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说到了最后,原本白皙的脸上,因为突然发作的愤怒而胀红,让在座的各个大臣都感受到了皇帝心中的怒火。

    东厂在宣府等地的行为,以及锦衣卫在山西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注意。

    那些跟着皇帝去过居庸关的重臣,当时都知道当时皇帝的态度,所以这其中的部分人物回京之后,不管朝野之间对于锦衣卫和东厂大肆搜捕晋商问罪的“胡作非为”有多少议论,一概保持沉默。

    但是对于督察院中的许多御史,对大理寺、翰林院、詹事府中聚集的许多清流文官来说,这显然又是皇帝的一项恶政。

    纵容皇家鹰犬抢掠富商巨室之财产,还不是恶政么?

    在他们看来,今天皇帝打仗需要钱粮,可以去抢晋商,将来再打仗或者干什么缺钱的时候,或许就该抢他们之中的江南商人了!

    也因此,自从东厂和锦衣卫抓捕晋商的行动全面展开之后,朝野之上就有许多官员,不断上书弹劾锦衣卫和东厂,说他们打着皇帝诏狱的旗号骚扰民间,劫掠民财,伤天害理,祸乱地方。

    不过,与皇帝行在的官员们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内阁首辅李国镨,以及朝中许多在皇帝行在有着自己的消息来源的大臣,却早就明白了皇帝的态度。

    比如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李标,刑部尚书乔允升以及大理寺正卿刘宗周等人。

    李标也好,乔允升也好,这些人都是当年东林党的同路人,算得上是朝中清流文官们比较认可的高官了。

    而刘宗周更是当年东林党人之中较早被贬斥的人物。

    这些人在崇祯皇帝即为之后很快被推荐起用,也让当时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得了很多的好评。

    若是搁在平常时候,他们是一定会出面劝谏皇帝不要这么做的。

    但是这两三年来,宦海沉浮多年的他们,早已看清了如今的朝局,也看清了如今这个皇帝的性子。

    这个皇帝要做的事情,他们挡不住,为了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晋商强出头,只会引火烧烧身,甚至是让自己丢官罢职。

    所以,他们虽然对锦衣卫、东厂的做法不满,对皇帝借着杀胡口晋商通敌这个名头,将抓捕晋商的行动扩大化的做法不满,但是他们不会轻易站出来反对皇帝。

    一方面,杀胡口晋商范氏、王氏等人通敌的事情,目前已经是证据确凿。

    另一方面,这些晋商当年走私边外,与北虏、建虏通商贸易的往事,也的确早有各种传闻。

    那些晋商豪门的背后,都有他们自己的门路,也有他们自己在朝中的关系。

    现在这些晋商东窗事发,出了事情,若是需要有人出面,也该是他们供奉的那些人物出面。

    总而言之,这些人跟出身江南的东林党人没有一毛钱关系,自己干嘛要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为这些老西出头?

    也因此,即便是如今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朝野,被誉为崇祯朝第一炮筒的大理寺正卿刘宗周,也难得地保持了沉默。

    刘宗周当然对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机构充满了敌意,一有机会就要劝谏崇祯皇帝消减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一代儒学宗师的刘宗周,也对见利忘义的商人充满了成见。

    尤其是当他听闻,杀胡口的晋商竟然勾结建虏甘作内应,使得建虏入关,肆虐宣大,无数百姓家园被毁,流离失所,他对那些见利忘义的商人,更是充满愤怒。

    刘宗周的理想,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儒家宗师级人物一样,那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搁在刘宗周的身上,就是要辅佐大明皇帝,将大明朝建成一个王道乐土、大同世界。

    在他的王道乐土之中,皇帝贤明,百姓淳朴,四海安澜,天下太平,圣天子安坐宫中即可,自有士大夫治理天下。

    总之,没有商人和武人的位置,有的只是诗书礼乐耕读传家。

    也因此,对于孜孜以求以追逐商贸利益为能事的秦晋边地商人,刘宗周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到了这个时候,除了对皇帝让锦衣卫和东厂绕过各地官府而直接抓人有点意见之外,对于被抓的对象,他却并不在乎。

    因此,等到这一次,崇祯皇帝将他们召进宫中,将锦衣卫和东厂经办的这个晋商通虏资敌或者说通敌叛国的案件,移交给由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组成的三法司公审,这几个人当然没有意见。

    之前这些人对于崇祯皇帝将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东厂来办而产生的那些腹诽和抵触,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此时听了皇帝话,人人都是点头领旨。

    而崇祯皇帝为了让他们从重从快处理,又接着对他们说了一番话。

    崇祯皇帝说道:“天下四民,士农工商,在朕这里从来不分先后,一视同仁!

    “今日治罪宣大山西等地之十四家晋商,非为其人行商边外、唯利是图,实因其众通敌叛国、谋危华夏也!”

第七六零章 会审定罪() 
崇祯三年二月初三日,刚刚开衙办公的刑部、督察院、大理寺,就分别收到了来自内阁起草的圣旨。

    崇祯皇帝在明发三法司的圣旨之中,正式将锦衣卫和东厂之前一直根据按照诏狱承办的晋商通虏资敌案,移交给朝廷的司法衙门。

    原本暗流涌动的朝野舆情,也因此平息了下来。

    山西巡抚张晓及一众山西官员的目光,以及京师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目光,也全都一下子从锦衣卫和东厂的身上,转移和聚焦到了刑部等三法司的身上。

    杀胡口、张家口等地晋商通敌卖国的事情,也随着这个案件正式进入朝廷的司法程序,而受到了京师朝堂乃至朝野上下的关注。

    崇祯三年二月十二日上午,锦衣卫北镇抚使王国兴带着大批锦衣卫人马,押解着范永斗、王登库等晋商通敌案的主犯并从犯一百二十七人,抵达了京师。

    当日傍晚,根据崇祯皇帝此前的旨意,在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和东厂督公方正化的主持下,王国兴将这些人犯,与先期被押送京师东厂狱中的卖国晋商主犯从犯王大宇、靳良玉、梁嘉宾、田生兰等六十一人,一并移交到了刑部大牢之中。

    只有宁完我这个重要的人证,仍然控制在锦衣卫的手中,被从太原城一同带到京师之后,就关押在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大狱之中,继续拷问锦衣卫想知道的以及宁完我所知道的一切。

    崇祯皇帝既然没有明确提起将宁完我交给三法司,那么王国兴等人也很乐意继续掌握着这个重要的人犯。

    毕竟范永斗等人的众多罪证,都是宁完我提供的。

    而且也正是因为锦衣卫将宁完我控制在了手中,所以范永斗等人才在被移交给锦衣卫的那一刻,就崩溃认罪了。

    若是一起都交给了三法司,而范永斗等人临时又翻供,到时候锦衣卫可就难堪了。

    毕竟三法司之中的那些官员,不管是刑部的、督察院的,还是大理寺刘宗周带出来的,对锦衣卫和东厂可都不怎么友好。

    还好,这一次由于锦衣卫和东厂的前期工作做得极其的“充分”,移交犯人的时候,也珍而重之地移交了前期侦办审讯所得的一应证据。

    各种账簿、口供一应俱全,包括当初范永奎、范三拔接受建虏伪官的官凭、令牌都被搜查了出来,一并移交给了三法司。

    甚至连范永斗等主犯从犯签字画押之后的认罪书,也都一个不落,可以说,所有的证据链条都十分的“完美”。

    这样一来,明知道皇帝什么心思的左都御史李标、刑部尚书乔允升以及大理寺正卿刘宗周,也就乐得轻松省事了。

    只在刑部衙门的大堂之上,将锦衣卫和东厂押解送来的所有人犯,匆匆过堂了一遍之后,就依据锦衣卫侦办的结论定了案:

    范永斗、王登库等宣大山西商会八大家东主八人,为主犯,坐通虏事敌之罪,判斩立决。

    范永奎、范三拔等晋商八大家东主从商子弟三十三人,为共犯,同坐通虏事敌之罪,判绞立决。

    蒲州张氏、王氏等未在宣大山西商会八大家之列的六家东主及掌柜二十四人,以及范永斗等晋商八大家直系三代男丁共一百二十三人,皆为从犯,坐从通虏事敌之罪,判斩监候。

    此外,此次罪涉通虏事敌而被逮之宣大山西商人十四家,主犯三族及上下三代之亲属女眷,以及列名其家的仆奴伙计从人等,属八大家者充军云贵总督府,属其他六家者充军瀛洲镇守府。

    三法司领会崇祯皇帝的意图,根据锦衣卫和东厂提供的证据和口供,快刀斩乱麻地将晋商通虏事敌的这个案子定了下来。

    在被移交给刑部的时候,范永斗等人心中还曾产生过幻想,特别是山西蒲州的张家人、王家人,他们想着从锦衣卫的手里,被送到了刑部,交给了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只过了一次堂,这件事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等到再有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是他们的死期了。

    崇祯三年二月十五日,建极殿望日朝会。

    刚过完年,重新开衙办公的各大衙门口主要官员们,齐聚建极殿中。

    新年伊始,各部院还没有多少大事,所以这一次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皇帝交给三法司公开审理的晋商通虏事敌案上了。

    朝会一开始,受命总领这次会审事务的内阁首辅李国镨,就首先出列向崇祯皇帝报告了三法司审理的这个结果。

    这一次,崇祯皇帝虽然让内阁首辅李国镨总领三法司会审的事务,但是李国镨除了督促三法司尽快审定结案之外,基本上没有干预审理的过程,以及最后定案形成的结论。

    这个结论,也已经经过内阁报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手中,而崇祯皇帝拿到之后,一看差不多,虽然与离自己的预期有差距,但是差距并不大。

    这也就意味着,督察院、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们,这一次基本上站到了自己的这一边。

    同时,第二天又正好是建极殿的望日朝会,所以崇祯皇帝也就没有再去找内阁和三法司的大臣们作最后的裁定。

    崇祯皇帝的意思很简单,既然要把这件事情搞大,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之拿到建极殿的朝会上共议一番了。

    李国镨宣读完了三法司审定的结论,高高坐在建极殿御座上的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下面肃立的大臣,说道:

    “众卿!三法司对于晋商通敌案已有结论!你们也都听了!今日朝会且不议论它事,众卿对于这个结论有何意见,此时皆可提出!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扫视一圈殿中群臣,然后接着说道:“年前锦衣卫奉命抓捕这些卖国商人之时,朕闻朝野之间多有议论,科道言官上书与朕者有之,朝臣私下广发议论者更有之!

    “今日,朕给众卿共议的机会!卿等皆可围绕此事畅所欲言!

    “只是朕希望,从今往后,卿等在朝会之上尽可畅所欲言,朝会之下不要乱发议论!”

    崇祯皇帝上来就先给参与建极殿朝会的朝臣们定下了一个规矩,算是来了一个下马威。

    也是借着这个机会敲打一下那些喜欢私下聚会议论朝政的清流们,告诉他们,你们私下滥发的各种议论,皇帝的心里可都是有数的。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就有一人从文官行列之中走了出来,来到大殿中央,跪在地上说道:“启奏陛下!臣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有本奏!”

    崇祯皇帝听了这个名字,略一思索,就知道了这个人是谁,当即对他说道:“孙卿平身,且奏来!”

    孙鼎相随即谢恩起身,然后说道:“陛下!去岁末建虏绕道南犯,察哈尔之林丹汗闻讯逃遁,今闻已入青海。之后建虏压迫边塞,杀胡口内有晋商范氏投敌,致使宣大等地边关残破,人民涂炭。杀胡口内晋商数家之祸国殃民之罪,杀之诚不足惜!

    “然则臣在督察院参与此案审理,全案之中查实通虏事敌之罪者,以臣之见,只介休范氏一家,以其接受建虏伪官一事即可定案无疑也!

    “至于其他十三家,虽有锦衣卫、东辑事厂之口供签押,然则以臣之见,实则牵连过广,查无实据!

    “以范氏通虏事敌之罪,及于其他十三家数百余口,思之未免牵扯过重!臣恳请陛下明察!”

    说完了这话,孙鼎相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臣发此言,非为其人皆臣乡党也!实则为宣大,为晋地生民百姓计,为陛下之仁德,乃至朝廷之安危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