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代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要代隋-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好比一个杯子,你通过加水,可以注满一个杯子,但你永远也改变不了它的体积。

    当然,这是刘仁恩的理解,是相对的而言。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万一打通了传说中的“任督二脉”呢!?

    所以,他们根本不适合当杨頔的老师。

    不过好在他们也给杨頔打下了较为憨实的基础,让杨頔在刘仁恩这里学起来是事半功倍。

    在刘仁恩看来,杨頔是骑将,不是步将,不需要捉对刺杀,拼个一两百个回合,直到一方倒下。

    在骑兵战中,因为马速,两马交错,双方交手最多不过三、四招,交错而过后,不管结果如何,杨頔都需要面对下一个敌人。

    所以,刘仁恩把训练重点放在了对杨頔爆发力与柔韧性相结合上,教他如何在短短的三个回合内,利用速度、技巧和冲击力出其不意的击杀对手。

    至于耐力,到了战场上,为了生存,为了荣耀,杨頔自然会拼命想办法活下去,优胜劣汰,这是自古的生存法则。

    此时的杨頔所缺的就是战火的熏陶和鲜血的洗礼,只要杨頔从“死人堆”里能爬出来,武艺必将更上一层楼。

第67章 刘仁恩誓师往大兴() 
古往今来,没有在家里就成名的武将,武将的荣耀就是要用敌人的鲜血来证明自己!

    有些东西师傅教不了,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成长。

    很多成名武将刚上战场时信心满满,但不见得能有所斩获。

    他们都是经过无数场战斗,经历了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历经了无数回生死存亡的考验后,才最终功成名就的。

    刘仁恩相信,只要杨頔经历过了无数次死亡的威胁,并成功活下来,杨頔必将成为这个世界最锋利的“槊”,一杆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槊!”

    按照杨頔的特性和打法,如果说杨頔的武艺是90分,对手的武艺低于80分,那么这个对手在数个回合之内不是被杀就是受伤。

    速战速决,数招之内定胜负,这就是杨頔招式的特点。

    但是如果对手是90分甚至更高,则处境将对杨頔不利。

    因为杨頔的特点在于快、准、狠三字。

    持久战,是杨頔的弱点。

    特别是如果对方的力量比杨頔大、体力比杨頔好,那么拖得越久,杨頔的体力就会越差,也就越容易露出破绽,这也是杨頔致命的弱点。

    杨頔此时的武艺,按照释守信的说法,已经仅此于他的师弟曹蛮了。

    如果将“天下无敌”定为100…100+(武艺比拼,有各种因素,比如今天状态不好,明天兴奋而小激动),那“勇冠三军”就是95…100,“万人敌”为90…95,曹蛮的水平在85…90之间,那么杨頔就在80…85了。

    如今,公认的“天下无敌”的武将是越国公家的公子——杨玄感,号称“天下第一勇将”,这份荣耀可是所有武将的梦想。

    而下一代最有希望夺得这个头衔的,据自己所知就是宇文述家的孙子宇文CD,听说这家伙出师时,直接把师父杀了,以示武功大成。

    其他也有希望的夺得这个头衔的,包括关陇子弟张国的儿子张士贵、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薛世雄诸子、江都来护儿诸子。。。还有就是自己的徒弟——杨頔。

    刘仁恩仿佛看到了杨頔以后驰骋疆场的画面,杨頔率领一队队精锐骑兵不断穿插、迂回、包抄对手,直至对面的军阵崩溃,然后迅速驱逐败兵,扩大优势,像滚雪球一样,把死亡和恐惧传播到敌军每一个角落,任何试图阻挡在杨頔马前的敌人,都将被碾压得粉碎,为杨頔的长缨上增添一抹血色。

    徒儿如此出色,但刘仁恩时常都是板着一副脸,一副毫不松懈的样子。

    这一半是因为刘仁恩身为大将,已经形成了这种不怒自威的气势,另一半是因为。。。

    这两年多来,借着萧铣的线索,刘仁恩和薛胄多次派人暗中调查,联络朝中的亲朋故友帮忙查证,终于得到了杨广利用宇文述作为代言人贿赂朝臣、拉帮结派的证据,同时,还发现了兰陵萧氏多次资助杨广,谋求上位的铁证。

    本来形势将对杨勇一派十分有利,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皇上突然就在仁寿宫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临行前皇上将大兴的事务全权交给了太子杨广处理,现在皇上病重,杨广也随侍仁寿宫,并掌管了那里的一切,眼看着杨广继位,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而杨广真正掌权后,给地方下的第一道诏命就是将薛胄调离湘州,改派到相州当刺史。

    虽然,湘州和相州就差了一个三点水,但一个在南边,另一个却在北边,彻底将插在兰陵萧氏上的刺给拔出了。

    而在薛胄调离湘州后,没有实权的上大将军刘仁恩已经位同虚设,再也压制不住萧铣的发展了。

    这个时候,太子党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以高颎、薛胄为主,觉得皇上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这时候就要维稳,不再坚持让杨勇上位了,而是顺应时势,以免在这政权交替的时期发生重大变故。

    而以刘仁恩、柳述、元岩为主的激进派则觉得不能让杨广继位,要在这最后关头搏上一搏,以求能够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

    但说的容易,真正要行动起来,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

    首先,杨广已经做了四年的太子,地位已然牢固,特别是在此重要关头,皇上是不会随随便便的就废立太子的。

    其次,朝中大臣也大多接受了杨广即将登基这一事实,仓促起事,恐怕会孤立无援。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杨广拉拢了大兴城旁的番上驻屯军主将长孙晟,封其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左领军将军,如果情况有变,随时可以掌控京城。

    而且宫廷侍卫多为关陇世家子,虽直接听命于皇上,但杨素自仁寿初年接替高颎担任尚书左仆射以来,已经成为关联世家的实际首领,宫廷侍卫在这关键时刻,大多数的态度着实令人担忧。

    湘州,某秘密山谷。

    此时,这处原本人迹罕至的无名山谷已经站满了人,他们个个身着重装铠甲、拿着兵器,只有一双双眼眸裸露在外,整个山谷内看上去肃杀而安详。

    石头块筑成的简易看台上站着一名大将,他身长八尺有余,穿着一身将袍大铠,手持一柄长槊,神情不怒而自威,正威风凛凛的扫视着山谷内的将士。

    良久,看台上的刘仁恩将目光停留在着装与他人无异的杨頔身上,缓缓道:“你想好了?”

    “师父,我想好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杨頔憋着一口气,坚定不移地道。

    “绍玄来信,再三叮嘱我不要带上你,现在本将最后问你一遍,你当真想好了?”刘仁恩沉着脸,看不出任何表情地道。

    “风险与利益并存,冒多大的风险,就会有多大的回报!”说到这,杨頔拔出佩剑,单膝跪地,将佩剑插于地底,道:“在下愿为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见此,刘感、崔文秀、释守信也学着杨頔的样子,单膝跪地道:“在下愿为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随后,整个山谷内数百名士兵皆拄着兵器,单膝下跪道:“我等愿为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见此,刘仁恩的眼光有些许湿润,咬了咬干涩的嘴唇,指着大兴方向,坚定地道:“此役,不成功,便成仁!”

第68章 仁寿宫之变(一)() 
春去夏来,转眼已到公元604年,七月。

    今年是仁寿四年,又一个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大兴城,今年的气温比往年还要高一些,还要闷些,走在街上不一会儿就会汗透重衣。

    灼灼烈日、炽热的高温,模糊着人们的视线,以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大兴街市上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只有树上知了的叫声仍然一刻不断,让人心烦。

    这炎炎的夏日表面下,大兴城的内外涌动着一股暗流,早在四月份,皇上就感觉不舒服,到了五月末,皇上要去仁寿宫避暑,著名术士章仇太翼就冒死劝谏皇上,说这次出行恐怕主上回不来了!

    此举让皇上大怒,将章仇太翼投入监狱中,并扬言等他平安回来,就要杀掉章仇太翼。

    但从此,大兴的大街小巷间就开始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说法:皇上在仁寿宫已经一病不起,病情一日不如一日了!

    此时蒸蒸日上的大隋帝国正崛起于大陆东边,已然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乃至整个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

    而不幸的是,大隋的皇帝陛下已经奄奄一息,他亲手创造了大隋帝国,开创了开皇之治,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重新过上了幸福安详的日子,但他自己,却将要带着对这个世间、对这个帝国、对这里的人们无限的眷恋,不舍的离去。

    权力的交接永远都是一个犯忌讳的话题,尽管上到世家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心里都对这事一清二楚,但没有人敢在公众场合议论此事。

    这一阵城里城外军队的调动频繁了许多,一队队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或骑着高头大马,或数百人一队穿街而过,街上士兵们沉重的军靴踏地声往往盖过了仅剩的几个小贩们有气无力的叫卖声。

    此时的大兴城就如同烈日下的熔炉,里面融杂了各种情绪和心思,好似一锅闷,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大兴城,刘仁恩府邸。

    刘仁恩在大兴的府邸占地极大,府内有花园、菜地、演武场。。。应有尽有。

    此刻府内表面上是平静如水,但如果亲自进入府邸内就会发现,这里的人气,太旺盛了,每个厢房内都有强壮的汉子在里面锻炼身体,深蹲、仰卧、石锁。。。那刻在他们身上一道一道的伤疤,足以表明他们的凶悍和勇猛。

    中央大厅内,所有的奴仆、侍女都已经出去了,只有上大将军刘仁恩、上柱国贺若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吴州总管宇文弼等数人齐聚一堂,正秘密谋划着扶立杨勇的计划。

    “宋国公,这次你带来了多少人?”刘仁恩问道。

    “三百多,都是我多年的部曲亲兵,忠诚可靠、英勇善战,足可当府兵三千!”贺若弼摸着自己漂亮的胡须,吹嘘道。

    “刘大将军带来了多少人呢?”元岩问道。

    “两百多,都是我的部曲亲兵。”刘仁恩回道。

    “宇文总管呢?”元岩又将头转向宇文弼,问道。

    “我没那么多,我是文官出身,只有数十名家丁部曲,凑合着用吧!”宇文弼呵呵笑道。

    “够了,现在太子被囚禁在东宫,只要柳大人和元大人你们在宫中给杨广造成麻烦,他一定会调东宫的守卫来替换仁寿宫的皇上御林军,这样东宫的守卫就空虚了,我们强攻东宫,救出太子就有希望了,甚至还能挟持杨广的妻眷呢!”贺若弼自信满满地道。

    “可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啊,我担忧的是左领军将军长孙晟的态度暧昧,他可是控制着数万驻扎在城外的番上军,他的态度至关重要,很可能决定最后的大局,现在杨广已经给他加了内衙宿卫、知门禁事的官职,明显有拉拢的意思。”杨坚的女婿、兰陵公主的丈夫、驸马柳述皱着眉道。

    “长孙晟将军可是我们大隋帝国有名的纵横家,打入突厥内部多年,一手瓦解了困扰我大隋北疆多年的突厥汗国,扶立了启民可汗,我觉得他这么精明的人,在局势尚未明朗前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他只会坚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真正加入任何一方的。”刘仁恩分析道。

    “可就算是这样,我感觉我们仓促起事也不够稳妥,杨广已经当了十二年的太子,又有杨素老贼的支持,恐怕不会给我们机会的,如果有了皇上的诏命,以皇上的意志行事,那么擒拿杨广就易如反掌了!”宇文弼说道。

    “公辅不必担心,这个,老夫自有办法!”贺若弼傲然道。

    “哦?宋国公有何良计,快快说来!”元岩惊喜地问道。

    闻言,贺若弼下腭微抬,目光迷离,想起了当年自己的英勇事迹,道:“呵呵,老夫当年灭陈一役,于各个行军总管中宛如神兵天降、所过之处如摧枯拉朽,先后打败十余万陈军,擒获黄恪、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数十名陈将,消灭了陈国建康附近的敌军主力,率先攻到建康城下。”

    说到这,贺若弼话锋一转,一股子幽怨和愤怒充斥着整个房间。

    “可恨那韩擒虎嫉妒老夫的才能和功劳,竟只带骑兵,星夜兼程赶到建康城下,此时建康城内已然是人心惶惶,那叛将任蛮奴被老夫打败后,畏惧我的勇武,竟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