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魏时期,石窟的开凿更为普遍。与新疆、甘肃地方不同,各地的石窟均开凿在花岗岩一类坚硬的山崖上,洞窟内造像及装饰,全部雕刻而成。云岗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它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处。现存洞窟53个,延绵一公里,有各类佛像10万余尊。大同旧称平城,时为北魏都城;这里的石窟又是在北魏皇帝批准下兴建,规模特别巨大。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在沙门统昙曜主持下初凿五窟。每窟依山雕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於一时”。参与石窟开凿的有四方名门与工匠,尤以河西凉州工匠为多。云岗石窟是吸收了凉州石窟的一些特征,并兼收其他各地石窟艺术的优点而进行的新的创作。所以,云岗石窟不仅以其大佛“雕饰奇伟,完於一时”,而且它的艺术风格还引起了各地的仿效。著名的龙门石窟,甚至石窟出现较早的河西地区,都可以看到像云岗那样笔直而高,唇薄肩阔,衣服短瘦,凸起式衣纹的佛像。

    北魏迁都洛阳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城南20公里处的伊阙山上,故又称伊阙石窟,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造都洛阳前五年,即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迁洛后,在此大规模营建,后又经唐代大力开凿,现在伊水两岸的东西崖壁,有石窟和壁龛几千个。远看如同蜂巢一般。在这些洞窟中,北朝开凿的约占三成。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洞内主佛像释迦牟尼端坐,面颊较丰满,略带微笑;二菩萨两侧侍立,仪态庄严、文静。洞壁列龛密布,雕刻华丽精巧。造像题记端正大方,刚健质朴,许多是魏碑体的精华。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时开始开凿的。窟内壁面全部为雕刻品占满,雕作完整;窟内地面饰以莲花图案,更显富丽堂皇。窟口内壁崖面上雕有各高二米、宽四米的帝后礼佛图。分别反映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参加拜佛仪式的隆重与肃穆。这两部浮雕,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但在解放前却被奸商勾结帝国主义分子所盗凿。宾阳洞的主佛像面部秀润,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躯体魁梧,著褒衣博带式服装。这种形象已不再如云岗昙曜五窟佛像那样威严肃穆。如果说云岗石窟佛像还带有很浓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龙门石窟造像这种风格和服饰上的变化则更显得中国化了。这种变化正是孝文帝改制、拓跋汉族化的结果。

    除以上这些石窟外,这一时期还开凿了许多著名的石窟。如甘肃靖县炳灵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崖石窟及河南巩县石窟、河北磁县响堂山石窟等等。这些石窟中的许多洞窟,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云岗、龙门石窟艺术风格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开凿的众多石窟,与历代各朝开凿的石窟一起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齐后主冯淑妃

    冯淑妃名叫小怜,原来是北齐后主高纬穆皇后的侍婢。穆皇后不再受后主宠爱以后,在五月五日把冯淑妃进献给后主,称此为“续命”。淑妃聪慧狡黠,会弹琵琶,能歌善舞。后主被她迷住了,坐便和她同桌,出去便与她并马而行,希望能和她生死相依。后主命令冯淑妃住在隆基堂,淑妃因曹昭仪曾在这儿住过,讨厌这儿,于是让嫔妃全都更换住处。

    北周军队攻下平阳城时,后主在三堆围猎,晋州多次派人来告急,后主将回晋阳,冯淑妃请求再杀上一围,后主听了她的话。有见识的人以为后主名叫纬,“杀围”这话是不吉利的征兆。当后主到达晋州时,北齐军反攻平阳已快攻下了。齐军挖掘地道攻城,城墙塌了十多步宽的缺口,将士们想乘势攻进城去。后主下令暂时停止进攻,把淑妃叫来和他一起观看攻城。冯淑妃化妆打扮,未能及时到来。周军用木材将缺口堵上,平阳城因此未能攻下。自古以来传说晋州城西边一块石头上有古代圣人的足迹,冯淑妃想到那儿去看看。后主担心箭簇射到路中要经过的桥上,所以抽调攻城用的木材在远处再造一座桥,监督作桥的舍人因桥没有迅速建成而受到处罚。后主同冯淑妃过桥,桥塌了,到晚上才回来。后主声称淑妃有功勋,准备册封她为左皇后,当即命令使臣乘快马去取褂衣雉羽等皇后穿用的衣服饰物。并与淑妃一起乘马观看战斗,齐军阵势东面的部队稍稍有些退却,淑妃恐惧地说:“大军战败了!”后主于是带着淑妃逃跑而回。到洪洞戍城时,冯淑妃正在用粉镜自我欣赏,后面传来乱糟糟的呼叫声,说敌军来了,于是又起身奔逃。内参从晋阳带着皇后的衣服到来,后主为她抓住马缰,让冯淑妃穿上,然后才继续逃跑。后主逃到邺城,母亲皇太后随后到达,后主不出城迎接,冯淑妃将到的时候,后主凿开邺城北门,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又带着淑妃逃到青州。后主被俘到长安,向周武帝乞求把冯淑妃赐还给他,周武帝说:“我把天下都不放在眼里,哪会舍不得把一个老婆子给你!”因而把冯淑妃仍旧赐给他。

    当后主被杀以后,周武帝将淑妃赏赐给代王宇文达,宇文达非常宠爱她。淑妃弹奏琵琶,趁弦断了的时候,作了一首诗说:“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宇文达的王妃受到淑妃的谗言,差一点被杀。隋文帝将淑妃赏赐给宇文达王妃的哥哥李询为婢,让她穿上布裙舂米。李询的母亲逼迫冯淑妃自杀而死。

    北周的建立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一直牢牢控制着西魏政权。西奔关中的孝武帝元修因想得到最高权利,很快与丞相宇文泰产生了矛盾。这年冬季闰十二月,宇文泰鸩杀元修,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最高决策及指挥权仍在相府里。

    宇文泰在积极与东魏进行战争的同时,逐渐把汉族世家大族也拉入他的统治集团,扩大了他的统治基础。他又依靠汉族大地主和士人在各个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一个比较落后的军事集团逐渐改造为一个富有朝气的封建政权。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便命一批汉族士人斟酌今古,参考变通,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为准则,制定出“二十四条新制”,然后奏请文帝推行。这就是西魏最基本的制度。初期在制度建设上最有贡献的人是汉族士人周惠达。宇文泰忙于前方军务,后方的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等事,都委托周惠达办理。仪礼制度也是在周惠达领导下创制的,当时关右政权草创,礼乐制度残缺,周惠达与礼官对北魏旧制进行一番改革,才使得“仪轨稍备”。大统七年(541年),宇文泰在大统元年“二十四条新制”的基础上,又令人制定出“十二条制”,奏请实行,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西魏制度。这时周惠达将著名士人苏绰推荐给宇文泰,宇文泰问苏绰治天下之道,苏绰为他陈述帝王之道和申不害、韩非的法治之术,使宇文泰不禁“整衣危坐”,从天黑听到次日清晨而不觉厌倦,从此对汉族士人更为重视。宇文泰极想改革时政,寻求强国富民之道,苏绰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先后制定了文案程式,朱出墨入,计帐、户籍等法,及其裁减冗官、设立闾正、保长二长,实行屯田以资军国等措施。大统十年(544年),西魏文帝把宇文泰前后所呈的“二十四条”和“十二条新制”,规定为“中兴永式”,命苏绰重加修订,合为五卷,颁行天下。苏绰又根据汉族统治者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概括为六条:一是治心身,二是敦教化,三是尽地利,四是擢贤良,五是卹狱讼,六是均赋役。这六条,史称“六条诏书”,是西魏和北周总的施政纲领。宇文泰对此六条极为重视,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命令百官都必须认真学习。同时规定,牧守令长等地方官,不精通“六条诏书”内容和计帐的人,不得为官。此外,宇文泰又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创建了府兵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创建、改革和实行,西魏政权逐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随着西魏政权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宇文泰在西魏的势力也自然就越来越大。

第10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6)() 
大统十七年(551年),西魏文帝元宝炬病死,宇文泰立太子元钦为帝,是为废帝。废帝二年(553年)十一月,西魏尚书元烈谋杀宇文泰,但事情败露,元烈被诛。元钦对宇文泰杀元烈极为不满,于是召集宗室诸王商议夺权,淮安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人都认为为不可,垂泣劝谏,但元钦不听。当时宇文泰诸婿李基、李晖、于翼等人均是武卫将军,分掌禁旅,元钦与宗室诸王的密谋被李基等人侦知,宇文泰任命心腹尉迟纲为大将军,兼领军将军,总典禁旅,密做防备。次年正月,宇文泰召集群臣的议,废掉了元钦,改立文帝元宝炬第四子齐王王元廓为帝,是为恭帝。信以尉迟纲为中领军,总领宿卫军,以监视元廓。这时,宇文泰诸子或幼或弱,不能堪当大任,故宇文泰对几个女婿寄以厚望,引为心腹。宇文泰还有两个侄儿,章武公宇文导和中山公宇文护,宇文导任陇右大都督、秦南等十五州刺史,宇文护任大将军,行六官之制后后,又拜为小司空。另外军队大将和朝廷重臣,也皆是早日随他起兵的六镇军官和心腹,因此西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就是宇文泰集团的核心人物。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巡狩北方,在途中染病。九月,宇文泰回到云阳,病势转重,他遣人召来侄子宇文护,令他接替自己掌握西魏军政大权。宇文泰死后,世子宇文觉继位太师、大冢宰,年仅15岁。宇文护虽受宇文泰重托,但因他的名声和地位都不是很高,那些元老不肯服他,于是他向大司寇于谨求教。第二日,召开元老会议时,于谨正色严厉地对大家说:“中山公乃安定公亲亲兄弟的儿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所应当归他总管,我们都应服从他。”说罢,带头下拜,那高级将领和大臣也被迫随着于谨下拜,于是他的地位才得以保住。宇文护也尽力抚循文武,重新稳定了人心。

    女官俑西魏早在元宝炬即帝位时,就已经是“权归周室”,从文帝、废帝,直至恭帝,实际上都是受宇文泰摆弄的傀儡而已,一切政令全是出于宇文泰一人之口,皇位的取代早已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宇文泰安葬后,宇文护便开始着手安排禅代之事。这年十二月,他奏请西魏恭帝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到同月庚子这一天,恭帝元廓正式下诏让位于周公宇文觉,西魏由此而亡,共历三世,二十四年。次年正月辛丑,宇文觉即皇帝位,就是北周孝闵帝。北周建立。孝闵帝以大司徒、赵郡公李弼为太师,大宗伯、南阳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柱国、中山公宇文护为大司马。大司马掌军事,宇文护居之,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北周建立以后,因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傀儡,军政大事均由宇文护决定。宇文护专政,又引起了一系列争权的斗争。先是赵贵自以为是北周元勋,常怏怏不乐,联合独孤信密谋杀宇文护,有人密报了宇文护,宇文护捕杀了赵贵,并逼独孤信自尽。孝闵帝对宇文护擅权也十分不满,密令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等人杀宇文护。宇文护得悉后,把李植、孙恒遣离京城,然后把其在京党羽捕杀,逼宇文觉逊位,然后改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明帝在位四年,又被宇文护派人毒杀,又改立宇文泰第四子鲁公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周武帝即位后,不动声色地诛杀了宇文护,北周皇帝才真正掌握了最高的统治权。

    北周名将达奚武

    达奚武,字成兴,鲜卑族居住在代郡的人,祖父达奚眷,为北魏怀荒镇镇将,父亲达奚长,任城镇将。达奚武少年时放荡无拘束,爱好骑马射箭,被贺拔岳所看重。贺拔岳出征关右,引他为别将,达奚武也就全心全意侍奉他。因战功拜官羽林监、子都督。等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杀害,达奚武与赵贵收了贺拔岳尸体回到平凉,一起拥戴太祖宇文泰。随从他一起平定了侯莫陈悦,被任命为中散大夫、都督,封须昌县伯,食邑三百户。北魏孝武帝入关中,被任命为直寝,转任大丞相府中兵参军。西魏文帝大统初年,出任为东秦州刺史,加官散骑常侍,进封为公爵。

    北齐神武帝高欢与窦泰、高敖曹分兵三路来侵犯,太祖宇文泰打算集中兵力打击窦泰一路军,其他将领多不同意,只有达奚武与苏绰两人与宇文泰意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