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宁州江山-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伙人立即熄火不喊了,踮着脚从车旁一闪而过。

    李默掀开帘子看了眼,没有说话。宁樱问是什么人,李默道:“汜水关的驻军。”

    宁樱道:“统军的是许贤友吧。”

    李默道:“你认识这个人?”

    宁樱道:“上次父亲来信提起此人,说他倚老卖老,没事就喜欢到长陵城,抬一头野鹿,捆一口活猪,大摇大摆进府来,跟父亲称兄道弟,又吃又喝又拿,挺讨厌的一个人。”

    李默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到了长陵,进宁府拜望了陈老夫人和宁德胜,宁樱去后宅。李默就去了宁德胜的书房。

    李默失势的事宁德胜已经知道,他非但不忧,反而很高兴,见面就说:“这样也好,让他们折腾去。近来重兵南下,集结于汜水关,可能是要对白家下手了。”宁德胜拿了一封书信给李默看,这是白家家长白莲舟写给宁德胜的问安信,他们是同辈人,而且白莲舟的年纪比宁德胜要大的多,问安只是个幌子,白莲舟其实是想请宁德胜能北上宁州为他说说情,他愿意拿出相当的诚意来。

    李默道:“白家跟宁家已经不是一条心了,他这么做只是缓兵之计。我揣测这次动手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宁州若是有所进取,必须跨过汜水白家这道门槛。”

    宁德胜对此表示赞同,道:“许贤友这个人你应该知道,草包一个,把他放在汜水关只可能是迷惑之计,所以我跟你的判断一致,这场仗很可能要打,而且很快就要开打。”

    李默起身道:“请父亲北上宁州过年。”

    一旦宁氏对白家动手,汜水关就是前线,夏县就成了大后方,而同处山南的长陵和古城也不会再安全。白家实力虽然一般,但向东过汜水渡就是河东的汜水峡,驻守着忠于河东高氏的五千精兵,而向南两百里就是延州的北部门户榆林堡。

    河东高氏跟宁州的关系一般般,全凭宁州每年上供的二十万贯盐税才勉强维持,且高家素来擅于投机,宁白两家争执的时候,一定会来敲竹杠。

    而驻守榆林堡的八千梁军都是禁军精锐,以骑兵为主,支援白家只需一日。参考过去历年的战例,延州铁骑突破汜水关挺进山南,乃至占领三县的记录比比皆是,更何况如今镇守延州的延州督军使顾永清一直对宁州抱有敌意。

    一旦开战,一旦顾永清驰援白家,谁敢保证山南就是安全的。

    宁德胜笑着压压手,对李默说:“这次不必了,南方早已遍地狼烟,关中局势能勉强维持已属不易,顾永清虽是一代名将,但也不敢冒险北犯,即便是出兵也只能点到为止。因为宁州是块难啃的骨头,而高家跟他也不是一条心。”

    李默这段时间很关注南方的动态,但具体到汜水、汜水峡、榆林堡乃至延州却了解的并不仔细,远不及宁德胜看的深刻,一时暗叫惭愧。

    宁德胜忽然又问:“你看这次统兵出征的会是谁?”

    这个问题李默从未想过,临时在心中过了一遍,说道:“宁州大将中,只有傅将军和李将军有此资格。”

    宁德胜道:“傅有德要坐镇宁州,李德安会出来,但他只会是个副将,这次统兵出征的一定是大总领。而且你也有机会。”

    李默惊道:“我也有机会,只怕……”

    宁德胜道:“你是他的左膀右臂,一定有机会的。所以我劝你回去多看看战例,我还要推荐一个人给你。”

    (本章完)

第164章 地窝子兵() 
大梁国内的饥民暴动此起彼伏,西南的洞蛮趁机起兵作乱,已经占领了西南二十三个州;沿海的海盗侵犯东南沿海,占据了十二个州,甚至一度威胁江都;青徐、河北、荆州等地的义军已经开始集结成股,由打家劫舍演变成攻城略地,侵占州县;河南府的民变更为触目惊心,在一个叫万仞山的铁匠鼓动下正向洛阳进发;而镇守成都的宋王萧克磨却听信谋士的蛊惑,正在闹独立,如今大梁的禁军正翻越终南山,南下平乱。

    在大梁的皇帝看来,饥民再闹腾都只是癣疥,而宋王的分裂才是心腹大患。

    精锐南下平乱,东方、南方的兵力又被牵制,主力禁军需要固守洛阳、长安、江都、江陵、太原五大都会以及关中腹心之地,根本抽不出余力来应对宁氏的行动,白家若无外援,是根本不可能抵挡宁氏的蓄力一击的。

    所以宁德胜丝毫不为自己的安危挂心,反而为女婿的未来谋划起来。

    他推荐给李默的这个人,不是生人,而是过去就认识的。

    唐百川。

    这两年李默顺风顺水,好运连连,步步高升。昔日的恩师、指路人唐百川却流年不顺,竟然砸了饭碗,成了宁府吃闲饭的食客。

    宁州光复,尤其是宁是勤上位后,参赞处里发生了几起大地震,最终导致宁是安的倒台,一朝天子一朝臣,宁是安这一倒一大批人跟着倒霉,这其中就有唐百川。

    两年前唐百川因账目不清被革职,降级,本来要发配总社去效力,却被宁德胜留下了。

    宁德胜认定他是个人才,就多准备了一副碗筷把他养了起来。

    李默亲自上门拜访,唐百川感动地说:“戴罪之人岂敢。”

    李默道:“先生何必自谦,李默鲁莽,愿拜先生为师,请先生指点迷津,少走弯路。”

    唐百川见李默心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是宁州老人,自然知道,在宁州没有宁家人的提携,便没有前途的道理。

    隔日,李默来向宁德胜道谢,恰巧长陵县令方维德也在,三人正说话间,许贤友突然闯了进来,猝然见到李默许贤友的表情有些尴尬,却装腔作势道;“默之不要灰心,年轻人浮在上面不好,多到下面来转转看看,多历练历练,对你只有好处。”方维德附和道:“许将军说的是,默之,你是晚辈,理应多向前辈学习。”李默道:“许将军今日官居汜水镇守使,李默虽不才,两年前已经做过银县镇守使。论资历,谁是晚辈。”

    许贤友大怒,拂袖而去。

    宁德胜假意追出,托腿脚不便,没有出门,让方维德去劝劝许贤友。

    打发方维德去了之后,却冲李默摇摇头,叹道:“你何必跟这样一个小人较劲。”

    李默道:“越是小人,越是要见面就打,万不可纵容。否则他还知道自己是谁。”

    宁德胜道:“这个人看似粗犷,其实心思缜密,人也够下道无耻,你以后要提防着点。”

    隔日,李默回了趟自己的田庄,郭槐远远迎着,李默奇怪地问:“你怎么在这?你不该在军中吗?”

    郭槐道:“已经被排挤了,刚刚下达的命令,将我革职,我问他们原因,说不知道。”

    李默怔了一下,笑道:“不当兵也好,回来好好侍弄侍弄田庄。”

    二人进了庄园,见过去的生地变成了熟地,荒山种上了果树,四处欣欣向荣。

    李默道:“左右还有一些荒地,为何不圈进来?”

    郭槐道:“圈进来就太大了,而且这些地下面都是鹅卵石,渗水厉害,土层也薄,开垦起来并不划算。如今城西何柳湾出来一块好地,许多人盯着呢。”

    李默道:“何柳湾的地原本有人耕种,后来遭匪人都跑了,现今太平了,人又陆续回来,你们购置时千万要跟人讲道理,万不能仗势欺人。他愿意过来的,优先接纳,不愿意过来的,价钱方面也要给足。”

    郭槐道:“这是自然,李家的田庄以经营取胜,不仗势欺人。”

    这句话说的很对李默的胃口。

    旧日拥挤、肮脏的村落经过大规模改造已经有了翻天覆地变化,灰墙青瓦的院落,依地势而建,得自然之道,院里果树飘香,鸡鸣犬吠,墙外杨柳依依,街道整洁,健壮劳力在田亩中挥汗如雨,白发垂髫坐于井台上怡然自得。

    原来恼人的猪圈、牛舍都被搬迁到了村外,庄内还有人专门监督卫生。

    李默对水井很感兴趣就问庄里的水井怎么管理的,郭槐道:“现今是一文钱八十根竹签,但井台兵不派了,让村人轮流值日,每年凑个几百钱交上去,上面也睁只眼闭只眼。”

    李默道:“是安乐庄一家这样,还是大伙都这样。”

    郭槐道:“城外庄子都这样,主要是现今招募井台兵太难,大伙都有生计没人愿意干,有的地方让村人轮番看守,谁有时间在那干耗,井台门都不锁,随便挑。也有的地方数人头,一年一个村子交多少钱,定好,连竹签都不用了。”

    李默道:“水井局少收钱是好事,就怕钱少收了,事也不管了,到时候大伙都没水喝。”

    郭槐道:“至少咱们庄子不会。”

    李默发迹之后,水井局的事就很少管了,户籍改革之后,水井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无法招募到足够的井台兵,所以原来的经营模式必须得大变。

    现在这种局面只是一种过渡,视情况变化,将来再做调整。

    既要减轻居民水费负担,又要确保水井维护有钱,还要确保一大帮子依附水井局吃闲饭的人有饭吃,难度其实不小呢。

    李默又询问了粮食收成,得知这两年风调雨顺,加之水利得力,虫害不多,所以各自生活都还过得去。

    李默问及税赋,回答是税赋虽然每年都在递减,但仍然很重,因为李默吩咐过不得偷逃税款,所以收成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都交给了官府。

    李默道:“宁州税赋重,暂时两年还无法缓解,因为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很多钱还要急用,但将来会逐渐改善的。我不让你们偷税,不是我要沽名钓誉,而是我是执法之人,现有的法纪我若带头违犯,又如何要求他人?此其一。其次就是我想得到一点真实的情况,就是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你们就是一个窗口,所以不能弄虚作假,要真实。当然,也不必担心吃不上饭,真到了荒年,我会补助你们的,保证有日子过。这一点你知道即可,不要说出去,免得大伙都等着我救济。”

    郭槐说他们已经按照李默的要求设立了公仓,囤积粮食,以备荒年,设立医药局常备药物,选德高望重、擅于经理的人做长老,负责庄里的保安、卫生和解决邻里纠纷,确保他这个庄主不在时,安乐庄也能运转正常。

    李默说:“要允许各家拥有一定的私田种植蔬菜,允许他们拥有一定的余粮以饲养牲畜。田庄初创时走集体路线有助于集中力量干大事,这是创业,等到守业时,必须要有刺激措施,万万不能搞成吃大锅饭。”

    郭槐道:“现今庄里正是按照您的嘱咐在推行三三四制,每年收成的三成用来支付公粮国税和集体提留,三成上缴主人家,其余四成都由各家分了。干得好多分,干的少少分,干不好就没有。”

    李默道:“当初设计的三三四制恐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将公粮国税这一块先切去,将纯收入再进行分配,仍然是三三四制,三成用于积累,以备荒年和不时之需,四成用于分配,剩余三成在扣除医药、杂费后上缴。”

    郭槐道:“这样不妥。”

    李默道:“很妥当,我府中所需主要是钱,土地所产出售之后再上缴,已经被人榨了一遍油,其实并不划算,往后你们只需缴纳粮食给城中米仓即可,账由我跟他们拆算。”

    宁德胜在长陵城中有两家米粮行,直接缴纳粮食给米粮行,自然可以省去被米粮行盘剥的一层,实际上是减轻了田庄的负担,但这样一来,李默的麻烦就要大点,毕竟跟外人打交道不如跟田庄的租客打交道来的便捷。

    郭槐当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田庄里的人,众人大喜,杀鸡宰羊,留李默在庄中吃酒,一直到黄昏才醉醺醺的回城。

    一回宁府便被宁德胜唤去书房,宁世书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一见李默便道:“庄中的酒好吗?”

    李默道:“一般,主要是鸡鸭鱼肉好吃。”

    宁世书笑道:“你回乡省亲,难道你翁丈没有给你鸡鸭鱼肉吃。”

    李默道:“烹饪手段有别,吃起来别有风味。”

    宁世书道:“说的我都流口水了,改日我要去尝尝。”

    说完,收敛笑容,咳嗽了一声,说道:“大总领手札,着李默立即接掌长陵境内所有驻军,等候命令。”

    说罢将宁是勤的手札交在了李默手里。

    (本章完)

第165章 化解矛盾() 
李默没有追问原因,因为该说的宁是书一定会说,不该说的,问了也是白问。

    宁是书道:“我有事先回去了,长陵是你老家,就不必我陪你去接收了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