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2-百年老课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652-百年老课文-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艺术与克服困难》:作者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的一些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思考。首先,以中国古典言情文学为例,这些作品多是以男女一见钟情为开端,这也就为那个没有社交的年代的男女爱情的产生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再以《红楼梦》为例,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景,人物的交流合情合理,跳出了传统的模式和格局。爱情的产生和发展都蕴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使故事的发展自然而流畅,可以说是戴着枷锁的前进。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其实就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种妥协、调和、迂回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以进步。


第四部分 遭遇文化张爱玲:诗与胡说(1)

    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的蝉声连了起来,“吱呀,吱呀,吱……”    
    这一个月,因为生病,省掉了许多饭菜、车钱,因此突然觉富裕起来。虽然生的是毫无风致的病,肚子疼得哼哼唧唧在席子上滚来滚去,但在夏天,闲在家里,万事不能做,单只写篇文章关于Cézanne的画,关于看过的书,关于中国人的宗教,到底是风雅的。我决定这是我的“风雅之月”,所以索性高尚一下,谈起诗来了。    
    周作人翻译的有一著名的日本诗:“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我劝我姑姑看一遍,我姑姑是“轻性知识分子”的典型,她看过之后,摇摇头说不懂,随即又寻思,说:“既然这么出名想必总有点什么东西吧?可是也说不定。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    
    我想起路易士。第一次看见他的诗,是在杂志的“海月文摘”里的《散步的鱼》,那倒不是胡话,不过太做作了一点,小报上逐日笑他的时候,我也跟着笑,笑了许多天。在这些事上,我比小报还要全无心肝,譬如上次,听见说顾明道死了,我非常高兴,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小说写得不好。其实我又不认识他,而且如果认识,想必也有理由敬重他,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模范文人,历尽往古来今一切文人的苦难。而且他已经过世了,我现在来说这样的话,太岂有此理,但是我不由的想起《明日天涯》在《新闻报》上连载的时候,我非常讨厌里面的前进青年孙家光和他资助求学的小姑娘梅月珠,每次他到她家去,她母亲总要大鱼大肉请他吃饭表示谢意,添菜的费用超过学费不知多少倍。梅太太向孙家光叙述她先夫的操行与不幸的际遇,报上一天一段,足足叙述了两个礼拜之久,然而我不得不读下去,纯粹因为它是一天一天分载的,有一种最不耐烦的吸引力。我有个表姐,也是看《新闻报》的,我们一见面就骂《明日天涯》,一面叽咕一面往下看。    
    顾明道的小说本身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大众读者能够接受这样没颜落色的愚笨。像《秋海棠》的成功,至少是有点道理的。    
    把路易士和他深恶痛的鸳蝴派相提并论,想必他是要生气的。我想说明的是,我不能因为顾明道已经死了的缘故原谅他的小说,也不能因为路易士从前作过好诗的缘故原谅他后来的有些诗。但是读到了《傍晚的家》,我又是一样想法了,觉得不但《散步的鱼》可原谅,就连这人一切幼稚恶劣的做作也应当被容忍了。因为这首诗太完全,所以必须整段地抄在这里……    
    傍晚的家有了乌云颜色,    
    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    
    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    
    我觉出了一些生之凄凉。    
    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譬如像:    
    二月之雪又霏霏了,    
    黯色之家浴着春寒,    
    哎,纵有温情已迢迢了:    
    妻的眼睛是寂寞的。    
    还有《窗下吟》里的    
    然而说起我的,    
    青青的,    
    平如镜的恋,    
    却是那么辽远。    
    那辽远,    
    对于瓦雀与幼鸦们,    
    乃是一荒诞……    
    这首诗较长,音调的变换极尽娉婷之致。《二月之窗》写的是比较朦胧微妙的感觉,倒是现代人所特有的:    
    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    
    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    
    冉冉地,如一不可思议的帆。


第四部分 遭遇文化张爱玲:诗与胡说(2)

    无声的,航过我的二月窗。    
    在整本的书里找到以上的几句,我已经觉得非常之满足,因为中国的新诗,经过胡适,经过刘半农、徐志摩,就连后来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绝路,用唐朝人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经给人说完了,用自己的话的呢,不知怎么总说得不像话,真是急人的事。可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好诗也有。倪弘毅的《重逢》,我所看到的一部分真是好:    
    紫石竹你叫它是片恋之花,    
    三年前,    
    夏色瘫软    
    就在这死市    
    你困惫失眠夜……    
    夜色磅礴    
    言语似夜行车    
    你说    
    未来的墓地有夜来香    
    我说种“片刻之恋”吧……    
    用字像“瘫软”、“片恋”,都是极其生硬,然而不过是为了经济字句,得厌紧,更为结实,决不是蓄意要它“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尤其喜欢那比仿,“言语似夜行车”,断断续续,远而凄怆。再加后来的:    
    你在同代前殉节    
    疲于喧哗    
    看不到后面,    
    掩脸沉没……    
    末一句完全是现代化幻丽的笔法,关于诗中人我虽然知道得不多,也觉得像极了她,那样的宛转的绝望,在影子里徐徐下陷,伸着弧形的,无骨的白手臂。    
    诗的末一句似是纯粹的印象派,作者说恐怕人家不懂:    
    你尽有苍绿。    
    但是见到她也许就懂了,无量的“苍绿”中有安详的创楚。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拗下来,缺乏水分,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枝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听说德国的马路光可鉴人,宽敞,笔直,齐齐整整,一路种着参天大树,然而我疑心那种路走多了要发疯的。还有加拿大,那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总是个毫无兴味的,模糊荒漠的国土,但是我姑姑说那里比什么地方都好,气候偏于凉,天是蓝的,草碧绿,到处是红顶的黄白洋房,干净得像水洗过的。个个都附有花园。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愿意一辈子住在那里。要是我就舍不得中国——还没离开家已经想家了。    
    【点评】    
    张爱玲(1920—1995),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诗与胡说》:张爱玲的文章以想像丰富细腻,语言华美而著称,即使是带有说理议论性质的文章也是如此。从这篇文章透露出了张爱玲的一些文学主张,她非常反对繁文缛节的文学,而对于那些语言整洁干净,意境深远的作品则大为推崇。对于新诗的发展也提出了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她对于语言的驾驭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第四部分 遭遇文化俞平伯:文学的游离与独在(1)

    环君曾诉说她胸中有许多微细的感触,不能以言词达之为恨。依她的解释,是将归咎于她的不谙习文章上的技工。这或者也是一般人所感到的缺憾吧。但我却引起另一种且又类似的惆怅来。我觉得我常受这种苦闷的压迫、正与她同病啊。再推而广之,恐怕古往今来的“文章巨子”也同在这网罗中挣扎着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实是普遍的,永久的,不可弥补的终古恨事。    
    再作深一层的观察,这种缺憾的形成殆非出于偶然的凑泊,乃以文学的法相为它的基本因。不然,决不会有普遍永久性的。这不是很自然的设想吗?创作时的心灵,依我的体验,只是迫切的欲念。熟练的技巧与映现在刹那间的“心”“构”的角逐,一方面是追捕、一方面是逃逸,结果总是跑了的多。这就是惆怅的因由了。永远是拼命的追。这是文学的游离;永远是追不着,这是文学的独在。    
    所以说文学是描画外物的,或者是抒写内心的。或者是表现内心所映现出的外物的,都不免有“吹”的嫌疑。他们不曾体会到伴着创作的成功有这种缺憾的存在。他们把文学看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奇迹。他们看不起刹那间的灵感。他们不相信会有超盲文的微妙感觉。依他们的解释,艺术之宫诚哉是何等的伟大而光荣;可是,我们的宇宙人间世,又何其狭小、粗糙而无聊呢?他们不曾细想啊,这种夸扬正是一种尖刻的侮蔑。最先被侮蔑的是他们自己。    
    既知道“美景良辰”只可以全心去领略。不能尽量描画的,何以“赏心乐事”就这样轻轻容易的一把抓住呢?又何以在“赏心乐事”里的“良辰美景”更加容易寻找呢?我希望有人给一个圆满的解答。在未得到解答以前,我总信文学的力是有限制的。很有限制的,不论说它是描画外物、或抒写内心,或者在那边表现内心映现中的外物,它这三种机能都不圆满,故它非内心之影,非外物之影,亦非心物交错之影。所仅有的只是薄薄的残影。影的来源虽不外乎“心”“物”诸因子的酝酿;只是影子既这么淡薄,差不多可以说影子是它自己的了。文学所投射的影子如此的朦胧。这是所谓游离;影子淡薄到了不类任何原形而几自成一物,这是所谓独在。不朽的杰作往往是一篇天外飞来、未曾写完的残稿,这正是所谓“神来之笔”。    
    我的话也说得太迷离了,不易得一般的了解。所成就的作品,既与创作时的心境关连得如此的不定而疏远。它又凭什么而存在呢?换句话说,它已是游离着且独在了,岂不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精华已竭的糟粕呢?若说是的,则文艺之在人间,非但没有伟大的功能,简直是无用的赘疣了。我遭遇这么一个有力的反驳。    
    其实,打开窗子说亮话,文艺在人间真等于赘疣,我也十分欣然。文艺既非我的私亲,且赘疣为物亦复不恶,算得什么侮辱。若以无用为病,更将令我大笑三日。我将反问他,吃饭睡觉等等又何用呢?可怜人类进步了几千年,而吃饭睡觉等的正当用途至今没有发明。我们的祖宗以及我们,都不因此灰心短气而不吃不睡,又何必对于文艺独发呆气呢。文艺或者有它的该杀该剐之处,但仅仅无用决不能充罪状之一,无论你们如何的深文周内。    
    闲话少说。真喽嗦啊!我已说了两遍,文学是独在的,但你们还要寻根究底。它是凭什么存在的,大家试来评一评,若凭了什么而存在,还算得独在吗?真不像句话!若你们要我解释那游离和独在的光景,那倒可以,我愿意详详细细地说。    
    “游离”不是绝缘的代词;“独在”也只是比况的词饰。如有人说是我说的,文学的创作超乎心物的诸因;我在此声明,我从未说过这类屁活。这正是那人自己说的,我不能替他顶缸。我只说创作的直接因是作者当时的欲念、情绪和技巧;间接因是心物错综着的、启发创作欲的诱惑性外缘。仿佛那么一回事,我为你们作一譬喻。    
    一个小孩用筷子夹着一块肉骨头远远的逗引着。一条小哈叭狗凭着它固有的食欲,被这欲念压迫后所唤起的热情,和天赋兼习得觅食的技巧,一瞥见那块带诱惑性的肉,直扑过去。这小儿偏偏会耍,把肉拎得高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