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下〃。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换句话说,臣子的功用是以有为为天下用。这一段里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天道》)
  《庄子》这一段接着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同上)君主一定要这样,因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可是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一切〃事。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让他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命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种方法,他无为,而无不为。
  至于君主〃用天下〃的详细程序,这一段里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同上)
  很清楚,这个程序的后部分正与法家相同。这一段还继续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同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对法家的批评。法家的治道,需要君主公正无私。他一定惩罚应当受惩罚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亲友;他一定奖赏应当受奖赏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仇敌。只要他有一些时候不能这样做,他的整个统治机器就垮了。这样的要求是一个仅有中等智力的人远远不能胜任的,真正能实现这种要求的还只有圣人。
  法家和儒家
  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德,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不认识当初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个方面,儒家是保守的。在另一方面,儒家同时又是革命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传统上只按出身、财产划分的阶级区别,儒家不再坚持了。当然,孔子、孟子还继续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区别在于个人的道德水平,没有必要根据原来的阶级差别了。
  本章一开始就指出,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所以,儒家要求不仅治贵族以礼,而且治平民也应当以礼而不以刑,这实际上是要求以更高的行为标准用之于平民。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是革命的。
  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行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还要讲到。这一章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是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的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洋哲学中〃共相〃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形上学原理。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该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不同的名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里只不过是伦理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从《易》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这些卦辞、爻辞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易》,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者,象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作用,是代替一类或若干类具体事物。一个事物,按某种条件归入某类,就可以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式;这就是说,它可以代入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该遵循的道。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举例来说,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顺之象。凡是满足刚健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凡是满足柔顺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柔顺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彖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卦《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乾卦正好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臣为妻,就应当查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万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的道,还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者是被动成分。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合作。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定。例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形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说的阴、阳都只有绝对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另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后来虽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论的基础,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统。可是照〃易传〃的说法,〃易与天地准〃(同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准确的对应物。所以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固然是讲的宇宙,可是它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等于〃太极〃,〃阴〃、〃阳〃相当于〃两仪〃。
  《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传·上》说:〃生生之谓易。〃这又是两套说法。前者指宇宙,后者指易。可是两者又是同时可以互换的。
  万物变化的〃道〃
  我们已经知道,易有一个意义是转化、改变,合称变化。〃易传〃强调:宇宙万物永远在变化过程中。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被,无往不复〃。〃易传〃认为这句话是万物变化的公式。这就是万物变化的〃道〃。
  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易》的卦辞、爻辞。把这种恰当叫做〃正〃、〃中〃。关于〃正〃,家人卦《象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中〃的意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人的自然倾向是太过。所以〃易传〃和《老子》都说太过是大恶。《老子》讲〃反〃(第四十章),讲〃复〃(第十六章)。〃易传〃也讲〃复〃。《易》有复卦,其《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易传〃的《序卦传》运用〃复〃的概念,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易》原来分为上经、下经。《序卦传》认为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关于上经,它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序卦传》接着说明,如何上经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关于下经,它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又接着说明,如何下经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第六十三卦是既济,既济是已经完成的意思。《序卦传》在此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照这样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至少有三点涵义:(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社会界,形成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2)在演变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4)在演化过程中,〃物不可穷也〃。
  〃易传〃和《老子》一样认为,要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地胜利;要避免丧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补充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所以《系辞传·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还和《老子》一样认为,谦卑是美德。谦卦《象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中和
  〃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了。〃中〃很像亚力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