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日本-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驻日美军以太平洋陆军的第八军和第六军为主体,驻日美军总数达到43万人。
  1945月11日,麦克阿瑟向继任的币原首相下达“五大改革的指令”,1,赋予妇女参政权,2,鼓励成立工会组织,3,实行教育自由化,4
  ,废除专制机构,5,促进经济制度民主化。
  此后,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2,战后改革
  1946年2月1日,日本的《每日新闻》以特讯的形式抢先刊登了由日本内阁领导下的宪法调查委员会起草的宪法法案。这个法案受到盟总的
  批评,麦克阿瑟认为,日本政府当局不具备撰写宪法草案能力,于是他命令民政局长惠特尼紧急总结宪法草案,两天后,修改宪法的“麦克阿
  瑟三原则”出台。这三原则是:“1,天皇居于国家元首的地位。皇位世袭。天皇依据宪法行使其职务及机能,但必须顺应宪法所体现出来的国
  民基本意思。2,废止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日本放弃作为解决本国纷争之手段的战争、进而乃至放弃作为保卫本国安全之手段的战争。日本将
  其防卫与保护委与现在正推动世界的更为崇高的理想。决不认可日本的任何陆海空军;决不给日本军任何交战权。3,日本的封建制度要中介其
  机能。贵族的权利、除皇族以外,皆不及于现在生存这一代以上。华族的地位,今后皆不伴随任何形式的国民的或者市民的独自的政治权利。

  预算制度效仿英国制度。”
  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正式施行。新宪法将天皇由战前的“神圣不可侵犯”变成了“日本国的象征,”将天皇总揽国家大权的顶
  点降到没有任何“国政的权能”的象征性天皇。1946年元旦,日本天皇颁布了后来被称为《人的宣言》的诏书。申明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天皇
  的肖像从国家各个机关学校摘了下来。盟总另外发布了神道指令,命令国家和神道神社完全分离,禁止国家支持神社,在教育中排除神格天皇
  和神国日本的思想。
  宪法第九条是鉴于日本军国主义随意发动战争,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专设的条款。它这样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
  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
  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虽然后来日本建立了实质上是军队的自卫队,但由于第九条的制约,战后日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使之在和
  平的道路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在议会制度、内阁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上的改革,使日本的新宪法体制基本形成。
  在经济领域,农地改革从经济基础上改革了作为日本军国主义重要支柱的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
  盟总解散了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经济基础的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十大财阀所占有的企业总资本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35%
  ,金融资本的53%,重化学工业的49%。美国的调查报告说:“只要财阀继续存在,日本就是财阀的日本。”美国采取了解散控股公司、排除财
  阀家族的统治力,股份分散化和排除过度集中四种办法,解散了财阀,虽然在后期美国改变了政策,但是这次改革打破了封建和垄断的金字塔
  型垂直体制,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此,有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登上了舞台;子公司成为独立
  公司后,独立性和灵活性大为增强。在后来形成的企业集团中,集体领导代替了个人独断。企业不再是为某一个特定家族服务,而是为共同利
  益而奋斗的“企业共同体”。
  在劳动体制改革方面,建立起完全资本主义的劳动体制,改善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
  早在占领初期,盟总在战后“初期对日方针”中就提出“理论上及实践上的军国主义以及极端国家主义,应从教育制度中铲除;旧陆海军
  职业军人及下级军官等军国主义以及极端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均应从监督及教育地位中铲除之。”
  美国派出的教育使节团在日本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指引航向的作用。1947年3月底,《学校教育法》和《教育基本法》同时颁布施行。这是
  一个以提倡个人价值与尊严、教育和研究自由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案。削弱了文部省的中央统治权力,实行教育的地方分权。在学制上实行了
  男女合校的六三制义务教育。对日本战后的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东京审判
  1945年12月6日,美国首席检察官约瑟夫·基南和助手齐聚东京,开始组建来自11个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到1946
  年,美国提起起诉的名单中有30位甲级战犯,最终有26名甲级战犯被起诉。1948年11月4日,东京审判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对25名主要被告下达
  了有罪判决,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武藤章和广田弘毅被判处绞刑。
  麦克阿瑟下令将他们的尸体火化后,弃之于大海。却没有想到日本一些人,从1978年起偷偷塞进并把他们供奉在靖国神社里,阴魂不
  散。
  但是即使在审判中,基南几次提到天皇的战争责任,都被麦克阿瑟否定了。早在登陆日本以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他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里,

  预言了审判天皇将给美国带来的后果。
  “对他的控告无疑会在日本国民中引起巨大的骚乱,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天皇是日本人统合的象征。排除了天皇,日本就会瓦解···
  ···很可能需要供养一支一百万人的大军,无限期地维持秩序。”
  4,复苏
  战后的改革为日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成为现代日本的全新起点。日本经济在这个基础上迅速起飞,很
  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946年12月10日,东京大学教授,吉田茂内阁煤炭委员会委员长有泽广巳发表了《挽救日本经济败局之路》的文章,其中指出:“将一切
  经济政策集中倾斜与作为基础原料的煤炭生产上。”“以此为杠杆,即可创造提高生产水平的契机。”
  当时面临的日本战后危机,是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有600万人失业,约占劳动人口的20%。日本的粮食奇缺,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时
  连日本大企业的头面人物也找不到聚会的餐馆。物资奇缺、通货膨胀,日本自己发动的战争,将日本人推到“除了被打败,啥也没捞到”的苦
  难深渊。
  美国一开始有一个要求日本赔偿的计划,总统特使兼驻日大使鲍莱公布的报告说,要将日本的陆海军工厂、飞机制造厂、轻金属厂的全部
  设备和钢铁、造船、火力发电、机械制造的一半设备用于受害国家的赔偿。仅让日本保持25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到美国的战后对日政策
  发生转变之前,实际只拆除了不到原计划的7%、价值1。6亿美元的5万多台机器。
  着眼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是一批有远见的学者和政治家。石桥湛山和大来佐武郎在这一时期在战败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日本经济。吉田
  内阁很快就以这些人为核心,着手研究日本战后经济重建工作,1946年3月公布的《日本经济重建的基本问题》,经修改后成为日本的经
  济计划。
  吉田政府采纳了有泽广巳的建议,以煤炭和钢铁为重点,将融资向煤钢倾斜,通过差价补贴保证生产费用。两年的倾斜生产方式使日本经
  济摆脱了萎缩的局面,开始了扩大再生产。此时日本又赶上粮食连续两年丰收,经济上略微缓过一点气来。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来到日本,以占领军总部最高经济顾问的身份,制定实施稳定日本经济的计
  划。
  在道奇到来之前,国际局势骤然变化,西方和苏联已经处于冷战状态,中国革命迅猛发展,美国战略家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对压制中国
  革命已经无能为力,在东方只能扶持日本。另外,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认为:如果对日本工业打击过重,日本将会像德国一样成为美国的负担
  。美国对日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开始改变赔偿的方针,进行对日援助,把日本纳入美国经济的轨道,发挥日本作为“远东工厂”的和“共产主
  义运动防波堤”的作用。
  道奇在调查后曾经这样比喻:日本的经济好像“竹马”,两脚踩高跷。一根是美国的援助,另一根是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各种补贴。这种“
  竹马经济”有粉身碎骨的危险,必须砍短。为此,一是实施紧缩财政;二是实行1美元对360日元的固定汇率。这两剂猛药都是为了促使日本企
  业对摆脱美国经济援助和日本政府的补贴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道奇的这种急刹车的政策虽然稳定了物价,解决了通货膨胀,但也带来了相当的负作用,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出现了稳定恐慌。就在
  日本的生产开始出现呆滞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日本人为之兴奋不已,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天佑”。
  那就是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
  这个“从天而降的大繁荣”为日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那就是“朝鲜特需景气”。作为侵朝美军的后方基地的日本,一下子就卖完了

  库存的货物。在“特需”的物资中,有70%属于武器和军用物资,30%属于劳务。今天著名的丰田公司,在战争之前已经濒临崩溃,一纸
  军用卡车的合同又使之死而复生。
  到1952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在三年内增加了5倍,特需收入在1952年占到出口换汇的63%。
  当时在日本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只要带“ ”和“ ”字旁的行业都生意兴隆,纤维纺织业和金属业这两个特需部门的订货盈利幅度平均为
  4到5倍。
  两年后,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在特需景气的带动下,已经达到战前的水平,日本也大体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兴任务。而它带动的消费和
  投资繁荣又持续了两年。
  但是仅仅依靠美国援助和朝鲜战争的特需景气的天佑,并不能让日本实现经济自立。
  50年代,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浦山桐郎拍摄了一部很有影响的影片《化铁炉林立的街道》,后来成为日本电影明星的吉永小百合首次清纯亮
  相,它的背景传达的就是日本50年代大炼钢铁的气氛。
  1949年9月,吉田茂内阁提出《关于产业合理化》的决议,它标志着日本新的产业政策已经形成,并在整个50年代得到贯彻。
  产业合理化有四个主要原则:1,确立以合理化为前提条件的、最适合未来产业结构的各项产业指导方针;2,以迅速接近国际价格为目标
  ;3,依靠企业自身的创造性实现企业内部的合理化;4,积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效率。
  最先实现产业合理化的是钢铁行业,在其中,日本政府的通产省发挥了主导作用。50年代前期,日本钢铁业推广了大型平炉和炉前处理及
  氧吹冶炼技术,初步实现了自动化、高速化、批量化和系列化生产。到50年代后期第二次产业合理化的时候,实现了高炉大型化,年产35万吨
  的高炉发展成为年产450万吨的高炉。到1960年,日本钢铁企业氧气顶吹转炉的采用率将近12%,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能源,在第一次产业合理化的过程中,政府投入最多的产业是电力产业。50年代初期,日本以水电为主要开发对
  象。不久就转变成火力发电为主,以国产煤炭进行火力发电,但很快就改为用石油发电。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日本能源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是
  惊人的。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日本又抓住了一个机遇,中东石油的增产,廉价的石油如同白水一样,成为替代生产成本高昂的本国煤炭。煤炭
  在以后能源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到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仅仅只有3。8%,而以重油发电为主的大型火力发电占到了77%。另外随着“美日原子
  能协定”的签署,1957年,日本开始出现原子能热,各大企业相继开发原子能。这场能源革命以及带来的进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