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余烬-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血就白流了?”

    “他有朝廷的诏命,又有程疯子护送,我等甘不甘心又能怎样?你回来便回来了,让人去告知你的人,一并撤回吧,李嗣业那边,也一早就派出了信使,希望他们没有跑太远。”

    封常清的眼神有些落寞,明明他的队伍战绩最佳,堪称奇迹,可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犹其是眼前之人,一番尽心尽力的筹谋,最后得到这么个下场,要说不灰心是不可能的。

    “北庭来了多少军马?”

    “瀚海军所属骑军四千二百人。”封常清顺口答了一句,猛然抬头:“你想做什么?不可乱来。”

    “中丞以为我会做什么?”刘稷摇摇头:“四千二百骑,是北庭骑军主力,在这高原之上,就算我军齐出,可能保证一个不漏地全数留下?”

    “可若是只有这点人马,张博济敢去与吐蕃人和谈么?”

    看着他的眼神,封常清心中巨震,此子已经表明了,没有将北庭兵马放在眼中,只是担心不能一举成擒而已。

    那可是朝廷刚刚任命的大都护、一镇节度使!

    他语带诚挚地劝说道:“若是你不愿在程疯子的麾下,某可以使使办法,去京师找找门路,以你的功劳,就是入了天子的眼也未尝不可,实在不行,让高开府调你去羽林军,至少也是个实职郎将,但这样的念头,千万莫要再生了,那是杀头的罪过,还会连累族人,一旦出了事,没人能保得住你。”

    刘稷的心里十分感动,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说出这么直白的话,完全都是为他在着想,这个情得领,他神色肃穆地一拱手。

    “公之爱重,刘某愧不敢当,但是中丞弄错了,行险之举可一不可再二,除非万不得已,我要说的是另外一层意思。”

    封常清松了一口气:“没有就好,没有就好,你说得不错,他们兵少,这才借道象雄,想让咱们派人一同去,凑足万人,以便谈判时,不输气势。”

    “这便是我的打算,他们要咱们出人,就得按咱们的条件来,安西镇的利益,必须要保证,否则,就让他们自行去谈吧。”

    刘稷阴冷着脸,语气淡淡地说道:“这一路上,可不只有吐蕃人一路敌人。”

    封常清愣住了,以此为要挟,让他们按自己的条件去谈,谈得拢便罢,一旦谈判破裂,责任全都会落在自家的头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可刘稷也有道理,平白无敌地任人宰割,旁人且不说,安西这些悍将还能服自己么?

    突然间,他感到了一阵头疼,此子变得精明强干,不知道是好事还是祸事?但他一准会生事,却是确定无疑地。

    黄河九曲,是指在出山之后,位于后世青省、甘省境内的一段河道,曲折蜿蜒,犹如盘肠,这一带又被称为河湟,以水草丰美,适宜放牧著称,在后世也是粮食的高产区。

    九曲之地,曾经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被吐蕃人强索了去,到今年才被哥舒翰尽数夺回,将双方的战事,推过了积石山,直达多弥、诺东江一线,与苏毗人的传统领地接壤了。

    末凌替的身边站着自己的儿子悉诺逻,在他们的眼前,是一支军容不整,旗帜散乱的队伍,几乎全都是骑兵,大部分人都有着备马甚至是三马,可是马上的骑士,个个垂头丧气,精疲力竭。

    “末凌替,赞普需要你的子民,吐蕃盼望着苏毗骑兵,你不能这样抛弃自己的誓言?”一个上了年纪的吐蕃老者,苦口婆心地劝道。

    “尊贵的没庐穷桑大论,我要提醒你,由于你们的无能,唐人已经压到了我的边境上,苏毗子民,会为保卫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流血,但背弃天神承诺的,是你们吐蕃人,如果我将族人都抽调一空,剩下的人怎么办?你们会给我们牧场,还是牛羊?”

    没庐。穷桑叹了一口气:“请原谅我的口不择言,我们虽然战败了,可是唐人不敢深入太远,只要你把族人撤走,他们不会为了一块空地留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拯救我们的国家,他也是你的。”

    “雄鹰翱翔天空,是因为它高不可攀,英雄追随强者,是因为他战无不胜,我们苏毗人,曾经跟着许多伟大的赞普,足迹踏遍整个高原,甚至包括了唐人的领地,可如今呢,唐人一步一步地蚕食着我们的土地,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来到这里,你让苏毗人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的领地,去毫无前途的陌生地方,保卫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就算是我肯,下面的子民,又怎么会答应?”

    “你。。。。。。你打算投靠唐人?”

    “如果我想投靠唐人,你们连一兵一卒都休想从这里通过,尊贵的大论,你们要做的,不是让苏毗人屈从某种意愿,而是和唐人谈出一个好的结果,让哥舒翰停下脚步,哪怕是几年也好。”

    没庐。穷桑无奈地摇摇头:“好吧,我再次道歉,如果,我向赞普请罪,不再担任大论,你愿不愿意,承担起,拯救国家的重任?”

    末凌替毫不犹豫地接道:“在此之前,我必须先要保证,自已族人的安全,所以对于你的好意,只能暂时心领了。”

    老者明白他是执意不会去淌这趟混水了,只能同他告辞。

    “但愿天神保佑吐蕃。”

    “天神保佑。”

    末凌替回了一礼,看着老者的背影走远,转头对悉诺逻说道:“找个可靠的人,去告诉论诚信,苏毗人无意与唐人为敌,如果他们想要通过,我们愿意提供方便。”

    “这片天空的颜色,或许就要变了。”

第二百章 不巧() 


第二百零一章 有理() 
封常清仍一付作难的样子,犹豫再三方才开了口。

    “张少卿,实不相瞒,你来到军中这么久了,不觉得少了一个人么?”

    张博济一怔,左右看了看,又回想了昨日里会面时的情形,倒是让他心有所悟,不错,的确有些奇怪。

    “监军中使不在此地么?”在他想来,封常清的上头,不光有个安西大都护,还有朝廷派来的监军,有什么重大的决定,这些阉人可能没有决定权,却有着监督和直达天听的渠道,如今就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封常清摇摇头:“他与少卿一样,想要与吐蕃人和谈,结果不幸丧身于吐蕃人的城中,故此我军才会连夜疾发,拿下了那座城池,找到了中使的遗体。”

    “什么!”张博济吃惊地推案而起,这个消息,可比一场战事的结果还要震撼。

    监军是否有权力与敌和谈,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想来如果人家一意孤行,封常清这个权摄节度事,是不好阻拦的,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谈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盟约,就是天子也只有嘉许的,毕竟那是自己的人。

    他能想像到中使的急切,一旦成功,封赏自不必说,调入京师受到重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这份前程,值得冒上一次险,当然,结果不如意,又能怪得了谁去?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吐蕃人为何要杀使?换句话说,他们都已经杀了一个了,会不会再杀另一个?张博济感到了一阵后怕。

    事情的经过,刘稷一早就有了准备,当下由他侃侃而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忠君爱国的残疾人士,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只身赴险,最后壮烈牺牲的。

    全过程。

    “。。。。。。我等攻入城中时,只找到了满地的尸体,可怜中使身中数箭,性命已然垂危,依然拉着属下的手,饱含热泪,指着怀中一物,说道‘请将此物呈与陛下。’便阖然长逝。”

    此事,封常清等人早已经听咄骨利说过一遍了,没想到同样的话,在刘稷的嘴里说出来,让人又是忍俊不住,不得不低下头去,专心致志地摆弄那些吃食,才不致于让人看出来。

    张博济与程千里二人对视了一个眼神,心知此事必定是真的,还没有人敢于做出这么容易拆穿的假,况且是杀害中使。

    可事情太过匪夷所思了,吐蕃人如果这么做,不吝于自绝生路,他们还想要什么和谈?

    “此事,吐蕃人怎么说?”

    “属下在破城之时,捉到了此城的城主,他的话,少卿以为可信否?”

    刘稷揭破此事,当然有所恃,吉隆宗嘎是个意外的收获,他的家人都在城中,就成了最好的人质,本来他也不知道城中发生的一切,既然唐人要他说什么,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家人的性命,说就是了,作为贡塘城的城主,边境一带的召集人,他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好整以暇地一句话,顿时让张博济哑口无言,如果真的是吐蕃人的高官,朝廷一定会采信他的说辞,那么事情就成了定局。

    现在的情况是,他该怎么办?

    吐蕃人如此行径,给前路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他开始有些后悔,那么爽快地答应出京,谈不成也就罢了,真要那样死掉,连尸首都找不回来,岂不冤枉?

    “少卿勿扰,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封常清剔着牙缝里的肉丝,很没形象地说道。

    “从长?哪还有时间计议。”张博济的焦急之色溢于言表。

    封常清看了一眼程千里,后者面沉如水:“程中丞,你若是此刻去信于阗,调来北庭兵马,加上于阗、龟兹两国之兵,用得了几日?”

    程千里摇摇头:“太晚了,他们还要翻越昆仑山,只怕一个月都无法到达。”

    那就是没折了,封常清心里有了底,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北庭无法指望,那就只有别寻他途。”

    “计将安出?”张博济被他一番话,打击得毫无信心,此时只要有一根稻草,也不得不抓住,刘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此地,我安西兵马不过六千余,加上程中丞的骑军,也就一万出头,这点子数目,吐蕃人是不会放在心里的。”

    “唯有联络他国,象雄、尼婆罗都是我朝的友好邻邦,若是他们肯助阵,赢面就会大上许多,少卿以为然否。”

    张博济忙不迭地点头:“正是,正是。”

    “可人家也不能白帮忙,他们心向大唐,咱们此次出兵,立刻就弃暗投明,反戈一击,现在朝廷要议和,咱们总不能一转身,就将人家给卖了吧,到时候,吐蕃人卷土重来,会如何对付他们?将来传出去,我大唐舍弃自己的属国,又是何等的形象?天朝上国,天可汗,天子的威望。”

    “何在?”

    “那依中丞所见呢?”张博济被他的一番话给绕晕了。

    总算是说到正点子上了,封常清抹了抹嘴,扔下擦布,从几案上站起身。

    “象雄之地,已属我朝,尼婆罗国,心向大唐,二者皆是我不可轻弃之邻邦,为此,必须要与吐蕃人议定,战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上述两国施以报复,若有一兵一马出现在两国的土地上,则视为背弃盟约,将与我大唐重燃战火,且再无平息可能。”

    “这。。。。。。”张博济听得目瞪口呆,他的感叹还没有发出,就听到下文。

    “此乃其一。”

    在刘稷的心目中,此时封常清的形象,高大端正,直追后世的张局座,义正言辞,比肩央视的发言人。

    “其二,双方界线,河陇一带自不必说,安西这边,须得以两国实际控制线为准,贡塘城已在我军的囊中,便以臧河上源为界,吐蕃人不得南下而牧马。”

    “其三,吐蕃人杀害我中使,等同欺辱陛下,主辱臣死,此事一定要有个交待,否则一切作罢。”

    “其四,吐蕃人素来阴奉阳违,从无信用可言,为了保证盟约的顺利执行,须得以赞普亲子为质,若有假冒亦同此例。”

    “其五,战争的赔偿问题,我大唐战士的血,不能白流,军费抚恤,均由吐蕃方面承担,具体数额,双方当另行商议。

    “其六,关于历次战争中的被劫掠的天朝子民,须得一一加以清点,尽数放回,不得有任何借口拖延或是欺瞒。”

    “其七,惩办战争罪犯。。。。。。”

    。。。。。。”

    听到最后,张博济已经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洋洋洒洒地几十条内容,全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这样的条件,吐蕃人要是答应了,与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他要怎么去和人家谈?

    可听上去,这里面的每一条,都显得那样的有理。

    有节。

第二百零二章 号召() 
唐军的大营在第二天便沸腾起来,每一个将士都接到了整装待命的指令,当然,是继续向前还是打包回师,一时间并没有一个定论。

    直到刚刚抵达不过一天的北庭兵马,一支接一支地在大营里列队。

    两军有着太多的渊源,特别是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