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卿等不是两年前之卿等,而朕亦非两年前之少年,我大明更非两年前之大明!

    “天启七年朕初即位,若是彼时建虏奴酋亲率大军破边而入,朕也只能听之任之,自不会采纳亲征之议!

    “然而此时,却非彼时也!李邦华率大军驻太原,孙承宗领雄师屯塞北,而居庸关内又有焕然一新之三大营,朕之身侧,更有新编近卫军二镇之虎贲!试问天下何处,朕去它不得!?”

    这番话说出来,刘宗周瞪大了眼睛,张了张嘴,终究还是没有再说什么。

    而崇祯皇帝也没有在给其他人机会,而是径直说道:“御驾亲征之事,朕意已决,卿等多说无益,还是尽快查漏补缺议定御敌之策略要紧!”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直接对着李国鐠说道:“内阁与军机处商议的几条举措,首辅可以说说了!”

    殿中人一听皇帝这话,知道皇帝与内阁、军机处甚至是五军都督府都已经有了默契,也都心下恍然,怪不得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以及在场的尚书侍郎们谁也不说话。

    李国鐠等人之前与皇帝商定的御敌之策,当然是以皇帝亲赴居庸关为前提的,这个问题不解决,这套整个的御敌之策就没法说。

    此时,皇帝三下两下地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李国鐠将内阁和军机处的建议一一说出,而殿中众臣也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户部的说钱粮,吏部的说人事,兵部的说军纪军令,礼部的说仪仗出行,工部的是装备辎重,而都督府的则说兵马调动。

    到了中午时分,建极殿的特别朝会终于结束。

    除了皇帝御驾亲征之外,议定了这样一揽子应对之策:

    内阁首辅李国鐠、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内臣王承恩等人辅佐皇后周氏,留守京师;

    内阁辅臣徐光启,户部尚书毕自严毕自严、工部尚书毕懋康、直隶总督南居益,以及兵部和军机处相关人等,伴驾前往居庸关。

    兵力安排上,除了传令东江、登莱军队大举精工建虏腹地之外,鹿善继辽东镇军队牵制大凌河敌军,孙承宗率领蓟镇、热河堡军队继续开向多伦诺尔,李邦华率领在山西的军队移镇雁门关,死守宁武关。

    同时,传令京师三大营之神机营、三千营一起赶往居庸关一线。

    而身在涿州之近卫军第二镇,由新编第二镇都统制总兵王辅、监军御史方孔炤率领,就近移师涿州之西的紫荆关。

    身在通州之近卫军第二镇,则与皇帝身边的天策卫一起于近日伴驾前往居庸关。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还借着这个机会,将北直隶辖内之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隶属河南之彰德府,以及此时隶属山东巡抚的东昌府、黄河以北、运河以西之兖州府部分地区,全部州府卫所军队,一律划归卢象升麾下。

    并且在北直隶总督之下,增设巡抚河北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由卢象升担任。

    新设河北巡抚归直隶总督节制,严守太行一线其他险关要隘,确保建虏不会从居庸关、紫荆关之外的其他内长城关口闯入北直隶之地。

    建极殿的议事结束之后,锦衣卫缇骑四出,数日之内整个北直隶京畿之地开始全面动员了起来。

第六三三章 一意孤行() 
崇祯皇帝决意亲征的消息,自从在建极殿朝会上乾纲独断地定了下来之后,就立刻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皇宫内外,京师上下。

    京师的舆论也是赫然分为鲜明的两类。

    京师的老百姓们,京营的官兵们,都是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因为上一次京师百姓目睹大明皇帝亲征的盛况,还是一百多年以前正德皇帝在位的时候。

    正德皇帝一生之中两次亲征塞北,对手都是传说中的鞑靼小王子伯彦猛可,也就是后来统一蒙古的达延汗,如今林丹汗的爷爷的爷爷。

    第一次是正德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一七年,伯彦猛可率军五万猛攻大同,正德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很快就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完全不顾内阁和满朝大臣的反对,亲自率军往西出了居庸关。

    而最难得的是,正德皇帝的这一次亲征居然打了个胜仗。

    率军猛攻大同的伯彦猛可,根本不知道正德皇帝的虚实,只是听说大明朝的皇帝亲自率领大军来了,就撤军离开了大同,然后在正德皇帝的军队追击之下,一路逃出关外,逃往北方而去。

    而正德皇帝的军队在追击之中也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斩获。

    当然,最大的战果,就是吓走了鞑靼小王子伯彦猛可,解了大同之围。

    在这次前后历时四个月之久的亲征胜利结束,正德皇帝率军回京的时候,内阁大臣和满朝官员都跟皇帝赌气,居然没有一个人出城迎接,完全就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不过尽管如此,正德皇帝却毫不在意。

    特别是这一次亲征获胜之后,正德皇帝好像是尝到了甜头,在正德十三年秋天的时候,再次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率军亲征塞北。

    这一次甚至出了外长城,跑的更远。

    而且时间也比第一次更长,正德十三年入秋的时候离京,正德十四年初夏的时候方回,前后长达九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这一次正德皇帝御驾亲征,鞑靼小王子闻风而遁,始终避免与明军正面接触。

    正德皇帝率领明军在塞北大漠上寻找了半年之久,也没有找到伯彦猛可的踪影,只好无功而返了。

    就是在这次班师回来的路上,正德皇帝为自己的英雄壮举自豪不已,自己下旨封威武大将军朱寿为“太师镇国公威武大将军”。

    正德皇帝的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让他的内阁和大臣们头疼不已却毫无办法。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大明朝的统治体制之内,一切官员的权力其最终的根源都是皇权。

    太监也好,勋贵也好,文官也好,在皇帝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守所谓的规矩之后,他们根本没有制约皇权的办法。

    即便是那些因为体制安排,一直都与皇权抗衡的文官团体,也根本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很难形成铁板一块。

    总是会有一些聪明的文官,能够看清楚自己手中权力的本质,从而向皇权妥协退让,从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正德皇帝如此随心所以、恣意妄为,而朝臣们除了抗议抗议再抗议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的原因。

    不过正德皇帝以后,大明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正德皇帝这样有个性有趣味的皇帝了。

    正德以后的皇帝们,嘉靖皇帝也好,万历皇帝也好,在他们前后上百年的统治之中,虽然也干下了不少大事儿,甚至其中也不乏各种“荒唐事儿”,但却再也没有离开过京师一步,更别说像正德皇帝那样亲征塞外了。

    也因此,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地膨胀,紫禁城以外,只能依靠文官集团来统治了。

    皇帝管的越少,参与的事务越少,文官集团的权力就越大。

    这几乎是一定的。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可不想成为终日枯坐紫禁城内垂拱而治的皇帝,否则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各种改造和重铸这个帝国的计划,又何从实施呢?

    建极殿的大朝会结束之后,皇帝亲征的消息传出,京师内外军民百姓一片欢腾。

    一百多年来没有再有的御驾亲征,迅速成为了街头巷尾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与紫禁城的宫墙之外一片欢腾截然不同的是,坤宁宫里,崇祯皇帝的后妃们,难得地聚集在了一起,不过人人都是面带愁云,都对皇帝此行的安全担心不已。

    散了朝会,崇祯皇帝再次带着内阁阁臣和户部兵部、军机处的相关人员,来到武英殿中,商议各种与亲征御敌有关的事宜,一直到晚膳的时候方才把所有该由皇帝拍板定夺的大事全都定下来。

    等到武英殿里的会议结束,崇祯皇帝带着内臣来到坤宁宫中,见皇后和各宫的嫔妃都在,不得不一边吃着晚饭,一边再费一番口舌,苦口婆心地向她们详细解释,此番前往居庸关为什么一定无惊也无险的各种理由。

    到了最后,崇祯皇帝放下碗筷,对皇后周氏说道:“朕此去居庸关坐镇,宫中的事务,会留下王承恩等人辅佐与你。

    “而宫外的事务,朕也做了妥善的安排,驸马都尉巩永固、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刘文炳足可信重,此外内阁首辅李国鐠、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朕也会留在京师。

    “有此数人辅佐皇后坐镇,京师断然不会有事。即便有事,朕在居庸关,离京师不过百里之遥,大军旦夕可至,皇后与诸妃不必有任何忧虑,尽可放心等朕归来!”

    当天夜里,崇祯皇帝留宿坤宁宫,又一番宽慰之下,皇后也不再反对。

    然而到了第二天,崇祯皇帝这边刚刚派了人出宫去传几位重臣进宫议事,就看见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就匆匆忙忙地带着羽林卫指挥使李若琏赶来觐见。

    原来,一大早上,从卯时三刻开始,值守端门的羽林卫士卒们就发现有一些官员在端门外的广场上集结。

    到了辰时左右,端门外广场上的官员一批接着一批到来,越聚越多,在京的部院科道府寺官员皆在其中。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李若琏,本来以为这些人只是前来等候即将御驾亲征的皇帝召见或者验看皇帝的仪仗而已,并没有太当回事情。

    毕竟端门这个地方,是存放皇帝全幅车驾仪仗用品的地方。

    每逢皇帝离宫、出巡、回銮,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离开皇宫之后一定要从端门出来,一定在端门搞个仪式。

    这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定下来的一个规矩。

    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都是如此这般做法。

    但是,随着聚集在端门外的朝臣和京官越来越多,没有经历过这样大风大浪的李若琏,也很快就意识到这是要出大事了,然后立刻就赶来了乾清宫。

    王承恩刚刚派人传旨回来,两人照面一说,王承恩当下就领着李若琏赶来觐见崇祯皇帝。

    听了李若琏略显紧张慌乱的报告,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所谓“逼宫”呢?

第六三四章 抛诸脑后() 
不管是不是所谓的逼宫请愿吧,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都已经下定了决心,那就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默默盘算了一会儿之后,崇祯皇帝让人传来了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和天策卫指挥使高文采。

    两人来此途中已经得了百官云集端门请愿的这个消息,此时也都是神情紧张、内心慌乱。

    相比之下,反倒是从未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崇祯皇帝,却是要淡定得多了。

    崇祯皇帝令锦衣卫、天策卫与羽林卫士卒相互衔接配合,紧闭端门和午门,不得皇帝手谕不可放一人由端门、午门入宫。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告诉巩永固、李若琏、高文采三人,端门外云集的官员,若有上书奏章可着人收取送入,只要他们没有出格、越轨之举动,一概可以不闻不问。

    既不允许值守大内的三卫士卒出言恐吓,也不允许对云集端门的大小官员进行武力驱赶。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很清楚,那些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就鼓掌叫好架秧子起哄的人,不一定安的是什么好心,而那些声言反对极力阻止的人,也并不都是颟顸迂腐的书生意气。

    大明朝的朝政运转,自然有大明朝的一套规矩。

    若是在皇帝御驾亲征这样的大事面前,竟然没有一个文官进士出言反对,那倒反而不是如今这个大明朝文官的风骨做派了。

    只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理想、报复和打算,而这些理想、抱负和打算,又不是当前这些请愿的文官所能够全部接受的,因此也就只好对他们置若罔闻了。

    到了上午巳时,在京师城内的部、院、六科、府、寺等大小衙门,之前未能参与过建极殿特别朝会的大小官员们,除了头天建极殿朝会的参与者以外,剩下的几乎全都来到了端门外的广场上集会情愿。

    他们的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请皇帝重新下旨收回成命,另选贤能前往居庸关坐镇御敌。

    说来说去,就是叫皇帝不要御驾亲征。

    这些参加端门情愿的官员们,也不说话,只是在端门外按照官职大小一排排地跪着。

    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着自己的上书请罢亲征的奏章。

    因为没有各自部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