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略在他的妻子玛丽亚及10  多名青年保镖的陪同下出现在哥伦比亚的国际机场售票
厅。一名腋下夹着一卷报纸的青年人向他们打招呼,并伸出手来准备与他握手。哈
拉米略不知对方是谁,正在思考是否与他握手。就在这时,青年人突然将手抽回,
同时从腋下拔出一支微型冲锋枪,对准哈拉米略就是一梭子子弹。哈拉米略立即倒
在血泊之中。6 发子弹击在他的胸口,2 小时后他死在医院的抢救室里。而那名行
刺的安德烈斯·古铁雷斯只有17  岁,他既不是哈拉米略的信徒,也不是他的反对
者,在此之前,他对哈拉米略还一无所知。只是在21  日,有人找到他,愿意出650 
万美元,让他第二天在机场干掉哈拉米略。在这个贫穷的国家,650 万美元是个天
文数字。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要出10  美元就可以雇到一个杀手,出200 美元就可
以雇到一个职业杀手,而古铁雷斯什么都不是。因此,他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收下
了他的钱和冲锋枪。一个总统候选人就这样死于非命。暗杀事件发生后,一男于打
电话给电台,声称暗杀事件是贩毒组织麦德林卡特尔所为。
    一个月后的4 月26  日,上午9 点半。哥伦比亚一架飞往西部城市巴兰基利亚
城的波音707 客机已经起飞,突然,从飞机尾部传来一阵激烈的射击声。
    一位20  多岁的青年人从机舱的厕所里取出一支微型冲锋枪,对准20  号座位
上的乘客一阵狂扫。名叫卡洛斯·皮萨罗的“四·一九”运动总统候选人立即血流
如注。他的保镖立即开枪还击,但已经迟了,凶手尽管被击毙,但他们的主人也在
送往医院的路上断气。皮萨罗的遇刺在哥伦比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四·一九”
运动在哥伦比亚曾是一个游击队组织,也是一个恐怖主义组织,哥伦比亚政府费尽
力气也没有把它剿灭。只是到1990  年3 月,它才与政府达成协议,交出武器,成
了一个合法的政治组织,成为哥伦比亚政坛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的领导人
皮萨罗因而成为几个政党联合推出的总统候选人。皮萨罗的被害,在哥伦比亚引起
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走上街头,谴责这一暴行。哥伦比亚政府不得不宣布中小
学停课,由最高法院和警方联合调查此案。后来发现,这一事件又是麦德林卡待尔
所为,只不过它没有亲自出手,而是假手于哥伦比亚某极右的准军事组织。这一行
动对哥伦比亚的和平进程毫无疑问是一次沉重打击。
    当然,上面列举的仅仅是麦德林卡特尔所干的几件较为突出的非法勾当。至于
说死于它手上的其他次要一点的人物,就更多了。据统计,从1982年至1987  年,
死于与毒品有关的政治家有108 人,法官157 人,新闻记者17  人,警察1536  人,
军人408 人,游击队员118 人,其他公民3100  人。这7 年因而获得“死亡的7 年”
的外号。其他年份是否就好一点呢?远非如此,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
1989  年发生了88  次大屠杀,每次屠杀至少有5 人遇难。1992  年11  月8 日,
哥伦比亚政府宣布全国处于国内动乱状态,1993  年2 月6 日又宣布将动乱状态延
长90  天。为了对付毒品犯罪,哥伦比亚政府宣布设立“特别程序”法庭,并颁布
法律,认可了这种特殊体制。在这种特别法庭上,对罪犯的审判是不公开的,你在
这个法庭上看不到一个主控官,也看不到威严的大法官,更看不到为正义举证的证
人。没有一个大法官不怕死,更没有一个证人为了举证一个罪犯而愿意在法庭上露
面。
    一个公开声称要与毒品贩于作对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勇士,作出这项决策是要
有非凡勇气的。像加兰这样公开与毒品分子为敌的人实在难见。也正因为如此,他
们才得到人们的极大尊重。但是,在死亡面前,敢于作出这种决定的人太少了。美
国政府公开宣布,在哥伦比亚这块土地上,没有一个法官能够安全地避开贩毒集团
的威胁。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哥伦比亚,法官、警察、政治家是恐怖分子“优先”考虑
的目标,因为只有这些人敢于同他们作对,或是出于职责,或是出于良知。因此,
死于恐怖分子之手的司法人员屡见不鲜。
    1984  年4 月30  日,力主扫毒的司法部长罗德里格斯·拉腊首先罹难。
    正是他首先揭露身为哥伦比亚议会候补议员的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是麦德林卡
特尔贩毒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他力主将那些毒品巨商引渡到美国受审,因为在哥伦
比亚已经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对毒枭进行公开审判。结果,他被认为是对麦德林卡特
尔威胁最大的人物。这样,死亡之神也就光顾了他。
    1985  年11  月,麦德林卡特尔支持的暴力组织占领了哥伦比亚的最高法院大
楼,11  名大法官落入敌手,惨遭杀害。最后,政府不得不出动装甲车才冲进大楼,
消灭了这帮歹徒。
    1985  年12  月17  日,哥伦比亚第二大报《旁观者报》的记者吉列尔莫·卡
诺因为著文抨击毒贩,批评最高法院不执行美国与哥伦比亚之间的引渡协议而被列
入死亡名单。
    1987  年,哥伦比亚最大的左派政党爱国联盟主席帕尔多·莱阿尔惨遭杀戮。
    1988  年1 月24  日,哥伦比亚总检察长卡洛斯·毛罗·奥约斯在路上遭持枪
歹徒的袭击,奥约斯身受重伤,苦苦哀求歹徒将他打死,但歹徒连他这个最起码的
要求也没有满足。当天晚上,人们在麦德林郊外发现了血肉模糊的总检察长。两天
之后,另外一位著名的反毒人士、库库塔市的市长拉蒙·迪亚士及其夫人也“荣幸”
地进入死亡名单。
    接下来的是加兰、哈拉米略、皮萨罗……
    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有人坚贞不屈,也有人在死神面前退缩了。
    1989  年7 月26  日,莫尼卡·德格雷夫就任哥伦比亚司法部长。这位年仅32 
岁的女性是3 年中第11  位司法部长,她的前任,不是罹难,就是辞职不干。她明
知接受这一任命意味着什么,但是出于良知,出于正义,她还是挺身而出。上任伊
始,哥伦比亚开始了新一轮反毒高潮。全国军警紧急出动,大肆搜捕贩毒分子,约
有1 万余人被捕,2 亿美元的资产被没收,200 架飞机被查封。德格雷夫的举动激
怒了贩毒分子。8 月26  日,她的家门口出现了一辆装着炸药的汽车。二天后,恐
吓电话直接打到了她的府上。恐怖分子威胁她:“你已经成了我们下一个目标,再
干下去,我们就杀了你全家!”面对威胁,女司法部长没有退缩。她在记者招待会
上慷慨陈词:“国家的法律正在遭到践踏,尽管有死亡的威胁,但我绝不辞职!”
她还说:“我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人们为女部长的勇气鼓掌。
    但是,9 月21  日,人们得知,这位以勇气著称的女部长已经向总统递交了辞
呈,并谢绝了总统挽留她出任驻外大使的邀请。人们对这并不惊奇,因为再严密的保
护也不可能保障她的生命安全。她有丈夫,也有小孩,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
因此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考虑。
    由于毒枭的暗杀,哥伦比亚的法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职业。哥伦比亚是一个
法制国家,政府要对贩毒分子采取行动,必须要法官的配合。但是,究竟有多少法
官不怕死呢?在哥伦比亚,有勇气、有胆量签署毒枭埃斯科瓦尔逮捕令的法官屈指
可数。桑切斯是第一位,但他于1988  年11  月离开了哥伦比亚,前往美国避难,
如果呆在哥伦比亚,他将性命不保。鉴于他在反毒斗争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美国
政府对他提供了可能做到的最好的保护。
    接下来是玛丽亚·迪亚士,一个年仅34  岁,有一个1 岁小孩的母亲。她的运
气没有她的前任那样好。在与犯罪分子作对后,1989  年6 月,她驱车前往麦德林,
被毒枭的枪手打得像一块蜂窝煤。
    大法官巴伦西亚佩服迪亚士这个女性,因此,在她遇难后,毅然决定,完成女
法官的未竟之业。为了一心一意对付埃斯科瓦尔,他把自己的妻、女儿安排到危地
马拉,在那里,她们的生命安全可能得到保证。巴伦西亚不愿作无谓的牺牲,因此,
身上一直穿着防弹背心,自己每个晚上的住宿地点都要更换。但是,他终究没有逃
脱毒枭的毒手。
    那个在哥伦比亚欠下无数血债、令哥伦比亚人民切齿痛恨的毒枭到底是什么模
样?哥伦比亚的毒品问题为什么会变得不可收拾?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毒王其人吧!
    “大善人巴勃罗”与“杀人魔王”
    哥伦比亚位于拉丁美洲西北部,北濒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东面是委内瑞拉、
巴西,西北角与巴拿马接壤,南部是厄瓜多尔、秘鲁。这里气候温暖潮湿,适宜植
物生长。60  年代,美国的“和平队”来哥伦比亚扶贫,他们看中了哥伦比亚得天
独厚的气候条件,因此,建议哥伦比亚种植古柯。古柯的叶子经烘干进行化学反应
后可以生产出一种粉状物体,这就是可卡因。它有麻醉作用,吃了它人可以飘飘欲
仙,进入离魂状态。过去,这种植物一直被印第安人当作药品使用。“和平队”的
建议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古柯成了哥伦比亚的主要植物,原先的咖啡被古
柯所代替。从70  年代起,哥伦比亚种植古柯的面积不断扩大,到80  年代后期,
古柯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 万公顷,另外还有3 万公顷的罂粟,2 万公顷的大麻。
古柯的产量节节上升,达到3 万吨,仅次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这样,哥伦比亚成了
世界上的毒品生产大国。
    哥伦比亚不仅种植毒品,还对毒品进行来料加工,全国有大小500 处加工点,
成了名副其实的毒品工厂。这些毒品经加工提纯后,运往世界各地,主要是美国。
据说,在美国的毒品市场上,有70%的可卡因是由哥伦比亚提供的,总金额约50  
亿美元。毒品生产带来了哥伦比亚的繁荣。在这个国度,每9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与
毒品生产有关。埃斯科瓦尔曾说:“在所有行业中,来钱最快、最容易、最多的,
只有贩毒。”暴利吸引着千百万谋利的人们。
    今天提到哥伦比亚,人们不一定知道它的首都波哥大,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不
知道麦德林。本来,麦德林在哥伦比亚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虽然这里气候宜
人,却不生产毒品,这里遍地都是兰花,全无半点毒品的气息。
    可是,今天人们提到哥伦比亚,总会想起一个名词:麦德林卡特尔。一个地名,
一个机构,奇怪地联系在一起了。
    是麦德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了千百万瘾君子向往的地方,也是它得天
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了更多的怀有正义感的人们切齿痛恨的地方。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而另外一方面,这里的航空业却十分发达,
四通八达的航空线把麦德林同哥伦比亚全国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因为闭塞,军
警不易进出,这里成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毒品贩子看上了这块宝地,可以在这里
进行毒品加工。因为航空业发达,毒品贩子可以从这里把毒品运往世界各地。
    麦德林的传统工业是纺织业。70  年代开始,纺织业开始衰退,成为夕阳产业,
麦德林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失业大军。这些生活无着的流浪大军,极易为蝇头小利所
吸引,加入毒品生产、贩卖的行列。正因为这些条件,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麦德林
就出落成世界知名的毒品之都了。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用来形容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戈维利亚这个著名的毒品
大王也同样适用,虽然他不是什么英雄,但却是一个枭雄,一个令世人胆寒的枭雄。
    埃斯科瓦尔本来也是一个良家子弟,父亲是本分的农民,母亲是个小学教师。
1949  年12  月1 日,他出生于麦德林西南的小镇恩维加多,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
由于家道贫寒,埃斯科瓦尔的童年岁月想必不会很幸福。
    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是反对血统论,法官的儿子未必是法官,贼的儿子
也未必是贼。这个结论在埃斯科瓦尔身上再次得到印证。埃斯科瓦尔的父母还算本
分,但埃斯科瓦尔从小却出落成一个无赖、一个泼皮。他从小就喜欢偷鸡摸狗,据
说,他还偷过墓碑,盗过自行车,尽管都是些小本生意,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如
果他就这么折腾下去,麦德林最多多一个小贼,说严重一点也就是多了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