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物质的一般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多样性的思想。A项中的多元论是指世界的本原不唯一,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基本知识,一般考生都能掌握。但将二者的关系具体化为不同的观点,让考生进行选择,也就有了一定难度。解答此题,考生应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简单地说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据此分析可知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7。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属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该题选项涉及到时间的客观性、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A、B都否认时间的客观性,因而,只有C、D是正确的。    
    8。 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但题目问的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只要懂得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就不难判定。A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是生产实践,属于基本形式;B、C不属于基本形式。所以,应选AD。    
    9。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揭示了动静间的关系,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承认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二者相互包含,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答案选ABCD。    
    10。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所包含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2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解析]实践是由实践主体、中介(工具、手段)、客体和环境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实现的。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其中的四个选项,全面揭示了题干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11。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解析]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所以选ABD。    
    1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3页知识点二、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概括了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全部内容。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界,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它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二者既分化又统一,实践是他们分化统一的基础。就共性而言,无论是人类世界还是自在世界都具有客观性。就区别而言,人类世界又不是自在世界。很显然C项不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都正确。    
    13。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践在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3页知识点二、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解题前首先要读懂材料,这段话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先在性,同时又强调人在改造自然中的能动性,即实践在天然自然(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转化中的作用,所以选BCD,A项夸大人的能动性,属唯心主义观点,不合题意。    
    14。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中“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B、C两项的正确性很容易看出来。正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概括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D项也正确。    
    15。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的主观性表现为不同主体间的差异性,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也可能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或虚幻的反映。所以答案选ABCD。    
    16。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题干中用拟人的手法很形象的说明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A、B、C三项都正确。D项“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说法是不正确的,应予排除。    
    17。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本质的认识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题干是马克思关于意识本质的著名论断,揭示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CD。B项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错误的说法,物质世界而非人脑是意识的源泉,故A、B都是错误选项,应排除。    
    18。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由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思维模拟又称人工智能,它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但它同人类思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题中所给选项中的A、B、C、D都正确反映了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为正确答案。    
    19。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表明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再大,不能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可能创造物质,也不能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如果说意识可以创造物质、可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这就转化为唯心主义的观点了,所以本题要排除选项A。至于选项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选项,意识反映世界,同时在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所以本题选BCD。    
    20。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本题题干是列宁的一段话,在该引文中,列宁正确指出: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两者的对立具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界限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而要承认它们一方面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反过来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这就是意识转化为物质。所以选ABD。    
    21.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唯心主义则相应地认为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运动是人们精神的运动、时空是意识和观念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所以A、B、C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为正确选项。而D项则是二者都可承认的观点,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因此D不正确。    
    2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含义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鲁迅这段话形象地提示了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宗教迷信思想,乃至种种错误思想的客观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同时又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意识有时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这种虚幻的主观反映,绝不是无中生有的,在客观世界中也可以找到原型,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罢了。所以选ABD。    
    23。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2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解析]A为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构质基础,B为智力因素,C为精神动力因素,D属客体的内容,所以选ABC。    
    三、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