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到李自成攻占明都北京的消息传到时,范文程正在盖州汤泉养病,驿使召他回朝商议对策,范文程说:“李自成涂炭中原生灵,杀害明朝帝后,这是必定要讨伐的贼寇。李自成虽然拥众百万,横行无忌,但他失败的原因有三:逼死明帝,震怒苍天;酷刑侮辱缙绅,拷打抢劫财物,使士人愤怒;抢掠百姓钱财,奸淫民妇,焚烧百姓房舍,使百姓不满。具备失败的这三个因素,所作所为骄横颟顸,一战可以击败它。我大清国君民上下同心,兵甲精良,训练有素,以讨伐罪人兴师,抚恤明朝士夫,拯救中原百姓。为正义而战,还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又说:“爱惜生灵是上天的美德,从古至今没有靠嗜杀而得到天下的。我大清国只想称帝山海关以东就罢了,如果想要统一中原,非得安定百姓不可。”第二天,范文程火速赶到军中草拟檄文,告谕明朝官吏百姓说:“正义的军队要替你们雪耻君父之仇,不是要杀害你们百姓,现在所要诛杀的只有闯贼。官吏前来归附,官复原职录用;百姓前来归顺,恢复家业生产。军队所到有纪律约束,一定不祸害你们。”檄文上都署有范文程的官衔、姓氏。

    清代武士复原图清军攻占明都北京后,百业待举,各项法令制度都是草创,清世祖采纳范文程的奏议,为明朝庄烈愍皇帝朱由检发丧举哀,安抚鳏寡孤独,举荐录用旧官,访寻天下名士,鉴别考核文献,更定律令制度,广开议政言路,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册籍档案。明未赋税数额屡次加增,册籍均毁于寇乱,只有万历年间的册籍存世,有人想让各省新编册籍征税,范文程说:“以现存万历年间册籍为准制定赋税数额,还担心扰累百姓,难道可以更制新册吗?”于是依照万历年间册籍议定征收赋税数额。奖赏论功,范文程并遇恩诏,进升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衮哈番,赐封号“巴克什”。又晋升二等精奇尼哈番。

    顺治二年,清军平定江南后,范文程上疏说:“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士为百姓的佼佼者。得到士心,就能取得民心。请求恢复乡试、会试,广开士人登科及第的出路。”清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顺治五年正月,确定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作为文臣的班首,清世祖诏命范文程、刚林和祁充格使用珠顶、玉带。顺治七年(1650年),睿亲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刚林、祁充格以依附睿亲王多尔衮、妄加改动太祖实录的罪名被处死刑。范文程与他们同时担任官职,应当有罪受罚,清世祖念范文程没有依附睿亲王多尔衮,诏命将他仅革职赎罪。本年他就官复原职。顺治九年,范文程荷蒙恩诏,又晋升世职一等精奇尼哈番,授任议政大臣,监督纂修太宗实录。

    当时各省的钱粮多半不能如数完纳,一年亏缺达四百余万,以致国家赋税亏欠饷银不足。范文程奏疏说:“湖广、江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长期遭受战乱,民人稀少,请求在这几省兴办屯田,设置屯道二员、同知四员,让总督巡抚拣选属员中正直有为的干练之才充任这些职位,将选拔屯田官吏是否得当作为衡量考察总督巡抚功过的标准。督屯官吏的俸禄米石,第一年由兴办屯田所获支付。自此之后,官吏的俸禄米石均出自屯田所得,官员有增加但没有俸禄费用支出。”屯田所需的耕牛,或谷种,或农器,听从兴办屯田道员调拔州县仓库储备发放。屯田开始时派兵驻守,荒芜田地多而且引水灌溉渠道便利的地方,由近及远以次兴办屯田。无主的田地,或有主而抛弃不耕的地亩,都要设为官屯。百姓有愿意耕种而财力不足的,官府资助耕牛或者谷种,屯田收获的三分之一归耕田者,三年以后此地可作为民业。编制户籍,保甲联防,既有助于地方守卫了望,又能防止杜绝不法之徒活动。如果屯田民人没有财产,官府可以支付他们工钱。这样百姓就将免遭饥饿之苦,流亡漂泊的民人应当得以聚集。第一年屯田所收获的粮草,听凭管屯之吏储备存留,出陈易新,作为第二年屯田的本钱;如果有多余粮草,就供给屯所附近的驻军,不能限额索取盈余的部分。三年以后所收获的粮草渐渐增多时,雇佣车船运输用为粮饷。不要烦扰屯田官吏,不要役使屯田民人,不要使用屯田耕牛。屯田所在州县的官员要接受兴屯道员的发令调遣,屯田官员胜任本职守,三年内晋升二级,享受边疆俸禄待遇;不称职的,责令巡按纠察劾办;如有徇私包庇的,就以同罪惩治;这就是所说的赏要讲信用,罚要坚决执行。”清世祖很赞赏他的议奏。

    顺治十年(1653年),范文程再次与同僚奏疏:“请求敕令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自举荐所知的人才,不论满、汉族新旧勋贵,不拘品级高下,不避新疏恩怨,凭着才干推举,分别专折具奏,列举他的事迹,以备圣上随时召见任用。考察他的评论主张,核查他的办事能力,同时看荐举他的是什么人,而此人是否胜任,使圣上早早深悉明鉴在心,以备候缺简用。称职的,酌量职位高低,功绩大小,连同举荐的人,一并给予奖赏;不称职的,判定罪过的轻重,连同推荐的人,一并给予惩罚。”清世祖特别批准他们的请求。

    清世祖勤理国家政务,屡屡驾幸内院,召见诸位大臣从容咨商国事。范文程常常以文臣首辅秉乘圣旨,陈奏答对颇合清世祖的心意。曾经有一次正值端午节,各位值班当差的大臣散班早些,清世祖说:“凭借依靠天赐福佑,众人希图安乐,是人之常情。不过想要安逸必须先从长远大处着想,只有使国家大治安定,才能永远享受安乐。不是这样的话,安乐也是暂时的。”又说:“人怎能没有过失,但能改过就是好的。成汤的盛德,在于不以改过为耻辱,像明武宗嬉戏游乐无度,将罪过推卸给臣吏,这难道是修身养性治人之道吗?”范文程于是奏称:“明君良臣,一定要努力放弃邪念,才能荷蒙天赐福佑,有益于国家政务。”清世祖说:“很好。从今以后,我有过错就改正,爱卿等也应当黾勉勤奋,不忘记竭诚忠告就行了!”清世祖曾经诏命派遣官员赴各省审理案狱,范文程说:“在此之前要派遣满、汉大臣巡视地方,因为担心扰累百姓,所以取消不行。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劳累不得休息,应当停止派使前往。如今禁止从重惩治囚犯,诏令各省巡抚详细核查案囚,有可以从轻治罪发落和案情尚有可疑之处的,奏闻圣上裁定处理。”清世祖同意他的意见。范文程评论政务,务求简明扼要,秉持大体,多半都像上述所说的。

第253章 清朝(7)() 
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世祖加恩赏赐各位辅政大臣,特别加封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奏疏辞谢,就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准予退休。九月,清世祖温旨慰谕,晋升范文程为太傅兼太子太师,批准他退休。清世祖念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赏赐礼遇丰厚:范文程患病时,清世祖曾经亲自调制药丸赏赐;派遣画师到他的府第为他画像,收藏在内府;赏赐他的御用衣饰物品,多不胜数;又因范文程体貌魁伟,诏命特制衣冠给他,以求衣冠得体合身。清圣祖康熙即位后,特命他前往太宗山陵祭告,因哀伤过度趴在地上不能起来。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康戌,范文程去世,享年七十岁。清圣祖新自为他撰写祭文,派遣礼部侍郎黄机前来宣读谕祭,赐葬怀柔县红螺山,刻立碑文记述功绩,谥号文肃,清圣祖御书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

    农民军联明抗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乘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明朝统治的时机,长驱直入,定鼎于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大顺军各部各自为政,不再有统一的领导。这年九月,在湘北地区的大顺军郝摇旗部向长沙进发,途中同南明隆武政权湖广总督何腾蛟部发生遭遇。郝摇旗认为正在南下的清军乃是自己与南明政权的共同敌人,于是向何腾蛟表示了希望联合抗清的意图。何腾蛟立即封郝摇旗为总兵官。在郝摇旗的宣传号召下,袁宗第、刘体纯部,王进才部等在湘北的大顺军相继归于何腾蛟麾下。稍后,大顺军各部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由李过、高一功率领,并携李自成之妻高氏,自陕北经川、鄂边区至常德,与南明湖南巡抚堵胤锡联络。堵胤锡入其营慰向,隆武帝命其军为“忠贞营”,赐李过名赤心,高一功名必正,皆挂将军印,而以堵胤锡总统之。

    顺治二年末至顺治三年初,忠贞营及郝摇旗等部同隆武各军共同对南下的清军作战,取得过一些胜利。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初,正在围攻荆州的忠贞营遭到清军突袭,大败,田见秀、张鼎等率部投降后被杀,李过、高一功仅率残部奔今湖北宜昌,后与袁宗第、刘体纯部会合,撤至川东地区进行休整。郝摇旗部则在湖南兵败后随何腾蛟退至湘南一带。

    隆武帝遇难,永历政权建立,联明大顺军各部均奉永历为正统。顺治五年(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等先后叛清,各地的抗清斗争兴起第一次高潮。当时,郝摇旗部随何腾蛟收复桂北重镇全州;李过、高一功部则出今四川奉节州攻占夷陵,而后又自夷陵入湖南。湖南全境一度几乎都为南明收复。第二年初,李过、高一功部受命赴江西支援金声桓,李过受封为邓国公,高一功为勋国公。当李、高忠贞营行至湘、赣边界地区时,得知督军何腾蛟在湘潭被清军杀害,金声桓所据南昌也被清军攻破,就沿湘、赣边山区南下退入两广地区。

    矛状车軎忠贞营在广西今广西桂平,主帅李守病逝。堵胤锡奉朝命调忠贞营出师,高一功不从,而于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率军抵梧州。永历朝臣以牛酒犒师,郊迎40里,但高一功鄙薄朝臣庸懦猥琐,向永历帝建议:“以兵归兵部,赋归户部,简汰疲弱,分汛战守,较勘功罪”但此时的永历政权已无力整顿政治和军事,此后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大部再次被清军攻陷,永历帝仅带随从数人逃亡。这年冬季,高一功率部向鄂西地区进发,准备会合早些时候到达那里的刘体纯、袁宗第和郝摇旗部,在途经贵州时被大西军孙可望部截击,高一功阵亡,忠贞营再受重创。其余部由李自成的义子李来亨率领抵达夔东地区。

    在南明抗清势力不断削弱的时候,另一支农民军大西军的余部却在日益发展壮大。顺治三年大西军在西充溃败,张献忠阵亡,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余部南下贵州,于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据守昆明。不久,孙可望等同称王,并在云南建立起相当巩固的根据地。根据当地的形势,大西军诸将领主动提出“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的口号,并在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遣使永历朝廷,请联合抗清。由于孙可望坚持要求封为秦王,双方谈判拖延一年多而没有达成协议。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永历帝穷途末路,孙可望于是派部将领兵至南宁迎永历帝“合师北拒”。永历帝被迫封孙可望为秦王,于这年冬天移驾安隆所。完全处于孙可望掌握之中。

    顺治九年(1952年),大西军决定北伐抗清,分兵两路,由李定国和刘文秀率领。刘文秀军六万余人,北进四川,攻克叙州、泸州、重庆,占领成都,收复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李定国部八万余人,自川东进入湖广,所向披靡。七月,收复广西门户全州,而后乘胜追至桂林。八月,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杀。大西军的节节胜利使清廷极为震恐,连忙向前线增派援兵。十一月,敬谨亲王尼堪率精锐15万入援湖南,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放弃长沙,伏兵于衡州城外,激战中阵斩尼堪。李定国军接连在桂林、衡州“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形成了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清廷甚至要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南明媾和。

    就在李定国不断夺取胜利的时候,却遭到孙可望的忌恨。顺治十年(1653年)初,孙可望率军入湘,大西军内战的危险迫在眉睫。清军乘着大西军内部不和,数次取得军事胜利,开始挽回败局。李定国于这一年围攻肇庆、桂林两省城均不下,原定于第二年与郑成功合攻广东的计划又没能实现。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刘文秀率军出三峡攻武昌、今湖南岳阳市,又被清军打败,此后大西军对清作战处于守势。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率部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