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汪中又熟悉历史上的地理、名山大川和险要的地方,讲解绘图一目了然,著有文陵通典十卷、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汪中生平对诗文书札无所不精,所作的广陵对、黄鹤楼铭、汉上琴台铭,都受到当时人们的夸奖。他还著有经义知新记一卷、大戴礼正误一卷、遗诗一卷。他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去世,终年51岁。

    汪中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在母亲身旁服事勤劳,不辞繁重杂乱。在守丧期间,哀伤悲痛超过一般人,对于知己和过去的老友,凡是他们死后家境衰落困难的,对他们的问候超过生前。道光十一年,被表扬为孝子。

    明史专家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父亲万泰,生有八个儿子,万斯同是他的第八个儿子。哥哥万斯大,儒林传内有传。万斯同生来记忆力极强,八岁时,面对满坐宾客能背诵扬子法言。后来跟随黄宗羲游学,能够了解蕺山刘氏的学说,以慎独为宗旨。用读书勉励名节,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切磋学问,每月都有会讲。万斯同广通诸史,尤其精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他学识渊博,推荐他为官,万斯同推辞而不赴任。

    当初,顺治二年朝廷诏令修明史,不久停罢。康熙四年,又下诏修明史,也停止了。十八年,命令徐元文为监修,选取彭孙等五十人官为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万斯同曾怨恨唐代以来撰史设史局分别修撰造成的失误,因此说,专家撰史,虽然专家、个人才学不及众人,但所撰史书还不至于像官修史书那么杂乱,所以推辞不膺选。到三十二年,朝廷再次从家中将王鸿绪召出,命令他偕同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廷敬负责本纪,张玉书负责志,而王鸿绪一人负责列传。就到家中延请万斯同,把撰史之事委托给他,而且由武进的钱名世帮助他。每当覆审一传,说某书某事应当参校,回首让小史取书带几卷来,没有一点差错的。士大夫到万斯同门上谘询,回答得明白透彻,声音洪亮。

    兢兢业业玺万斯同曾写信给友人,自称:“年轻时在某处教馆,那家有各朝的实录,我默看暗读,不敢遗落一言一事。长大后游历四方,就到世代士宦之家和有宿学的老人处访求遗书,考察询问过去的事。旁及郡志、县志、私家撰述,没有不搜寻研讨的,而主要的实录为指意归向。这是因为实录,直书其事件及议论,而不可加以增添和修饰。按其时代以考察其事,核查其言论而以公平之心去考察,则其人的本末就能得到十之八九了。然而言论的发出抑或有它的缘由,事情的发生抑或有它的起因,而它的流布抑或有所激发,则没有其他的书是不能完备的。凡是实录难以详尽的,我就以其他书补证。其他书记载不实而且杂滥的,我就以我所知道的实录裁定。虽然不敢完全称之可信,然而是非枉曲于人的大概就很少了。前人对于宋史,已经怨它繁芜,而我的记述将倍于宋史。不是不知道简赅的可贵,我恐怕以后的人一心求博而不知应有所裁剪,所以先为其极力穷尽,使后人了解我所取录的是有所舍弃的,而所不取录的,必然是其事实与言论不真实的而且不能增溢。”又认为司马迁、班固所撰史书都有表,而后汉、三国两史以下没有表。刘知几说得到史表不为有益,失掉史表也不为损失。他不了解史书有表,可以通达纪、传的终极。有的人已入纪、传而又列之于表,有的人没有入纪、传,而牵连于表中得以记载,史书立表之后纪传的一些记载即可省略,所以史表不能废弃。读史而不读表的人,不是深刻了解历史的人。”万斯同曾经作明代开国到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选择。这以后明史到乾隆初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令刊定,就取王鸿绪的史稿以此为基础而有所增删。王鸿绪的明史稿,大半出于万斯同之手。

    万斯同平生淡薄荣誉利禄,教书所得,就用以周济宗族里人。朋友冯京第死于节义,他的儿子没入官府不能回家,万斯同募集钱财将冯子赎出。万斯同尤其喜欢勉励提携后进。从王公以至下士,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李光地评判人的流品等级,认为顾宁人、闫百诗和万季野,这几个人,真可以备石渠阁顾问的人选。而万斯同和人交往,他自题名则为“布衣万某”,不曾有其他的称谓。去世,终年六十岁。著述有历代史表,创作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两例,又著有儒林宗派。

    旷世学者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浙江余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是杨涟、左光斗志同道合的好友,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又殴打崔应元,拔下崔的胡须带回家在黄尊素的牌位前作为祭奠,又追杀监狱中的守兵叶咨、颜文仲,因为黄尊素是死在两个守兵之手的缘故。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3000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说:“李实直到现在还敢用金钱公开行贿,对他的申辩怎么能相信?”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事情结案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黄宗羲回家以后,更加奋力学习。痛恨科举之学禁锢人们的思想,考虑加以改变。不久以后,取出家里的藏书进行攻读,感到书不够,又到同乡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家里去抄书,又南方的有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他又在南雷建起“续钞堂”,以继承黄东发开创的传统。山阴的刘宗周在蕺山倡导道学,以黄尊素生前的遗命跟从刘宗周游学。而越中一带继承海门周氏学说的,援引儒学介入佛学,王守仁的学说遗风几乎被败坏。黄宗羲独自约集了六十多个同学竭力排斥这种学说,所以刘宗周的学生像祁彪佳、章潢等人都以名望道德自重,而御敌防侮的功劳却不及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黄宗会都身负不凡的才干,黄宗羲亲自教育他们,有“东浙三黄”之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京有人写了防乱揭攻击阮大铖。东林党的子弟们推举无锡的顾杲为首,天启年间被太监魏忠贤陷害的各家推举黄宗羲为首。阮大铖对他们恨之入骨,突然行动,按照揭帖上140人的姓名,要全部杀死。当时黄宗羲刚去朝廷上书,而灾祸发生,于是和顾杲一同被逮捕。他的母亲姚氏叹息说:“章的妻子、滂的母亲的遭遇,怎么都集中到我的身上了?”朝廷的书疏还没有颁行,南京已被清兵攻破,黄宗羲才急匆匆地奔走回家。正巧孙嘉绩、熊汝霖侍奉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监国,划浙江据守。黄宗羲纠集了家乡的几百个子弟跟随鲁王,号称“世忠营”。黄宗羲被授职职方郎,不久改任南明的御史,制成监国鲁元年大统历在浙东颁行。马士英逃奔到方国安的军营,众人都说他应当受诛,熊汝霖怕他会挟制方国安造成祸患,便用好话安慰他。黄宗羲说:“臣子们的力量不能杀死他!春秋时的孔子,怎么能加在陈恒身上,但是不能说他不应当被处死。”熊汝霖向他表示道谢他又送书信给王之仁说:“诸公不想破釜沉舟和敌人决一死战,用意是在保守自己。小小的三处府库要供给十万之众的需求,一定无法长久支持,怎么能够防守?”听到这些话的人都同意他的说法却不能采用。

    这时孙嘉绩把军营中的士兵交给黄宗羲,和王正中的军队合在一起共有3000人。王正中是王之仁的侄子,以忠义自我振奋。黄宗羲和他结下深交,使得王之仁不能干扰军事。黄宗羲于是渡海到潭山驻屯,从海路进入太湖,招收吴中地方的豪杰之士,直抵乍浦,约崇德的忠义之士孙等人做内应。恰巧清朝的军队集中严防无法前进,而江上的黄宗羲的部队已经溃败,他只得进入四明山结成营寨自己固守,剩下的士兵还有五百人,在山里的杖锡寺驻兵。他穿了平常百姓的衣服出访监国的鲁王,告诫部下好好地和四明山的百姓结交。部下不能完全遵守他的节制,山里的老百姓惧怕兵祸,偷偷地放火焚烧黄宗羲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被烧死。黄宗羲失去了归处,清朝追捕他的檄文一再下达,他只好携带子弟到浙江的剡中。黄宗羲听说鲁王到了海上,于是赶赴那里,被授予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吴钟峦在船里,正襟危坐地谈论学问,空暇时便注解授时历、泰西历和回回历三种历书。

    黄宗羲跟随鲁王监国流亡,母亲还住在老家。清朝朝廷对被灭亡国家不顺从从命令的遗臣,记录他们家中的人口上报。黄宗羲听到这个消息,勿忙向监国鲁王陈诉衷情,得到准许,便更名改姓从小路回到家里。这一年监国鲁王从健跳到了滃洲,又征召黄宗羲,充当冯京第的副手去日本乞求派援军。到达长崎,没有被接见,便赋诗式微用以感动部下的将士。从此开始东西迁徙,没有安定的住所。弟弟黄宗炎因为和冯京第有来往被判罪,受刑已经有相当日子,黄宗羲用计使他逃走。顺治十一年(1654年),张名振所派负有伺隙行事使命的使者到来,被捉住,又指名逮捕黄宗羲。顺治十三年(1656年),慈水寨的寨主沈尔绪起事,也以黄宗羲为首领。他所以没有死,都有上天的保佑,而黄宗羲自己并不惧怕。以后南明小朝廷在海上覆灭,黄宗羲完全绝望,便奉迎母亲返回故里,用全力著书立说,而四面八方向他请教学问的读书人也逐渐去他那里。

第259章 清朝(13)()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寄诗给黄宗羲,敦促他上路就任,再次推辞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打算征召黄宗羲作为顾问,地方的督抚大员以礼去聘请他,又被推辞。朝廷议论认为黄宗羲一定不会接受征召,请求下令浙江巡抚把黄宗羲著作中有关历史的部分抄写送到北京,他的儿子黄百家可以参预修史局的事情。徐乾学侍奉皇帝轮值讲学时,康熙问到前朝还有哪些遗贤,又以黄宗羲的名字回答,并且说:“他曾经被臣的弟弟徐元文上奏疏举荐,可惜因为年纪太老不能来。”康熙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给他任务,就是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徐乾学答复说黄宗羲病重年老不会有来意,康熙听后叹息不止,认为招致人才很难。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修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历志出于吴任臣之手,修史总裁从千里之外将书稿送给他,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黄宗羲去世时,终年86岁。

    黄宗羲的学说,源于刘宗周的蕺山学派,所接受的是诚意慎独的学说,严密平允实在。黄宗羲曾经认为明朝人讲学,沿袭语录的糟粕部分,不以六经为基础,把书束之高阁而只是从事于交游叙谈,所以请问学业的人必须先深入研究经籍,经学是用以治理世事的。如果不想成为拘泥保守的儒者,必须在读经时兼读史书。所读史书不多,无从证明事理的变化;读书多而不从思想的条理上去探求,就只能是平常的学问。所以对上下古今、各家之说要深入研究融会贯通,从天官书、地理志以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教义,精心研究。黄宗羲所著的有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子师说二卷。他的文集有南雷文案和南雷诗案。现存的共有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他还著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书中叙述明代所有讲学的儒学人物的源流派别间、分合得失很详细,所编著的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编纂过程中阅读了明朝人的文集二千多家,自己说它和十朝国史互为首尾。又著有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录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都是有关治理世事的重大政事。顾炎武看到后感叹说:“象夏周商三代那样政治清明安定可望得到恢复了!”关于天文的著作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