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5-全球城市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75-全球城市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尘啊罚–ontext of Civilizational Collapse),选自《古老国家与文明的崩塌》(The Collapse of Ancient States and Civilization),第20页。    
    全球范围跨越巨大空间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破坏了原来城市中心的许多传统优势。整个20世纪后30年的发展趋势是,人口、甚至大公司的总部继续向郊区或小型城市迁移,美国尤为如此。托马斯·克里尔与威廉·特斯塔(Thomas Klier and William Testa):《20世纪90年代大公司总部选址趋势》(Location Trends of Large pany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1990s),摘自《经济展望》(Economic Perspectives),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2002;罗恩·马丁、彼得·珊雷(Ron Martin and Peter Sunley):《解构链:创造性概念或万能的政策》(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reative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摘自《经济地理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2年6月6日出版。1969年,美国最大的公司中只有11%将总部设在郊区,1/4世纪后,近一半的公司将总部迁到城市边缘地区。彼得·穆勒(Peter Muller):《美国全球化城市郊区的转型》(The Sub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izing American City),摘自《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年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7年5月出版;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城市展望》(The Prospect of Cities),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2,第41页。    
    这种发展趋势与少数巨型城市在全球经济中起最终“支配和控制”作用的理念相矛盾。很多一流的服务和金融公司毅然留在已有的经济中心,如波士顿、纽约或旧金山,而“电话掌控业务”的运营商很可能远在西雅图、休斯敦、亚特兰大的郊区或国外遥控业务。李·伯德特(Lee Burdet):《不可思议的运动不再持续》(The Unthinkable Move Not Any Longer),摘自《南部企业与发展》(Southern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2004年2月6日出版。    
    甚至被认为是“全球性城市”关键因素的高端服务也继续向郊区或小型城市分散。在对新增长贡献最大的公司即创业部门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彼得·穆勒:前引书;约翰·瑞尼·肖特、金永云:前引书;《引擎抛锚》(Engine Failure),选自《未来都市的中心》(Center for an Urban Future),2003年9月出版;伯德特:前引书;汤姆·萨奇曼(Tom Shachtman):《街区周围:社区的商务》(Around the Block: The Business of a Neighborhood),纽约,哈考特布瑞斯出版社,1997,第5页。通讯技术的进步预示了将来经济活动的空间更加畅通无阻,人们能够选择到远郊地区或到像法戈、得梅因、苏福尔斯等小城市工作。包含在Inc 《最好的地点》调查报告之内,2004年3月,由经济学家戴维·弗里德曼做的研究《利兹:黄铜铺就的城市》(Leeds: Cities Paved with Brass),摘自《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1998年8月29日出版;保罗·福克斯与雷切尔·安史沃斯(Paul Fox and Rachael Unsworth),《住在利兹城里的城市—2003》(City Living in Leeds——2003),利兹大学,2003;乔纳森·蒂拉佛(Jonathan Tilove): 《2000年人口普查发现美国的新城镇都位于远郊并且白人占压倒性多数》(2000 Census Finds Americas New Mayberry Is Exurban and Overwhelmingly White),纽斯豪斯新闻服务(Newhouse News Sevice),2001年11月26日出版。迁移的一个结果是郊区景观发生变化,郊区的办公园区比熠熠发光、高耸的高楼更惹人喜爱。《亚洲危机是否会使市郊宽松》(Will Asian Crisis Spare the Suburbs),摘自《实业论坛》(Real Estate Forum),1998年11月出版,第101页。


现代大都市结论 城市的未来(3)

    例如,全球证券业曾经不可阻挡地云集于纽约和伦敦繁华的商业区,现在它们已经逐渐将更大份额的业务转移到两城市外围的郊区、其他小城市和海外去了。公司总部或许还留在城市中心高耸的公司办公大楼里,但更多的公司活动和业务却在其他地方进行。卡斯特斯:《信息化城市》,第151页;彼得·穆勒:前引书;《引擎抛锚》,包含在Inc《最好的地点》调查报告之内。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零售业。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纽约在绝大部分零售业中都居主导地位,到2000年,零售业中最大的20家公司没有一家的总部设在纽约。而以纽约为依托的时装设计师、广告策划执行董事、贸易展览组织者和投资银行家继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零售业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别处,如沃尔玛零售公司在阿肯色的本顿维尔有效地经营着公司业务。国家零售联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2003,来自网页。    
    纽约现在仍然是发达世界中最重要的巨型城市,但是很明显,分散的趋势使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威胁。在全美国就业机会膨胀的20世纪后30年,纽约的私营部门实际上没有创造出真正的新的就业机会。纽约虽仍保有强大的服务性经济,但正如历史学家弗雷德·西格尔所说,就长远趋势来看,纽约在“每一轮新的发展周期中”会进一步下滑到国内其他城市的后面。查尔斯·V巴格里(Charles VBagli):《曼哈顿办公用房不足危及经济增长》(Office Shortage in Manhattan Imperils Growth),摘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00年9月9日;西格尔:前引书,第253页;《引擎抛锚》;杰克逊:前引书,第185页;约翰·诺基斯特(John Norquist):《城市财富:美国生活中心的复兴》(The Wealth of Cities: Revitalizing the Centers of American Life),纽约,柏修斯书屋,1999,第60页;安迪·纽曼(Andy Newman):《纽约城市郊区的温和的衰退》(Recession Seen as Gentler for New York Citys Outer Boroughs),摘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04年2月6日出版。    
    甚至在工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的日本,软件和其他以技术为主的经营活动已经从大阪和东京主要城市中心开始向城市周围的辖区转移。同样,香港占优势的高技术制造业和工程技术大量转移到其周边的中国大陆地区。“电讯城市”的兴起预示着新的高端工业独立区域的崛起,包括法国、比利时和韩国等国内城市化欠发达的地区。    
    家庭通讯办公的逐步推广进一步降低了城市区域所发挥的特有的传统功能。目前,虽然以家庭为中心的经济现在处于萌芽状态,但它表明,拥有精良技术的工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他们的工作和居住地点。约瑟夫·N佩尔顿(Joseph N Pelton):《电讯城市的崛起:全球化社会的分散》(The Rise of Telecities: Decentralizing the Global Society),摘自《未来学家》(The Futurist),2004年1~2月号;威廉·J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比特城市:空间、位置与信息高速公路》(City of Bits: Space; Place and the Infobahn),马萨诸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5,第94~98页;道·巴塞洛缪(Doug Bartholomew):《你的地方,还是我的地方?》(Your Place or Mine?),摘自《首席财务官》(CFO magazine),2004年3月15日出版;谢里丹·塔特苏诺(Sheridan Tatsuno):《高科技城市的策略:日本、高科技与对21世纪的控制》(The Technopolis Strategy: Japan; High Technology and the Control of the 21st Century),纽约,学府出版社,1986,前言第15~16页;布鲁斯·斯特克斯(Bruce Stokes):《一号广场》(Square One),摘自《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1997年5月24日出版;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80,第204~207页。    
    昙花一现的城市    
    在此情形之下,甚至那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和经济的挑战。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被吸引到城市,他们常常在成家立业之时又离开中心城市。在社会阶梯中向上爬的移民曾是城市复兴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向外迁徙的大军之中。欧洲和日本城市中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口危机。大城市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现在低出生率减少了各阶层年轻人的人口比例,这样从乡下到城市的传统人口来源被堵死了。菲什曼:前引书,第187页;《威廉·弗里所做的美国人口普查分析》(US Census analysis by William Frey),布鲁金斯学会;《技术重塑美国》(Technological Reshaping of America),第93页;萨拉·B米勒(Sara B Miller):《成本上涨时大城市努力保持新的移民输入》(Big Cities Struggle to Hold On to New Immigrants as Costs Rise),摘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3年10月9日出版;《美国城市有了更少的孩子和更多的单身》(US Cities Have Fewer Kids; More Singles),来自News Max,2001年6月13日;威廉·H弗里(William H Frey):《大都市对国内外移民的吸引力》(Metropolitan Magnets fo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igrants),布鲁金斯学会,2003年10月;伯杰:前引书,第42页;弗里德曼:前引书,第40~4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甚至高端服务业也转移到城市之外的其他地方,许多发达国家主要城市日后的发展只有靠城市的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功能加以维持。如HG韦尔斯一个世纪前预测的那样,这些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变异,从以前引领经济生活的中心向“大集市、各种各样的商店、中央广场和聚会地”的暂时性角色过渡。弗格森:前引书,第42页;威尔斯:前引书,第32页。    
    从产生之初城市就发挥着集聚作用。长期以来,中心广场、寺庙、教堂和清真寺附近是商人出售商品的最佳地点。城市作为天然的舞台,它向周围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许许多多全新的人生体验,这一点在远离大都市或文化中心的地区是无法获得的。第一个巨型城市罗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城市的这种功能。罗马人吹嘘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购物广场、多层建筑梅尔卡图斯·特拉伊尼和罗马圆形大剧场,这是罗马城的娱乐场所,不论从规模还是性质上看,在当时都是空前的。


现代大都市结论 城市的未来(4)

    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指出,在工业时代,“娱乐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忍受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原因”。到了20世纪,出版物、电影、收音机和电视等大众娱乐已被产业化,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影像产品的重要城市,如洛杉矶、纽约、巴黎、伦敦、香港、东京和孟买,与媒体相关的企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日益攀升。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技术社会》(Technological Society),约翰·威尔金森(John Wilkinson)译,纽约,梵泰奇出版社,1967,第113~115页;诺曼·本鲍姆(Norman Birnbaum):《工业化社会的危机》(The Crisis of Industrial Society),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第113~114页。    
    到21世纪初,许多城市经济政策开始偏重于文化产业。城市地区一改过去努力留住中产阶级家庭、工厂,或与城市周边地区进行经济竞争等做法,转而关注流行、“时髦”等短暂性的概念作为振兴城市的关键。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B Joseph Pine II and James H Gilmore):《经验经济:工作是剧场,每项业务是舞台》(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er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te),马萨诸塞坎布里奇,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第1~3页;《关于作为现代都市范例的拉斯维加斯的很好的讨论》(a good discussion of Las Vegas as modern urban paradigm),选自罗伯特·冯图瑞(Robert Venturi)、丹尼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