亲杨骏将其软禁并与武悼皇后篡改诏书,自封显位。司马衷称帝后,皇后贾南风善妒狠毒、yin欲无度,为了掌握朝政、巩固自己的地位,接连诛杀了执政严酷且刚愎自用的辅政大臣杨骏、太保卫灌、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一大批权臣异己。贾南风的“暴戾”和“专zhi天下”及废杀太子的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赵王司马伦等人起兵讨伐并诛杀贾南风后,为了皇位引发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晋朝宗室之间也开始了互相残杀。李雄在成都称成都王,刘渊自称汉王,成为“五胡乱华”的开始,此后各胡人趁机纷纷起兵犯我中原,天下开始大乱,晋人遭亡族之灾,损失近半,大量人口南迁,北方开始荒凉。从此,我国的经济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大一统的中国,陷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晋皇族后裔琅琊王司马睿在贾后时期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在洛阳,司马睿与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王导结交密切,在王导的建议下渡江至建邺,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贪婪残暴、荒淫腐朽的西晋司马皇室被胡人亡国后,皇室贵族们狼狈不堪地逃到南方。司马睿在建邺(称帝后改称建康,即南京)称帝,史称东晋。

    东晋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南渡后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只能依靠世家王导,以皇权退却为条件,317年建立了东晋王朝。这也导致皇权对于朝臣及文人的控制,比以往的任何王朝都要松懈。甚至为了抵抗外敌,聚集民心士气,皇帝不惜下放皇帝的专有权力,与朝臣分享。所以才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东晋初年主弱臣强,门阀世族握有军权,盘据外藩,司马氏为代表的中央皇朝几乎无兵可用。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推行“以法御下”政策,限制大族势力,加强皇权,试图压制王氏权势,导致与琅玡王氏的关系日趋紧张,从而使皇权与门阀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表面化。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杀戴渊等,王敦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晋元帝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时,召姿容俊美、善谈玄理的名士庾亮任西曹掾,司马睿后聘娶庾亮之妹庾文君为世子(司马绍)妃。庾亮在东宫侍讲时与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

    东晋第二位皇帝,明帝司马绍322年即位(明帝的六弟是简文帝司马昱)后,大赦天下。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世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庾亮、庾冰、庾翼是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兄弟,皇后生晋成帝、晋康帝,庾氏渐掌权柄,庾亮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重臣。

    东晋第三位皇帝,明帝长子,成帝司马衍。325年即位后由于年幼,由母亲庾太后临朝,庾亮与王导、温峤、卞壸、司马羡、郗鉴、陆晔七人辅政,但政事实际都由庾亮决断,他依法断事,因而大失人心,镇守历阳的大将苏峻和镇守荆州的陶侃对庚亮的专权极为不满。最终造成了苏峻之乱。庾亮意图北伐,后忧闷成疾逝世。由于褚家褚裒(读作抔或包)声名远播,门第高贵,晋成帝为弟弟琅琊王司马岳选妃的时候,褚蒜子被聘为琅琊王妃。褚裒成为皇亲,出任豫章太守之职。以文章德行著称的何充年少时便与王导友善,很早就担任显要官职。王导、庾亮一起向晋成帝推荐何充,于是担任显要官职。

    东晋第四位皇帝,明帝司马绍子,成帝司马衍胞弟,康帝司马岳。由权臣庾冰与庾翼力主之故于342年即位。晋成帝司马衍病重时,两个儿子司马丕司马奕只有几岁。成帝的舅舅庾冰以国危子弱的名义,力劝成帝立长君。成帝遂留下遗诏,命胞弟琅琊王司马岳继承自己的皇位。司马岳重用庾冰、庾翼,防范北方后赵国君石虎的南下。两年后司马岳重病时还没有指定嗣君,大臣们遥问带兵在外的庾冰、庾翼两人,两庾认为应当立年龄大些的皇室成员会稽王司马昱为嗣君,以确保自己以新帝舅父身份继续执政的目的。而中书监何充却建议立时仅两岁的司马岳长子司马聃为太子,并得到不少人的附和。两庾在外鞭长莫及,在朝大臣终于册立司马聃为太子。司马岳一门帝气已尽,曾经私欲胜过理智的司马岳,想自己一门子孙永久嗣帝的幻想很快破灭。

    东晋第五位皇帝,康帝子,穆帝司马聃344年即位时还是个婴儿,由其母褚太后掌政、何充辅政。然咸康末年王导、庾亮相继而卒后,一直是王导外甥何充与庾亮弟庾冰夹辅王室,而冰弟庾翼镇荆州,既互相合作、又彼此抗衡。穆帝即位两月之后庾冰即卒,次年庾翼卒。此数人去世后,元老名臣所余无几,而王庾二族亦无足以继承世业的子弟,不得已之下,何充于庾翼卒后调整朝局,以桓温代庾翼镇荆州,用桓温驱逐了庾氏势力,与先已镇徐州的皇太后父褚裒分居上下游要镇,而于中枢提拔夙负盛名的名士殷浩。不久何充即去世,代之辅政的是蔡谟与元帝幼子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继承了何充留下的格局,但是与何充略有不同的是,来自上游桓温的压力此时已经比较明显,故司马昱要倚任殷浩甚至褚裒来对抗桓温。然永和人物论雄才大略实无过于桓温者,殷、褚清名甚盛,但均无实际才干,司马昱本人被谢安评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亦可知其政治才华何如。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随着桓温实力增加与威望上升,中枢诸人迟早将无力与之对抗,这是何充甚至司马昱都没有想到的。因而永和一朝的政局,于安定中寓危机,于风雅中寓凶险,虽不见刀光剑影,政治斗争却十分激烈。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派褚裒虽然北伐失败,但是由于桓温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夺回洛阳,但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穆帝永和年间是东晋一朝比较安定的时期,内外门阀士族相维相制,北方后赵浸衰以至分裂,无力南图,因而形成了“中外无事十有余年”的大环境,因而名士风流、清言隽永,就成了永和之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主要主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和扬州刺史殷浩,都以能清言著称,而司马昱最为信重的“入室之宾”刘惔与太原王濛,更是一代名士之宗。

    东晋第六位皇帝,成帝子,穆帝堂兄,哀帝司马丕。哀帝本应继(成帝)司马衍之位,但由于权臣庾冰的反对而无法即位。在穆帝司马聃病逝无子后,361年由禇太后立琅琊王司马丕为皇帝,但因大将桓温当国,哀帝形同傀儡。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榖、服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哀帝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遂由褚太后再次临朝。

    东晋第七位皇帝,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废帝司马奕于365年即位。桓温掌握朝政,且桓温也有意废掉司马奕自即位为皇帝,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废为东海王,又贬为海西公,迁居吴县。之后司马奕心灰意冷,提心吊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