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余烬-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陛下,确实如此。”高仙芝本能感到,天子并没有释疑,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霍去病初阵时,也就这么大吧。”

    接下来,李隆基的话让他吃了一惊,赶紧谦逊地解释道。

    “他十五就从军了,不过首战因为臣的关系,侥幸生还。”

    “原来如此。”

    李隆基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并未追究什么,一万多人的伤亡,在他的心目中,根本就算不了多大的事,更何况事过境迁。

    高仙芝并不避讳,就连此子在龟兹城的那些荒唐行径都一一说出,李隆基越听越是感兴趣,忍不住从座榻上站起来,在殿中走着。

    “胆大才能妄为,难怪此子会有如此做法,令人难以想像,也唯有如此,方能出其不意,直捣吐蕃人的都城,连器械都不曾备下,便发动了攻击。”

    “臣以为,若是按部就班,吐蕃人早有准备,便无此效果了。”

    “是啊。”李隆基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神色一黯:“只不过伤亡过于惨烈了些。”

    “为何从未有人向朕提醒,还有那么多的子民,落在了吐蕃人的手中?”

    这个问题就不好答了,高仙芝只能是垂首谨立,李隆基走了两步自己也反应过来,谁会拿这种小事来烦他。

    “不说了,日后慢慢清算吧,高力士。”

    “老奴在。”

    “记下这件事,提醒尚书省,要向吐蕃人讨要,命沿边诸郡妥善安置,不得推诿。”

    “老奴谨记,即刻便命人行文中书各部。”

    李隆基停下脚步,目视高仙芝。

    “他的父亲,是不是你从前的僚属?”

    “正是,天宝六载的捷奏就出于他的手。”

    这么一说李隆基顿时记起来了,因为那一回给他的印象同样深刻,一举俘获了三个国王,献俘京城,场面颇为壮观。

    “是他,朕记得是哪一年的进士?”

    “天宝二载,进士科首名。”

    “是的是的,状元之才,难怪能说出那等道理,没想到这个小子,还是书香世第,文武全能啊。”

    “陛下这么夸,臣都要替他脸红了。”

    “有才能的人,朕岂会吝惜一声夸赞,他如今在何处任职,安西镇么?”

    高仙芝不禁暗自羡慕对方的好运,什么也没做,只因为有个好儿子,一下子就被天子惦记上了,这分明就是简在帝心啊。

    “目下当是府中奉先县任职。”

    “县职?”李隆基一愣。

    “是的,所任县尉一职。”

    李隆基有些无语,照对方所言,此人在天宝二载中了状元,便出任了安西大都护府判官,如今近九年过去了,职位不升反降,成为京畿赤县的一个县尉,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隐情,此刻当然是不便问了。

    高仙芝离去之后,李隆基静静地站在那里,只有高力士在一旁侍候,过了良久,忽然听到他开口问道。

    “李静忠,是你的人吗?”

    “老奴没有私人。”高力士坦然答道:“他出自东宫。”

    太子的人?李隆基眼中微微一缩,却没有再继续下去。

    “这个刘稷,你怎么看?”

    “匪夷所思。”

    李隆基也有同感,点点头说道:“是啊,朕到现在也不敢相信,吐蕃人竟然降了。”

    “朕想见一见他,你安排一下。”

    “老奴明白,是见他一人吗?”

    “让封常清带他来吧,还有。”李隆基想了想,继续说道:“差人去奉先,将他父亲召来。”

    “老奴记下了,只是他目前还未返京,听闻是在路上,恐怕需要一两日。”

    “不拘哪一天,你看着办就是,不搞清楚,这王位倒底该给谁?仍未可知啊。”

    高力士记住他的吩咐,正待下去,又被李隆基给叫住了。

    “吐蕃人那里,也打听一下,听听他们如何说法。”

    “谨遵至尊之命,老奴这就去。”

    高力士恭身退下,李隆基坐回到到胡床上,拿起那份奏疏又看了一遍,正在仔细地读着,不防被一条雪藕般的手臂从背后抱住。

    “三姨?你是何时入的宫。”

    “平明时分,想必此时小妹还未曾起吧。”

    虢国夫人杨玉瑶娇声说道,一张俏脸上只施了层薄薄的粉黛,连花钿都未曾点上,在李隆基看来,有种别样的诱惑,忍不住捧住她的脸,深深地挨了下去。

    女子的眼睛在他手上的那份奏疏上扫过,一个被特意用朱笔圈出来的名字,记在了脑海中。

    刘稷。

第五十九章 念头() 
    巧合的是,杨国忠的府邸与高仙芝同在宣阳坊,不过是一个在坊东一个在坊西,与之相邻的,是杨氏三姐妹,被当今天子以“姨”呼之的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居所,将整个宣阳坊占去了将近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万年县的县廨。

    他的书房里,除了两个亲信,刚刚出任京兆尹的鲜于向,中书舍人窦华,还有一个吐蕃人。

    “事到如今,你还敢来见某?”杨国忠怒气冲冲地说道。

    尚结息抚胸作礼,深深地弯下腰:“尊贵的相国,我为此事感到万分抱歉。”

    “某还不是相国,这全都是拜你们所赐。”

    一说到这个,杨国忠的火气就止不住地往外冒,回京好些天了,天子连他的面都不见,更不必说,让其接任李林甫的位子,偌大一个朝廷,竟然交由陈希烈一个人在处理,比之李林甫在世时还要独断,让他如何不着恼。

    “迟早的事,大夫何必生气。”尚结息不以为意地说道:“天可汗迟迟没有下决断,并不是不满大夫,而是其中另有隐情,这便是我奉命前来的原因。”

    “奉命?你是说。。。。。。”一旁的鲜于向,敏锐地抓到了他话语中的关键之处。

    “不错,我是奉我国赞普之命,前来与杨大夫一晤。”

    阶下之囚而已,有什么可吹的,杨国忠心下不屑,面上却是不显,毕竟那也是一国之主,之前能与大唐抗衡的。

    “请说。”鲜于向摆摆手。

    “虽然,此战我国是败了,举国来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能料到,哥舒翰会举全镇兵马来援呢。”

    他隐晦地提到这个事,是向自己表明某种不满,杨国忠当然清楚,可清楚归清楚,哥舒翰那里他是打过招呼的,最终成为这个样子,并不是人家不领情,而是形势变了,谁让你们那么不堪一击,连都城都丢了,换做是他,这样的便宜不捡,才是真得蠢。

    “你们降便罢了,为何南诏人也跟着降了,两国这么多人,在自家地方,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真不知道,以往那些战绩是如何打出来的。”

    面对他们指责,尚结息既感到羞愧,又觉得可笑,一个唐人竟然为敌人不值,他的心里更有底了。

    “你说得是,吐蕃人丧失了勇气,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举族而降,至少留下了种子,血战固然英勇,或许再也无法重现辉煌,如今已成定局,我想我们应该着眼于将来,不是吗?”

    “还有什么将来?哥舒翰一战封王,如果天子顺势让他入朝为相,谁也挡不住。”

    杨国忠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咆哮,因为他不在京城,就连主持会盟这等标榜史册的大事,都落到了左相陈希烈的身上,整个战事中,他竟然连一点便宜都没能讨到,哪里还有好心情。

    经此一事,陈希烈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天子无论如何不会在这个当口,将他拿下,那么问题来了,右相的位置空出,是让左相陈希烈顺理成章更进一步呢,还是哥舒翰挟大胜之势,封王入相?在杨国忠看来,这两种可能性,都在渐渐成为事实。

    “那咱们来谈谈哥舒翰。”尚结息何尝想不到他们的顾虑,随侍入京,就是为了这一天。

    “逻些城失陷,我吐蕃之民无一幸免,多少妇孺被杀戮,这要算在谁的头上?”

    “哥舒翰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证明它的必要性,也可以找出一千个证人,来证实它,说点有用的。”

    虽然嘴上依然在反驳,可是杨国忠的心里已经有些动了,战争中的屠城行为,固然会受到言官们的指责,但为此惩处主帅,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做法,更何况在大胜之时。

    “那好,赞普之后,我王的赞蒙失陷于你们的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战后索要,他们却给不出,这是否有不妥?”

    “还有吗?”

    “不知哥舒翰向天可汗晋献了多少财物?逻些城中,可是积蓄了我国数百年的基业呢。”

    杨国忠心中一动,与鲜于向、窦华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件事倒是有文章可做的,当年侯君集平高昌,也是经历了屠城、抢掠、侵占等事,最后全都成为了他的罪状,当然那是在谋反之后。

    但是这样的事情,多少为君王所忌惮,却是不争的事实。

    鲜于向与窦华同时摇摇头,表示根本没有听到有什么献宝之事,那就奇怪了,哥舒翰又不是蠢人,怎么会犯下低级的错误,那么多的财物,他想一个人吞下?这怎么可能。

    “感谢贵使的提醒,请向贵国赞普,带去某家的问候。”既然话已说完,杨国忠也不想再同这个吐蕃人多说什么,直接了当地提出让他滚蛋。

    “乐意之至。”尚结息毫不在意地弯腰致礼,转身退出去。

    “日后不要再让这个吐蕃人来某家的宅院,你们也要注意些,少与吐蕃人来往,一帮丧家之犬,连都城都丢了,还有什么用处。”

    等他离开书房,杨国忠便不耐烦地说道,鲜于向二人都是一拱手应下。

    “此人虽无用,说的事情倒有几分可信,只不知哥舒翰在奏疏中,是如何说辞?”

    “你们想不到法子,拿到奏疏文本么?”杨国忠感觉自己现在就像个瞎子,聋子,一点头绪都没有。

    “大夫莫忧,咱们不知,宫里人一定知晓,想个法子入宫一趟,问问娘子便是。”

    “贵妃亦不知晓,某已经问过了,她只是提醒,让某要小心侍奉太子,你们说这是何意?”

    鲜于向拈须沉吟了片刻,悚然一惊。

    “娘子所言,必为陛下所使,陛下让大夫小心侍奉太子,也就是太子会有大用?难道,这右相之位,要落到太子头上?”

    “老向,你是不是喝大了,怎得糊言乱语,本朝有过太子兼右相吗?”窦华不满地看了他一眼。

    鲜于向摆摆手,说出一句让二人都吃惊的话来:“本朝是没有太子兼右相,可右相此职,不过区区数十年,不要忘了,尚书令才是尚书省之首,太子兼任尚书令,可是有过先例呢。”

    杨国忠不怎么读书,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窦华却是听明白了,这位以太子之尊兼任尚书令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他当太子的时间之短,同样令人称奇,因为这个太子,不是由君王授予的,而是经历了惨烈的宫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暴发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同时被杀,三天之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初七,高祖退位称“太上皇”,只做了两个月太子的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开启了一代圣主的统治。

    “老向,你想说什么?”杨国忠沉声道。

    “估且不论陛下是否有意以太子兼右相,让娘子如此传话,便可知窥知一点,太子之位已稳固,或许陛下已经存了禅让之意,至少动过念头。”

    “什么!”

    杨国忠与窦华不由得惊呼失声,这个判断,比让哥舒翰直接拜相还要让人震惊,因为那将意味着,政局提前进入太子时代,他们这些曾经依附于李林甫,不遗余力地陷害过太子的人,还会有好下场吗?

    “某的心乱了,你们说说看,如今该怎么做?”

    “当务之急,是要打消陛下的念头,不惜一切!”

    鲜于向的话虽然是废话,但并不多余,此刻三人的脑海中全都在转着这样的念头,直到书房的门被人敲响。

    “什么事?我不是说了,任何人不得前来打扰。”

    虽然恼怒,杨国忠也知道,没有要命的事,这些下人是不敢公然如此的,他将人叫进来,顿时就是一愣,因为前来报信的,并不是自家人,而是族妹虢国夫人的府中管事。

    等到来人将事情一说,他更是恼怒不已。

    “严庄走便走,有什么可奇怪的,他昨日便同本官告知过。”

    “可严先生只带走了随侍的小厮,那几个护卫俱都留下了。”

    “他们不是病了么,留下也是应有之义。”

    杨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