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劫运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梁祝劫运榜-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伯正在感慨,忽然看到英台正端着米饭细嚼慢咽,不由内疚地看了他一眼。

    二人早有默契,英台自然知道他的想法,吃完最后一口,才轻笑着说道:

    “无妨,我早饭本来吃的就少,一碗足矣!”

    “黄粱米饭,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没入品前,仅在口感上比普通的米好一些,只有入品之后,才会品尝到它的妙处,幸好我是头一次食用,功效更大。不但滋补了亏空、虚弱的魂魄,就连身体上的透支,也有很大的补偿了!”

    英台闻言,含笑着问:

    “传说?不错,流传于世家的传说,确实都是这么记载的,而且就连世家,也分不到多少这种极品的黄粱米,也不能做到所有的世家子弟都吃到这种罕有之物,更不要说豪门、名门了,所以身世普通的入品儒生,很少有能吃到的。可你还知道些什么?哪个世家在掌控着黄粱米?”

    山伯略微思索,不确定地说:

    “这我大概也有所耳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控制着黄粱米产地的,正是如今名不外显的庄圣世家。盖因庄圣有一门功法,需要门下的子弟以黄粱米入梦才能修炼,所以这黄粱米,是引魂入梦的绝佳食物!”

第38章 八宝米粥 书写易字入五品() 
“哦!这你也知道?”

    英台诧异万分,庄圣世家本已隐居,甚少出世,况且这些并不在典籍中记载,山伯能够知道,却是极为难得。

    “我还知道,每个世家都有各自的珍藏,象青粳(读作精)米、珍珠米、胭脂米、桃花米、龙牙米、血糯米等等,每种都各有特色,对儒生的作用各有不同。至于分属哪些世家,我就不知道了,而且,据闻用这些米混合到一起,更能做成一种名为八宝粥的食疗医方,至于做法,我也所知不多!”

    英台闻言,点头道:

    “已经很难得了,你能知道这么多,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了!”

    英台细细回忆道:

    “八宝粥全名为珍珠水晶八宝粥,据说要集齐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米各五种才行,再辅以其它配料,熬制出来后,浓香扑鼻,外观就像一颗颗珍珠、水晶漂浮在颜色不断变幻的粥内,此粥不但滋补肉身、神魂,就连文思、文心、文胆、聪明、智慧、念头、皮肤、毛发、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穴道孔窍、慧根天资等都能滋养得到,更可以助人突破品级。儒道妖魔、鬼灵精怪等若想在其它方法无望下提升实力,只有此粥方能做到。”

    英台又遗憾地继续说道:

    “至于各需多少份量,因为很久没有人做过了,时间长了,渐渐就失传了!而这些米所属的世家,我也可以告诉你,不过,如果你想要收集各种米,做出这么一碗粥的话,就不要想了,集齐的难度,却是极大。”

    “如黄粱米产自位居古黄河流域、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魏都邺城(今邯郸)的黄粱镇,由庄圣世家控制,此米可以催人入梦悟道;龙牙米产自东海龙宫,专补气血肉身,最得练武者的喜爱;桃花米产自武陵秘境,吃后皮肤粉嫩若婴孩,两颊有桃花色,深得妇人钟情;胭脂米产自极西之地的女儿国,最大的特点是平衡,在女儿国可平衡女子体内阴阳二气,对魔道、妖魔、魔武、佛道、儒道双修的人也可平衡其体内相冲突的异种真气;血糯米产自死亡超过十万人的古战场,煮熟后入口,能流出粘稠如血的汤汁;珍珠米产自东南部的蛮荒,据说已经为安南国皇族掌握,此米粒粒圆润洁白如珍珠,久煮不烂但入口即化,专补学识底蕴,若儒生所学不多、若武者学到的功法残缺、若妖精智力不足、若鬼魂不知鬼族修炼的功法。。。。。。”

    接下来,英台将各种米所属的产地和世家,向山伯一一告知。

    山伯听了,半晌不语,良久方道:

    “没想到这些米不但被各世家控制着,还有一些产自特有的密地和洞天福地,如果深入寻找,可真是危险重重,为了区区一碗米,却是不值了!”

    英台苦笑一声:

    “你以为谁都如你一般压制了数年不想入品吗?有些人因为资质所限,终生也无法再次升品了,远的不说,单说资质不佳的杜悊、陆禽、陆俶,甚至草堂的王博士,空有一身财力,但因为再也找不到提升品级的方法了,才不得不安于现状,你想,我朝有多少世家,世家中又有多少资质平平的人想要提升品级?若有一两成把握能得到一碗米,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全力争取了!”

    山伯听了,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忽然,英台兴致勃勃地说:

    “未入品前,你的字就已经不凡,现在既然已经六品,写一张字让我看看,与之前有何不同?”

    山伯闻言,心中也是一动,也想看看自己入品后、还是入六品后的字,有何意境,威力几许?

    一边慢慢收拾碗筷,一边仔细琢磨该如何酝酿、如何写字、如何运笔。待收拾完,准备好了纸笔,山伯已经信心满怀。

    取过李渡笔,山伯一边缓缓地饱蘸浓墨,一边调动全身气血、精神,借着调理笔尖的机会,将全部心神聚于笔尖,霎时间,山伯失去了对外界的感应,只感觉全部身心,都融入笔毫之中,轻抬毛笔,在略微发黄的左伯纸上,山伯缓缓写了一个“易”字。

    “易”之一字,上日下月,刚书毕“日”字,山伯就感觉笔毫中蕴含的全身的精气神,已经流失了一半,待下部的月字写完,笔尖上的精神意志,已经涓滴不剩。

    山伯就感觉此时全身空空荡荡,所有的力气、儒气、精神、气血,甚至就连骨骼,好像都空了一般,朦胧中看到纸上爆发出一片璀璨的光芒,身体一软,歪倒在书案上。

    “啊?~~~”

    英台一声低呼,赶紧从自己的祖窍中取出一页诗文,输入儒气后,诗文上泛起一道蒙蒙的光华,冲霄而起,顾不得看诗文上的宝光,英台撮起嘴唇,用力一吹,此光脱离书稿,进入山伯头脑中,连用了三张,山伯才张开了沉重的眼帘,渐至清醒!

    二人一同看向造成山伯昏迷的罪魁祸首,他书写的那个字上。

    此时文字一阵蠕动,上面有个人形从光芒中起身,狼狈不堪地缓缓飞入山伯脑海中。

    山伯为了书写文字,竟然把文人身都释放了出来。

    将山伯小心地扶到床铺上躺好睡下,看没有大碍了,英台才来到桌前,细细斟酌着这个字。

    此“易”非小篆,非象形文,非蝌蚪,也非金文,更非隶书,而是山伯新创的正楷。

    笔画平直,方方正正!

    观其纸面,上有氤氤氲氲的雾气,又有数十杆翠竹扎根其中,翠竹间云雾弥漫,纸面半尺之上,有一个墨黑的易字,字体外表似有皮肤毛发,细细一听,内部传来血液“汩汩”的流动声,此字在云雾中极有韵律的一涨一缩,似能吞吐儒气,极有灵性!

    “易”字之上,又有一道灵泉高高喷起,泉水晶莹剔透,在一尺高处水花向四周喷溅,落回纸面!

    这正是儒家五品的异象:文思如泉,润泽天下!

第39章 书声琅琅 诵读周易可救人() 
“哦?!竟然能达到五品中级!!!”

    英台面带惊容,随即又想到这可是山伯灌注了全部的气血、精神和意志才写出的好字,况且山伯底蕴深厚,初步入品就已经到了九品巅峰,若不压制,就是直接进入八品也是极有可能的,又畅游了书山学海,能够连升三级,可见其潜力、资质的不凡。

    想到此处,英台这才释然。

    不过,山伯也太无畏了,刚进入品级就闹出了这么大一个笑话,一下子就把自己搞的手无缚鸡之力,看来又得休息几天了,不过幸好喝入的参汤和黄粱米还未彻底消化完,估计再睡一觉就能醒来了。

    儒生平日里读书写字,都会很小心谨慎,不能伤了身体,不能呕心沥血,不能灌注进全部的精神意志。最多只是让念头、神魂虚弱,会有轻微的不想动、不能思考、身上乏力,这样顶多休息一晚第二天就能调理好了,过度透支底蕴,会导致一生中大部分时日都会病病怏怏,无法正常的生活了。

    只有在危及到了生命时,儒生才会透支身体、精神保命,事后还要用各种宝物弥补身体的亏空。所以有的儒生才要练武,修道,获得金身、妖身等,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快速的弥补透支的神魂、气血和寿元。

    想到此处,英台不由将思绪拉回,端正了思想,凝聚了精神,拿起纸张,仔细的看山伯写的这个字。

    山伯入品时凝聚的文人身中,发肤、血肉、筋络、骨骼以及五脏六腑齐全,又有山伯的意志主导,所以写出的字有意识、会思考、能活动、懂修炼。

    英台眼看着这个悬浮在半空的“易”字,一涨一缩地有如心脏在“怦怦”跳动着、吞吐着儒气,每一笔画间,都隐隐有血液的流动声传来!

    积存了足够的实力,呼吸了一阵儒气后,悬浮在半空的这个“易”字,缓缓凝聚成团,又四周延伸,朦胧的光芒内,有一个半尺高的人形傲立!

    悬浮在半空的“易”字,竟然能够变化为山伯的形象!

    英台将儒气凝聚目中,向此字看去,就见“易”化作的山伯,头上有一对洁白的角,身披鱼骨铠甲,相貌与山伯的文人身一模一样,只是高矮稍有不同而已!

    文字山伯好似没有看到英台一般,从书案的纸张上面飞出,来到睡在床榻上的山伯枕边,背负左手,右手持了一卷《周易》,轻声朗诵起来。

    英台看看书案上的纸张,那个“易”字就好像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字一样,没有了任何异状,仿佛为了凝聚出文字山伯,被抽走了一切神魂、气血、筋络、骨骼等似的!

    书声琅琅传来,时而如珠落玉盘清脆动听,时而如闷雷滚动低沉威严,时而又如圣人教诲振聋发聩,偶尔还像冰下水流,涩滑呜咽。。。。。。

    回过身看着文字山伯在诵读,英台知道,山伯读到清脆动听的句子,是得了《周易》的皮毛,读到低沉威严的句子是对此句的理解已经登堂入室,读到振聋发聩的句子,是彻底领悟出了先贤所阐述的道理和深意,至于涩滑呜咽的句子,是尚未理解此句的真意。。。。。。

    英台知道只论《周易》,自己的领悟不如山伯,但在某些方面仍能有不同的见解,于是也取过一张白纸,书了一个大大的“易”字,英台有五品鸿儒修为,此字也有五品,不过与山伯的字不同的是,英台的字虽然也是楷书,但却带有隶书的笔意,显然未能完全脱去隶书所带来的影响。

    英台看悬浮在双生花树中的“易”字,有神韵、有意识、有骨骼、有肌肉、有发肤、有衣袍,但就是没有血液、筋络,以及文心、文胆等五脏肺腑!

    这表明山伯的文人身,已经能够修炼了,而自己还要等到具备所有的器官了才可以跟上山伯的步伐。

    念及至此,英台又回头羡慕地看了看文字山伯,不由叹了一口气,微有气馁!

    控制着“易”字化为英台的外貌,飞到山伯枕边,与文字山伯并肩而立,和他一起诵读《周易》。

    一段段《周易》经文汩汩而出,二人唇齿间流泻出的经文长河内,有颗颗明珠闪烁,两道经文长河互相缠绕,又有明珠互相碰撞,清脆悦耳!

    二人口诵真意,长河纠缠,互为补充,弥漫在二人周围。

    这些缭绕的明珠,有的会被二人吸收,融入体内,令其诵读时越发接近上古先贤所阐述的道理,还有的会被再次排斥出来,返回给对方。这不同的见解,虽然有的可令对方有种顿悟的感觉,但也有对方无法接受的道理,学问不同,立场不同,志向不同,甚至习惯不同,都有可能令人无法接受其他人的想法!

    当文字山伯再次诵读时,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就不再滞涩,通顺了许多。

    而英台若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口诵经义,与文字山伯读出的经义碰撞,二者或者相容,或者产生出点点火花,或者化为一颗明珠,重返二人体内。

    如此读了数遍,胡床上的山伯不再紧皱眉头,而是神情渐渐舒缓,从容睡去。

    文字山伯中有山伯的精神意志,立刻就知道了山伯的状态,安然飞回书案上的纸张上空,在翠竹的顶端,伴着缥缈的云雾,跪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恢复着刚才救治山伯的疲劳,领悟着刚刚的收获。

    云雾弥漫,将文字山伯的身影包围,时隐时现。

    英台目睹了这一过程,返回到书案前,呆呆地看着文字山伯的身影出神。

    山伯写的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