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十三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返十三岁-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婧正跟许多讨论梅花糕到底是不是用梅花做的,身后突然有个人拍她的肩膀:“许婧!真的是你!”

    他乡遇故知的是个短发少女,留着梁咏琪一样的发型,面孔白净,容色俏丽。

    许婧大惊失色:“陈雪!”她下意识地想要左右寻找什么,太震惊了,她昨天才见到陈雪的,陈雪不是这个样子。她还烫着大波浪卷儿呢。然后她脱口而出:“你怎么把头发剪了。”

    陈雪笑嘻嘻地摸摸头发,摆了个pos,冲许婧眨眨眼:“好看吧。刚考完试我就剪了,在学校门口的那家‘小草发型’剪的。花了我二十块呢!”

    许婧尴尬地笑了一下,僵硬地点了点头:“是挺好看的。”

    陈雪似乎没有察觉到许婧的尴尬,一直笑着捉着她的手摇晃:“太好了,没想到你也出来玩了。这你是妹妹吧,个子好高啊。我一放假就想去海南玩,结果我爸妈不肯。我爸说带我去香港玩,通行证没拿到。然后就带我来这里了。唉,一点儿都没我想象中的好玩。”

    说着,她埋怨地看了眼不远处拎着个水桶,手里还拿着钓竿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哈哈一笑,亲昵地拍了下她的脑袋:“带你出来玩就不错了。阿雪的同学啊,我们家阿雪在学校里麻烦你多照顾了。”说着伸出了一只肥厚的手掌,中指跟无名指上的戒指闪闪发亮。

    许婧局促地微笑点头:“叔叔好。”不知所措地看着对方伸出来的手。许多赶紧一把拉住她姐,笑嘻嘻地说:“叔叔,我们家里人还在那边等我们,我们先过去了。”

    陈雪不肯松开许婧,一直说:“别这么急着走啊。许婧,你陪我说会儿话么。”

    陈雪的爸爸也热情挽留:“是啊,是啊,难得碰上阿雪的同学。中午叔叔请你们一家人一起用顿饭吧。”

    正说着,许爸带着许宁往这边走。跟两位年轻女子迎头撞上。其中一人一直在劝另一人:“阿雪,不是阿姐说你。你脾气这么大,哪里吃的了这碗饭。”

    许婧闻声看过去,见那满头波浪卷发的瘦小女子一直低着头,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旁边的同伴正是昨天那个一直纠缠表姨夫的丰满女人。

    许爸也认出了这两人。因为两人的装扮基本上没变,用许妈的话来说,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人。他嫌恶地皱了皱眉,将许宁往边上带。

    陈雪从许婧的肩膀上方伸出头,满脸好奇地伸手点了点两个女人的方向:“这两人看上去怎么有点儿怪怪的。”

    许婧先惊后喜,心中一块巨石落地,连忙示意陈雪噤声,跟她咬耳朵:“别这么大声,这两个不是做正经行当的。昨晚上还在街上拉客呢!”

    两个女人渐行渐远,许多盯着她俩消失的背影,哑然失笑。这个陈雪,也是煞费苦心了。

    所以上辈子即使她们手上都没有什么钱,她姐也不害怕跟人交际,君子坦荡荡。而她却不断自我折磨,将所有一切都折合成经济支出计算。她姐朋友多,她的朋友寥寥无几。可同样的,她姐的朋友关键时刻能帮上忙的几乎没有,而她的朋友,呃,其实她一直不习惯于麻烦任何人。

    许多都混乱了。只好一个劲儿旁敲侧击,达子这人,现在生活比较复杂。姐你跟他来往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千万不能着了他的道。

    许婧一脸懵懂,无辜道:“我跟他没来往啊。今晚才第一次碰上呢。哼!我可没打算就这么轻易原谅他。当初敢骗我!杀无赦!”

    许多欣喜若狂,心底儿偷乐,对对对,姐,就这样,一定要记仇!

    大年初二按照惯例也是要先去外公外婆家。然后再从那里出发,去许妈娘家那头的亲戚们家中拜年。昨晚那么一通闹,许爸也不想再去老丈人家里看脸色。这么一来,大年初二倒是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好了。

    早上,一家四口吃完了饺子。许爸就开始琢磨该带孩子们上哪儿去。在家待得太久,势必会被左邻右舍关心,搞不好家丑外扬。

    许多突然灵机一动。不同于现在,她高中时代起,家里就增添了一户重要往来亲戚,堂伯家。堂伯家的帅哥(囧,没错,堂哥的名字就叫许帅)在上一世是许婧中考结束后,许爸翻着电话号码本联系上的。堂哥堂姐是他们老家许家村近十年最早考上大学的人。毕业后堂哥进了县里一所二三流高中当老师。许爸当时因为许婧填报了技校的缘故,想找堂哥帮忙转到他们高中去。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奇特。许帅连他亲爹都不怎么服气,却相当听得进许爸的话。基本上这个叔叔的劝诫,他即使不接受,也绝对不会顶回头。那次联系上之前,两家基本上除了全族祭祀这种大型活动以外,毫无往来。但许爸电话一打,炎炎盛夏,许帅就骑着自行车为素未谋面的堂妹东奔西跑忙碌不休了。

    后来因为那所技校卡着学籍档案不放,许婧最终还是没能上高中。但两家的交情算是有了起步。许爸说这个堂侄是诚心帮人的,一点儿敷衍折扣都没有。

第574章 新人与旧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许爸冷笑,扫了眼餐桌上的李成; 意有所指:“我生什么气啊。一个女婿半个儿; 亲儿子不敢骂; 骂骂女婿总是可以的。”

    这句话算了彻底捅了马蜂窝。外公拍着桌子指着大门喊许爸滚; 他家容不下这样高贵的女婿。

    许妈吓得眼泪汪汪,转身去给外公拍背顺气:“爸爸; 你别气啊,你别生气。老许; 你哪能这样跟我爸爸讲话呢。”

    许爸怒极反笑; 朝亲戚们摆摆手:“你们慢慢吃; 我先走一步。”

    许家三姐弟赶紧跟上。舅舅也出来拉许爸:“姐夫,姐夫。我爸年纪大了,开了这么大一个刀。你体谅体谅老人吧。”

    许爸摆手:“别; 我没不体谅。我要不体谅; 杵在这里气他就行了。我体谅; 我走。”

    许妈一直忙着给外公拍背; 安慰老人。没有分心给丈夫孩子。

    许爸嘲讽地回头看了一眼; 拍拍许宁的小脑袋:“走,咱们回去; 爸爸给你们烧好吃的。”

    三姐弟都吓得不轻。他们能够敏感地察觉到父亲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许多甚至担心爸爸会气出个好歹来; 引着爸爸把火发出来。

    许爸气得浑身都要颤抖; 一直嘀咕:“他看错我了; 他看错我了。”

    许婧又气又怕; 眼泪一个劲儿往下掉,抽抽噎噎:“爸爸,我们不理他们,我们不要理他们。”

    村口有班公交车。本来他们到外公家因为几里路,都是骑车过来。但因为拜年带的礼品多,所以特意坐的公交车。只是此时镇上的公交车发车时间还没有严格执行刻度表,有时一连几班车,有时又能让人等上一两个小时。

    来来往往有经过的村民,认出许爸的,过来打招呼:“小许啊,今天走的早。李琴呢?还给她妈帮忙啊。”

    许爸勉强微笑:“是啊。过年事多。老丈人又身体不舒服,她在娘家帮帮忙。我先带孩子回家忙家里那摊子事去。”

    等了很久都没有公交车。许爸也不确定这一站公交车这个时候是不是早停运了。毕竟是正月初一啊,大过年的,营运时间缩短也是人之常情。

    他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许多微微垂了下眼睫毛,笑着建议:“我们走回家吧!反正不远。我跟大姐走过,才不到一个小时。”其实是一个多小时。不过他们又不赶时间,怕什么。

    正月初一的夜晚没有春风的温暖,寒气逼人。许爸将自己的围巾裹在许宁脖子上,豪气万丈:“好!我们散步回家。”

    一行四人沿着马路往家的方向走,一路走一路闲聊,竟然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大年初一晚上没有月亮,星星也不醒目。但因为天冷,天空显得特别明净,黑的纯粹。空气里头弥漫着硫磺的气味,隔着路两边的农田,远处村落里有人家正放烟火。百家齐鸣,真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意境。

    他们不由自主地放满了步子,满心欢喜地看大朵大朵盛开的烟花。其实乡间普通人家燃放的烟花基本没有多璀璨夺目的,但胜在量多,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热闹。

    许爸意气奋发:“明天到街上再给你们买十根烟火去。”

    许婧跟许宁都露出了开心的神色。许家经济一向拮据,连过年时放烟花也得记着数量,草草放一回走个过场。

    许多记得更小的时候,她刚上小学时,住她家左边的邻居王婶家的孩子站在二楼放烟花,大伯家的堂哥也站在自家二楼放烟花,两边的烟花在许家的瓦房小院里空中斗法。那时候她太小,还不懂得穷人的辛酸,只想着烟花好漂亮,不顾大人的黑脸,站在屋檐下贪婪地看。结果大年三十晚上挨了一顿胖揍。

    后来呢后来,大伯家最初借着社办厂清算关闭时捞到的外快逐步坐吃山空。许家的经济渐渐好转。她家跟王婶家也成了关系友好的邻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都禁不起扒皮细瞧。

    走到一半时,身后有人轻声按了下喇叭。车子停到了路边,探出一个脑袋,试探着问:“许婧?”

    许婧回头,惊讶地瞪大了眼:“达子?”

    达子立刻开了车门跳下来,欣喜地上前两步,先跟许爸问好,然后冲许婧笑:“刚才还怕看错了呢,还真是你跟叔叔。新年好啊!”

    许婧也坦然下来,看样子很高兴碰上老同学:“新年好!你这是拜年回来了?”

    “哪儿啊!我这才刚回家。三个人,轮流倒班开了三天三夜才从安徽那边赶回来的。”他打了个呵欠,搓搓脸,笑着寒暄,“叔叔,你带他们几个散步呢。”

    许婧突然想起她爸的脚,总担心大冷的寒夜,她爸走久了可能会有寒气钻进脚里头,诱发脚伤。她跟达子总有点儿熟不拘礼的意思,即使大半年没联系了,还是直言不讳提出要求:“达子,方便不?方便的话,送一下我们。”

    达子笑了:“跟我客气啥。这有什么不方便的,顺路的事。叔叔,弟弟妹妹,来,上车,上车。”

    开车的是达子的朋友,老家太远,干脆跟着达子回家过年了。许家四个人坐在后排有点儿挤,但好在许婧跟许宁都瘦啊,所以堪堪能坐下去。

    路上达子也不冷场,一直天南海北地跟许爸闲聊。许爸年轻时跑供销,跟着大卡车发货去过不少地方,与此时跟人合伙搞运输生意的达子很有共同话题。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许多明显能够感受到,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达子已经较那个初三学生有了近乎脱胎换骨的改变。她说不上这种改变是好还是坏,这人成熟了也更狡猾了。与他相比,明明是同龄人的许婧还带着少女的天真单纯。许多心道,此时她姐对上达子的话,肯定毫无胜算。不行,她老妈子心态发作,决心回家后一定要给她姐紧紧弦。

    许妈回家后就翻出了那张八千块钱的存折。

    上世纪**十年代,有个名词“农转非”非常红火。拿了非农户口,吃上国家口粮是身份的象征。初二思想政治书上还有个先进人物民警的典型事例,说他为成千上万的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却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妻子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许婧上的卫生学校可以给学生办理“农转非”手续,费用是八千。现在许妈打的就是这笔钱的主意。

    她跟许婧商量:“现在你爷爷生病要开刀,这钱是救命钱,这回办不成农转非,等你以后毕业上班了也可以办理。”

    许妈自诩是个讲道理的人。但就许家其他人的感受,许妈的道理是单方面输出,对方必须接受,否则肯定就是你的良心被狗给吃了。后来动不动被喷的许多都麻木了,冷漠地怼回去:“良心这种东西,你生我时可能忘了塞进我身体里头了。在你心里头,我什么时候有过良心啊?”

    许多清楚“农转非”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早就该丢进历史的垃圾箱了。上辈子她姐读技校时,就办过这种手续,也是八千块。

    她妈后来老拿这事挂嘴边,意思就是为她花了多少钱。许婧也委屈啊,这钱花的,她又没得到任何好处。

    许婧一下子就慌了。她对外公的感情极深,她妈这么一说,她立刻就愿意牺牲前程来挽救外公。

    许多一见这架势不对,赶紧偷偷藏起了她妈的身份证。去镇上的银行用存折取钱,得用身份证。她家的存折上头,写的都是她妈的名字。

    许多一点儿也不担心会耽误外公的病情。县医院的那个外科主任就很好,上辈子许多读高一那年寒假,就是他给外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