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耶律留哥的叛乱。留哥是辽宗室的后裔,他像许多契丹的造反者一样,胸 
  怀摆脱女真统治谋求独立的希望。他带领他的追随者,主要是契丹的骑兵和 
  战士,在1212年宣称臣服于成吉思汗,然后便迅速取得了对东北地区中部和 
  北部的控制。到1213年,他甚至被允许自称辽王,1214年金廷出兵前去对 
  他进行镇压,但失败了。 
       留哥的傀儡政权一直到1233年才被蒙古所灭。应该对金廷镇压耶律留哥 
  那场战争的失利负责的将领,是万奴,女真蒲鲜部落人。被契丹的反叛武装 
  打败之后,万奴便率领军队撤到东北西南部的东京一带。如同其他人一样, 
  他明白金朝的末日已近,因此竭力想从这个一度强大的帝国的废墟上,为自 
  己开辟一块地盘出来。 
       1215年春,万奴也叛金独立,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像几乎所有此前中 
  国的国号一样,它并非出自于地名(金本身也是如此,虽然金这个字是五行 
  之一,所以可能也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道教的著作中,“大真”是对“金” 
  的一个高度文学化的表述。不过,这个国号主要的意义还在于,万奴认为自 
  己是金朝衣钵的真正继承者,为强调这一点,他还采用了金的宗室姓氏—— 
  完颜。国号中的道教含义,以及万奴政权种种其他特征都是受一个非常奇特 
  的人物——汉人王浍影响的结果。王浍祖籍为今天的沈阳,是个算命专家, 
  注释过《易经》,同时还是个道教信徒。虽然他过着隐居生活,但他的足智 
  多谋早已声名远扬,因为远在1190年之前,金廷就曾要召见而被他所拒绝, 
  1215年当宣宗又召请他并以高官相诱时,再次被他拒绝。可是,他却成了万 
  奴的主要谋士,而且一直为万奴出谋划策,直到九十多岁。 
       万奴看到,东北地区中部那些平原地区都已被与蒙古联盟的耶律留哥牢 
  牢控制着,他毫无重获的机会,便转而向东部并且向北部求发展。他的疆域 

① 关于杨安国的红袄军,参见'646'  《金史》,卷102,第2243—2245 页;'21'弗郎索瓦兹·奥班:《13 世 

纪初叶的北中国:困难境况下中原统治的重建》。关于李全,参见'644'  《宋史》,卷476、477;奥班写的 
李全传,收入'139'  《宋人传记》,第2 卷,第542—546 页。 

… Page 184…

位于东北地区东部的山林地带,处于松花江的前上京地区也在其间,因而万 
奴的疆域与高丽接壤,他肯定很想朝这个方向扩展他的势力,但他对高丽的 
侵略并没有取得稳固的成果。大真国存在了大约18年,直到1233年蒙古人 
征讨高丽时,才一举将它灭掉,万奴也被蒙古人所俘。万奴在政治上所扮演 
的角色堪与山东的反叛者李全相比:二人都在远离金朝中心的边境地区自立 
为王,都曾想在蒙古人进兵之时乘机独立,但时而又在名义上与蒙古人联在 
一起。 
     东北的丢失,先弃与留哥,次丢给万奴,最后又陷于蒙古,是对金朝非 
常沉重的打击,因为对于仍然留在中国本土的国家来说,这割断了他们与那 
些饲养牛马的主要地区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他们与真正可以依赖的纯粹的 
女真人的联系。而像1215年的那种情况,金丢掉的不仅有河北北部那些盛产 
粮食的地区,还丢掉了他们的骑兵所赖以获得大量马匹之地。令人惊讶的是, 
尽管遭受了这些可怕的、毁灭性的打击,金朝却还能够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了 
好几年。其原因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从1219年起,成吉思汗兵锋所向,是向 
西去攻打西亚;另一个原因则很可能是出于对蒙古人的恐惧,这种恐惧使忠 
于金的女真人与汉人团结在了一起。 

… Page 185…

                   金朝的覆亡,1215—1234年 

     1215年事件使金朝的领土缩小到仅限于黄河周围地区,它成为被几个政 
权夹在中间的缓冲国,这几个政权有蒙古、西夏、山东李全的红袄军,当然 
还有南边的宋。虽然金的战略形势似乎已经绝望,开封的金廷却还是想以向 
南发动一场伐宋战争来补偿北边的损失。1217年,金决定向淮河的宋境发起 
进攻,但这一次,金兵却再也不能像1206—1207年那样深入地攻入宋的领土 
了。何况西夏也同时从西部边境向金发起了进攻,在这一边金朝倒是还能将 
入侵者击回去。紧接着的,就是为争夺淮河边境城镇而引起的一连串不分胜 
负的混战。金朝开始一再地呼吁议和(其间总有想让宋继续交纳岁币之意), 
但到1218年,宋甚至连金朝的使节进入宋境也不再允许了。金于是又向宋发 
动了一场战争,这次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些胜利,在战略上却毫无建树。 
     与此同时,由成吉思汗手下最能干也最受倚重的统帅木华黎(死于1223 
年)率领的蒙古军队,毫不放松地在军事上向金施加压力,兵锋主要指向山 
西,攻陷了战略要地的太原城(见地图21)。宣宗似乎有过再次侵宋的计划, 
因此试图与蒙古磋商议和。1220年,金遣侍郎乌古孙仲端为使节去谒见成吉 
思汗,而成吉思汗当时正设帐于河中。金提出的议和条件,是承认蒙古为长 
兄之国,双方从而停止采取敌对行动。这种想把成吉思汗的政权也纳入那个 
从10至11世纪就一直存在于东亚大陆诸国中间的子虚乌有的亲戚关系之内 
的企图,这次遭到了失败。金朝派到蒙古的第二个由女真贵族担任的使节同 
样也未能成功。这一次,成吉思汗命人向金提出,要宣宗不再称帝,而在蒙 
古国之下称河南王。但金拒绝了蒙古人所赐给的这个王的称号,和谈就这样 
于1222年宣告破裂。 
     宣宗死于1223年,皇位由他的第三子宁甲速(生于1198年,汉名守礼、 
守绪,1223—1234年在位)继承。这就是金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庙号哀宗。 
他在位的十年间亲眼见到了金王朝和女真统治的覆亡。哀宗登基的时候,他 
的政府已经丧失了对所有黄河以北地区的实际控制,除河南以外,前金朝所 
能控制的领土已经只剩山东、山西的一部以及陕西了。 
     木华黎既死,成吉思汗本人又远在西线,蒙古军队的进攻与袭击便多少 
失去了以往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哀宗即位之初采取的几个行动中,其一就是 
与宋议和(1224年),金朝正式放弃了对岁币的要求,宋则同意不再采取敌 
对行动。同时,在新年与皇帝生辰时互派贺使的做法也被中止了。这意味着 
除了偶尔几次的干扰(1160—1165年和1206—1208年)之外,左右了宋金 
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正式外交关系的结束。至于对西夏的关系,哀宗更倾向 
于调解,在此之前的一段时期,西夏不断在边境上引起冲 

突,其中颇有些是得到蒙古援助的。1224年金与西夏的和谈开始,1225年9 
月签订了和议,金同意与西夏约为兄弟之国,在外交往来时各用本国年号, 
这个和议使西夏的地位有所上升,不再像过去那样是金的藩国了。边境贸易 
也开放了,这对金来说事关重大,因为既然东北的牧场已经不再为他们所有, 
他们骑兵的马匹现在只得大部分依赖于从党项人那里输入了。而党项人曾自 
行停止将马匹从陕西边境输入金国,则可以肯定地说是因他们本身正遭受蒙 
古再次进攻的结果。金的一方,已经放弃了采取扩张主义政策的一切希望, 
只要在现存疆域内能够保持稳定就已经满足了。在镇压山东红袄军的战争 

… Page 186…

  中,他们甚至也获得了一些局部的成功。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时,征伐西夏的战争尚在进行。哀宗想通过遣使吊 
  唁的方式与蒙古和解,蒙古人却不肯在大帐接见金的使节。西夏与金的外交 
  关系已于1226年中止,西夏宫廷所遣的最后一个使节是去1226年11月6 
  日到达金朝都城,去通告西夏国王死讯的。四周之后,金廷按常规尽责地遣 
  使前往哀悼,但因蒙古对西夏的进攻,而未能进入西夏的领地。西夏于1227 
  年灭亡,加上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的死,使金朝得以从蒙古人的压力 
  下享受到一段短暂的喘息时期。 
       新继位的大汗窝阔台开始实行他灭金的作战计划,而金尽管屡遭重创, 
  却还在顽强地坚持抗击(见地图22)。1230年和1231年,窝阔台组织大军 
  攻打金朝都城汴(开封),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窝阔台亲自率领出山西, 
  另一路由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率领进入陕西。战略目标是从南北两路对开封 
  进行钳形夹击。两路军队于1231—1232年冬会合之后,统一由速不台指挥。 
  速不台智勇超群,10年之后,他使加利西亚和匈牙利都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下 
  发抖。虽然金朝统帅调动了3万士兵驻守黄河北岸,以保卫黄河滩畔的都城, 
  但蒙古军队还是在1月28日渡过 

                              地图22金亡,1234年 
  了黄河,2月6日,第一支蒙古骑兵就已经出现在首都的城墙之下。同年(1232 
  年)4月8日,也就是在勒令金廷正式投降并送交人质之后两周,蒙古人开 
  始围城,金廷则竭尽全力动员起全城的成年男子进行抵抗。在蒙古人要金投 
  降的两周之内,金朝政府一直在千方百计地设法与蒙古人谈判。在1232年夏 
  天,又进一步进行了几场和谈。可是7月24日,当两名金朝官员在蒙古使节 
  唐庆下榻的寓所将他和其余三十多人一并杀死之后,这一切和谈的努力便都 
  彻底结束。发生了这次叛逆事件以后,蒙古人的攻势重新凶猛起来。 
       被围困的国都,形势混乱而绝望,1232年夏天爆发的一场传染病更是雪 
  上加霜。为应付紧要关头之需而贮藏的物品很快告罄,尽管国家无情地强制 
  征调百姓的粮食,城中却仍为严重的饥馑所苦。一部记载首都被围期间情景 
  的笔记至今仍存,作者是位曾在金朝做过官的汉族文人,所记之事为他所曾 
         ① 
  亲历。他的悲惨描述为人们提供了当时政府完全陷于无组织状态的证据。一 
  边是走马灯似地相互任免、升迁和处决有叛国嫌疑者;而另一边,则令人惊 
  讶,城市竟然还能固守,女真和汉族的军士们有能力在蒙古与汉人联军的攻 
  击面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开封的围城之战对于研究军事史的学者来说,也 
  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双方都运用了火药,即使还不能以投射器将其发射出去 
  的话,肯定也能靠人工将装填火药的火器投掷出去。开封的守城军士用这些 
  弹药掷在人和马身上,具有致命的杀伤效果。还有一种据说是由汉族工匠发 
  明的武器,称为突火枪,以硬黄纸16层叠在一起成筒状,长约60厘米,然 
  后将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之类混在一起紧紧填装进去,以绳系在 
  枪头,军士各带一个小罐,里面藏有火炭,临阵时点燃,火焰可冒出枪端三 
  米多远,无人敢于接近,到药烧尽时,筒也不会损坏。② 

①  '594'刘祁:《归潜志》,卷11。该书被埃里希·海涅什译成了德文,见'163' 《两个王朝的灭亡:1232—1233 

年和1368—1370 年目击记者的报告》,第7—26 页。 
②  '646' 《金史》,卷116,第2548 页;关于火毬或火炮,见 《金史》,卷113,第2495—2496 页。近年的 

… Page 187…

       是年冬,哀宗决定趁机离开都城。在一大群效忠于他的女真和汉族大臣 
  扈从之下,哀宗于1233年2月26日抵达河南归德,随后又出走,当年夏天, 
  亦即1233年的8月3日,哀宗逃到蔡州,将其作为立脚点。首都就这样被丢 
  给了守城的将士们。其中的西面元帅崔立筹划着投降蒙古,以使首都也使自 
  己免罹灭顶之灾,因为开封一旦被蒙古人攻陷,结果必然导致一场不分青红 
  皂白的屠城。崔立将仍然效忠于已经出奔的皇帝的文武官员统统清洗掉,5 
  月29日,向速不台的军队打开了城门。虽然蒙古军队还是按照“常规”在城 
  内抢掠,但似乎为时不久,他们就允许城内居民和北人之间进行以物易物的 
  交易了;城里人把他们仅余的财产、贵重物品和银子都拿出来换取从北方运 
  来的米和谷物。不过,屠杀事件仍时有发生,五百多名完颜家族的男人被带 
  出城杀掉。而崔立,他可能曾幻想过在汉蒙联合的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