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闯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代闯王-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辰快要到了,康王府门外,一顶青毡小轿等待已久,配上三五个随从,李闯很是低调地上朝去了。

    一般来说,有多大的官位都有多大的派头,以李闯现在所处的位置而言,就算弄上百余人前呼后拥地去也不为过,在宛城的时候,李文忠向来都是这么做的。

    到了长安,李闯想要在当前漩涡之中脱身出去,恨不得将存在感降到最低,哪有什么摆排场的心思。

    所谓的漩涡,就是关中的主导者之争,南阳军一直以来打着恢复旧地,重铸乾朝的旗号,确实团结了不少人,但是随着地盘越来越大,手中的军队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在南阳一小片地方的临时政权竟然逐渐有了一统天下的趋势,赵玉儿的身份和定位随之变得越来越尴尬。

    尤其是打败洛川红,入住关中以后,有不少乾朝正统的皇室血亲冒了出来,其中比赵玉儿有资格坐上那顶王座的有那么三五个人,像之前的皇子赵辰就是一位,虽然被李闯暂时否定了继承权,但是真的假不了,谁也不能指鹿为马。

    这种斗争的漩涡之所以让李闯感到棘手,原因是这部分人手中并不是一点实力和底牌都没有。

    南阳军入主长安,说到底仅是赶走了洛川红一系的人马,对于关中各地,主要是以安抚为主。

    各地的郡县能被这么快平定,一系列的怀柔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愿意投降的都可以保留原来的位置和官职不变,甚至还有所封赏。

    北地、中地、河上以及渭南等郡,有名有姓的官吏便有三千多人,其余更多的胥吏数都数不过来,长安怀柔的政策一出,汝南袁氏、博陵崔氏、琅玡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樵国桓氏,这些北方的大族纷纷响应,关中各地在短短半个多月改旗易帜,这些乾朝的老人功不可没。

    目前关中三十万军队,真正算得上南阳军老人的,最多也就占到一半左右,甚至还要更少一些,其余的大多数是关中原本的各地降军,来自洛阳李子通的人马也有一小部分。

    以班底而论,死忠于南阳的确实是最为强大的一股力量,甚至远远超出其他各部,但若是其余的人联起手来,胜算几乎能达到五五开。

    而且在南阳郡的内部,赵玉儿是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头者依然存在争议,有些人是冲着乾朝的旗号来的,未必是为了一个永阳公主。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冲突加剧,长安的大好局面将会一朝葬送,李闯这些时日来的谋划只能是一场空。

    在没能一统天下之前,无论是李闯还是李文忠,都不敢做些什么过激的举动,才会放任这些人在长安大搅风雨。

    当然,搅的最厉害的还是李师师背后的江陵晋王,普天之下,没人比晋王赵昀更适合坐上那个位置。

    李闯刚从草原回来,就前去拜访李师师的目的就在于此,在大军南下之前,同江陵一方通个气,大家要有大举动了,什么小心思小手段先收一收,枪口一致对外。

    现在的长安是巴不得有什么外部的矛盾能缓解一下内部有些尖锐的冲突,只要战事一起,关中主事之人将再无疑问,必定是非赵玉儿莫属,大敌当前之际,没人敢临阵换帅。

第170章() 
心里盘算着这些,李闯顶着一副搞笑的行头就去上朝了。

    青毡小轿晃晃悠悠,顺着皇东城的大街朝着长乐宫方向行去,一路上的马车轿子不少,排场有的大到堵住了整条街,李闯探出头一看,原来是前郡丞何文的队伍,作为之前南阳郡守府中的二号人物,现在领了户部的职权,这个六部之中仅次于吏部的要职,可谓是大权在握,这排场是真的威风了不少。

    李闯示意前边的随从让开一条道路,让何文的车驾现行过去,以自己现在的位置虽然没有让路的道理,但是李闯并不怎么在意这些虚名,生死之间徘徊的多了,若不是出于斗争的需要,便没有什么争名的心思。

    李闯不在意这些,却有人看不开,路旁有一辆马车,装饰极为朴素,仅有两个随行的护卫,车厢右侧的窗户上,露出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大叔,脸上有几分皱纹爬上,对着何文远去的车驾,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是!”

    一声感叹引起了李闯的注意,当年楚霸王项羽好像也是这么说的,后来也是这么干的,实在的一个猛人。在这个时代有所转折,项羽还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就不知道了。

    “兄台何故发此感叹?”李闯停下轿子,隔着几米远的距离问道。

    旁边的马车上,那个中年大叔转过头来,看着李闯同样落魄的车驾,还有那年轻的面庞,心中的感叹更胜。

    “小兄弟年纪尚轻便能位列中央,假以时日,未必不能追的上那何尚书,至于郑某,怕是只能蹉跎度日了。”摸着下巴上掺杂了几根白发的胡须,郑君如很是羡慕这些有活力有朝气的年轻人,“以关中目前的形势而言,统一四方是极有可能,小兄弟要认真做事,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封疆大吏中或许有你一员。”

    “郑先生谦虚了,不知道现在哪里高就?”李闯拱手问道

    “不敢当先生之称呼,在下姓郑字君如,目前在兵部做一个员外郎,这新改的官制,不知道员外郎的分量到底如何。”郑君如对自己的前途没什么信心,这种官职听起来就不怎么重要。

    没想到碰到了个自己的属下,李闯心生几分善意,随口说道:“员外郎可是个从五品的官位,在长安城算得上的是排的上名号的,郑先生不必谦虚。”

    “哦?小兄弟可有内幕消息?这三省六部制才刚刚实行,孰轻孰重分不清楚。”不仅是郑君如有这样的困惑,大多数的官员在改制之后第一次上朝,心底多半都是忐忑不安,尤其是原本身居要职的人,赵玉儿进关中,随行带了大批随行的南阳郡官员,必然要腾出位置给这些人。倒霉事落在谁头上,就不好说了。

    三省六部制度大半出自李闯的想法,六部之中吏部最为重要,号称天官,掌管官员的升迁、调动以及功勋等等。

    其次便是户部,刚刚过去的何文就是封为户部尚书,掌握土地、户籍以及赋税等,是个不折不扣的肥缺。

    其余的礼、兵、刑、工四部轻重区别不大,兵部虽说油水不大,但是一手掌管军队之中武官选用,还有兵械后勤等等,任务重,同时权力也很重。

    在军队之中,兵部的地位就相当于吏部,只不过一个是文职的升迁,另一个是武职的升迁。

    李闯作为兵部的一把手,自然是不能说兵部不好:“兵部乃是六部之中要害部门,尤其是在乱世兴武的时候,权力之重前所未有,郑先生能在兵部之中排到一个员外郎的职位,可见履历不菲。”

    “郑某自景帝时就在负责平乱大军的后勤事务,时时跟在军中,对此中事宜熟悉的很,后来反王洛川红进了长安,又是在其麾下调动粮草。”大概说了一下自己的经历,郑君如说起一个很是自豪的事情:“从军二十余载,从未在后勤上出现过任何的疏失。”

    是个人才,李闯心下点点头:“佩服,君如兄怎么当不起这先生二字,须知战事一起,后勤粮草是重中之重,担不起一点疏忽。”

    李闯的话引起了郑君如极大的认同感,战后论功的时候,自己这个押运粮草的小官从来捞不到半分功劳,若是丢了粮草或者耽误了日期,还有可能被追责甚至问斩,好处没有,风险却是不小。

    有了知己感,郑君如顺势问道:“不知道小兄弟姓名为何?在朝中担任何种职位?”

    李闯很是尴尬,顶着这样一幅模样实在是狠不下心来说出自己的身份,便神秘一笑,说道:“不久之后郑先生就知道了,说起来算的上是同僚了,日后见面的时间长着呢,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说完,李闯就放下帘子,同时催促车夫快走。

    “真是个怪人。”看着远去的青毡小轿,郑君如的心里颇有些不解。

    长乐宫,含元殿前,早起赶来的官员大臣已经挤满了殿前宽阔的所在,御道旁边,文武官吏分成两列,李闯找准右边的位置,一直朝前头走去。

    站位之类的李闯并不清楚,但用膝盖想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定然是在最前头的。

    宽大的朝服套在李闯身上,甚至还有一部分拖到了地上,在石板上划过摩擦的声音。

    快到了上朝的时间,李闯走的很急,旁边人都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莫非这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年轻后生?

    终于一个好心的老者站出来提醒道:“这位小郎君,前面的位置不是你能过去站的,第一次来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站在后面即可。”

    说罢,周围引起了一圈哄笑声,早起来这的官员有数百人,认识或者见过李闯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还大都站在前列,附近都是一些生面孔。

    “多谢老人家提醒,小子还要赶时间。”殿门外已经有太监来安排进殿事宜了,李闯也无心多说。

    “小伙子莫要误会,前面的都是当朝重臣,不是尚书就是侍郎,想要结交一番也不是现在这个时间,第一次的大朝会,各种规矩看起来很是森严,若是逾制了,恐怕会从重处理。”

第171章() 
老人家接着解释道:

    “最近长安城中不太平,南阳郡来了不少大人物,现在都身居高位,今日新官上任,少不了有三把火立威,年轻人不要在这个时间鲁莽行事。”

    这位老者官职不高,对局势看的很是清楚,前些日子李文忠就给李闯捎过信了,今日的朝会上,会拿一些跳的欢的人开刀,平息下越来越不稳定的局势。

    若是继续放任下去,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就是李文忠也没什么办法制止,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哪里都是行得通的。

    “老人家说的极是,小子受教了。”李闯拱了拱手,接着往前走。

    没想到这次还被拦住了,或许是李闯良好的态度让这位老者起了指教之心,继续拉着李闯的袍袖说道:“你这衣冠不整的样子如果被礼部的那些家伙看到了,可是要治个大不敬之罪。”

    旁边的人也都注意到了李闯的打扮,顿时哄笑声就传开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善之心,一些碎言碎语就飘到了李闯的耳朵里。

    “竖子不知礼也,现在年轻官员的素质是越来越低,世道混乱什么泥腿子都能爬的上来。”

    “是个生面孔,看来是从南阳来的,说不定是个下里巴人,靠着侥幸捞得一官半职,哪里懂的什么礼仪?”

    “这小子真是沐猴而冠,穿着搞笑的服装过来上朝,这身朝服从未见过,怕不是自己做的把?”

    不得不说,一句沐猴而冠深深刺痛了李闯那颗敏感的心,本来尴尬的事情竟然被抛到大庭广众之下。

    老者围着李闯看了半天,终于注意到了腰间的轩辕剑,顿时脸上露出了震惊之色,这里可是皇宫所在,怎么会容许大臣佩剑来此,莫不是守门将士疏忽了?。

    “小伙子,你怎么带着剑来上朝?赶紧回去将腰间的佩剑解到宫门处,给他们解释清楚,不然这可是要杀头的罪过!”老者的面色变了,带利器上朝,极有可能被治个心怀不轨的大罪,到时候稀里糊涂没了脑袋,真是冤枉大了。

    眼见着误会越来越深,李闯脑袋都大了,看着周围越聚越多的围观群众,甚至还有人偷偷小跑溜到宫中禁卫旁告知。

    看着旁边人的反应,李闯心里也有点疑惑,难道金册上写的剑履上殿不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整个皇宫之内,除了禁卫以外,官员之中只有一个人被允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那就是李闯,出于习惯的原因,李闯给宫门卫士表明了身份之后,就直接带剑入宫了。

    至于围观的官员大臣要么是不知道这件事,要么是没有把眼前的年轻人和那个声名赫赫的李都尉联系起来,毕竟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李闯的模样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武将,明显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书生。

    后面的骚动引起了前排几个官员的注意,几张李闯熟识的面孔转了过来,其中就有李文忠在内,他站在文官一列的最前派,一身宽大的紫色朝服穿起来是威风八面,很显威严。

    反正一会儿都会知道自己的身份,李闯叹了口气,不情不愿地承认道:“在下李闯,目前忝居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公主特地允许臣下剑履上殿,想来佩剑是没什么问题的。”

    此言一出,周围霎时一片寂静,连那个揪着李闯袍袖的老者都愣住了,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起来要随时倒地的样子。

    “老人家好意李闯心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