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豫亲王多铎带着残兵败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地,看看后面白杆兵没有追来,才勒马收住队伍。

    清点人数,这一战下来三万清军折损过万,还折了蒙古大将铁树和扎木尔,连受伤的算上还剩下一万八千多人,虽然实力尚存,但是士气受挫,打仗凭的主要就是士气。

    而且此时他们得报,英亲王阿济格也没得手,他们遇到了朱由崧的御营铁骑,组织了三次冲锋均以失败而告终,御营和白杆兵的防线他们就是突破不了,另外墙内还有埋伏,朱由崧给他们摆的是营中营的阵势。

    现在阿济格的部队已经被朱由崧的御营铁骑追得站不住脚,败往洛阳去了。

    多铎愕然,白杆兵的厉害他以前有耳闻,早在几十年前的秦良玉时代就创下的威名,今天有又亲自领教,果然名不虚传。

    但是朱由崧的御营真有这么厉害?个个都能以一当十,七八万清军硬是攻不下三千铁骑的防线?

    看来是低估了伪帝的实力,须得另行商议破敌之策。

    因此多铎不得不承认这次行动的失败,带着残兵败将回了百白沙岗营地。

    当天,智顺王尚可喜带着卫队来到了白沙岗军营。

    豫亲王多铎,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清廷的三王齐聚白沙岗,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从九江到武昌又到洛阳,经过这么多大仗,哪一仗不用跑火?肯定是现在弹药耗尽,否则明军不可能不开炮。

    尚可喜的意见很快被采纳,既然打不过朱由崧的白杆兵和御营铁骑,只有用红夷大炮了。

    议定好方案,炮轰明军大营的时间都定下来了,这次仍然是南北夹击,借助炮火优势,轰开明军大营,然后他们再从南北夹击,冲进明军大营,朱由崧一战可擒。

    两天之后,多铎将二十门红夷大炮摆好了阵势,阿济格也把所有的火炮从洛阳城拉出来了。

    洛阳城四多万清军,白沙岗的一万多清军,加在一起,清军的总数量超过六万,这时也都做好了准备。

    就在多铎和阿济格刚要下达开炮的命令之时,斥候来报,明营的使者来了。

    PS:今天有些事情忙不过来,这一更给大家更晚了,请多多见谅。看书之余,别忘了支持小草,在这里小草衷心感谢所有支持本书的朋友们,你们的点滴支持都是小草的动力,希望本书有你们的支持更精彩!

    (本章完)

第331章 朕不妨装一次怂() 
朱由崧面对清廷的四大王十万清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玩了一招阴的,但是这个阴招无疑是要时机做支撑。

    为了赢得时机,朱由崧首先为豫亲王和英亲王哥俩摆那了个营中营的防御阵势,以守为攻,让御营铁骑和忠贞营在北营和南营坚壁其垒,围墙之内多布弓箭手,后来又准备了一万军队,对冲进围墙内的鞑子予以全歼。

    经过半夜的攻防大战,朱由崧的两大王牌之师不辱使命,连续打退了清兵军数次进攻,清军吃了大亏,南营和北营两大战区加在一起,一夜之间折损了五万人马,全线溃退。

    这个大胜仗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朱由崧的火器营始终没有放一枪一炮,让鞑子们误以为弹药将近尽,为下一步打下铺垫。

    这一战由于朱由崧准备的充分,明军的伤亡并不大。美中不足的是,忠贞营的副指挥使马万年不慎伤了一只眼睛。

    好在医药及时,朱由崧令最好的御医为其诊治,箭已经取出,包扎用药之后,伤势稳定下来,以已无性命之忧。

    朱由崧率领众卿亲自探望,安抚了这对兄妹之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天亮之时,明营忙得不亦乐乎,清扫战场,掩埋尸体,救治伤员,打理刀枪马匹等战利品,处理战后事宜。

    大战期间围墙之内的工程并没有停下,一万明军继续挖地道,该换班的换班,该休息的休息,一筐一筐的虚土从地下面抬了出来。

    这些施工的明军将士得知又一次大获全胜时,再一次为御营和忠贞营竖起大指,当然更多的是盛赞他们的陛下运筹帷幄。

    将士们的干劲儿更足了,现在负责砌墙的军将也开工了,有损毁之处他们修补好,继续按朱由崧的图纸施工。

    这次朱由崧没有大肆犒赏三军,只是命军务司将将士们的功劳全部登记在册,等这一仗大获全胜的时候,在再行升赏。

    第二天,斥候和锦衣卫来报,洛阳和白沙岗的清军又有大动作了,他们在集中炮火,看样子要炮轰明营。

    工程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此时清军动用炮火来捣乱,无疑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况且朱由崧知道,清军的炮火也不可小觑,历史上李自成就是吃了清军炮火的亏,因为潼关大战相持了数月之久,最后还是清军运来了一批红衣大炮,攻破了潼关。

    众将皆面露犹豫之色,看向朱由崧。

    “朕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朱由崧一笑,胸有成竹。

    “不知陛下如何应对?”

    “和谈。”朱由崧冒出这样两个字,众卿愕然。

    “和谈?”

    “为了给我们的工程,赢得时间,朕不妨装一次怂。”

    但是清军吃了那么大的亏,现在还是敌众我寡,鞑子能坐下来跟我们谈吗?众将甚为疑惑。

    朱由崧继续道,“当然,这次朕须下些本钱,打算与他们划长江而治,让他们签字,我们退兵。”

    这个本钱的确不小,现在大明的军队已经打过了黄河,划长江而治,就意味着明军主动撤退上千里,长江以北归鞑子,长江以南属大明。

    这个代价的确太大了,大明朝自立国二百多年从未有过之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到有道无福朱由俭,从未有过这样的求和事件。

    虽然只是假意和谈,众将也不无担忧,御马监提督太监安林用他那特有的鸡鸭嗓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皇爷,恕奴婢愚钝,万一鞑子真要在和谈文书签了字,陛下岂不是要兵退千里之外?不退兵,他们还是要加架炮攻营,陛下还会落下出尔反尔之口实,如之奈何?”

    “哈哈哈,”朱由崧大笑,“尔想得简单啦,这么大的事,任凭四王也无法决断,他们必然到京师请示多尔衮,多尔衮野心勃勃,介时朕再给他们放一些烟雾弹,刺激一下他们的胃口,鞑子们必然断然拒绝,但是这样一个往返至少要个十天八天的,我们就赢得了时机,大计可成。”

    “高,实在是高。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乃我大明之福,奴婢佩服的五体投地。”安林抚掌称赞,众卿也都心悦诚服了。

    朱由崧很快拟好了两份同样的文书,把墨迹吹干,用上玉印。须派两个有胆识之人,到洛阳和白沙岗的清营中下书。

    朱由崧经过仔细斟酌,决定派郑鸿逵和郑大木叔侄俩前往,这二将有勇有谋,文武全才,更重要的是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其忠勇绝对信得过。

    在御帐之中朱由崧单独召见郑鸿逵和郑大木,这二将荣幸之至,深感责任重大,表示纵肝脑涂地,也要完成使命。

    朱由崧很欣慰,赐御宴,并亲自作陪,以此种方式为二位英雄壮行。

    用过饭之后,郑鸿逵和郑大木将文书带在身上,骑上两匹快马,分别带了两名小校,没有带兵器,只是暗藏利刃,以防不测。

    出了明军的大营,叔侄俩分道扬飙,一个向北奔洛阳,一个往南奔白沙岗。

    打发走了两位使臣,朱由崧一面命人加紧施工,一面开始继续放烟幕弹麻痹敌人。

    要不然明军连打胜仗,却主动动装怂求和,退让千里疆土,鞑子不是傻逼。

    朱由崧得让鞑子们有理由相信,自己也是迫于无奈!

    于是派出军将四处打粮,其实他们的粮草很充足,至少维持一个月没问题。

    现在是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而且连年打仗,兵荒马乱,田园荒芜,老百姓死走逃亡,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因此打粮是比较困难的事,有钱银子买不来,朱由崧又明令禁止抢劫,因此这些军将只有四处打探询访。

    清军的探子也不是摆设,探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来回洛阳和白沙岗向四王禀报。

    PS:第一更送到,因电脑出了问题,小草现在是用手机为大家码字,速度就慢多了,这一章花了近三个小时,凌晨三点起床,现在快六点了。请大家多多支持小草,谢谢!

    (本章完)

第332章 和谈() 
洛阳的英亲王阿济格和智顺王尚可喜,白沙岗军营的豫亲王多铎和怀顺王耿仲明,清廷的四大王几乎是同时迎来了明营的使者。

    这是完全出乎四大王意料之事,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在推测明军弹药将尽的情况下,要学明军的战法,借助火炮优势,先炮轰明营,再行强攻,南北夹击,不仅能削前者兵败之耻,还能抓住或阵斩伪帝朱由崧,达到一统江南的目的。

    大炮都架好了,马上就到约定的开炮时间了,明军的使者却到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样的规矩,地球人都知道。因此,郑鸿逵和郑大木昂首挺胸走进了清军的大营。

    郑家的叔侄二人,分别见到清廷的四位王爷立而不跪,说明来意,逞上朱由崧的亲笔文书。

    “划长江而治?”清廷的四位王爷看完后皆现大懵之态。

    他们原以为朱由崧乘胜追击,是下挑战书来了,摆了什么阵,或者在哪里如何决一死战,等等。

    可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和谈!

    和谈在历史上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明军连战皆捷,清军连吃败仗,节节败退,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明主动提出退让千里河山与大清和谈,这就显得不寻常了。

    豫亲王多铎不敢做主了,和怀顺王耿仲明,大汉奸孙之獬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还是听听英亲王和智顺王的意见。

    让明营使者郑鸿逵在营帐中等候,让怀顺王耿仲明在营中陪着他,其实也是看着他,豫亲王多铎带着大汉奸孙子之獬,领一只亲兵卫队,绕过明军大营,飞马往洛阳城而来。

    白沙岗清军大营里离洛阳城不过五十余里,绕道也不过八十里,清军的轻旗骑如疾风闪电,仅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洛阳城中,英亲王阿济格与兄弟多铎遇到了同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难题。

    奉旨出使洛阳的是郑大木,亦即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让郑大木在营中听侯消息,另一处营帐之中,英亲王阿济格和智顺王尚可喜共商国事。

    “智顺王,此事蹊跷,不知王爷有何高见?”阿济哥格问计尚可喜,智顺王显然成了他的智囊。

    “王爷,以小王愚见,这里定然有诈。”尚可喜可思忖道。

    阿济格很同意这个看法,打了胜仗反而退让千里河山主动求和,用屁股想想也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但是具体诈在何处,任凭是尚可喜也搞不清楚。

    只要答应在上面签字,朱由崧就把军队撤到长江以南,从此长江以北就是大清,长江以南就是大明,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白纸黑字上面压盖着御朱红玉玺,他们反复看了几遍这绝对不可能有假。

    然而……

    二王研究不出个一二三,决定找豫亲王多铎商议,正这时有亲兵来报,豫亲王多铎来到了洛阳城外。

    二王大喜,命令城门大开并亲自出城迎接。

    三王在洛阳城中会面,加上孙之獬,两个鞑子,两个汉奸,见礼之后,四个人寒暄着落座,茶罢搁盏,开门见山,直切话题。

    这时他们才知道,朱由崧同时派出了两名和谈使者,两份和谈文书简直一模一样,笔法字体,日期用印,跟后世用复印机复印出来的差不多。

    四人就更觉得朱由崧别有用心了,商议来商议去都觉得这里面有诈,但是诈在哪里,谁也断不出来,因为三十六计里面,哪一计也套不上,诱敌,诈降,缓兵,离间,通通不是这样的套路,哪一计也不至于在一路胜仗的情况下,割让千里,主动求和。

    因为主动求和,割让土地,退兵千里,不说是战败方的专利,最起码这些都与战胜方无缘。

    “管他们有什么阴谋不阴谋,干脆把伪帝派来的使者咔嚓一杀,炮轰明军大营,抓住朱由崧让他自己说出来不就完了。”最后阿济格有些急了。

    多铎摇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我们可以给姓郑的动点刑,让他们俩说出来也是可以的。”

    至此,鞑子莽汉匹夫的本性显露出来。

    两个汉奸皆不赞成,说出一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