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科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受宗教法庭干预”的特权。于是这些大学逐渐成为欧洲学术的中心,许 

多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与大学的兴起有直接的 

联系。 


… Page 10…

     欧洲社会经济与文化缓慢的进步逐渐使欧洲人恢复了对自然科学的兴 

趣,在思想领域,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200至1225年间。欧洲人从阿拉 

伯语的译本中发现了亚里斯多德全集。牛津大学的校长格罗塞特立即把它翻 

译成拉丁文。当时人们已经深信教会作为天启的接受者与解释者,而且虔诚 

地按照《圣经》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亚里斯多德的体系在许多地方与教义不 

符,但是它对外部世界却作出了比较好的解释。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托马斯·阿 

奎那巧妙地运用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义。他认为基督教的神秘教 

义不能用理性去证明,但可以用理性去检察和领悟。阿奎那的思想虽然很保 

守,但他毕竟为理性留有了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 

根抨击了对权威的过度崇拜。他明确提出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实 

性,并且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果。 (他的伟大功绩我们将在数学 

史、物理学史中详细叙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后来的邓斯·司各脱、 

威廉·奥卡姆等人对经院哲学的一再攻击,笼罩在欧洲上空的乌云逐渐散去。 

虽然自然科学在反对教会反动势力、争取独立发展方面还需要走一段曲折的 

历程,但是黎明的曙光已经降临了。 


… Page 11…

                              4。东方的繁荣 



     当中世纪的西方科技惨淡经营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庞大的封建 

帝国——中国正悄然崛起。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统 

一中国。隋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无疑有利于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尤其在隋文 

帝杨坚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使隋朝在20多年内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库充盈、财力雄厚、武力强盛。在隋朝短短的 38 

年时间里,农业人口激增。户数增加400多万户,人口增加1600万。农业人 

口的增加促使垦田面积显著扩大,国家粮仓丰实,到了“府藏皆满,无所容, 

积于廊庞(外)”的地步。在农业生产发达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在隋代,纺织业、瓷器业、造船业和造桥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隋代商业贸 

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当时的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而且“招 

致商旅,珍奇山积”,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因此隋朝虽然立国时间短促, 

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可惜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穷 

兵默武,以至众叛亲离,很快被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称帝,建立唐朝。627年,李渊传位于唐 

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亲眼目睹了强盛的隋政府的灭亡。为了避免“覆舟”之 

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安定秩序, 

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虚心纳谏, 

并且于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颁行《唐律》。《唐律》是中国古代流传 

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共502条,分为名列、卫禁、取制、户婚、厩库、 

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唐律》对唐代的经 

济繁荣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清 

平、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之治”。此后,武则 

天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盛唐”之誉驰名世界。从那时起, 

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至今仍有些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唐代农业生 

产发展很快。唐代实行“均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同时推行 

 “输庸代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耕作。因此到天宝年间,全国 

户数达到900万户,人数超过5000万,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 

     唐代手工业也随之兴盛发达。唐代的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类。唐中央 

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各类官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生产 

的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供给宫廷、官僚和政府的消费和使用。 

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所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用和 

纳税,一般拿到市场出售。私营手工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作坊集中于城市。 

作坊主是技艺熟练的师傅,技艺世代相传。盛唐时期,传统的纺织、造船、 

陶瓷、造纸等手工业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导致商业的繁荣。除了原先的国际贸易都市长安和 

洛阳,扬州、益州、杭州等地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还出现了广州、 

泉州等外贸港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贸易也日益发达。这些都为唐代科技的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 Page 12…

     此外,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唐代对外交 

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西路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 

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 

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海 

路交通可到日本、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有的有先进的天文历法,有的农业、 

纺织业很发达。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印度的地 

图、药物、植物、炼丹术等,于贞观年间传入中国;波斯人李珣留居中国期 

间撰写《海药本原》,详细介绍海西诸国出产的草木药名。当然,在交往的 

过程中,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周边诸国,泽被当地。 

     隋唐政府都非常重视古代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隋文帝和隋炀帝曾不惜 

重金收购古籍,并组织人员大规模抄写,国家拥有大量的图书典籍,藏书达 

30万卷。唐代太宗、玄宗、文宗在位时,也屡次组织人力抄书,并设立了修 

书院,使“四库之书复完”。隋唐时期藏书之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隋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方法,设立了进士科。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 

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招收学 

生2000多人,以官僚子弟为主,庶族平民子弟亦可入学。此外,各地方州县 

也开设官办学校,允许百姓创办私学。六学中前面三项学习儒家经典,律学、 

书学、算学有专业课程。每年冬季11月,各官办学校把毕业学生选拔到尚书 

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由州县保荐应举。科举以常举为主,分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又以明经和 

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 

士考试的内容有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当时明经录取率为十分 

之一、二,进士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进士及第很难,但进士的社会地位 

很高,及第后很快飞黄腾达,有“相将白日上青天”的说法。因此吸引了绝 

大多数知识分子,有人甚至老死于文场而不悔。 

     隋唐确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当时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方面科举制度比起隋唐以前豪强门阀把持取士的制度有所进步,贫寒子弟也 

有机会受教育、出人头第,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数量。而且隋唐确立的数学、 

医学教育制度,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是起了推广和传播作用的。以上是积极的 

一面。另一方面,进士科吸引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而从事数学、天文、医 

学的往往居官低下,于是科学技术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养成了以技艺为耻的 

社会风气。“茶圣”陆羽著有《茶经》,在农学上很有造诣,却遭到官宦的 

轻慢,不以士人的礼节相待。陆羽深以为耻,著《毁茶论》以诫后人。久任 

太史令的庾俭也“耻以数术进”。因此,当时一般人不肯以毕生精力研究科 

学技术。隋唐科技成就虽著,主要是由隋唐发达的经济以及出身贫穷的少数 

科学家维系,其实专业科技人才十分匮乏。这是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间 

虽然出现过几次中兴,然而盛唐时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后藩镇割 

据混战,农民起义频仍。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由此开始的“五代十国” 

是藩镇割据和混战局面的延续。 

     五代是指中原一带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5个朝 


… Page 13…

代,历时53年 (907—959)。十国是指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的10 

个割据政权:吴和南唐,前、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五 

代十国的军阀们相互争战仇杀,以致“城邑残破,户不满百”,百姓流离死 

亡,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对科学技术进步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五代 

十国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展不大。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 

身,率领军队回到开封,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979年,宋太宗赵匡 

胤吞并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这时中国尚未 

统一,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势力很大,而且经常南下侵宋。 

靖康二年(1127),新兴的女真族大举南侵,攻破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徽、 

钦二帝,大肆劫掠后撤兵北去。北宋政权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同 

年5月,北宋旧臣拥戴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为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 

后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偏安江南100余年。后来北方 

的蒙古族又崛起。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四处征战,于1234年灭金,1253年 

攻克大理,并派兵占领吐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了元 

朝。并于1276年攻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朝统治延续 

到1368年。 

     北宋统一中原,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农业方面,由于宋代租佃契约关系在名目、数目上逐渐固定下来,而且佃 

户庄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可以脱离地主自立户名,在法律上 

确立了良人地位,因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此外,宋代政府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即为永业”,这使得宋代农业发展很快。北宋耕地面积比 

从前扩大约200万顷;水利工程大约是唐代的2倍;先进的农具——江东犁、 

筒车等得到普遍使用;江浙地区的稻田亩产增加到2至3石。宋代发达的农 

业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明显提高。 

     宋代的手工业空前繁荣。这表现在独立手工业者较以前增多,而且各手 

工业作坊,规模之大,分工之细均超过了前代。如宋代少府监所辖的文思院 

下面分:打作、棱作、钑作、钉子作、玉作、玳瑁作、银泥作等32作。将作 

监所辖专管土木工程的有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瓦作、竹作、塼作、 

并作等东西8个作司。正如欧洲手工业分工细化促进了欧洲工艺水平的提 

高,宋代手工业分工如此之细,也是有利于手工技术的发展的。因此宋代在 

纺织、陶瓷、印刷、船舶制造等部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出现了《营 

造法式》、《梓人遗制》等总结记载手工业技术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