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产队转移到生产大队,在贫队和富队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这就导致了平均主义,因而引起不满。从1968年开始,激进派号召向大队核算转变,但这种做法在周恩来反击以前,已于1970年被①制止了。农村激进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是要收回农民的自留地,这个方面,他②们似乎也早在林彪覆灭以前的1970年就往后退了。统计表明,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统计表明,粮食产量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生产也没有普遍发展。③然而,1972年可以称为周恩来年。文化领域出现松动,在周的鼓励下,一位著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要恢复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虽然这篇文章没有能够在激进派控制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并且遭到张春桥和姚文④元的反击,但毕竟最后还是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了。在1972年5月20日至6月底于北京召开的有300多位中央和地方高级干部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上,⑤周深化了对林彪的批判,并且赢得了毛的坚决支持。但是,周恩来没有能够摧毁左派,因为说到底,激进派仍然得到毛的支持。到1972年12月,毛泽东感到反左浪潮走得太远了。在张春桥和姚文元的强烈要求下,他最后裁定,①林彪不是极左,而是极右。 激进派抓到这根救命稻草,重新开始了进攻。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②  1981 年决议《注释本》,第416 页。 ① 参见戴维·茨威格:《中国农业的激进主义(1968—1981)》,第57—60 页和第5 章;还可参 见他的“政策执行策略:中国农村的政策‘风’和大队核算(1966—1978)”一文,载《世界政治》 1985 年1 月,第37 卷第2 期,第267—293 页。 ② 戴维·茨威格:《中国农业的激进主义》,第57—60 页和第6 章。 ③  1969—1973 年粮食产量统计数字:1969—210。9 万吨;1970—239。9 万吨;1971—250。1  万吨;1972—240。4 万吨;1973—264。9 万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83),第158 页。 ④  1972 年是周恩来年这一估价,出自拉斯兹洛·莱德尼:《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1921- 1985 ): 自画像》,第355—356 页。该书讨论了本章涉及的有关问题。周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彻底驳斥他在1932 年曾经叛党的说法,这种说法看来是在康生和江青唆使下精心罗织的。虽然他四处散发毛对他表示信任的 简短讲话,几乎直到他逝世为止,“四人帮”仍继续利用这项罪名攻击他。参见《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地 登载所谓“伍豪启事”问题的文件》,《党史研究》1980 年第1 期第8 页;伍豪是周恩来当时的化名。 参见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6—627 页,该书讨论了周培源论教育改革的文章;默尔·戈 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建议和异议》,第162—166 页,讨论恢复科学研究的尝试。有关周无力控制《人民日报》的情况,参见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203—204 页。 ⑤ 郝和段: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5—626 页。 ① 有关这项在政治上必要、在理论上却站不住脚的重新评价,参见王若水的10 篇系列文章: “从批 ‘左’ 倒向反右的一次个人经历”,载《华侨日报》1989 年3 月12 日—21  日。在会议筹备期间,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受中央工作会议委托,负责起草②十大的三个主要文件:政治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草案。这表明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重新取得了优势地位。
  在十大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尽管九大以来中国的领导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两个报告和新党章仍然反映了九大的路线,这并不令人感到惊奇。用王洪文的话说:“四年多③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 自然,林彪的名字在新党章中被划掉了,但激进派不会抛弃这个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三年的理想和成就的文件,相反,他们重申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在新党章的④总纲部分加进这样的语句:“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无法了解他们是否企图使周恩来说类似的话,但在周的报告中,确实没有发现这样的观点。⑤新党章增加的其他内容,反映了激进派关注的其他问题:批判修正主义;反潮流;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必要性;坚持党对其他国家机关,尤其是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允许压制批评。①在十大结束后召开的党的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班子。选举结果反映了激进派的复活,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大大增加,九大时5位常委,现在增加到9人。9名常委中,毛泽东、王洪文、康生、张春桥可以看作是文化大革命目标的坚决支持者;朱德 (86岁)和董必武(87岁)是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没有什么政治影响,他们当选为常委主要是满足那些怀旧的高级官员,但 (假如与他们协商)他们几乎肯定会支持毛泽东;随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是一匹黑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对激进的要求态度暖昧,可以算作激进派的机会主义的支持者。这样,在政治局常委中,只有周恩来和叶剑英代表了稳健派的声音。
  新当选的政治局成员,如华国锋、吴德、陈永贵(斯达汉诺夫式的农民,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几乎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受益者,因此可以想象他们会支持文化大革命的目标。李先念、谭震林等高级干部,在周恩来短暂的反左期间,经过周的努力,得以重新工作,进入中央委员会,但未能返回政治局。
  当激进派经过林彪事件的打击,在十大上取得胜利之后,他们便秣马厉兵,准备向他们最可怕的敌人周恩来总理本人发动攻势了。
  “批林批孔”
  1974年1月18月,毛批示同意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 ② 郝和段: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8 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2 页。周恩来在报告中实际上使用了同样的语言;同 上,第9—10 页。 ④ 同上,第45 页。 ⑤ 威廉·A。约瑟夫认为,周的报告中含有微妙的暗示,林彪实际上是极左而非极右;参见他 的《评1958—1981 年中国的极左思潮》第138—139 页。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可以设想,周 在王和张向他呈送报告草案之后, 他曾修改过。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7、48、50、52、55 页。② 根据一份材料的记载,最初允许进行这种看来稀奇古怪的联系的,是 1973年8月毛对清华大学一个学习小组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毛指出可以将批①林批孔结合起来进行。但是,清华大学的学习小组肯定已经从毛在1973年3月召开的、旨在批判林彪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得到启示,毛在讲话中认为既需要批判林彪,也需要批判孔子。在5月和8月的两首诗中,毛泽东强化了他发出的信息。毛写这两首诗意在批评中国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郭沫若,因为郭沫若称赞儒家,谩骂儒家的主要反对者,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②                                                                  ③皇。 中国人常不适当地把毛比作类似秦始皇的开国皇帝,而秦始皇是遭到中国历代历史学家辱骂的专制统治者。
  到8月,毛的讲话肯定已经在政治鉴赏家中广泛地传开,激进派控制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广东教授撰写的文章,提出了随后的批林批孔运动的一些主要观点,其中包括与当代中国政治关系最密切的那个观点。他引用了孔子的《论语》中的一段话:“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虽然转弯抹角,却明白无误地批判了周恩来重新起用一些高级干部的措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的一个原因是周的姓氏的缘故,他所批判的一位公元前12世纪最伟大④的政治家周公,正好与周恩来同姓。 (原文如此——译者)。
  当这篇文章在中国上下讨论的时候,江青跑到清华,组建了一个班子,⑤为全国性的官方批判运动提供理论武器。该小组由前中央警卫团、人民解放军8341部队政委迟群领导。迟群当时是表6                               年4月—19731969年8月领导班子的变化 ②  “林彪与孔孟之道”,参见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16 页。 ① 乐黛云、卡罗林·韦克曼:《走进暴风雨:奥德赛——一位中国革命妇女》,第323 页。 ② 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68 页。毛在他与一位神秘的来访的埃及领 导人的谈 话中,把孔子和秦始皇帝进行了比较;同上,这里我不能引用有关资料。毛习惯于用郭沫若的诗作陪衬来 赋诗填词;例如可参考《中国文学》1976 年第4 期,第43—44 页、 48—50 页。但在《沫若诗词选》中没 有收集毛泽东答郭沫若的任何一首最近的诗。 ③ 《彭德怀事件》,第36 页。 ④  “每季大事和文献”, 《中国季刊》第57 期 (1974 年1 — 3 月),第207—210 页。周恩来就他长期以 来一直主管的外交事务发表的讲话,在毛的提议下,1973 年11 月受到政治局的批评,当然使“四人帮” 以为他们的机会来了;王:《大动乱的年代》,第417 页。 ⑤ 乐和韦克曼:《走进暴风雨》,第323 页。清华在发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江青与这所大 学的联系,表明她最初可能是从毛泽东那里得到指示的。原政治局成员获得提中共九大                       中共十大升或新入选政治局者毛泽东 常委                    毛泽东 常委林 彪 常委                     周恩来 常委、副主席周恩来 常委                    王洪文 常委、副主席             (新入选)陈伯达 常委                    康 生 常委、副主席              (提升)康 生 常委                     叶剑英 常委、副主席             (提升)叶剑英                        李德生 常委、副主席             (提升)李德生 (候补委员)            朱 德 常委、副主席              (提升)朱 德                          张春桥 常委                     (提升)董必武                         董必武 常委                     (提升)江 青 (女)                   江 青 (女)叶 群 (女)                  刘伯承刘伯承                         许世友许世友                         陈锡联陈锡联                         李先念李先念                         姚文元李作鹏                         纪登奎                          (提升)吴法宪                         汪东兴                          (提升)邱会作                         韦国清                          (新入选)姚文元                         华国锋                          (新入选)黄永胜                         吴 德                           (新入选)谢富治                         陈永贵                          (新入选)纪登奎 (候补委员)            吴桂贤(女)(候补委员)  (新入选)李雪峰 (候补委员)            苏振华 (候补委员)             (新入选)汪东兴 (候补委员)            倪志福 (候补委员)             (新入选)赛福鼎 (候补委员)             (新入选)说明:两次大会中只有主席和副主席排了名次,其他人皆按姓氏笔划排列,九大以后政治局的名次重新进行了排列,以便于表明1969年至1973年之间政治局领导成员的变化。
  清华大学革委会主任,同时负责首都另一所重点院校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他的助手是谢静宜,也来自8341部队,曾做过江青的秘书 (原文如此,实际上,谢在文革前是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中——译者),后来调到清华大学担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①1973年秋天,迟群和谢静宜组织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12位 (后来增加到32位)学者,专门进行研究,撰写文章,把林彪和孔子联系起来,为了现实政治的迫切需要,去进行历史类比。这个理论批判队伍被称为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简称“梁效”(两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