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端溃渥恿醭屑吹畚唬莨嗝苁埂G辏950年),刘承卒,郭威声称立武宁军节度使刘,实际是想自立,遣人杀刘于宋州。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国号周,史称“后周”。刘崇在太原即帝位,国号仍为汉,史称北汉。

    刘崇拜郑珙、赵华为宰相,派使节到契丹求援,与周对抗。契丹永康王兀欲提出与刘崇结为父子之国,刘崇不愿父事契丹,遣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契丹兀欲。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取代周,建立宋朝,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抗。四月,北汉主刘钧率兵至潞州,援助李筠。宋败李筠后,刘钧惧怕,带兵回到太原。九月,宋进攻北汉,李继勋攻平遥县、荆罕儒攻汾州。李继勋俘获甚众,荆罕儒战死。宋太祖对荆罕儒之死,非常痛惜,为此斩荆罕儒部将不听命者二十余人。此后,北汉与宋互有出击,争战连年不断。乾德二年(964年),宋将李继勋攻占北汉辽州,曹彬配合李继勋攻北汉石州,大败北汉军。契丹六万大军援助北汉,又被宋军击败。乾德四年(966年),北汉收复辽州。

    开宝元年(968年),汉主刘钧卒,养子刘继恩立。初,宋太祖致书刘钧说;“君家与周为世仇,应该不屈。宋朝与你无冤仇,何必困守北方?如果有志统治中国,应下太行以决胜负!”刘钧回书说:“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然我家世非叛者,守此区区之地,只不过是怕汉氏不能血食。”宋太祖看后,对使者说:代我告诉刘钧,会给他一条生路。此后一直到刘钧死,宋未主动攻伐北汉。乾德六年(968年)七月刘钧卒。八月,宋遣李继勋等进攻北汉,经过汾河,到达太原城下,焚烧延夏门。北汉供奉官侯霸杀北汉主刘继恩,郭无为立刘继恩弟刘继元为帝。宋太祖致书刘继元劝他归降,许以平卢节度使,许郭无为以邢州节度使。郭无为欲降,刘继元没答应。契丹援兵到,宋军无功而还。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三月至太原,命李继勋军驻城南,赵赞军驻城西,曹彬军驻城北,党进军驻城东,把太原团团包围。又以汾河、晋河水灌太原城,城中大恐,郭无为再劝刘继元降,刘继元不从。四月,契丹遣兵援北汉。宋将韩重、何继筠等,大败契丹兵于阳曲、嘉山,俘契丹道领三十余人。宋太祖以契丹俘示城中,城中更加惊恐。南城被汾水淹陷,郭无为欲出降,伪请夜率军击宋兵,刘继元信其言,送郭无为于延夏门,行至北桥,遇大雨至止。卫德贵告发郭无为欲献地投降之谋,刘继元杀郭无为。北汉虽以孤城固守,但先后杀死宋骁将石汉卿、李怀忠等,加上天下大雨,宋将士多病,契丹又遣南大王率兵援救北汉,形势对宋不利,于是宋太祖采纳李光赞、赵普之议,班师回朝。

    契丹韩知帮助北汉守太原期间,深感刘继元缺乏辅佐之臣。开宝三年(970年)正月,韩知回国,劝契丹主放还被扣的北汉使臣,增强刘继元的势力。契丹主采纳他的建议,把扣留的十六名北汉使者厚礼遣还,命刘继文为平章事,李弼为枢密使,刘继文等长期留在契丹,又受契丹命主持国政,自然会引起北汉大臣的不满。刘继元既不敢得罪契丹,又想平息大臣的不满,便采取了折中办法,改刘继文为代州刺史,李弼为宪州刺史。这件事充分说明北汉对契丹的依附关系。

    北汉主刘继元残忍好杀,亲旧故臣,凡与他意见不合者,就杀害全家。开宝六年(973年),杀其弟禁军统帅刘继钦。大将张崇训、郑进、卫俦,故相张昭敏、枢密使高仲曦等,也先后因为谗言被杀,致使北汉内部政局不稳。

    织金披肩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命党进、潘美、杨光美、牛进思、米文义率兵,五路进攻太原。又命郭进等率兵攻忻、代、汾、沁、辽、石等州。诸将所到,捷报频传。宋进攻北汉兵于太原城下,刘继元惧,急向契丹求援。契丹主遣耶律沙率兵救北汉,宋军还师。初,宋太祖与赵普议攻北汉,赵普说:“太原当西、北两面,太原既下,则两边之患我独当之。不如等到平定诸国之后,再进北汉,北汉弹丸黑子之地,安将逃乎?”宋太祖同意赵普的看法,所以宋军虽多次伐北汉,但到太原城下又撤军。这固然与北汉的顽强抵抗有关,关键还是宋太祖没下决心灭北汉。

    宋太宗即位后,泉州和吴越的割据政权先后解决,南方统一实现,客观要求对北汉和契丹用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曹彬推动下,宋太宗决心集中兵力攻击北汉。遂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率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米信、田重进等,四面围攻太原。又命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切断燕、莉契丹援军。二月,宋太宗亲征北汉。三月,契丹派耶律沙为都统,敌烈为监军,率师赴太原。至白马岭,与郭进军相遇,耶律沙欲借水列阵,敌烈不从,遂渡水迎战,还没等到列阵,郭进急攻,契丹兵大败,敌烈等皆死。四月,宋太宗自镇州进兵,取岚州、隆州,至太原城下,驻军汾水东岸,慰劳围城将士,并亲自指挥攻城,数十万控弦之士,张弓齐发,太原外援断绝,城中万分恐惧。五月,北汉指挥使郭万超城降,刘继元亲信多逃亡,太原危在旦夕。宋太宗再次诏谕刘继元出降,许他终身富贵。刘继元无奈,派李勋致书乞降,宋太宗应允。刘继元率百官降,北汉的10州、1军、41县、35320户归于宋。宋太宗下令“毁太原城,改为平晋县”。拜刘继元为特进、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封为彭城郡公。

    名将杨继业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第173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11)()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4年,宋太宗为首的朝野一片喧哗。宋太宗天天焦急地等待来自前方的战报。

    官兵战败地消息不时传来。整个朝野更是陷入混乱。

    同年一月,宋太宗接到起义军在四川建立“大蜀”政权的消息。四川北起剑门,南至巫峡的广大地区都处于在大蜀政权的控制之下。

    这次四川农民起义离北宋王朝的建立仅仅三十多年。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爆发如此震撼朝廷的农民起义呢?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地主官僚避难的地方,战乱较少,地主阶级势力较大,农民受到的剥削压迫也较其他地区严重。因而四川是北宋初年阶级矛盾较尖锐的地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