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宁州江山- 第3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宁琦现在真有些焦头烂额的意思,内部是一团乱麻,北方匈奴又咄咄逼人,现在南方又出了事。大夏的精兵悍卒都集中在关中、河西、河东、潞州,河南兵虽多,战斗力却很弱,平日拿来唬人还行,真打起来就不堪一用了。

    但河南毕竟是大夏的腹心之地,腹心之地不可丢,万万丢不得的。

    在派谁援救蔡州的问题上,宁琦接受了枢密使关东和的意见,决定让李默出马。

    胡志庸是你的人,他闹事,你自己去摆平。

    胡志庸投敌自有不得已的苦衷,萧陞能容他,萧江临未必肯容他,所以战前胡志庸就派人接洽李默,表达了重回大夏的意思。

    李默也不想让老兄弟为难,就爽快地答应了。

    胡志庸猛打猛攻一来是稳住萧江临,而来是引起长安方面的注意,好让李默有机可趁。

    朝廷让河东出兵驰援河南,李默没理由拒绝,当然出多少兵,出哪些兵,怎么个出法是有大讲究的。

    李默奏请由郭槐率上馆镇出兵南下,他的理由很充分,一则胡志庸是步军,郭槐的骑兵在兵种上易于克制,且二人素来不和,郭槐不会徇私。最后云州方面最近屡次在边境挑衅,河东各军严阵以待,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

    宁琦就此事征询冯布的意见,冯布连声劝阻,请宁琦万万不可撤除宁州边防。

    宁琦道:“李太保几次三番要求交还宁州,爱卿以为此举并不妥当?”

    冯布道:“匈奴虎视眈眈,能镇守宁州者舍太保其谁?”

    宁琦听了默默无语,内心却不以为然。

    隔日,借去探望齐王宁是谨的机会,征询了宁是谨的意见。

    宁是谨道:“宁州乃宁氏的根基所在,自应留在宁家人的手里,否则祖宗陵寝如何安宁。”

    宁琦深以为然,隔日小朝会上,有大臣提出调宁州军南下平叛,宁琦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郭槐接到命令后即刻开拔南下驰援蔡州,神武军乘势北上接管了宁州防务,岳宪忠则代替李默为西北经略大使,全权担负起宁州的防务。

    上馆镇开拔后,郭槐和林哥儿秘密回太原面见李默。

    林哥儿抱怨道:“宁州好容易才到手,为何此时拱手让人?”

    梅华庵道:“协防宁州,亏空太大,河东百姓苦不堪言。而今正好借机脱手,这不是好事吗?”林哥儿道:“好事,这些年我们在宁州花了多少钱和心思,这一走就全白费了。”

    李默止住林哥儿,却问郭槐:“上馆镇驻守边镇十分辛苦,所以此次南下,上馆镇只用新兵,意在历练,再从其他各军给你抽调一万兵马,你意下如何?”

    郭槐道:“但不知南下平叛是真打还是假打?”

    李默道:“战场上哪来得半点虚假,时刻需以对敌之心以应之。但我料开春之后匈奴势必寇边,届时朝廷必要与南方媾和。既然谈判能解决的事,为何一定要打呢。”

    又对林哥儿说:“你身体不好,这次回来在家多休息几天,南下的事就劳烦梅先生走一趟吧。”林哥儿的三儿子不久前落井溺亡,心情十分抑郁,李默让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自然是为着他好。

    林哥儿谢过,二人退出。

    李默又跟梅华庵商议了两桩事,见李道远进来,梅华庵就起身走了。

    李道远一屁股坐在李默对面,说道:“给你下毒的人查出来了,是访查司安插的奸细。自去年八月到现在,他一直在你的汤药里下毒,叫什么籽来者,量少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味补品,有滋阴壮阳的功效,所以银针是试不出它有毒的。但这东西入体后不易排除,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就成了毒药,对肾脏伤害极大。你这大半年是不是常觉得腰酸乏力,床上逞不起威风?家里莺莺燕燕那么多,你摆不平她们,心里自然不爽,所以就得借助其他药物,丹药吃多了那还好的了?还好发现的早。”

    李默苦笑,这帮人下毒都下的这么艺术,真是防不胜防。

    “了不起,想不到安安居然还精通医术,若不是她及时发现,再有个一年半载,你纵然不死也成了太监。哈哈。”

    李默道:“哪是她精通医术,这是河山盟送给我的好处,若非他们知道那个人的身份,料必也识不破他的手段。对了,他们的金顶殿修造的怎么样了。”

    李道远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钱款到位,什么做不成?已经修的有模有样了。”

    这时间萧震川拽着梅华庵来汇报南征军的组建情况,南征军打着上馆镇的旗号,成员却来自河东军的各个部分,这件事由参谋院谋划,梅华庵则负责后勤调度。

    李默对萧震川说:“梅先生马上就要随军南征,这些事还是你担起来。”

    梅华庵道:“我就说嘛,他非不信。”

    萧震川道:“你走了我管不着,你在龙城一日,那我就得黏着你。这么大的事,没你这位大总管帮忙,谁能办的成。”

    萧震川这么说半是玩笑,其实也是对梅华庵独揽军料院大权的不满。

    自梅华庵执掌军料院后,那里就成了风雨不透的“梅家堡”,引起了各方的不满。此次李默让他代替林哥儿出征,也有整肃军料院的意思。

    (本章完)

第564章 先见之明() 
    这边商议未定,那边姜鸢就来了。此次南征,李默让李卓和李保国也随军南下去历练,姜鸢对此很不放心。

    萧震川和梅华庵见状便起身告辞。

    李默对姜鸢这样不明事理表达了不满,姜鸢却毫不在乎。

    她问李默:“待在宁州好好的,为何要拔营南下,南下要打仗,我不放心。”

    李默道:“打仗又不必他们亲自上阵,不过是跟着去长长见识,增长阅历。”

    姜鸢道:“刀枪无眼,谁敢保证。你知道么,外面都在议论,埋怨你,埋怨你不该舍弃宁州去给朝廷卖命。”

    李默道:“胡言乱语,我是夏臣,不为朝廷卖命,为谁卖命?”

    姜鸢不服气道:“宁州得来容易吗,拱手相让,你不觉得亏心,我还觉得亏心呢。”

    李默怒道:“妇人之见!你自好好管好你的一亩三分地便是,外面的事不必你操心。”

    姜鸢见李默动了气,不敢再啰嗦。

    一个姜鸢好打发,但要想封住悠悠众人之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宁州虽不敢说是河东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毕竟也是耗费了无数的心血,而经营宁州也是花了巨大的代价的。这说让就让,的确让人质疑,质疑李默的动机,质疑他的智商。

    李默却无意解释什么,有些事也无从解释。

    南征大军很快组建完毕,郭槐为主将,但监军使却换成了梅华庵,这次南征并非一次纯粹的军事行动,所以必须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参与进去。

    李默的两个儿子李卓和李保国也随军南下。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也秘密随军,盛忠良、盛忠诚兄弟自归顺李默后,就成了李默的私人。兄弟二人帮着李默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丑事。

    这次他二人肩负着李默亲自交办的重大使命,行踪诡秘的很。

    天是一天天的冷了起来,搁在往日,李默此刻必然开启了冬眠模式,基本上就不出门了,但今年他却显得精力旺盛,很少在晋王府里待,甚至不怎么在城里待。

    那个一直在他食物里下毒的奸细已经被揪了出来,范栗本想从他嘴里拷问出更多的一点东西,结果人却暴毙于千秋营的大牢里。

    杀人的是一个牢子,他很清楚落在范栗手里是什么后果,于是就服毒自杀了。

    线索断了,这笔账只能暂时记在长安访查司的头上。

    皇帝对割据地方的诸侯素来是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所以访查司这么做并不奇怪。

    自那以后李默的身体便一天一天的康健起来,加之张安安又传授了他一套吐纳之法,持之以恒的修炼下去,内外通泰,精力比之先前着实旺健了不少,跟一二十岁的少年郎相比那肯定有所不及,但年轻十岁还是有的。

    李默现在很喜欢待在太原城西北上林峪的一座兵营里。

    这处兵营位于一片松林深处,安全、隐蔽、安静。

    躲到这的目的,起初是为了禁欲和调养身体,但当李默的身体康健起来之后,他却喜欢上了这里,他喜欢跟周围的年轻人们呆在一起,他们阳光,充满活力,单纯,少算计。

    李默开始有意识地启用一些青年才俊,他们地位不高,但能力丝毫不弱。

    这天一大早,李默晨练的时候,他的情报主管钟鸣生向他禀报了发生在宁州的一桩大事。

    归国的大夏武隆皇帝宁睿在宁州死了。

    死因暂且不明,但人的的确确是死了。

    而直到这一天的黄昏张白露才传来同样的消息,徐文胜的稍晚一些,大约是午饭后,而参谋院的消息则是在第二天下午才送来的。

    年轻一代用具体的行动向他们的前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李默随后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题目布置给年轻人们去讨论,得出的结论让他十分欣慰。

    他们不仅擅于做实事,坐而论道也常有独到的见解。

    至于武隆皇帝为什么会死在宁州,朝廷又将怎样宣布他的死讯,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李默早已预料到今天这个结局。

    而且也大体知晓了后续的发展脉络。

    武隆皇帝暴死宁州的消息传到长安后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笔无头帐记在了宫里的那两位头上,理由很简单,武隆皇帝北伐草原陷没敌手,他的母亲和弟弟获知消息后非但没有派兵援救,反而在长安篡夺了他的宝座,这口气他如何能咽得下去?他回朝对谁的威胁最大,当然是他的弟弟和母亲了,所以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杀死他。

    这样的舆论之下,宁琦和傅太后的压力相当的大。

    他们下旨彻底调查此事,一时间两京之地风声鹤唳,乱作一团。

    直到此时,众人才意识到李默为什么要执意放弃宁州,把上馆镇从宁州撤出了。

    原来他有先见之明,早就料到会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北国的混乱尚未完毕,南方的战事就开始糜烂起来。

    河东军毕竟只是南下平叛的一支,纵然再英勇善战,也不可能扭转整个战局。

    被宁睿暴死搞的焦头烂额的宁家皇帝只好违心地接受大臣们的劝谏,遣使与江陵方面媾和,但见到好处的江陵又岂肯善罢甘休。

    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军事上取得主动才有可能让对手坐到谈判桌前。

    皇帝和太后的共同特使张久安很快就到了郭槐的面前,纵览河南各军,唯一没有惨败记录的只有郭槐所部,唯一可能打大胜仗的也只有郭槐。

    张久安要郭槐无论如何要打一场大胜仗。

    郭槐向张久安献了一计,他要策反胡志庸,然后动摇整个江陵军。

    打仗张久安不在行,但傻子也知道策反对方大将临阵倒戈意味着什么。

    郭槐能做到吗,应该能吧,否则他没必要冒这个险。

    当着特使的面撒谎,后果很严重的。

    郭槐提了一个条件,他需要皇帝的赦免诏书,赦免胡志庸的罪过。

    这个要求当然并不过分。

    张久安权衡利弊之后,答应上奏朝廷。

    从内心来讲,宁琦并不想赦免胡志庸,因为胡志庸的归来势必会增强李默的势力,但眼下的情形却是若不能在南方有所作为,他势必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武隆皇帝的死肯定跟他无关,这是有人在背后使阴招让他出丑,损毁他的威望,这个人必须把他深挖出来,否则他会寝食难安。

    所以他答应了郭槐的请求,同意赦免胡志庸。

    (本章完)

第565章 梦缘() 
    得到赦免的胡志庸倒也爽快,二话不说立即率部倒戈。

    两支黏在一起的军队瞬间决出胜利,夏军大胜,梁军一败涂地。,

    在江陵深宫大院里正做着北伐成功、收复两京、中兴祖宗基业美梦的萧江临不啻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

    这一记耳光甩的太响,乃至千里之外的萧敬腾都听见了。

    江都之主大喜过望立即出兵向西,以雷霆闪电之势夺取了江州,在此分兵两路,一路南下扫荡江西全境,一路溯江而上攻占了蕲州。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不到,五万大军就兵临鄂州城下,一时江陵震动。

    萧江临恐慌到了极点,他连斩三个主战派官员,遣使北上与坐镇河南的王雄诞议和。

    南北双方开始坐下谈判,萧江临吐出了不久前被他吞下的邓州和唐州,大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