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第9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0)()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大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桓玄篡晋

    自桓温出任荆州刺史以后,桓氏家族在荆州的统治持续了半个世纪。太元十四年(389年),桓温之侄、荆州刺史桓石民死,东晋朝廷以王忱继任。尽管哪此,桓氏在荆州经营日久,根深叶茂,仍然拥有很大的实力。

    桓温少子桓玄袭其爵位为南郡公,长大后相貌瑰奇,神情疏朗,且多才多艺,善于写文章,但自诩才学、门第冠世,待人十分傲慢,引起众人的不满,朝廷也疑而不用。直到23岁,桓玄才被任为太子洗马,后迁义兴太守。甚郁郁不得志,愤懑叹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遂拂袖弃官,返回荆州南郡(治江陵)的封地闲居。然而荆州刺史王忱与桓氏有隙,又常常压制桓玄。不久,王忱死,孝武帝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于是,桓氏的势力再度崛起。殷仲堪是一个玄学名士,原任黄门郎,资望并不深,虽任荆州刺史,但却甚敬畏桓玄。有一次,桓玄去拜会殷仲堪,与仲堪在大厅前驰马舞矟,矛长丈八称矟,竟以矟尖对准仲堪。都督府参军事刘迈讥讽桓玄说:“马、矟之技有余,而精通义理则不足。”恒玄很恼火,殷仲堪大惊失色。桓玄走后,殷仲堪斥责刘迈说:“你太放肆了,桓玄今夜派人来杀你,我岂能救你!”他让刘迈赶紧离开荆州回建康去。当夜,桓玄意然真派人杀刘达,由于追赶不及才作罢。征虏将军胡藩路过江陵时,对殷仲堪说:“桓玄志趣不同于常人,一副怏怏不得志的样子,将军过份优崇他,恐怕于将来不利。”殷仲堪听了很不高兴。

    隆安元年(387年),录尚书事司马道子专权,尚书左仆射王国宝与其从弟王诸用事,图谋削弱两藩,夺取北府王恭和荆州殷仲堪的兵权。桓玄乘机教唆殷仲堪说:“王国宝一向与你对立,唯恐不能尽早置府君于死地。如今他手握大权,与王诸共相表里,想撤谁换谁,无不如意,王恭贵为皇土大舅,他们才不敢轻动,而府君是先帝拔擢,破格居藩,大家认为府君思想意趣高超,但非藩镇之才,如果他们发诏征府君为中书令,以殷觊代为荆州,府君将如何?”殷仲堪说:“我正因此而忧心如焚,你有何计策?”桓玄说:“王国宝乃当今奸凶,天下共知,王恭恨之入骨。君宜秘密与王恭约定,起兵以清君侧,然后率荆楚之众顺流而下,推举他为盟主,我等愿追随于后,此事乃是齐桓、晋文之举”。这时,恰好王恭遣使与殷仲堪商议讨伐王国宝,殷仲堪表示赞同,于是王恭上表朝廷,兴兵讨伐。殷仲堪虽然与王恭结盟,但却不敢出兵,后听说朝廷已杀王国宝等,才派遣杨佺期进军巴陵。

    隆安二年(398年),桓玄请求出任广州刺吏,司马道子甚忌桓玄,唯恐他在荆州闹事,遂顺其请求,任命他为广州刺史,督交、广二州,桓玄受命却不出发,仍滞留荆州。七月,北府王恭再次与殷仲堪结盟,以讨伐王愉,司马尚之兄弟为名,相约同时举兵。殷仲堪任命南郡相杨佺期为先锋,桓玄次之,而亲自领兵二万相继而下。八月,杨、桓进抵达湓口(今江西九江),江州刺史王愉仓惶出逃临川,被桓玄的偏军追获。接着,桓玄又在白石大破中央军,与杨佺期进军横江。这时,由于北府将领刘牢之倒戈,王恭兵败被杀。刘牢之率领北府兵抵抗荆州军,桓玄、杨佺期只得回军蔡洲,为了分裂荆州军,司马道子采观念左卫将军桓修的建议,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贬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改派桓修出任荆州刺史。诏命颁下,殷仲堪大怒,于是催促桓、杨向建康进军,桓、杨对朝廷的新任命感到很满意,不想出兵。殷仲堪一气之下遽然返回荆州,遣使告谕蔡洲兵众说:“你们如果不各自散归,我就到江陵便杀尽你们的家人。于是,部将刘系立刻率领二千人西上,桓玄等大惧,纷纷撤退,至寻阳才赶上了殷仲堪。三人由于利害息息相关,虽互相猜忌,但不得不重新在寻阳结盟。联名上书不受诏命。朝廷又只好让步,仍以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并加以抚慰,三人才受诏罢兵。这次起兵,桓玄取得江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寻阳之盟,桓玄被推为盟主,更加骄横,藐视杨佺期为寒士。杨佺期是南下较晚的流民帅,所以自以为出身北方高门的弘农杨氏,最恨别人瞧不起,在盟誓坛上就想发难袭击桓玄,殷仲堪担心杨佺期杀死桓玄之后再把矛头指向自己,所以坚决制止。而桓玄也察觉出杨佺期的阴谋,暗中有吞并他的打算。

    三人的矛盾冲突逐渐白热化。隆安三年(399年),殷仲堪与杨佺期连姻,以对抗日益跋扈的桓玄,杨佺期屡次提议进攻桓玄,但殷仲堪去不敢,桓玄恐怕被殷、杨所灭,请求朝廷扩大他的部督区,朝廷企图激起他们的内讧,便命桓玄兼督荆州的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又以桓玄兄桓伟代杨佺期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杨佺期又气又急,于是借口后秦进攻洛阳,准备与殷仲堪举兵偷袭桓玄。但殷仲堪怀疑杨佺期别有用心,极力阻止。杨广则准备抗拒桓伟,殷仲堪也不从。于是,调杨广出任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当时,荆州发生水灾,平地水深三尺。桓玄乘机发兵西上,声称援助洛阳,袭取巴陵,占据谷仓。殷仲堪于是扣押桓伟为质,让他给桓玄写信,措辞哀哀可怜,桓玄却说:“殷仲堪为人无决断,我兄必无忧。”桓玄连打胜仗,进军至零口,距江陵二十里。江陵城中没有粮食,情况十分危急。殷仲堪急召襄阳杨佺期赴援,杨佺期说:“江陵没有粮食,如何御敌,可带兵来共守襄阳。”而殷仲堪不愿放弃荆州,竟骗他说:“近来收集一些粮食,已经有了储备。”杨佺期就领步骑入千到江陵,但殷仲堪无粮供应,杨佺期大怒,叹道:“今天只有失败了!”他也不拜见殷仲堪,与其兄弟杨广进攻桓玄,结果大败,单骑逃奔襄阳,终于与杨广被俘,桓玄杀之。殷仲堪听说杨佺期已死,带着数百人逃窜,也被桓玄部将追获,被迫自杀。隆安四年(400年)三月,桓玄占领荆、雍二州,上表要求自己镇守荆、江二州,朝廷授任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以桓修为江州刺史。桓玄不从,再上疏要求领江州,朝廷不得已派他督八州,并兼江州刺史。他还以兄桓伟为雍州刺史,其侄子桓振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从。

    金壶控制了中、上游后,桓玄以为已经握有东晋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