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余烬-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咱家姓鱼,入宫之后殿下赐名,唤作朝恩。”

    “喔。”刘稷本是随口一问,乍一听之下,心里一动。

    “鱼朝恩?”

    对方同样一惊:“郎君识得咱家?”

    刘稷只记得他应该是太子的人,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恍惚听广平王提过一嘴,你如今在何处当值。”

    “咱家如今在太子府上担着尚厩尉,因熟识马事,听闻郎君要同封少卿过来看牧场,便朝殿下讨了个差使,这里的人,多有不实之处,殿下怕你们为他们蒙骗,也是一片好心。”

    还真是那个鱼朝恩啊,刘稷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长得一脸富态,白白净净地,并没有多少权阉的气势,果然人不可貌相。

    “那就有劳了。”

    “郎君客气了,有事尽管吩咐。”

    看得出,此人对于马政的确比较在行,在他的带领下,刘稷参观了京城附近最大的一处养马场,也是唯一一处位于京畿道的牧场。

    大唐对于良马的需求极大,马政也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在高宗朝,全国养马就高达七十万匹之多,到了本朝,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这个数字翻了一翻还不只,眼前的一个牧场就有三万多匹,全国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牧场不下百处,遍布河陇、河东、河北、朔方等边塞内地,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唐对于异族特别是草原民族的优势,要比华夏任何一个时代都大得多。

    这是一个步卒都拥有两匹以上乘马的时代,名付其实的全驮马化军团。

    冬日里,马儿都卧在马厩中养膘,吃得是早就储备好的干草料,再辅以一些碎食,一个这么大的牧场,牧工、草工、兽医全都不可缺,足足有上千人之多,更关键是,其中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种马场,专门负责配育良种,以便形成适和各种地形气候的优质战马,也只有盛世中的大唐才有如此的财力和底气,让遥远的大食人,一次送上几百匹珍贵的阿拉伯马。

    “呵”

    当他们回到厩史,也就是牧场的官署时,封浩已经快要听得睡着了,看到他们一行,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这劳什子帐簿,又臭又长,听得某耳朵都起了茧子,你们怎得才回来,外头光秃秃地有甚可看?”

    “拿来我看看。”

    刘稷从当值的牧监手中拿过帐册,随手翻了翻,就这么事无巨细地乱记一通,明显就是来忽悠不懂行的外人的。

    “你只要告诉我,每年生育多少,死亡多少,良马有多少,驽马有多少,草料、医药、棚舍、人工也是一样,每一条列出明细,再差人去一一核实便可,有出入的补上,差得太多,自己舍了家跑路吧,老子懒得捉你们了。”

    那位牧监一听,腿肚子都在打着转,一旁的鱼朝恩见了,狞笑着接过帐簿,拍拍他的肩膀。

    “走吧,咱家陪你去点数。”

    封浩看到那个方才还振振有词的家伙一下子蔫了,兴奋地连瞌睡都没了。

    “五郎,你怎知这其中有问题?”

    何只有问题,刘稷看他的样子就明白,数目小不了,不过都是前任的干系,与封浩没有责任,反而很可能立下一功。

    “这么大的油水,怎么可能没问题,左不过是以次充好,虚报帐目罢了,日后你管事了,切莫贪小便宜,为那点银钱不值当,也不要太认真,有些事情是惯例,你不让他们拿,他们就会给你使坏,除非数目太大了,压都压不住。”

    封浩听得似懂非懂,不过意思还是明白了,这里头有很大的油水。

    明白归明白,刘稷知道,这种上下其手的事情,在哪个地方都是一样,想要完全杜绝,就算有完备的财务制度也很难做到,何况是八世纪,只能把握一个大概的原则,让下面的人知道分寸就足够了。

    “咱们何时回京?”

    “怎么,想念嫂嫂了?”

    “元夕没几日了,某怕三娘见不到你,跳了曲江池。”

    封浩的提醒,让他想起来,这个时空的情人节就要到了,他下意识地朝外面一看,天色还挺早的,赶路的话,明天就能到,只是厩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让他心里一动。

    勤政楼三层的大殿上,李亨笑吟吟地看了一眼李瑁,少见地开了个玩笑。

    “十八郎见到某就走,莫不是猜到了某是来打秋风的?”

    “阿兄何出此言,某身无半文,只怕要让你失望了。”

    李隆基看着这对互打机锋的兄弟,与高力士交换了一个眼神,没想到杨国忠出事之后,这位素来沉默寡言的太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但话多了,人也主动了不少,经常这样子不请自来。

    难道,又一个灵魂穿越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争夺(九)() 
李亨没有同他争辩,上前恭身作礼。

    “见过至尊。”

    “又一个来讨债的,说吧,你要什么?”

    李隆基虽是用上了玩笑的口吻,语气却显得有些冷,若是往常,会让太子多少有些害怕,可李亨却毫不在意地站起身,从袖笼中拿出一封文书,双手举过头顶。

    “粮草。”

    李隆基看了看李瑁,心说果然如此,等到高力士将那封文书递上来,他翻开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

    “安西北庭两镇竟然困顿至此了么?”

    “然也,儿接到安西大都护府呈报,安西镇去岁存粮不足十八万石,战后节余仅只三万余,他们以万人之军深入不毛,早在去年九月里就不得不就粮于敌,好在山南诸国以及象雄、尼婆罗等地缴获颇丰,这才勉强维持了下来。”

    “北庭库中存粮八万七千六百石,如今只得一万九千石余粮,按每人一日给米两升来算,两万人一日便需四百石,库粮仅可支持不到两个月,往年都是年末由关中调粮二十万石,以补两镇存粮不足,如今都一月了,安西还未收到一粒粮食,这才报到了儿这里,请至尊定夺。”

    听他口齿清晰地介绍完,李隆基明白了,去年九月,正是李林甫病重不能理事之时,到了十一月他就病逝了,这个时候安西大都护府也好,政事堂也好,实质上都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被一场大胜所吸引,一时间哪里会顾及到这些细节,要不是北庭战事将起,封常清预先要做准备,只怕要等上了任,才会发现,存粮已经岌岌可危。

    “这件事,政事堂知道么?”

    李瑁摇摇头:“尚书省从未接到两镇呈报,儿不知过往,亦未察觉。”

    李隆基并未苛责,整个班子上任不到一个月,接手的时候千头万绪,主管兵部的哥舒翰甚至没有经验,出现了这样的错漏是很正常的事,他目视李亨说道。

    “太子的意思呢。”

    “拨粮二十万石,即刻发往北庭。”李亨看了一眼李瑁,慢慢地说道:“以解战事之需。”

    李隆基也看着他说道:“政事堂可有应对之策。”

    “这可不巧了。”李瑁摇摇头:“五日之前,为解决吐蕃故地逾二十万军民的吃食,政事堂力求至尊动用京中仓储,如今大都已在路上,没有上路的,也早有安排,一时间哪有二十万粮拨往碛外?”

    李亨听完他的辩解,淡淡地一笑。

    “那就奇了,五日前,伊西北庭支度营田副使岑参曾数次前往户部申诉,难道韦见素没有同你说么?”

    李瑁心中一凛,这个问题十分刁钻,怎么答都有陷阱,因为他之前就说过政事堂不曾与闻,若是韦见素当真知情不报,便是失职之过,想不到这位看似平和的太子,也会学着给人挖坑了。

    “韦相国日理万机,户部又是最为烦杂之所,或许一时没有顾及也是有的。”

    “喔,没有顾得上。”李亨依然笑着说道:“那为何,镇蕃李副大都护在户部这么一闹,政事堂就将京中仓储尽数调与了他?”

    千躲万躲还是没能避开,李瑁知道他的言外之意,镇蕃府是自己所领,当然有所偏向了,说不定还是故意所为,以便让安西北庭两镇在未来的战事中,处于粮草不继的危境,从而埋下失败的伏笔。

    知道归知道,要辩解却是不易,因为先紧着吐蕃方向,的确是他力争来的,就在李瑁想着要怎么回答时,李隆基突然开了口。

    “开京仓是朕的主意,如今还短二十万石,政事堂应当有所处置,北庭战事在即,太子所请也是应当,李瑁,想想办法。”

    这番话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是为他解了困,李瑁深吸了一口气,拱手说道。

    “此事太子教训的是,京仓存粮四百五十万石,除去已经上路的,再挤一挤,二十万石不成问题,难的是民夫,为了将这些粮食尽快解往吐蕃故地,工部在京畿各郡征发民夫逾三十万,已经到了极限,再多就会影响来年春耕,而且各郡民力已尽,官府没有理由再征发,这一点,请太子见谅。”

    李亨默然不语,他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观政了,有些事情还是清楚的,李瑁说得是实情,京畿道全道丁口在四百余万上下,三十万民夫已经占去了近十分之一,让这么多人去吐蕃打个来回,怎么也得两三个月的功夫,肯定会影响来年的春耕,要解送二十万石粮食去碛外,至少也要征发五千到一万民夫,还有同样数量的驼马,没有人愿意在这种天气下出关,强征不可行,还容易引起百姓的逃亡。

    李隆基继续问李瑁:“你的办法呢?”

    “缓一个月,一则是河南府那边的粮食送上来,二则民夫返乡需要时间,一个月之后,我保证第一批粮食上路,如何?”

    见天子的视线也转了过来,李亨有些为难地说道。

    “吐蕃路遥,一个月的功夫来回不易,河南府虽不算远,要解粮上京也颇废一番手脚,京仓更是须叟不可空置,这些日子,城中粮价已有上升之势,若是不能及时填补,只恐百姓又要遭殃,他们可不会理会朝堂的苦心,只怕到时候,流言飞起,有伤天子圣名。”

    “太子有何高见?”

    “看这情形,或许会维持数月到一年也不一定,儿以为,当早作筹谋,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听他一说,李隆基也来了兴趣:“说下去。”

    “儿请以一干员,统筹河南自京畿、关内各道的水陆交通之道,以每段水运为节点,各设通使,沿岸立仓储,使民夫不必奔波千里,耽误农时。”

    李亨拿出一封文书呈上去,李隆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他的字迹。

    “你要举荐的,就是这个刘晏?”

    “正是,此人目下以侍御史兼度支郎中,于财计一道颇有心得,儿请以他任河南关内诸道水陆转运使,总理此事。”

    李瑁明白了,什么两镇缺粮,都是做为铺垫的借口,绕了这么大个弯子,实际上就是想要掌握从运河到京城的这条输送线,可他拿什么来反对?

    “这个提议不错,此人看来可用。”李隆基看完奏疏,拿起笔在上头批了个“可”,然后递与高力士。

    “李瑁,你们政事堂也看看。”

    都御笔朱批了,还看什么?李瑁心知阻止不了,拿过来看了看。

    “儿下去就让文部办理。”

    “运上京城还不够,你准备怎么把它运出关?”

    李隆基开口问道,李亨不慌不忙地答道。

    “十八郎适才说过,京畿诸郡民力已尽,不可骤发,那就只有一个法子了。”

    李隆基眼中一亮:“你是说招募健儿?”

    “天子英明。”李亨郑重地一揖:“儿请武部提前于诸郡招募长征健儿,以补两镇兵力缺失,同时解决运粮民力之不足。”

第三百六十章 争夺(十)() 
“八哥!”

    刘稷跟出马场,那个高大的身影转过来,朝他咧嘴一笑,可不正是近一月未见的南霁云。

    “严老谋要见你,去不去?”

    “好。”

    刘稷也很想知道他们的近况,刺杀一事之后,自己的手下除了几个伤者,露了行迹的许光景,全都归了队,只有他们三人被朝廷通缉,已经无法再自如地出入长安城了,虽然知道这几人的本事,可多少还是有些担心的,如今看到南霁云好端端地站在这里,他心里很是高兴。

    两人没有带随从,就这么一路飞驰,看方向,竟然是岐山的方向,果然,不多时他们就来到了山脚下,南霁云同他下了马,牵在手中走进山林,拐了几道弯,前面赫然开朗,出现在他眼前的一个天然洞穴。

    洞口外,一个人影从林间闪出来,见到是他们,只用眼神与他们打了个招呼,便又消失了。

    “某同老田守在外头,你自己进去吧。”

    刘稷点点头,走进洞穴,里面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