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官手上,这十万两银子就蒸发不见了。

    经过层层克扣、层层截留,不管朝廷发下来多少,到最后士卒依旧拿不到应有的军饷,这样的军队怎么会忠诚,遇到强敌怎么会死战?

    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在朱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再发生,否则即便是他了解历史的走向,面对流贼和建虏,他也一样会无能为力,一样要面临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宿命。

第二十五章 清理盐政() 
历史上,崇祯皇帝是真的没有办法,国家虽大,但是每年户部掌管的太仓,也就是国库的常规税银收入,总计也不过三百多万两。

    天启年间开征辽饷,每年多收将近二百万两银子。这几乎是这个朝廷每年能够收到的所有进项了。

    然而,就是整个加在一起,也不过才五六百万两,如果再扣除十几万官员的俸禄,十几万宗室的年赏,其他的即使什么也不干,全部拿来做军饷,也还是远远不够。

    虽然今年抄了魏忠贤等人的家财,收获了一大笔银子,一年两年还顶得下来,但是靠抄家来弄银子,肯定不是个长久之计。

    朱大明比朱由检幸运的是,魏忠贤、田尔耕、王体乾等人,多年积累的藏银,没有流失多少,几乎全都运进了内库。

    根据王承恩前不久的奏报,初步核算,目前在京师的阉党骨干,累计抄了三十六家,光是现银就已经起获了一千六百万两之多,顶得上历史上三年的国库收入还要多。

    若是算上那些宅院、田产,以及难以计数的各种金银铜玉器等实物,这次大抄家的收获,够得上朱大明大手大脚花上好几年的了。

    所以对于补发军饷,朱大明并不担心钱的问题,他所担心的是发布到士卒手上的问题。

    看着皇帝时而面露喜色,时而眉头紧锁,站在孙承宗等人身后的鹿善继往前上了一步,躬身行礼说道:“陛下,如今九边各镇真正所缺的并不是银子,而是粮食。九边各镇皆蒙古诸部接壤,而鞑子习性不事生产,所产之物并非边镇所急需,而近年来九边各地干旱少数,不少农地欠收乃至抛荒,粮价与万历年间比翻了数倍,虽然九边将士的饷银已经不低,但还是买不了多少粮食。

    “微臣以为,九边缺饷的症结在物价,其中最根本的是粮价,若是米粮供应充足,九边缺饷的问题就不会恶化,然而若是继续干旱,继续缺粮,臣恐怕陛下有再多的银子,也满足不了九边的胃口。这是微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明察。”

    鹿善继的话,倒是让朱大明心头一动,于是他看着鹿善继说道:“鹿爱卿所言,朕也知道。只是天灾非人力所能抗拒,边地荒芜,边民流离失所,朕也深感痛心。

    “如今九边粮价远高于江南,可惜江南虽然不缺粮食,但却没有多少商人愿意千里迢迢运量到九边啊。对此,卿可有办法?”

    鹿善继躬身答道:“臣请陛下重启开中法,凡运粮至九边诸镇者,以运达之粮换取朝廷盐引。江南盐商粮商唯利是图,必将群起而至,如此则九边不缺粮,而盐价亦可下降,此一举而两得,臣请陛下行之。”

    对明朝的开中法,朱大明也听说过,只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如今既然听鹿善继提起,略一思考,就对孙承宗说道:“孙爱卿,朕看鹿卿所言很有道理。既然施行开中法,可以一举而两得,那么军机处就拟个章程,朕批准后立刻施行。”

    孙承宗看到鹿善继的意见被皇帝接受,心里也很高兴。

    毕竟当初开中法被废,主要就是内廷打着皇帝的旗号发买盐引谋利,至于九边的粮价,内廷的太监们才不关心呢。

    而晚年的万历皇帝也只担心内库空虚,既然把盐引交给内廷的太监们发卖,内库能够直接增加收入,他当然也不在意开中法的存废。

    只是如今天下的盐引,都是内廷在掌管,重启开中法,等于是从内库抢银子,皇帝虽然还不明白,但是侍立在侧的王承恩可是一清二楚的啊。

    孙承宗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王承恩,见王承恩低眉顺眼,仿佛老僧入定一般,想了又想,还是说道:“陛下能够重启开中法,必能缓解九边缺饷带来的麻烦,但是从万历四十五年以后,朝廷废除开中法,天下盐政虽名归于户部,但是盐引却由内廷掌握,直接发卖于商人。

    “魏忠贤一党擅权乱政之时,天下盐政、盐引皆出自魏忠贤党羽之手,太仓不能分的分毫。如今魏忠贤虽已伏法,但是盐法实已大坏。若陛下重启开中法,那么臣请陛下重设巡盐御史,重启民制、官收、商销之法,否则开中法恐难真正实行。”

    朱大明一听明白了,原来万历皇帝废除开中法就是为了把原来掌握的盐政大权收回到内廷的手里,以便于增加内廷的收入啊。

    这点朱大明虽然没有想到,但是对此他并不在意,这次大抄家抄了一大批银子,让他的心里有了点底,盐引的收入虽然不菲,但是大明江山更加重要啊,如果没了大明江山,皇帝的内库里有再多的银子,又有什么用呢。

    一念至此,朱大明缓缓说道:“内廷的收入固然重要,但是鼓励商人往九边运粮,平抑九边物价则更加重要。朕看,重设巡盐御史整理盐政,也要写进重启开中法的折子里,朕批转内阁,昭告天下。

    “就以鹿善继为巡盐御史钦差大臣,巡视山东、两淮、江南等处盐运使司,朕赐你尚方剑,凡不利于重启开中法者,一概废除之,凡有利于开中法者,一律实行之,各地盐法道若有贪赃枉法事,一律斩首抄家,所获脏银半归内库,半充国用。”

    鹿善继一看,皇帝不仅同意了他重启开中法的提议,而且直接把清理盐政的任务都交给了他,当下也是一阵心潮澎湃。

    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鹿善继,本来以为自己人生的巅峰就是当年追随着孙承宗督师蓟辽了,没想到回籍闲住了两年,再起复居然就遇上了这么看重自己的皇帝。

    当下再不犹豫,赶紧上前口头谢恩,三呼万岁。

    朱大明看看在军机处的时间也不短了,于是对众人说道:“今天所以诸事,皆国之大事,朝廷旨意为公开之前,卿等不可外传。”众臣然诺。

    朱大明又问了问还有谁有话要说,众臣皆无话。

    最后,朱大明起身对张惟贤说道:“卿乃国之重臣,替朕掌管五军都督府,核实京营及九边诸镇实有军卒口数,既是朝廷补发欠饷的根本,也是卿之分内事。卿回去后要立刻草拟条陈,三日内朕要明发天下。”

    英国公张惟贤心中虽颇感棘手,但也没敢再说什么,只是躬身应诺。

第二十六章 重开铁冶() 
朱大明把核查兵员等事宜安排下去之后,看着军机处开始正式运行起来,心里总算是送了一口气,可算是有人帮着自己干正事了。

    第二天照样是不上大朝。内阁有李国鐠牵头处理如今朝廷上下最关注的阉党大案,然后再由军机处牵头处理自己最担心的军国大事,朱大明自己也是难得清闲下来了。

    这天上午,崇祯皇帝朱大明正在乾清宫东暖阁的御书房里,翻看以前的各种旧档,熟悉当前的朝政事务,王承恩突然进来禀报说,原天津巡抚、现工部尚书李邦华在宫门外请求觐见。

    朱大明一听之下大喜,赶紧叫王承恩传人进来。

    此前几天,任命李邦华为新任工部尚书,其天津巡抚职务由兵部侍郎梁廷栋接任的圣旨一出来,第二天梁廷栋就领了圣旨前来陛辞。

    朱大明对梁廷栋的为人本来就有点成见和看法,所以也没怎么太在意,只是嘱托他到了天津巡抚任上,要与李邦华办好交接,对李邦华之前的作为,不要轻易改弦更张,要继续建好拱卫京师的天津水师,做好为辽东镇和东江镇转运粮草、保障后路的事情。

    梁廷栋作为兵部侍郎出身,还算是比较懂点军务,对皇帝的意思他也明白。

    当然了,即使他不明白,皇帝既然这么说了,他也必须照办。

    朱大明看得出来,对于天津巡抚的任命,梁廷栋还是满意的。

    朱大明对梁廷栋也说得很明白,对他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今后所有的侍郎,要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话,比如说任职六部尚书或者入阁为辅臣,都必须有巡抚的任职经历,不懂具体政务的人,是不会再走上六部尚书或者阁臣的位置的。

    这也是朱大明的真实打算,今后不可能再有过去那样的事了,一个人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了翰林,然后再过个十几年舞文弄墨的生活,就能入阁当宰相了。这是不行的。

    朱大明对梁廷栋说的这个话,也很快就通过中书舍人的记录,传遍了内阁和朝廷上下。

    除了被个别翰林腹诽以外,多数的朝廷大臣是乐见如此的。

    如果皇帝的说法真的实行了,那么对绝大多数的朝臣来说都是个好消息,以前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督抚,也有了大把的机会。

    梁廷栋陛辞结束,非常振奋地赶往天津,与李邦华办理交接,并且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干,过几年重返中枢,进入内阁。

    与梁廷栋不同的是,李邦华领完了任命自己去当工部尚书的圣旨,虽然这是升职,而且是由三品到二品,但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李邦华虽然是读书人考进士出身,但却喜好军事,当上巡抚以后,在整顿天津军备和水师上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今离开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事业,去当一个没有多少事情可干,不过是到处修修补补的工部尚书,虽然是升官,但内心还是颇有一点不舍。

    对于新的皇帝,他当然是说不出的敬佩,十七八岁的年纪,刚刚登基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处理了魏忠贤和一众阉党大臣,清洗并重新掌握了内廷、东厂和锦衣卫,这看起来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样子,看来大明中兴有望。

    就是带着这种既忐忑又矛盾的心情,李邦华赴京上任了。

    但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他以为清闲没事干的工部尚书,到了他上任以后,可是一点都不清闲,甚至可以说繁忙的程度不下于军机处。

    朱大明让王承恩出去带李邦华进来,片刻之后就看见王承恩带着一个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短须的中年官员进来。那官员看见皇帝,立刻整理官袍跪地行礼,说道:“臣新任工部尚书李邦华叩见陛下。”

    朱大明见李邦华行礼,也是赶紧起身离座,绕过书案,走到李邦华的面前,一边连说平身,一边亲自将其扶起。

    李邦华见皇帝如此礼遇自己,也是感动非常。

    朱大明让王承恩给李邦华搬来坐凳,然后回到自己的座椅上开始说话。

    朱大明说道:“李爱卿在天津巡抚任上两年有余,清理军屯,编练水师,拱卫京师,策应辽东,多有功劳,朝野称赞。朕在潜邸之时即已多有耳闻。”

    听到这里,李邦华连忙说道:“陛下谬赞了,此皆臣分内之事,臣不过是尽职尽责罢了。”

    朱大明听了马上说道:“好一个分内之事、尽职尽责!若是大明的臣子都如李爱卿这般尽职尽责,把为君父分忧视为分内之事,则大明必将中兴,何惧区区建州丑虏!”

    说完这话,朱大明看着李邦华又说道:“朕任命爱卿为工部尚书,看中的正是爱卿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朕看来,工部的职司,于国于民都至关重要,工部尚书一职,若是所托非人,则万事休提,若是交给了爱卿,朕以为工部实在是大有可为之地。”

    李邦华听皇帝这么说,也是惊讶抬头,看来皇帝让自己接任工部尚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倒是自己看轻了工部。

    正想着,突然听见皇帝又说道:“朕打算重开遵化铁厂,并把它交给工部负责。”

    遵化在京师的东北,距离京师大约三百里左右,处在燕山山脉的群山环抱之中,遍地是铁矿,最晚从唐代开始,中原王朝就断断续续在此地开办了官办铁矿和铁厂。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扰民为由,对遵化的冶铁业有过限制,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北方战略地位凸显,遵化铁矿开始重新开采,冶铁厂也重新兴旺。

    后来随着朝廷的政策变化,遵化的冶铁业也是几经兴废,但是直到万历中期,万历皇帝将铁矿等矿业开采权收归内廷,并向天下各地派出矿监之后,遵化的冶铁业受到打击,最终在朝廷大臣们的各种攻击下,万历皇帝干脆关闭了遵化的铁矿和铁厂。

    而在关闭之前,遵化的冶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每年炼铁的常额达到二十万斤,最高时达到三十万斤,成为明朝时期北方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