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召来道衍王拱等人;一同谋划;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疾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于是;朱棣设计杀死了张、谢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公然造反了。
  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直扑过来。宋忠由是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余匹和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了朱棣的力量。
  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杀功臣后;朝廷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正值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由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必经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耿炳文担心燕军势盛;下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本是兵法忌;何况李景隆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景隆却命令等待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为增加。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燕军士气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忙之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隆数十万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
  郑村坝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同;李景隆率军救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李景隆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战一触即发。南军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南军旗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是可能遇到的;更何况是逆境呢?问题就是看你怎样去对待。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自己的机会;无志者则一直消沉;听天由命。
  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朱棣的成功正印证了这一点。
  因为这个皇位是篡夺的;朱棣即位之初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他把忠于建文帝的遗臣灭九族、灭十族地杀光;南京宫殿又变成了恐怖的屠宰场。
  其最惨烈的当属方孝儒一案;方孝儒是建文帝的帝师;一代儒;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建文帝虽死;但方孝儒仍孝愚忠;誓死不从朱棣。朱棣派人从狱把他请到殿;方孝儒竟当众哭;声彻殿宇。连朱棣也被方孝儒的忠诚所感动;竟亲自从走下来扶着方孝儒;一边劝导说:先生不必这般自寻烦恼;我现在的行动;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可方孝儒反问:请问成王现在哪里?朱棣道: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儒接着问: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家应当有一个年纪的国君才行。方孝儒不依不饶: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些都是我们朱家的事情;先生不必为此多虑。随即示意左右把文房四宝交给方孝儒;说道:我的即位诏书;非出自先生的手笔不可。方孝儒接过笔砚后;狠狠地甩在地上;斩钉截铁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终于被惹恼了:你不怕死;难道你就不怕被诛灭九族?方孝儒回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勃然怒;他没有想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敢如此强硬顶撞他。盛怒之下;朱棣当场命人用刀把方孝儒的嘴割破;一直割到两耳根;然后又关回监狱。
  随后的日子;朱棣开始肆逮捕方孝儒的宗族门人;每捕到一批人;都让他们一个个从方孝儒眼前走过;方孝儒心虽痛;可他却假装镇静;头都不抬。朱棣把方孝儒的九族全部捕获之后;方孝儒仍不肯降服。此时;怒火烧的朱棣已完全失了理智;他疯狂地将方孝儒的朋友、学生乃至一切与方孝儒有关的人单独列为一族;与九族加起来合称十族;共计873人;当着方孝儒的面;全部磔杀(砍成碎块)于市。方孝儒是最后一个受刑;被磔杀于聚宝门(今华门)外。行刑前;他还写下一首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如今;奉天门遗址遗存的的一块丹陛石上有一块深红的颜色;传说是被方孝儒留下的血迹染红的;人们至今还把它叫做方孝儒滴血石。
  为了收复人心;使这些儒生心服口服;明成祖倡导修纂了《永乐典》。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刚即位;他就下令编纂一部书:你们要根据我的意思;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的;包罗万象的规模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不怕规模。他心的蓝图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型图书。
  参加修纂的有全国的各种一流人才。由学术师姚广孝为总裁;包括名儒、名士、名医、名僧等;共计2169人;参与修纂。后勤安排得很周到。礼部负责在全国选拔抽调人员;从各地收集所需图书。光禄寺则负责修纂人员的食宿。在修纂过程;明成祖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一次;他发现宫所藏图书不够用。他说:世人家稍有资产的;都想多买书;朝廷怎么可以缺少图书呢?于是;他命礼部派通晓图书典籍的有才之士;到全国各地去搜购图书。不问书价;再贵也买。这一次规模地购书;对高质量地完成本书的修纂;起了关键作用。
  经4年奋战;到1407年;编修工程告竣。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说、技艺等项。明成祖命名其为《永乐典》。这是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但朱棣又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仅有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也有建立世界帝国的国力。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他登基后;即开始了一个扩张的时代。向北;永乐皇帝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军队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说明朝在民族认同上是对宋朝的复辟;那么在帝国政治上则是对元朝的继承。如果说洪武皇帝朱元璋重建了宋帝国的疆土;那么永乐皇帝朱棣则重建了元帝国的疆土。永乐年间突然开始向海洋扩张;实际上是忽必烈海上远征的继续。郑和下西洋;正是明帝国四面扩张的一个方向;说明永乐皇帝治下的国不仅有汉武唐宗气象;而且也不再满足于陆上帝国;还要建立海上帝国。
  古代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日出入行》;歌颂东方升起的太阳;诗人这样唱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也许15世纪初的朱棣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吾将囊括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什么叫与太阳同在、拥抱光明的一腔豪情;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太阳推动四时运转;万物更新;太阳就是创新的动力、生命的象征。于是他要做一个人间的太阳;他要将东方文明之光的火种洒向浩瀚的海洋;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刚即位;就派侯显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随后又派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沙合鲁平定亚;不远万里遣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