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自成当即就明白了,哦,这在是用诱敌计,想败中取胜。我李自成岂能上当?

    李自成瞬间有了主意,立即打消了用刀中加剑这个念头,他没有追赶,而是把小宝剑还鞘,把大刀在马上挂好,一抬手把身后背的宝雕弓取出来了,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狼牙箭。

    现在李自成身上是三种武器,大刀是他冲锋陷阵必备之物,防身的小宝剑他也带着,身后还背着弓箭,做大将领兵带队,冲锋陷阵,一身三武器是他的必备之物。

    此时的李自成就打算用弓箭对付姚启圣。

    李自成抽弓搭箭,认扣添弦,对着姚启圣刚要一箭射出的时候,多了个心眼儿。因为姚启圣这么大的本事,这一箭放出未必能射得准,因为做大将的眼观六路,耳听八面风,要想一箭射中必须让他摸不清虚实,防不胜防。

    想到这里,李自成先虚拉了一下弓弦,紧接着才把这支箭射事了出去,弓弦响了两下之后,一点寒光,破空而出,直奔姚启圣后心而来……

    (本章完)

第719章 山大王对阵帝王(4)() 
    姚启圣拉个败势,拨马就跑,不料李自成却没追来。他就料到自己这个诱敌之计失算了。这时,他听到身后弓弦响动,赶紧躲箭。

    然而这是李自成的虚招,紧接着一支利箭破空而来,姚启胜意识到了,上了李自成的当,但再想避挡这一箭已经是不可能了。

    一瞬间,他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完了,这一下必死无疑。没想到自己却死在李自成的箭下,没有和大明帝王朱由崧亲自交手,实在是不甘心呢。此时,他有一种死不瞑目的遗憾。

    一声金属撞击的鸣响响起,他认为这支利箭肯定穿透了甲衣,自己非死即伤。

    然而他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胳膊腿儿五官,身体的各个部位没有任何异常,更不要说疼痛。难道这就是人人惧怕的死亡的瞬间感觉?

    但是等他看清楚眼前发生的事情他傻了,他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有两支利箭散落在马前。

    再看身后面的李自成,拿着一张空弓,不止是他,此时手里拿一张空弓的,还有大明帝王朱由崧!

    很明显,这支利箭没有射中他,没射中他的原因绝不可能是李自成箭法不准,李自成的无武艺这么高强,带兵征战这么多年,弓刀石马步箭,十八般武艺,肯定是样样精通。此时我们俩相距不到50米,怎么会失手呢?

    原因肯定在另一支箭身上。那只有一种解释,这只射向他的箭被第二支箭给击落了,而射第二支箭救他的人,正是大明帝王朱由崧。

    但是这怎么可能?大明帝王朱由崧怎么会救自己?自己是山大王,他是一国的帝王,势同水火。他应该恨不得抓到自己挫骨扬灰,这才合乎情理。

    再说了能够把飞向自己的箭射落,这位弘光大帝真有这样的本事?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他亲眼目睹的一切证明,这些不可能已经变为了铁定的事实。

    因此姚启圣傻在那里。

    此时傻在那里的不只是姚启圣一个人,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山上的喽罗兵,和数以万计的明军将士,当然也包括李自成在内。

    开始时,他们都认为姚启圣这一次肯定在劫难逃,没想到眼看李自成这支箭就射中姚启圣的后心,另一支箭就飞到了,正好把这支箭给射落,当他们看到这支箭是出自朱由崧之手时,全都傻了。

    他们此时不是为朱由崧精湛的箭技而吃惊,而是为他们陛下这一奇葩的行为而不解。

    心里话,陛下这是怎么了?关键时刻为什么要出手救这个山贼不死?如果陛下要是出手,他应该帮助李自成杀山贼,怎么帮起了贼人?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此时的朱由崧非常高兴,这一箭当然是他设的。战场上的情况,他比谁看得都清楚。开始时他一看,两个人杀的,棋逢对手,难分高下。心中非常高兴,姚启圣真是虎将也!

    朱由崧就越发爱惜他的武艺了,能跟李自成打个平手的人,实在难得。后来他看到李自成的武艺略高于姚启圣,李自成要使绝招,朱由崧当然知道他这一招的厉害,他就提高了警惕,准备随时喊停。他这次就是为姚启圣,当然不能让李自成伤了他。

    不料此时姚启圣也不是等闲之辈,故意败走,引诱有李自成追他,打算败中取胜,朱由崧觉得二人越打越有意思了,不忍心打断他们。

    而李自成一眼识破,没有上姚启圣的当,李自成没有追,而是把大刀和短剑收起来,取出了弓箭,朱由崧在赞叹李自成反应机敏的时候,就想叫停这一箭。

    害怕李自成一箭把姚启圣给射于马下,那自己这一趟就白来了。但是如果此时叫停,为时尚早,因二人并没有分出高低。

    朱由崧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弓箭也取出来了,此时都在看这场精彩的打斗,谁也没有注意他。

    朱由崧抽弓搭箭,就瞄准了李自成的箭,把弓轻轻的给拉开了。

    看见李自成虚拉了一下弓弦,然后把这支箭射出去了,知道姚启圣这一箭他肯定躲不过去,朱由崧才及时射出了这一箭。

    这一箭射的太准了,正好把李自成的箭给射落。

    朱由崧对自己这一箭非常满意,以前他看到张环能够把别人射出去的箭射落,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没想到自己现在箭法突飞猛进,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了,把别人射出去的箭射落,没什么大不了!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朱由崧把李自成召唤回本阵,他亲自提马来到姚启圣面前。

    此时的姚启圣还有些惊魂未定和不可思议。

    “知道朕为什么要救你吗?”

    姚启圣还真不知道!

    “实话告诉你吧,朕对你早有耳闻,知道你落草为寇是迫不得已,你骨子里不是坏人,少年侠义,文武全才,乡试第一,但是你空有一腔正义的为国为民之心,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才啸聚山林,专门跟朝廷和官府作对。虽然你犯下不赦之罪,但是朕爱惜你是个人才,打算法外施恩,招安你为朝廷做事,报效大明,你可愿意?”

    朱由崧这几句话说的姚启圣心里热乎乎的,不过他很纳闷。陛下怎么对自己的底细知道的这么清楚?不过这都不是重要的。陛下真能一句话,全都赦免自己无罪?

    要自己为朝廷做事,报效大明,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皇上如此厚爱,隆恩如此浩荡,看来弘光大地名不虚传,是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圣主,难怪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悍匪也乖乖的俯首称臣了,自己一个罪大恶极的山大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至于说还想跟朱由崧亲自动手比划两下,那简直是太自不量力了,朱由崧刚才那一箭已经令他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了。

    因此姚启圣甩蹬离鞍,跳下战马,跪伏在朱由崧马前就拜:“多谢陛下开恩,多谢陛下救命之恩,我姚启圣罪该万死,愿意接受招,戴罪立功,甘愿为陛下,其实万死不辞!”

    姚启圣说着咣咣的磕响头……

    (本章完)

第720章 施琅巧使连环计() 
    朱由崧一箭定了玳瑁山跑马岭,收闲了山大王姚启圣,成功救出了大将田见秀,成为一段佳话。

    田见秀长跪不起,痛哭流涕,感念朱由崧的恩德,发誓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的深恩。朱由崧把他拉起来,宽慰了几句。

    此前,人们都认为朱由崧为了一伙山贼,而驾临山下,有些小题大做了。区区几个山贼草寇,还用得着他这位皇帝陛下大动干戈吗?也太看得起这几个山贼草寇了吧!有万千的将士,上百门红衣大炮,只需他一道旨意便可把玳瑁山夷为平地。

    但是现在他们终于知道姚启圣的价值了,这个姚启圣绝非一般的山贼草寇,田野埋麒麟,深山藏虎豹,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连赫赫有名的李自成都吃了败仗,论单挑李自成也只是险胜姚启圣,可见这个姚启圣的本事有多大?

    可是最终朱由崧一箭就解决了,姚启圣俯首称臣,朱由崧也没有降罪于他,让他在军中戴罪立功。至于山上的一千多喽啰兵,朱由崧也全都赦免无罪。愿意随军的随军,不愿意随军的登记在册,并向他们晓谕大明的政策就地遣散,让他们回乡,如果再敢啸聚山林,为非作歹,朝廷必将派大军剿灭,祸及满门,累及九族三代。

    这些喽罗兵一看简直便宜到天上了,再说山大王都没了,哪还敢在这里呆?一部分随着山大王投军,一部分被就地遣散。这些被遣散的喽罗兵,为了安抚他们,少生事端,朱由崧命人多多少少给他们一些钱粮,让他们回乡营生。

    然后朱由崧把这些愿意投军的喽罗兵进行了整编,给他们粮饷和甲衣,把山上的所有积蓄全部充公,包括那10万担粮草,然后一把火烧了山寨,处理完这些事宜之后,大队人马离开玳瑁山,往安溪镇而来……

    李自成带着2万人马离开了安溪县明军大营之后,早有探马报于了南安州施家父子。

    施琅一听,机会又来啦,他让父亲施大宣带兵守住南安州,见机行事,然后他带领5000兵马,装扮成明军将士,押着一批粮草车,绕道往明军的粮库而来。

    现在明军的粮库安在上炕山,从山贼抢劫之后,明军派重兵守粮。此时负责镇守粮库的是明军神箭小将张环。

    因为他有伤在身,李自成让他临时留下,一边养伤,一边协助高一功和李过守营。

    对有勇有谋的施琅,李自成临走的时候交代的明白,三将守好大营即可,不可进兵。高一功和李过让张环守粮库,并在山上养伤,这二将带着几万人马,在山下面的二十余里处的安溪镇扎营,等候李自成。

    施琅的人马突然出现在上炕山北面的山道上,明军一看是来了自己的运粮队,但是仍然例行问他们是哪里的人马?

    经过化妆的施琅谎称自己是永安州知府派来的,说他们知府大人知道军中缺少粮草,他奉命筹集了2万担粮草,运过来了,问这些粮草放在哪里?

    张环是个不满20岁的孩子,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听到手下这样禀报,他一点也没有往别的地方想,他认为施琅在南安州,我们不去进攻他,他肯定也不敢来,即便是来,还有山下高一功和李过的七八万大军在那顶着呢,因此便让施琅郎的5000人马押着打粮草车上山了,当然得先入粮库。

    可是到了山上,粮草车要入库的时候,施琅哈哈大笑,露出真面目,粮草车里原来装的根本不是什么粮草,全都是弓箭和引火之物。

    施琅大喝一声,率领5000人马就开杀了,手下人有的放火,有的抢粮食。山上守粮的1万明军才明白上当,但已经太迟了,被杀了个措手不及。

    张环闻报之后,吓得魂不附体,也不顾身上的伤疼了,披挂整齐,抄起双刀,背好弓箭带人就杀过来了。

    双方在山上展开一场混战,张环本就不是施琅的对手,加上有伤在身,又是猝不及防,因此被杀的还不过手来了。

    一边在这里死撑着,赶紧派人到山下送信儿。此时山下已经知道了,喊杀声他们听不见,但是大火一起,连火带烟直冲云霄,山下立马就知道了。

    李过和高一功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埋怨张环怎么搞的?平白无故怎么让失火了呢?顾不得派人去打探,留下李过在此守营,高一功带了5000马队火急火燎的往山上冲。

    跑了半路,正好碰见张环派来下来搬兵求救的,高一功这才知道上了施琅的当。

    高一功的人马到了上炕山,和张环的人马兵合一处,杀退了施琅的人马。

    施琅抢劫了一部分粮草,下了山满载而归,仍然是绕道回了南安州。

    张环和高一功也不敢追赶,他们指挥的明军只顾救火了,如果粮库被烧尽,山下的几万人马只有喝西北风了。

    此时南州的守将施大宣,得到探马的禀报,一看儿子得手了,心中高兴,赶紧按计而行。

    原来他们父子俩定下了连环计,施琅到山上劫粮放火,大火一起,不只是给山下的明军送信儿,还是给南安州他的父亲送信儿,大有调虎离山的成分在里面。

    施大宣命令城门大开,点了5000兵马往安溪镇的明营杀来。

    幸好有大将过在此次守营,否则这次明军的败仗就吃大了。李过骁勇善战,带领人马一个冲锋,便把施大宣这五千人马给杀退了。

    施家父子得了一部分粮草,也算是胜了一场,仍然退守南安州。派出探子打探明军粮草被这一把火烧的如何,然后他们再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