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研经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92-研经言-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合于古,举其相似者,反遗其相同者矣。昔徐灵胎诮叶天士,用《局方》逍遥散而去柴胡 
,非以此哉?学人可以类推。 

卷一
泻心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诸泻心皆从小柴胡来。小柴胡以柴、姜治半表;芩、参、甘、半治半里。兹则去其治半 
表者,参用陷胸法,而随建主药,故当分数类观之。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姜之治表,加干姜、黄连以和胃也。其生姜泻心汤与甘草 
泻心 
汤,皆即半夏泻心汤原方,而主药略增(从《金匮》有人参。)三方不外干姜、黄连者,以此 
祛心下痞,乃胃虚上逆所致,与表陷之痞不同,故重在和胃也。其主药皆在小柴胡中,自为 
一类。 
其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则截半夏泻心之半而为之。其黄连汤,又即半夏泻心去黄芩加 
桂枝者。但二方皆重用黄连,使与干姜并视半夏泻心为小变也。 
黄芩汤,即截小柴胡之半而加芍药,以治腹痛。其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即小柴胡去柴、 
参加芍药也。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黄芩,自为一类。 
旋复代赭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旋、代,增姜、减参者,故以旋代命名。浓朴生姜 
甘草 
半夏人参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朴,增姜、减参者。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生姜,自为一 
类。 
其橘皮竹茹汤,即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去朴、半,加橘皮、竹茹、大枣,增甘草, 
故以橘皮竹茹命史。其橘皮汤,即取其方中二味为之。二方自为一类。 
小半夏汤乃抽小柴胡方中治呕之品,而倍其分者。其生姜半夏汤,即半夏之法,而小半 
夏加 
茯苓汤属焉。其半夏干姜散,即生姜半夏汤去生姜加干姜者,意固重在温胃,与生姜温经略 
殊。而大半夏汤,即半夏干姜散之变焉者也。其干姜人参半夏丸,即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倍 
半夏者。六方皆从小半夏汤来,主小柴胡中之半夏,自为一类。 
泻心汤,自大、小陷胸来。大黄黄连泻心汤,即泻心汤原方去黄芩。附子泻心汤,即泻 
心汤 
原方加附子。三方不外大黄、黄连者,以此处心下痞,乃表邪内陷所致,与结胸之义相同, 
而与半夏等三方痞症不同,故重在下实,乃由泻心而将入承气也。 

卷一
承气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胃实则不调,承气意在调胃,故或以“调胃”二字冠之。大黄下一切积,芒硝软一切坚 
,考 
之本草,皆属荡涤肠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实,而一切病胃实者准此,其用甘草,不 
过和硝、黄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气,谓为∶“调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笼统之方 
,用之者随症加减,往往师其意而易其名。故见腹满,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大承气;见 
腹满不结者,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小承气;有瘀血则加桃、桂,为桃核承气;见水结, 
则加甘遂,去草,为大陷胸;见吐食,则去硝,为大黄甘草汤。一方生五方,有条不紊。 
若夫从大承气来者,则去硝为浓朴三物汤;三物合桂枝、去芍药,则为浓朴七物汤,皆 
主浓朴也。 
其从小承气来者,则差其分,为浓朴大黄汤;差其分而加芍药、二仁,为麻仁丸。皆主 
大黄也。 
其从桃核承气来者,则大黄 虫丸、桂枝茯苓丸、抵当汤及丸,皆主桃核也。 
其从大陷胸来者,则大陷胸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皆主甘遂也。而己椒苈黄丸,又 
从大陷胸丸来,以同用葶苈也。 
其大黄硝石汤、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即承气之随症加减法也。而小陷胸汤、白散,则 
又因 
所治之部位略高,而师承气之意以变焉者也。小陷胸主心下结痛,与心下痞相近,故又生出 
泻心一派来。小陷胸主胸有黄涎,与胸痹之顽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蒌薤白一派来,要之,白 
散之下以巴豆,小陷胸之下以栝蒌。其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加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 
方,皆从小陷胸来。 

卷一
古方权量有定论论
属性:从来考古方权量者,人各言殊,大半误以汉制当之耳!岂知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 
始。 
《外台》卷一谓桂枝汤为歧伯授黄帝之方,而分两与《伤寒论》悉同。可见经方传自上古, 
所用权量,亦上古制,非汉制也。《千金》备详神农秤及古药升之制。盖古医权用神农、量 
用药升,于一代常用权量外,自成一例。仲景而下,讫于《外台》,所集汉晋宋齐诸方皆然 
。迨隋唐人兼用大两大升,而后世制方遂有随代为轻重者,此古权量所由湮也。国朝吴王绳 
林所考,宗法《千金》,参以考订,定为古一两,当今七分六厘;古一升,当今六勺七抄。 
洵不刊之论,无间然矣。其书载在《吴医汇讲》中。 

卷二
学医说
属性:夫欲学医,必先读无方之书,则莫善于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经意,别类分门 
,比 
《灵》、《素》为易知,亦较《灵》、《素》而易入。习之既久,遂乃上探《灵》、《素》 
,兼读《难经》、《甲乙经》二书以疏之,明乎经络脏腑之源,达于望闻问切之故,而于向 
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 
《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 
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千金 
》及《翼》、《外台》四书,斟酌乎《本事方》、《百证歌》、《九十论》、《明理论》等 
说,参互考订,以徐俟其悟,殆另有一境矣。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杂病未究之先 
,其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溯流穷源,其事止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至于《圣济》、《局方》以下,则学成后读之,亦足扩聪明而炼识力,不必概屏之以自隘 
也。 

卷二
诊诀说
属性:诊病之诀,在知表、里、虚、实、逆、从六字。第欲临诊时知之明,必于读书时知之豫 
。 
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而喜言统治者或不信,谓《灵》、《素》论症,概以六经 
脏腑 
为别,何尝有所谓表、里者?不知两经为针法设,不为药法设。针法在取穴,但审其何经、 
何脏、何腑,而巨刺、缪刺诸法已可施,不以表、里为汲汲也。若药法则清轻宜表,重浊宜 
里,如此而已。且其为气,化于胃、运于脾、布于肺,如饮食然,断无专走一经之理。故必 
分表、里,而后汗、吐、下、补诸法,各如其轻清、重浊之性以为用。仲景之词,所以异于 
《灵》、《素》者此尔! 
至于虚、实,则有二义∶邪在为实,邪不在为虚一也;邪结为实,邪不结为虚二也。皆 
为泻邪地,非为用补地。试取诸经论读之,当不以余言为谬。 
至于逆、从二字,则色、脉、证、治皆有之。须先审定其病,而后可言也。神而明之, 
死生可决已。 

卷二
《内经》热病说
属性:两经于一切身热之诊,皆称热病。是以《素》则劳风、肾风同评于温后;《灵》则如虫 
、如 
疸并列于热中。至其散见他篇,尤不可胜数。盖以可诊者言,不以所因者言,其可专以伤寒 
之成温者言乎?夫为身热一证,举其尤而穷其类,尤者详之,类者附之,固当如是,与仲景 
论伤寒而及似伤寒之 湿 同意。浅人每论温热,举两经热论,或采之或剩之,果有当于病 
源否也。其言暑者,只作“热”字解,《素·通天》因于暑及骨空立而暑解等,并不指夏令 
之热。如后世所云,或采通天论之言,列于夏病,真不得经旨也。其言温者只作“蕴”字解 
,《素·热病》先夏至者为病温云者,意以夏至后天气热,人易于感则言热,夏至前天气未 
热 
,人无所感,故止就所蕴者名之。而言温则仍取乎本义,非如近世训为小热也。不观今之病 
春温者乎,赫赫炎炎,岂是小热?读书不明义例,古法于是尽湮矣。 

卷二
七传辨误说
属性:《难经》七传传其所胜,间传传其所生,皆止言五传。注家不得其说,以心复传肺数之 
,其 
实止得六传,无七传,且间传之如环无端,何尝不如是。而经独以传其所胜为七传也,揆之 
于理,殊觉牵强。窃谓“七”字,当为“次”字声之误也。古音去声、入声不甚分别。如《 
书》康诰勿庸以次汝封。“次”字《荀子》引作即之比。何以言之?《素》玉机真脏及标本 
病传两篇,于传其所胜者,皆谓之次传,无言七传者。且标本病传篇末,明云诸病以次是相 
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真脏“风者百 
病之长也”以下至“此病之次也”数段甚合。然则传其所胜者之为次传,经有明文,乃病传 
之定例,《难经》原文必不误,后人传写误耳!《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亦 
其一证。又《难经》于间传言如环无端者,乃就一脏之传其所生而卒言之,与《素问》本无 
不合。而徐氏泥《素问》、《难经》之文,以相驳诘,真多事也。 

卷二
伤寒伤暑说
属性:古者于冬月触冒正邪之寒及夏月中时行之寒,皆称伤寒,故仲景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两者 
于伤寒条。已发热者,时行之寒;未发热者,正邪之寒。意在统一,使人易识耳!至《巢源 
》始别伤寒, 
时气为二门,而于小儿伤寒候并列两寒, 
特以一语示别,曰时行伤寒,亦简且审。唐人乃曰天行热病,天行实时行。但 
“时气”二字之义,本兼四时为主,而“时气”二字之名,若惟热病独擅,其为语似混。然 
历考志乘,凡疫皆在春、夏、秋三时,而夏尤多。仲景自春分至秋分有非时暴寒,皆为时行 
寒疫之言。益信古者于夏月触冒正邪之暑及冬月中时行之暑,皆称伤暑。《素》形气虚实气 
虚身热之伤暑,不必专以夏言也。仲景始别之以中 、冬温两名,然温病《难经》不指定何 
脉,仲景止略陈其症状,则是所发无定,不必其尽发热恶寒也。凡咳嗽、肿痈皆得有之,仲 
景虽不明言,其散见于《千金》、《外台》者,可举一二以推。盖“伤暑”二字之义,虽得 
兼通夫四时,而“伤暑”二字之名,不得概施之冬月。此古今称谓之所由异也。 

卷二
疹斑互讹说
属性:《外台》引《素问》逸文,赤疹者,搔之重沓陇起,及《病源》赤疹、白疹两候,即今 
所谓 
风斑也。《金匮》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及《病源》、《千金》、《外台》斑疮,即今所谓 
疹子也。凡宋以前医书,皆如此分别,于字义甚协。疹者诊也,必皮肤有所变疹浮起,方合 
疹称,观《病源》屡言轸轸起,合之《素问》陇起之词自见。斑者点也,必有点子方合斑称 
,观《病源》斑烂云云自见。近世不正其名,遂至互讹,今则竞以疹为斑,以斑为疹,相沿 
既久,苟或正之,则反遭哗笑,以为大谬。然兹二病,虽皆有毒,而疹由于风,不由于温; 
斑由于温,而前受之邪,未必皆风。病因久暂既殊,治法轻重亦异,古人各有主方,不可混 
施。不审乎此,无惑乎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凡事皆然。 

卷二
古方虫混称说
属性:古方于 瘕及虫病,往往混称。然动者为虫,不动者为 瘕,分别亦不难。良由虫所居 
处, 
其阻碍气血,实与积同,故混称之耳!如《病源》十九酒瘕,云有虫使之然。夫能饮人所饮 
酒,则动矣。而巢氏入之 瘕门,后世直称之为酒虫。其食症,能食人之所食饭,以酒瘕例 
之,是亦有虫使然也,而巢氏则但称为症而已。此混称二病之证也。推之《纲目》所载茶瘕 
,吐出后犹能饮茶,亦其类矣。崔元亮《海上方》,以地黄 治心痛,吐出虫长尺许,头 
如壁宫。刘禹锡《传信方》崔抗女患心痛,食地黄冷淘吐出物可方寸许,状如蛤蟆,无足目 
,似有口。此二物皆不云动,明是瘀血所为 病也,而以虫状之。诸如此类,不可枚举,读 
者当以意逆旨,勿泥其词。况医书之传自文人者,又多形容过情者乎!余作《证原》,以能 
动及饮食者入之虫,不能者入之积,非违古也,古略今详,有势不得不如此者。 

卷二
扁鹊见垣一方人说
属性:《史记》(五百)扁鹊传载扁鹊饮长桑君药,三十日见垣一方人,由是诊病洞见五脏症结 
,特 
以诊脉为名。注∶方,边也。言见墙垣彼边之人也。案如注说,是谓能隔墙见人矣。长桑何 
药,而乃变易形质若此耶?窃谓此当与纪昌贯虱同义。大抵久竭目力,则所见必异。虱大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