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伟业进入军机处顶缺,让吴伟业非常的兴奋。

    不过兴奋归兴奋,进了军机处几天之后,他就发现,他的日常任务还是抄抄写写,想在皇帝面前指点江山谈兵论战,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狂妄幻想,而且即便是现在皇帝给他机会,让他出谋划策,他也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

    也是到了这时,他才恍然有所悟,自己素来引以为傲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于皇帝天天都要关注和处理的军国大事而言,其实并无用处。

    同时,翻看军机处的旧档,以及每日跟在皇帝的身边看着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让年少得志、恃才傲物的吴伟业,对于年纪比自己还小了一岁的崇祯皇帝很快就钦佩得五体投地了。

    进入军机处短短十来天,吴伟业的很多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在如今的这个新晋军机舍人心中,皇帝这个行当可不是随随便便那只阿猫阿狗就能干得了的,特别是要想干好的话,那可真得是天纵英明不可了,而眼前的这位皇帝陛下,似乎正是有着这样难得的天纵英明。

    当天夜里,吴伟业熬了一个通宵,将军机大臣李邦华从山西前线发来的军报,工工整整地誊写了三份。

    第二天一早,将其中的原件留存军机处,一份转往内阁,一份转往司礼监,一份转回通政使司入档。

    随着这几份抄件的送出,李邦华督领官军在山西剿贼获得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师朝堂之上甚至朝野之间传开了。

    与此同时,山西、陕西普降大雨的喜讯,也通过更多的渠道传进了京师,北京城里五月下旬常见的暑热,也似乎因此清凉了不少。

    几位军机大臣离京的离京,生病的生病,皇帝对于军务的处置,没有了军机大臣先商议好了再呈给皇帝御览的程序,更加迅速地就被敲定下来了。

    当然,由于李邦华本身就是军机大臣,因此皇帝这样做,也不算违反之前自己定下的规矩,更何况崇祯皇帝对于李邦华的奏报,以及经由李邦华之手原件转呈的洪承畴、孙传庭、王国梁等人的军情通报,也没有多大的改动,对他们的建议基本上是照单全收,他们说咋办就咋办。

    李国鐠、徐光启这两个在京的阁臣当然也没有什么意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是他们一贯的主张,若是身在京师的皇帝老是去干预前线将帅们的指挥,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事情。

    再说这些都是军务,而且是经过军机大臣李邦华报告上来的军务,多数还都是李邦华的意见,李国鐠和徐光启都是明白人,当然不会在这些问题上有所掣肘。

    所以,五月二十日夜里,李邦华的奏报以及由他转呈的其他前线抚臣镇臣的军情报告送达京师,五月二十二日早上,崇祯皇帝的旨意就由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吴国安带着人马快速送往山西军前去了。

    在给李邦华等人的旨意中,更多的是封赏,但是其中也有善后和处罚。

    在黄芦岭之战的封赏方面,崇祯皇帝也没有吝啬。

    追赠战死的山西镇副将王世选、山西镇金锁关参将柳国镇为山西平贼总兵、副总兵。

    追授王世选为“宣武将军”、柳国镇为“武德将军”,各荫一子为锦衣卫世袭百户。

    同时,晋升山西镇游击乙邦才为山西镇参将,李显忠为白冶城矿营中军游击,李显忠所部仍暂归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节制。

    而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加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衔,授予“明威将军”称号,另荫一子入京成为皇明忠义讲武堂第四期学员。

    至于石门关之战的封赏,崇祯皇帝在旨意中追认军机大臣李邦华之前对麾下的晋升命令,而且对于表现突出的李卑、陈坦、卢元定、董学礼、卢象观等全部官升一级到两级。

    其中大将李卑更是被崇祯皇帝直接调任为张宗衡麾下新编的镇西营副总兵,并令他带领所部矿营火枪手赶往石楼赴任,到任以后转归洪承畴节制。

    这一点,当然是崇祯皇帝根据火枪手在这一次作战中的表现而做出的决定。

    洪承畴的麾下火枪手太少,尤其是新编的镇西营,都是由山西乡兵和卫所溃兵组成,若是不尽快编入一批经受住了战火考验的火枪手,恐怕挡不住吕梁山南段流贼向西的突围。

    除了这些人的封赏之外,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所弹劾的蒲州知州刘令誉,也没有手下留情,特别下了一道旨意给李邦华和洪承畴,命令二人将蒲州知州刘令誉就地斩首,家产抄没,家人充军。

    对于这样的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最是切齿痛恨,朝廷的军队即便是军纪不好,到了朝廷控制的地方上,身为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府,你府库空虚、不给给养也就罢了,居然闭门不纳,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朝廷的官军,你让这些官军还怎么打仗,还有心思保你一方平安?!

    历史上的明末,这样的现象很多,州府的地方官甚至主动送给流贼粮草,恳求他们到别处流窜,而对于前来剿贼的官军,他们则横眉冷对,百般刁难,认为这是朝廷的事情,跟他们无关,而且还担心补给了官军,会招致流贼的报复。

    明末官军的军纪的确是不好,但是地方官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雪上加霜,越到后来越糟糕。

    这也是明末许多官军,特别是客地作战的官军常常突然哗变的原因。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文贵武贱造成的遗毒,而且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文官往往调任了事,很少受到严厉的处罚,毕竟他们打着保境安民的幌子不作为,皇帝虽然心里窝火,但也不好发作。

    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没有时间去追究这个背后的根源,也不想去讲什么道理,既然现在有了这样的苗头,那么就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给予震慑,出现一个杀一个,尽量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一点。

    尤其是这个刘令誉,历史上曹文诏在山西剿贼的时候战死,就与他有着不小的关系,作为地方官不仅不配合,而且对于时任临洮总兵官的曹文诏带领的客军多方掣肘,这样的人现在又冒出来,而且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那绝对是有死无生,要不然如何做到赏罚分明?!

    至于原来下落不明的陕西总兵张国兴,如今也已从刘国能的口中得知了确切的消息,被部将出卖,然后投降被杀。

    既然人都已经死了,而且还是被贼军首脑杀掉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了,除了在旨意中,让李邦华将此情况通报山西剿贼前线所有守备以上将校,以儆效尤之外,没有再明旨作出其他的安排。

    毕竟一个堂堂的朝廷总兵官,在被贼军俘虏之后,贪生怕死,想投降而不可得,被贼军的头头脑脑们一番羞辱之后,最终被杀,这对于朝廷来说,怎么看都是一件大丢颜面的事情,除了在官军将校之中通报知晓之外,实在是没有必要搞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第四五三章 下不为例() 
至于李邦华接受了流贼“塌天王”刘国能的投降,而且只是以十一抽杀法的先例,处置了刘国能麾下的大量贼军和从贼的乱民,崇祯皇帝也予以了认可。

    因为“塌天王”刘国能这个人生平事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是隐约知道一些的。

    历史上,投降官军然后又降而复叛的流贼头目多的是,但是有几个早期的贼头,在投降了官军之后,接受大明朝廷的调遣,跟着朝廷派出的文官统帅南征北战,始终都没有再反叛回去。

    在这寥寥数人之中,就有刘国能这个人物。

    很多流贼头目会在走投无路混不去的时候选择投降,但是等到有了机会就会再次举旗反叛。

    而刘国能这个人却不同,虽然投降过来的时候,只是得到了一个守备的官职,但是却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地跟着官军干了。

    后来南征北战立功无数,被崇祯皇帝一路提拔为援剿副总兵。

    崇祯十四年的九月里,李自成大军复起,率众出商洛山,攻略河南,此时的刘国能,听从孙传庭的命令,坚守叶县,死战不退,最后受伤被俘。

    李自成让人把他带到面前亲自劝降,说:“兄长与我乃是故人,何不降我,共举大业?”

    而刘国能的回答是:“我起初与你同为贼,而今则是朝廷命官,王臣也,天子待我如股肱,何故降贼!”

    刘国能当初率众投降朝廷以后,跟着官军回头去打流贼,遭到许多流贼首领的切齿痛恨,此时又以忠义自居,斥骂李自成等人为贼,更是让李自成等人恼羞成怒,遂将他千刀万剐处死。

    所以,这一次,从李邦华的奏报之中看到历史上号称“闯塌天”的闯营悍将刘国能,如今不仅名号有变,而且改投了“横天王”王嘉胤,成了王嘉胤麾下的“塌天王”,如今更是提前了好几年选择了投降朝廷,倒是让崇祯皇帝既惊且喜了。

    不过,崇祯皇帝在对刘国能的安排上,还是没有完全同意李邦华将刘国能及其中军,就地编入天雄营的这个办法,而是在旨意之中明确,授予刘国能辽东半岛上的金州游击一职,下旨将他编入即将成立的旅顺镇守府前军序列之内,归新鲜出炉的旅顺镇守使李信节制指挥。

    同时,允许刘国能从其麾下之中选择一千五百人为部众,跟随正在河内募兵的李信等人,一起赶往新设立的旅顺镇守府就任。

    刘国能在历史上投降朝廷之后,虽然像变了个人一样,死心塌地效忠朝廷,但是现在的情形,毕竟与历史上不一样了,谁知道他还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呢。

    与其让他再在剿贼的前线作战,倒不如放到辽东半岛上去跟建虏的两白旗拼命,这样倒更加保险一点。

    然而即便如此,崇祯皇帝这一次在给李邦华的旨意之中,还是再次告诫他,接受贼首投降,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至于其他的事务,则全由李邦华在山西前线全权处置,包括孙传庭在静乐之战中收降的上万名俘虏,崇祯皇帝也接受了李邦华的意见,在静乐城重新修筑棱堡完成之后,将其中的汉人从贼乱民,与回回木速蛮分开处置,汉人从贼乱民八千人执行十一抽杀,而两千多回回木速蛮则全部就地斩首。

    孙传庭在静乐之战以后,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一边派出小股官军精锐,进入芦芽山区寻找高迎祥、马守营等流贼踪迹,另一边则率众重修静乐城,预备将之经营为扼守汾水上游谷地的晋北战略要塞,如今正率领延绥镇边军督促着上万名收降的贼军俘虏,在汾水上游谷地开山采石,整修静乐城池。

    之前,崇祯皇帝封赏了静乐之战的有功将士,但是对于收降的大量俘虏,却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只是责令孙传庭等人督促贼军降卒大兴土木,修堡筑城,以利今后大军驻屯攻守。

    然而对于收降的那些贼军俘虏,不管是孙传庭还是王嘉徵,又或者是知道了情况的李邦华,都是有着不同看法的。

    岚县之屠、静乐之屠的罪魁祸首,主要是马守应的回回营,而这一次收降的回回营木速蛮就有两千多人。

    对这些人的处置,自然不能与投降的汉人乱民一样,十一抽杀也抵消不了他们犯下的罪孽。

    更何况,这些人与大明治下的汉民不同,他们并不认同自身为华夏,念番经,信番教,风俗习惯自成一体,留在西北则为祸西北,流放东南则为祸东南,不若就地斩首了事,也可以永除后患。

    对于孙传庭、王嘉徵乃至李邦华这样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可能很多政治上的观点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华夷之辩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对待夷教的问题上,那是出奇的一致。

    这一次,十字坡和静乐城重修堡垒接近尾声,孙传庭、王嘉徵在李邦华离开灵石、西进石口之前,就联名向李邦华提出了分别处置的意见,所以李邦华也就一并请示了。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当然没有别的想法,所以这次就趁机同意了他们的提议,毕竟西北的木速蛮问题,是早晚要解决的。

    五天之后的一个傍晚时分,崇祯皇帝的旨意送达山西军前,不过此时山西剿贼一线的形势,已经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且说刘国能率领剩下的喽啰投降官军的第二天上午,李邦华就在刘国能原来大营里的中军大帐召集了麾下的众将议事。

    刘国能向李邦华、卢象升等人报告了流贼主力的位置与分布,以及王嘉胤、王二等人神南峪的最新情况。

    李邦华听完了刘国能的说法,然后让人带来了被刘国能作为投名状献出来的王嘉胤妻弟张立位,又从张立位的口中进一步了解了神南峪的情况,同时也算是当面确认了刘国能所说的虚实。

    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