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日本-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终于以《学制令》颁布出来。同时还发布了太政官的《告谕》,《告谕》开宗明义地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
  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有非学不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日用常行言语、
  书算,各种职业知识和技术。政府办学的目的在于四民平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这个命令的推行是强制性的,有的县采用了劝诱的手段,给小学生发给金属的“就学牌”戴在身上;有的给孩子发校旗和班旗,不少县官
  亲自到学校褒奖优等生。也有的县用警察强迫儿童上学,上午8点和下午3点,如果在街上发现闲逛的学龄儿童,立刻捉拿送到学校。
  在《学制令》施行的七年间,小学数量增加到28025个,教员71046人,小学生的人数达到230万人。
  1877年,文部省的官员、著名学者西村茂树来到第二学区考察。他看到的情况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的教育。绝大多数日本的小学
  生之在一年级和二年级读书以后就退学了,农民的孩子苦于费用,又要帮助家长干活。当时米价2块钱一石,但是学费就要两毛五,农民负担
  过重。教材里的东西离农民的生活太远,还不如原先的寺子屋,可以学到一些实用的技能。不少地方农民暴动反对新学校。
  1879年,在实施7年之后,学制令被废除了。取代它的是《教育令》。它的制定者是田中不二磨、美国顾问马利和伊藤博文。这是一
  个用美国式的自由教育思想设计出来的制度。和法国教育制度主张集权不同,美国教育制度更注重地方分权和尊重自由性。所以教育令废除了
  学区制,每个村设立公立小学。儿童4到16岁,在8年中只要上学4年,每年只要4个月。这个命令颁布后,原先鼓励民众就学的官吏受到
  了打击,强烈要求反对教育自由化,民众也反对将教育权力下放给地方。
  1880年,趁天皇视察的时候,新任文部卿河野向天皇提出考察报告书,和修改《教育令》的方案。根据这个修改后的《教育令》,文
  部省将小学的八年分段从“4,4”改为“3、3、2”。
  就在修改教育令的时候,天皇的侍读元田永孚为了促进“天皇亲政”的目的,和伊藤博文进行了一场德育大论战,他主张复活儒教,采用

  国家固有道德教育下一代。他以记录天皇的意见为名,写出了“教育大旨”和“两项小学条例”,送伊藤博文征求意见。他批判了文明开化,
  指责社会改革过分欧化。
  伊藤博文反应迅速,他认为政教应该分离,奖励科学。这种开明的政策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由于这次争论,在《教育令》中没有规定道
  德教育的问题。
  1882年,在法国巴黎,伊藤博文会见了到德国考察教育的森有礼。两人讨论了实行宪法以后日本应如何对待教育的问题。森有礼主张
  学习德国国家主义教育的思想和伊藤博文一拍即合。1885年,在日本实行内阁制以后,第一任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就任命森有礼为 
  第一任文部大臣。1886年,确定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学校令》颁布。这个由《帝国大学令》、《师范教育令》、《小学校令》、《
  中学校令》构建起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将学术研究和教育区别开来,大学专门研究与国家发展有关的学问,把中小学当作培养忠于国家的良
  善臣民的教育机关,充满了国家主义的思想。从平常中学到高级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形成一个培养英才的学校系统,成为学校体系的主体
  。
  1877年,工部省改工学寮为工部大学校。文部省决定将1869年政府接管幕府的昌平学校、开成学校、医学校合并,创办东京大学
  ,成为日本近代化的中心。到1890年为止,政府将全部教育经费的40%给东京大学,使之成为日本最著名的大学。1897年开设京都
  帝国大学。到20世纪初,日本又相继设置了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
  当时的帝国大学都有工学部,是专门传播西欧共学知识的教育机构。大多用外语教学。在西方尚未形成工学体系的时候,日本大学的工学
  体系直接借鉴了西欧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技术的人才和知识转移。而在实际产业建设中,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
  工业学校(相当于高中)对日本工业化的贡献超过了大学的工学院。中学毕业后,因为经济困难选择高工的学生,素质并不低。在明治年间,
  大学工学部毕业生大都担任官厅技术人员、学校教师、财阀企业的技师,而高工的毕业生则成为众多民间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引进西方现代
  技术,在日本加以改造,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高等工业学校作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大学工学部。
  到井上毅担任文部大臣的1890-1894年,鉴于日本产业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先后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
  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简易学校规程》。这些法案为日本培养近代产业技术基本知识的和技能的初级技术人才和工人创造
  奠定了法律基础。1894年在第六届议会上,他说:“虽无炮火之竞争,却存在实业技术之竞争。地球上各国正在开展技术、制造、贸易等
  方面的竞争。因此我国怠慢一日,就关系到国之富强、国之命运。”在这些法律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在明治中后期形成体系,为日本制造业的
  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00年8月,也就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庚子年,日本废除小学学费制度,实行四年的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延长到6年,儿童
  就学率到1908年达到97%。
  1872年坚决主张通过学制的大隈重信,几十年以后在《开国50年史》中说:“教育在维新之前,局限于武士四十万之间。至维新之后,则普及于全民。”
  

宪法
  1,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1878年5月14日早晨6点,大久保利通在自己的私邸中接见福岛县令山吉盛典,山吉刚开完在东京举行的地方官会议,正要返回县里。
  谈到快8点的时候,山吉想起身告辞。大久保说上班还早,挽留住他,谈了今后的政治指 导方针。大久保说:“现在事情渐渐安定下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以三十年为期。明治元年到明治十年为第一个时期,军事居多,为创业
  时期。从十一年到二十年为第二时期,这个时期是最重要的,整顿内治、繁殖民产,都在这个时期,我虽不才,但是决心克尽内务卿的职守。
  从二十年到三十年为第三期,这个时期的守成就有赖于后来的贤德之人继承修饰了。我的志向就是这样,所以在第二期所干的事业务求深加谨
  慎,为将来留下可以继承的基础。”
  眼看办公时间已到,大久保送走山吉,乘双头马车前往临时皇居赤坂离宫院内的太政官署上班,马车刚走过纪尾井町,大久保遭到六名刺
  客的袭击,当场毙命。
  刺杀大久保的六位刺客走到临时皇宫前面自首。他们留下了斩奸状,批判藩阀政治家上不听天皇的谕旨,下不听民众的公议,压制民权,
  以政治为私有。他们要改革有司专制的现状,要求举办民会,采取公议。政府将这六人处以斩首。9天后,政府将木户孝允和大久保的儿子列为
  华族。
  自从一年前西乡和木户相继死去,“维新三杰”在一年之内全部走出历史舞台。
  一年前的7月,在青森县陪同天皇巡幸的空闲,岩仓具视在住所设了小宴,请木户孝允过来小酌一杯。两人谈到时务。岩仓对维新以来各
  位大臣进退无常,施政方针弛张失度深感忧虑。木户担心的是日本很快就要建立立宪制度,开设国会,而天皇权威还远远不够,不少地区的农
  民还不知道天皇是什么人,皇室的经济实力也不强。他认为尊与富密不可分,天皇必须有巨大的经济实力。
  当年,政府将皇室经费和宫内省的经费分开,为皇室增加财产作了准备。从那以后的十多年里,这些臣子不断为天皇积聚物质财富,到
  1886年,天皇的财产已经有了315多万公亩。此后,又把广大的国有山林原野划入皇室财产,到1890年皇室财产已经达到3亿6千万公亩。皇室在
  1889年颁布宪法的时候,手中持有的股票已经达到974万日元。天皇和皇室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地主、资本家。1888年,政府把新建的皇城命名
  为宫城,1889年,明治天皇搬进了政府为他特意建造的宫城。
  早在岩仓使节团到欧洲考察的时候,木户孝允就开始构思日本的下一步国家体制建设。在第一期急速近代化的过程中,他首先关注到日本
  的现代化可能只是“日本桥边的现代化”,仅仅移植了西方文明的皮相,而在农村和广大地区,这一进程还根本没有触及实质。就在他思考下
  一步日本的改革时,西南战争爆发,他在忧虑之中逝世。
  日本进入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时代,第二次维新也从此开始。
  2,制宪的步伐
  明治天皇欣赏的伊藤博文上台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作为一个争取民权的资产阶级运动,在明治维新一
  开始就成为日本政治格局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它也是明治维新的必然结果。这个运动呼吁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和国会,在70年代和80年代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制定宪法的一种外在动因。
  一直以东方俾斯麦自许的伊藤博文自己清楚地意识到,制宪的历史重任落在他的肩上。
  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提出设立议会和国会,尊重“公论”的开明政治。明治初年,政府指示青木周藏制定宪法草案,以体现君民共治、
  限制君权、约束官吏、提高人民地位的原则。1875年,天皇发布《建立立宪政体诏书》,设元老院专司立法,设大审院(最高法院)负责
  司法,逐步建立国家立宪体制。
  在野的前官僚也开始攻击现行政府,在1874年因为“征韩论”退出政府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岛种臣等八人联合起
  草《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他们打起设立民选议院和制定宪法的旗帜,在日本掀起了全国性的自由民权运动。1880年3月,成立了统一

  组织“国会期成同盟”。日本各民权组织提出了20多种日本国宪法草案。有的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有的主张以卢梭天赋人权为原
  则,主权在民,限制君权。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政府面对的不仅是自由民权运动,也面对以天皇为首的宫廷派势力。岩仓具视曾经对伊藤博文面授机宜,其核心在于宪
  法必须是一部钦定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这是宫廷派的两大重要方针。为共同对付民权运动,维护天皇制,伊藤博文和宫廷派妥协。
  但是在政府内部,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致发生了明治十四年(1881年)的政变。
  在开设国会和制宪问题上,伊藤博文代表渐进派,大隈重信代表激进派。1880年,伊藤博文提出建议,先强化元老院,再召开国会,
  确保制定出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钦定宪法。但是大隈重信虽然同意钦定宪法,但是他反对天皇总揽大权,采用英国政党内阁体制,由国会取得
  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在2年后选举议员,第三年召开国会。伊藤看到他的建议书以后,表示不能接受。
  正在这个时候,萨摩出身的北海道开拓使黑田清隆将政府财产以低廉价格出售给同乡——出身萨摩的政治商人五代友厚。当时三菱家族也
  想垄断北海道海运权,与五代主持的关西商会展开激烈竞争。和三菱关系密切的大隈重信将这个消息捅给了报社,社会舆论一致抨击政府黑幕
  ,事态发展得越来越大。
  伊藤博文在千住火车站向正在巡幸的明治天皇汇报了情况,天皇认为大隈重信是有野心的“韩信、彭越之辈”,决定并罢免了大隈重信,
  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日期定为明治23年。
  伊藤博文独揽了制宪大权,开始一步步实现其渐进的制宪计划。
  伊藤博文选择德国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