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年6 月3 日,爱德华同沃利斯在法国结婚,两人过上了平民夫妻的甜美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题为《一个国王的经历》的书,畅销国内外。
  爱德华八世退位后,由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继承王位,称乔治六世。这位国王坐在英国这艘险遭沉没的船首,度过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
  再说,纳粹德国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正一步步走向侵略战争的深渊。希特勒扩张的第一步是日耳曼民族聚居的奥地利以及捷克苏台德地区。1938 年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紧接着就把侵略目标转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有300 万日耳曼人居住,那里有一个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其头目汉莱茵是纳粹一手豢养起来的一条走狗,完全按纳粹党的旨意行事。德、奥合并不久,希特勒把汉莱茵召到柏林面授机宜,要他不断提出“使捷克政府不能接受的要求”。汉莱茵回去后如法炮制,向捷克政府提出苏台德自治的无理要求。捷克政府不断向汉莱因做出让步,而后者要求却越来越高,直至捷克政府无法再让步为止。其实汉莱因的目的只是为德国入侵制造口实。
  从5 月初起,汉莱因在苏台德不断制造事端,德国则在边境的另一侧策应。希特勒开始调动军队,武装入侵的威胁迫在眉睫。9 月12 日,希特勒发表演说,对捷克进行战争恐吓,酿成“九月危机”。法国是捷克的盟国,有义务保卫捷克的安全。但同英国政府一道推行绥靖政策的法国达拉弟政府不愿向一个小国伸出援助之手。达拉第呼吁英国首相去德国同希特勒谈判解决问题。这时的英国首相是恶名远扬的绥靖主义者张伯伦。
  张伯伦(1869~1940 年)出生在伯明翰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和哥哥都在政府当过大官,名声显赫。张伯伦曾获得过3 个博士学位,并曾在巴哈马群岛经营剑麻种植园,后来又在伯明翰经营金属加工公司。他发现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决心弃商从政。在当时,像他那种家庭出身的人想步入政界,简直易如反掌。没两年他就当上了伯明翰市长,1918 年又当选为议员。从1922年起,先后任保守党政府的邮政大臣、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张伯伦处理内政还真有两下子,但对外交却很外行,可是他缺乏自知之明,明明不懂却偏爱插手,1937 年5 月登上首相宝座后,他常常越俎代庖,把外相撇在一边,直接处理外交事务。
  张伯伦把鲍德温当首相时就开始实行的绥靖政策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上任伊始,就向德国做出友好姿态,先向德国外长发出访英邀请,11 月又派枢密大臣哈里汉克斯访德疏通关系,向希特勒明确表示,德国关心的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秩序变更问题”,都是不在话下的,“只要这种变更是按和平演进方式来实现,只要能避免引起今后时局的震荡”即可。希特勒拿到这张底牌以后,便有恃无恐地行动起来。
  却说达拉第要张伯伦去德国谈判解决捷克危机,这正是张伯伦求之不得的。张伯伦以前从不坐飞机,这次他豁出老命,3 次飞往德国同希特勒谈判。希特勒见英、法不准备为捷克打仗,便一次一次地提高价码。而张伯伦则助纣为虐,一次一次地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迫其答应德国的无理要求。在张伯伦的积极策划下,9 月29 日在慕尼黑召开了有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参加的会议,最后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南部接壤的捷克南部地区割让给了德国。张伯伦、达拉第的叛卖行为使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了他的一个又一个侵略目标。
  签署慕尼黑协定以后,张伯伦又和希特勒签署了他事先拟就的“英德宣言”,宣称两国“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希特勒爽快地答应签署这个宣言,张伯伦受宠若惊,对这个魔头再三表示感谢。当天,他洋洋得意地回到伦敦。在唐宁街10 号二楼的阳台上,他挥舞着那张“英德宣言”,向欢呼的人群大言不惭地吹嘘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从德国把体面的和平带回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回家安心睡觉去吧!”
  到第二年的3 月15 日,欢呼和平的声音犹在耳畔,德国军队就开进了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紧接着,德国又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并开始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
  张伯伦为了逃避人民的责难,被迫做出一些强硬姿态。1939 年3 月,英、法政府互换照会,表示当一方遭到第三国侵略时,互相提供军事援助,两国正式结成盟国。随后,又匆匆忙忙地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等国提供保证,许诺当这些国家遭到侵略时,英国将给予援助。4 月,英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法,加紧扩大军火生产,以应付万一。
  在采取以上措施时,英、法两国开始同苏联在莫斯科就共同制止侵略问题进行谈判。由于三国社会制度不同,英、法素来敌视苏联,十月革命后,还曾有武装干涉苏俄的不光彩记录,此时他们在同苏联谈判时仍缺乏诚意,而苏联也对英、法处处怀有戒备心理。德国法西斯一向高喊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对苏联威胁很大,苏方本来真诚地想同英、法联合抗御法西斯,但因英、法缺乏诚意,它们与苏联谈判主要是想增加同希特勒讨价还价的能力,张伯伦一边与苏联谈判,一边又派代表去同德国密谈,希望达成妥协。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英、法、苏三国谈判拖了几个月,毫无实质性进展。这时德国已制定了进攻波兰的侵略计划,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于8 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张伯伦以邻为壑的阴谋破产。
  正是:绥靖不成反自害,遗臭万年罪应当。
  张伯伦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老首相 矢志保英伦 众军民 协力抗德寇欧陆再度传狼烟,英伦军民齐动员。
  誓死抗击法西斯,不惜流尽血、泪、汗。
  话说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又向波兰提出归还通向波罗的海的狭长走廊和但泽自由市的要求,这是完全违反凡尔赛和约的。张伯伦一方面表示支持波兰,一方面又与德国秘密谈判,希望达成一项全面妥协办法,以避免战争的爆发。可见张伯伦直到此时还未识破希特勒的狼子野心,还想以牺牲小国利益换取苟安。
  这时希特勒已作好战争部署,侵占波兰的“白色方案”早已制定出来,他再也不愿同张伯伦多费口舌了。1939 年8 月31 日,希特勒发出了进攻波兰的第一号作战令。当晚,一支德国党卫队穿着波兰陆军制服,装模作样地向德国边境城市格莱维茨的电台发动“进攻”,接着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德国军队导演了这场贼喊捉贼的丑剧后,希特勒立即以此为借口,命令德军于9 月1 日拂晓4 时45 分向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希特勒调集62 个师、2800 辆坦克、2000 架飞机及6000 门大炮和迫击炮,分两路大举入侵波兰,企图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英、法。事已至此,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为了履行曾对波兰许下的诺言,9 月3 日,英、法两国不得不先后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伯伦的和平幻想此时彻底破灭了。对此,他不无感伤。9 月3 日这一天,他在下院哀叹:“今天是我们大家都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为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我所期望的一切,我所信赖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
  战争爆发后,张伯伦立即改组政府。他的本意是要组织有工党和自由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共同度过危机。但因张伯伦长期对法西斯国家实行姑息迁就政策,在群众中已声名狼藉,所以工党和自由党不愿在他的领导下组织政府。组织联合政府的意图受挫后,张伯伦决定把丘吉尔延揽入阁,让他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在30 年代一直呼吁国人警惕德国的危险,强烈批评政府对侵略者的姑息政策,主张联合苏联,共同对付主要的危险——法西斯德国。事态的发展证明他有先见之明,因而深受国人的拥戴。
  工党和自由党虽未入阁,但两党都赞成对德宣战,声明要全力支持政府进行战争。9 月8 日,三大政党缔结“政治休战协定”,相互保证在下院出现空缺席位时,由该席位所属的党提供候选人补缺,别的党不另提候选人竞选。该协定还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进行地方自治机关的选举。这之后又达成“工业休战协定”,规定在战时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冲突不通过罢工来解决。
  议会在8 月通过一项《紧急权力法》,授与政府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防命令的权力。政府依据这项法律,在1939 年最后几个月颁布了60 种法令,使整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各大城市紧急疏散人口,动员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为战争服务,扩充军火生产,实行征兵法,增招军队,战争气氛笼罩全国。
  却说英、法两国虽对德国宣了战,却迟迟未采取军事进攻行动。当时德国把三分之二的部队和全部坦克都调去攻打波兰,西线只留下23 个师的兵力,防守相当空虚。而当时英、法有100 多个师,如果此时英、法从西线全力发动进攻,德军就很难招架。但由于英、法政府长期实行绥靖政策,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军队一时难以投入实战;加上两国当权者又各怀鬼胎,不愿为援救波兰而拼命打仗;而且他们仍抱着一线幻想,指望德国攻下波兰后继续挥师东进,不来与英、法交战。受这种心理支配,英、法军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坐失了打击德国的良机。
  从9 月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第二年5 月掉头进攻西欧为止,这段时间的战争首先被美国记者称为“虚假的战争”,也有称为“奇怪的战争”或“朦胧的战争”的。之所以有这些称呼,是因为这段时间里名义上是在打仗,实际上英、法军队呆在“马奇诺防线”的背后,下棋、打扑克、唱歌,好不逍遥自在,这样的战争能不称“奇”道“假”吗?
  10 月6 日,希特勒甚至提出“和平建议”,表示要与法国“埋葬彼此间的旧仇宿怨”,与英国“取得谅解以致友谊”,以争取欧洲和全世界的“真正和平”。这是他蒙骗英、法等国的骗人花招,其实他早已制定好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并于10 月签发。只是因为遇到军队将领的反对,才把执行计划的时间拖延下来。
  在虚假的宁静气氛中,张伯伦和他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滋长一种乐观情绪。张伯伦在私下对人说:在德国和盟国不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下,纳粹主义有可能被摧毁,希特勒有可能被推翻。1940 年4 月5 日,张伯伦还在保守党年会上说:“在战争进行7 个月后,我对胜利的信心比大战初期要强10倍??。有一点是肯定的,希特勒已误了车。”连艾登也在说:“希特勒先生已经失去了主动权。”这次,张伯伦们对时局又做了错误的估计。
  1940 年4 月9 日,德军突然进攻丹麦和挪威。丹麦不战而降,挪威却奋起抵抗。挪威可以作为控制北大西洋和进袭英国的良好海空军基地,那里又是运输瑞典铁矿资源的重要通道,因此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英国政府决定和法国一道在挪威共同抗御德军的进攻。丘吉尔早已摩拳擦掌,急于投入战斗了,因此他立即派遣海军到挪威沿海,结果在纳尔维克海湾同德国舰队打了一仗,各损失军舰两艘。4 月16 日,英、法联军在挪威中部和北部登陆,但因兵力太少,对北欧严寒气候不适应,既没有在冰天雪地作战所需的滑雪部队,也没有在这种气候及地理条件下作战的经验,在同德军的战斗中非常被动,以致成千上万的英、法士兵死在雪地里。4 月底,英、法军队撤出挪威。
  挪威的失陷立即引起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自开战以来,张伯伦的威信日益下降,人们把战场上的一切失败都归咎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5 月7~8 日,下院就战局展开辩论,张伯伦受到猛烈攻击。议员们指责政府庸碌无能,劳合·乔治和艾默里等都要求张伯伦下台。艾默里讥讽地引用克伦威尔清洗议会时的话说:“我说,请你们离开,让我们躲开你们。看在上帝的面上,你们滚吧!”不仅工党和自由党反对张伯伦政府,就连保守党议员中也有33人反对政府。这表明,张伯伦已众叛亲离,威信扫地。
  5 月10 日,德国倾其全力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