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我在"小鹰"号亲历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5-我在"小鹰"号亲历战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尉官有两人住一间的,也有6人住一间的。士兵们有200多人、100多人和几十人住一个舰舱的。    
    在舰上,生活规律完全打乱了,每天平均睡三四个小时,失去了很多睡眠时间。困了就坐在椅子上眯盹一会。有时抱着电脑就睡着了。    
    舰舱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和洗澡得到公共卫生间去。航母上的卫生间狭小,刚容得下一个人。第一次上厕所,发现没有卫生纸,后来才知道是消耗太快用光了。航母上用水比较紧张,强调节约用水。卫生间的洗手池与火车飞机上的差不多,手摁下才能放出水来,过一会就会自动停掉。军官使用的卫生间则不一样,水龙头的开关能随意控制。    
    我开始经常去的卫生间有6个洗澡间,用钢板隔开,门口挂着塑料帘子。外面有一个挂衣服的钩子,里面有一个放洗漱用品的地方,肥皂要自己带。    
    第一次洗澡,还认真琢磨了一阵水龙头。看到有冷热水的开关,但转来转去不见出水。原来,水龙头上有一个按钮,一摁下水就像从高压水枪中喷出来,一放开就关上。我想是为了节约用水而设计的。如离得太近,打在身上还有些疼。不过,用来冲洗牙齿,则恰到好处,既可起按摩作用,又可冲洗牙缝,省得用牙线了。    
    航母上使用的都是专用海军术语。例如卫生间叫“HEAD(头)”。后来,我发现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军官使用的“头”,就去那里洗澡,感觉干净和方便许多。    
    航母像个迷宫,刚来时找路很困难,不过,这里的水兵都很热情,碰到有人问路就会带着你去。但上下楼梯、进出舱门都得小心谨慎,千万不能着急。楼梯狭窄、陡峭,两边有铁链扶手。不小心者头碰到钢板、摔下去胳膊腿骨折是常事。通道的许多铁门是关着的,门两边都可开关,进出时如不小心被沉重的铁门夹着手就惨透了。在军官第二餐厅工作的水兵莱法佐就因为走在前面的人不小心,大铁门把他的小手指夹骨折了。他说,还算幸运,没把5个手指头都夹着。    
    舰舱里有一个10平米左右的隔间,临时安装了4台电脑供记者发稿和上网用,有4把椅子,还有三把大一些的椅子,那是我们的工作间。    
    在有重大消息发布或战事紧张期间,舰上会有一段时间中断上网和电话服务,不允许舰上人与外界联系。    
    通讯和发稿条件比我上舰前想像的还要困难。第一天,舰上就给每人设置了一个海军内部的电子邮件帐户,用于发稿、与外面联络和上因特网。电脑没有使用中文的软件,发中文稿和图片必须用附件方式。先在便携电脑上把文章或图片拷在软盘上,然后把软盘拿到海军系统的电脑上去发。    
    通过海军的内部网络系统,发稿要快捷一些,但对我行不通。美国海军系统里无法确认新华社的收稿地址,发什么都退回来。因此,我只能通过因特网发稿。舰上上网通过卫星,加上航母24小时都在移动之中,有时候卫星信号不好,传输速度很慢。我每发一张图片、一篇文章,都要比别人耗费多得多的时间。战争紧张期间,或有重大消息,上网和打电话都受到舰上的控制。我有时既发中文、又发英文、又发图片,纵有三头六臂,也觉得不够用。有时候又累又困,而需要的网页迟迟不出来,焦急之下,我总是喃喃念叨:“上帝啊,杀了我吧。”在开始几天,我的稿件和图片都只好通过华盛顿分社技术室转入新华社系统。    
    舰上有三个可以打出去、但不能打进来的公用卫星电话,但航母24小时在移动之中,电话经常没有信号,接通很困难,加上电话费很贵,通话很不方便。买一个20美元的电话卡,打北京大概只能讲5分钟。    
    不过,没有随军记者为这里的生活条件抱怨,毕竟这是在舰上。与长年累月生活在舰上的官兵不同,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种难得的临时体验。与在这里服役的士兵相比,随军记者的条件显然好多了。士兵们吃饭、抽烟和洗衣服都得排队10至15分种左右。    
    身处战争之中,随军记者也有一部分军事化生活。例如,舰上按尺寸为每人订做了一套防生化武器袭击的服装和防毒面具,并对大家进行了培训。舰上一般每星期都举行军事演习,内容包括防生化武器袭击、消防、“有人落水后的紧急集合”等。碰到军事演习,记者和水兵一样,不管你在舰上什么位置,必须在4分钟之内到指定地点报到。不过,记者只需呆在指定位置,不需要和水兵一样戴上防护用具参加演习。    
    虽然舰上对随军记者报道作了许多限制,但航母上的采访环境比我想像的要好。新闻官员上午9点半、下午6点半一天两次通报战况。采访上校以上官员和飞行员等需要通过新闻官安排和陪同,但记者可自由采访普通水兵。除限制区域外,也可在航母上自由走动。记者们抱怨比较多的是,飞行员是航母上飞往伊拉克作战的主要人员,限制采访对记者的工作很不利。    
    舰第一天晚上,正好赶上7点到9点全舰进行防生物、化学和放射性武器袭击的演习。舰上戒备森严、舰员各司其职,给人以大战将临的感觉。    
    


第一部分近观飞行训练

    3月11日    
    上舰第二天,“小鹰”号出海第47天。天气:晴;风向和风力:南间西南5…10节;气温:最高71度(华氏),最低63度;日出:5点53分,日落:17点46分    
    备战气氛浓    
    登上航空母舰已经两天。尽管记者住的三层铺大舱距飞行甲板还有三层,但战机起降的轰鸣声和在甲板上的撞击滑动声仍清晰可闻。    
    从上午、下午到晚上,美军战机的飞行训练就一直没停。记者上午穿戴起救生衣和防护钢盔,跟随美军官员登上航母的飞行甲板上,观看了起飞、投弹和返航的过程。    
    透过防风眼镜放眼望去,面积大小相当于3个足球场的飞行甲板上,停放着各种各样的战机,其中包括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和E…2“鹰眼”预警机等。    
    执行飞行任务的F…18战斗机在甲板上次第排开,穿着各色衣服的机场工作人员忙个不停。一架战机就位后,后侧的坡型挡板随即翘起。飞机突然提速后,在甲板上的蒸汽弹射装置的帮助下,像一颗子弹一样飞出,并在甲板上“哧拉”划出一道火线,两边喷气口的火红光柱清晰可见。飞机离开甲板后一侧身,优美地划一道弧线,直插云天。    
    记者站的地方与跑道不远,飞机起飞时能明显感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加上甲板上的大风,差点把记者吹倒在地。    
    十多架战机陆续起飞后,记者爬上了装满天线和雷达的舰岛。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些F…18战机或单或双,绕着游弋在海湾水面上的“小鹰”号进行投弹演习。炸弹扔进湛蓝的海中,听不见爆炸声,但能看见水面上有白色的烟柱升起,看上去威力并不大。    
    战机结束飞行任务后陆续返航了。降落时,战机像军舰鸟一样,先是追逐着“小鹰”号在海面上犁出的水波,但刚一贴上航母就被拦阻索勾住,在降落区嘎然而止。    
    一位航母塔台工作人员说,这种战前飞行训练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在进行。    
    自3月1日开始,“小鹰”号航母战机加入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空中巡逻。其他战机则在航母上空进行飞行训练,为对伊战争作积极准备。    
    采访莫菲特少将    
    “小鹰”号航母及第5战斗群总司令马修·莫菲特少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指挥的航母和战斗群已经作好准备,只等布什总统一声令下。    
    他说,对美国海军来说,让美国和其他国家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把记者“嵌入”“小鹰”号,就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透明的环境,自由走动,自由采访,让世界了解美国。舰上有5000多人,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想控制是很困难的。    
    谈到海湾局势和美国的军事准备,莫菲特说,美国在海湾集结了相当规模的军力,有三艘航母在海湾,还有两艘在地中海。只要布什一声令下,他下辖的战斗群就立即执行。美国不是强制兵役指,舰上的5000多人来自不同种族,有中国人、墨西哥人等,他们都是自愿服役的。有的想通过当兵获得美国公民资格,有的向跟着军舰看看世界各地,有的还想通过当兵这一途径获得上大学的助学金。    
    针对有关“小鹰“号每天180架次的飞行这一报道,莫菲特说,”小鹰”号最近并没有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增加战斗机投弹飞行的频率,而是保持在几天飞行一天休息的状态。不过,他的部队确实是处于戒备状态,每天都在加紧训练,以充分作好准备。飞行员的有关训练包括投弹、射击等。    
    莫菲特透露,美军这次如果空袭伊拉克,将使用90%的准确制道导弹。他说,这样做有三个考虑,一是美国不想重复在越南战场上30架飞机轰炸一个目标的做法。使用准确制导导弹后,一两枚炸弹就能攻击一个目标。二是想尽量减少误炸造成的伤亡。三是也想加快战争的进程。    
    莫菲特对他指挥的航母显然感到骄傲。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机场能像航母那样既有攻击又有防守系统,因此,他对其航母的安全系数还是有信心的。我问“小鹰”号是否会成为向伊拉克发动袭击的首舰,他避而不答。    
    莫菲特少将是在“小鹰”号航母开往海湾途中才受命担任战斗群司令的。    
    2月13日,原来隶属于美国第七舰队的“小鹰”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正在浩浩荡荡驶往海湾地区。就在这一天,第七舰队司令部发言人布朗中校宣布,该战斗群司令史蒂文·昆克少将涉嫌与一名海军女军官有“不正当关系”,因而被就地解除职务。在莫菲特就任前,“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参谋长卡普斯暂时代理司令职务。    
    误闯军事禁区    
    登舰后一直没有时间和地方测试海事卫星。航空母舰就像一个钢筋做的城堡,卫星信号进不来,而在航母上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又何其困难!听说舰岛上有信号,今天下午下决心去试一试。    
    背着海事卫星和笔记本电脑走出去,刚转了两圈就迷路了。在航母上,走到哪里都是几乎一样的门,一样的密密麻麻的电线,一样的钢板。越走越可怕,一是担心误闯不该去的军事禁区,二是担心走进“死胡同”出不去。好在迷路时都会碰到水兵,他们会把你带到所要去的目的地。    
    正在纳闷该往哪儿走时,过来一位热心的年轻水兵。我告他去舰岛,他听后二话不说就带我走,一直爬到舰岛第8层,把我交给了门口一位像是站岗的。门口写着禁区字样,他带我进去,把我交给了指挥官。我一看是舰长指挥台,有的拿着望远镜在看,有的在监视仪表盘。心里直犯嘀咕,但既然人家带我来,指挥官也没有表现出一点惊奇的意思,也就不往心里去了。    
    舰长不在,由甲板长担任指挥官。他打了个电话,说一会儿有人来带我去,叫我在一个高凳子上坐着,边看飞行甲板上正在起飞的战机,边等人。过了10分钟左右,来了两个小伙子,我背上东西,跟他去雷达下面的一处空旷地,掏出指北针找到南北方向后,就开始寻找我要的印度洋卫星和发送接收信号的岸站。不过拿着天线怎么对,电话上一点信号也没有。    
    我又到舰岛的下一层去,拿出卫星电话来测试,这回不仅没有信号,而且连电话电源也关不上了。我吓得出一身汗,说不试了,赶紧回去吧。回到宿舍后拿出电话,一试可以关上,这才松了一口气。但电脑怎么也打不开了。还好我带了一个备份电脑,要不然,吃饭家伙也丢了,叫我怎么交代。一位日本记者说,别的记者以前也发生过这种情况,以后要小心点。    
    到晚6点半每日例行吹风时,布鲁克说,你到我这儿来一下。我心想坏事了。他问我有没有去过不该去的地方,我问他是不是指我下午去的地方。他说,那儿不是平时说的试海事卫星电话的地方,而是舰长指挥台,门口明明写着未经允许不得入内。我向他作了一番解释,我说的是舰岛试海事卫星的地方,而人家把我带到了舰长指挥塔,把我的电脑和电话都弄坏了。他倒没有小题大做,只是说下次注意,关键是不要让他的顶头上司不高兴。    
    后来我才明白,在航母上,舰长指挥塔是舰长下达指令的地方。在海上航行时,舰长一般在甲板长的协助下发布指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