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8年春,大名台湾府,台南,现在已经被改名,与郑成功时期极其类似,叫明京,仅仅是前面少了东都两个字。

    王秋已经看了一个上午的文件,眼睛酸涩,老腰也酸痛起来,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黄冠城在边上看到了,赶紧过来帮他捏捏肩膀。

    王秋笑着说道,“冠城,你已经是内阁次相了,却要做小厮的活。”

    黄冠城也笑了,“首相,在您面前,我永远是您的学生。”

    黄冠城是个孤儿,自小被王秋收养,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只是一向称呼王秋为先生而已。

    王秋是个闲不住的人,稍微休息下,就进入正题,“冠城,前段时间我让你们汇总下台湾现在的情形,你们做好报告了?”

    前段时间,借鉴新华夏的做法,大明也每年都出台一个类似白皮书的国情咨文,阐述一年以来的国家总体情况。

    黄冠城说,“嗯,这国情咨文已经准备好了,正在最后润色。”

    “不用太多润色,我要先看看。”

    黄冠城将咨文交给王秋。

    从政治层面,按照崖山人的建议,大明将土地从地主阶层剥夺转移到农民阶层,不仅增加了税赋,还大大赢得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心,大明在台湾受到的拥戴已经超过了明郑时期。

    经过一年多的整军备战,大明台湾府已经拥有了一万三千名正规军,全部装备遂发枪,与新华夏的米尼枪相比,也就是没有膛线,射程少了有四成,但是胜在无膛线的枪管容易制造,子弹也不用车制,加工难度都很低。在引入了新华夏的冲压机后,台湾已经能够生产火枪与轻便的火炮,子弹与实心炮弹也能够自己生产。由于*与炮管配合度较高,这些都需要从新华夏进口。

    虽然如此,台湾军队的武器装备已经不落后于此时的西方国家了。

    自信满满的大明台湾府打算出兵东南,先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了。

    68年6月,明军出兵1万,进攻厦门。

    先是金门岛,而后厦门岛,接着就是厦门岛周边的大陆地区。此时的厦门岛因为上一次华夏海军的肆虐,人烟极度稀少,驻军更是全无。

    大明虽然轻松占领了这些地区,但是不仅财物没有什么进项,就是人口也没有多少,只有不到一千老弱,被掳至台湾。

    不死心的大明继续向北用兵,接连劫掠了泉州、福州、宁德、温州等地,获得2万余口人。

    此次军事行动,按照崖山人的标准,算是失败的,因为并没有带来经济利益或者说是其余的实利,甚至无法抵消出兵的费用。但是从政治层面上讲,却是相当成功的。

    听闻台湾劫掠沿海,丧失制海权的满清知道,表面强大的大清已经难以防范海上来敌以保护东南沿海。思前想后,决定仿效顺治故例,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顺治时期,人口只有四五千万,而乾隆时期,人口已经2亿,在东南沿海,更是人口的密集区。

    据测算,待迁徙区域的面积四五万平方公里,人口恐怕已经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了。最糟糕的是,东南沿海土地已经人满为患,在哪里找到空地安置这些人?只能在遥远的湖广甚至东北安置这些人口。

    一去上千里的移民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痛,因为这代表着自己已经无法拜祭自己的列举祖列宗了,这对一向尊崇祖先的汉人来说,自然是不能忍受的。

    藏身在福建的郑开的徒子徒孙,福建漳浦人卢茂,在乡间大肆串联,于68年8月趁机举事,附近不甘移民的老百姓,响着云集,人数超过两千人,比历史上的几十人规模可是大了太多。这是因为漳浦正处于福建沿海,全县近半的人口都在迁徙范围之内,抗争的百姓自然众多。更有利的是,郑开的徒子徒孙从台湾运送来了大量的武器,不仅有大刀长矛,还有不少的火枪,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底气。

    更有利的是,漳浦县城此时并没有多少守备力量。因为县衙的衙役与县内的驻军都被派出去弹压并强制老百姓外迁,县城反而空虚了下来。

    结果就是,卢茂的起义军十分顺利的就攻占了县城,知县徐观孙被捕,把总曾大猷战死。

    攻占县城后,卢茂义军声势更加浩大,县城内的无业游民、失地农民、手工业者这些无产者纷纷加入,起义军滚雪球般壮大,很快超过了七千人。虽然战斗力不咋地,但是人数上,确实挺唬人的。

    卢茂在县城站住脚后,马上声称,接受大明的领导。

    远在台湾的大明政府没想到,一招无心插柳竟然能够成功。此时的台湾已经将据说是朱元璋后人的朱永辉推为大明皇帝,作为橡皮图章使用,而王秋是首相,掌握全部大权。王秋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封卢茂为安康伯,余者皆封子爵。

    不仅有名义的鼓励,还将大量的物资运送到了漳浦县城。

    并且,台湾根据新华夏军事顾问前特种兵军官,现在的新华夏陆军二号人物,兼事实上的台湾最高军事官员——孙洪凯的建议,让他们最快的速度,扫荡周围县城,以壮大声势。

    作为后援,台湾省将出兵福州,以最大程度的牵制清军主力。

    不仅如此,孙洪凯还以大明的名义,向新华夏求援。毕竟,大清此时陆军的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孙洪凯并不相信光凭台湾的实力,能够叫板大清。

    新华夏对*江南沿海的动乱也十分关注。现在北美领土已经基本稳固,与苏族联盟也正式形成,简而言之,北美无战事。

    新华夏此时已经有三千五百人的现役陆军部队,海军则有大约三千人,定远级战舰4艘,旅海级驱逐舰8艘,还有明辉号与其余的运输船只数只。无论从精力还是实力上,都有干预满清的可能。更何况,此时的满清,已经遍地起火了,火中取栗,是崖山人最喜欢做的事情。

    新华夏海军不仅带上了自己的陆军2000人,还将克罗人雇佣军1300人,与海外军团的1000余人,全部派往远东。

    不过,为了观察形势,还是先抵达台湾,于大明会同协商以后的对策。

    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稳妥起见,自然是经略福建,再图两广,进而湖南、江西,向北面依次图之。这是后世老蒋的套路。这样的策略,表面上是稳妥的,但是,其实是最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的老蒋,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对手。而现在的满清,还是铁板一块。给自己时间,却是更给满清以时间,对满清反而更加有利。起义初期满清会反应不过来,但是,满清在初期的震撼过后,完全可以以实力完全碾压,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是直接北上,攻占南京,以南京为基点,南下扫荡,以求获得稳妥的后方,进而割据江南,以江南的人力物力,很容易拖垮满清,并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洪秀全的套路。就是进占南京必然会遭受南北两方面的夹击,比较难以支撑。所以,洪秀全失败了。

    最后一条,越过南京,直奔北京,打掉满清的首脑,让满清不战自溃。这条最为冒险,虽然一旦成功,就相当于提前预定了整个中华。但是成功概率极低,因为满清的军事实力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东北,以新华夏与大明的军力根本无法对抗。

    孙洪凯与王秋等人越讨论越是情绪低落,毕竟成功的难度太大。

    在边上原本旁听的新华夏海军总司令吴永恒却是哈哈大笑,让众人都对他直皱眉头,孙洪凯更是怒目相向。

    吴永恒笑道,“你们啊,都是钻牛角尖了。在我看来,我们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虽然我们势力较弱,但是我们海军强啊。后世”发现自己说漏嘴,赶紧改口;”因为我们可以采用蛙跳战术的。有海军的超高机动性,一万可以当多少万使用。比如,先攻打北京,而后迅速南下攻打南京,只要攻城不太耗时,完全可以在敌人没有刚反应过来之前就跑。当初英国”发现又要说漏嘴了,赶紧住嘴。

    虽然言语没有说全,孙洪凯却已经明了意思。

    当初的英国攻打满清,之所以能以较小的代价,就让满清屈服。不仅在于满清孱弱,还在于海军所拥有的机动性。以蒸汽动力船的速度,完全可以在半个月内走遍东南沿海。而以满清的军事调动能力,半个月能够将军队调出一个省份已经是极限了。

    孙洪凯得到点醒后,精神大为振奋,“老吴,真有你的,果然点醒了我。”

    吴有恒怡然自得,“你呀,就是大陆军思想太严重了。”

    孙兴凯憨笑,没有反驳。

    两个人大笑,却让其他的汉人摸不着头脑。

    终于,孙兴凯打破沉默,给众人解惑。

    然后,众人经过商议,终于确定了策略。

第八十二章 烽火江南(二)() 
68年10月,新华夏与台湾联军一万三千人,直接向福州进发。

    福州是闽浙总督的驻地,此时的总督是湖北江夏人崔应阶,同时兼任福建巡抚。福建多山,福州地貌则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若从陆地进攻,其实比较艰难。但是,从海上进攻又自不同。福州临海,可以从闽江直接进入福州城区。这也是福州少有的平地区域。

    华夏人的舰队抵达福州城南,并不废话,直接一阵炮轰。近十艘军舰,近百门火炮;同时发炮。福州低矮的城墙仅仅坚持了不到半小时,就全面坍塌。华夏联军进入城区。

    孙兴凯止住了兴奋过度的台湾军队直接进入城区,而是让华夏国防军先行用火炮清理战场。华夏军一直以来人数都不多,对于人命也极为看重,因此装备了当世比例最大的炮兵。每一个300人的大队,都装备了拿破仑12磅野战炮10门,每门炮就配备了5个人,装炮弹的,发射炮弹的,调试炮管角度的,移动火炮等等。还有105mm的迫击炮二十门,每门炮又配置了两个人。另外还有指挥人员与弹道测算人员。这样,一个大队就配备一个中队的火炮组,火力在当世无人可比。

    接着,华夏人就让台湾军人明白了,什么叫土豪,什么叫花钱如流水。华夏人的野战炮如同不要钱般将炮弹宣泄到已经残破的城墙内。直到建筑物坍塌的已经能够看到内部情况了,华夏人才示意台湾军队进军。

    台湾军队在孙兴凯的教导下,也学习了巷战经验。只是火炮没有华夏国防军那么多。不过,有了华夏人的支持,这个短板也被补足。台湾军队一组掩护,一组前进,进行一段距离后,前进组掩护,后面的掩护组跟上并继续前行,以典型的交叉阵型替进。

    等到行进到建筑密集处,新华夏国防军再次上前,火力覆盖,摧毁建筑。

    整个过程虽然速度慢,但是十分稳进,而且伤亡也降到了最低。

    清军以大刀长矛为主的冷兵器,面对*的近代军队,很难造成有效杀伤。等到第二天推进到总督府时,台湾军队不过损失了不到一百人,新华夏军队几乎没有损伤。

    结果就是,在福州的绿营被击溃,总督府失守。总督崔应阶逃亡城东八旗驻防营。原本福州驻防八旗是汉八旗,后来在乾隆十九年改为满洲八旗。8个旗营共有官兵合计约2200人,算上八旗家属,整个驻防城人口接近万人。

    福州将军伦格一向看不起汉人,听闻崔应阶战败而逃,恨不得将这家奴处死。不错,在满族人看来,汉人就是他们的奴才,不论这个汉人官阶多高。更何况,福州将军官阶从一品,闽浙总督也不过是从一品。虽然,理论上福州将军接受总督节制,但是满八旗可是只听他这个福州将军调遣。

    伦格下令八旗兵上马,打算扫荡来敌。

    华夏联军也不成想过,总督府都已经陷落,竟然还有部队赶来迎战,猝不及防之下,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联军赶紧分散到两侧建筑物内,然后分批撤退并集合。

    伦格更加不屑,似乎已经看到敌人在他的八旗骑射之下瑟瑟发抖,加紧冲向来敌方向,伺机找出敌人主力,将其歼灭。

    此时,新华夏国防军依然屯驻在总督府前面。听闻城东有军队反扑,赶紧调整阵型,以炮兵为中营,火枪兵分布两翼,直面来敌。

    很快,伦格催马来到总督府,果然发现了敌军主力。在稍微勒马驻足过后,就提起马缰,催马上前冲锋。

    华夏人发射*,连绵不绝的炮弹将炮兵前面的空地变成了血狱火海,死神之地,八旗精骑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