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却同他们的苏联同行一样,制定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的政策,这一政策不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存在,在50年代就已开始实行。如表12中的数据所示,外贸比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起伏不定,找不出一个清晰可辨的趋向。由于严重的混乱造成的直接恶果以及1959—1961年的收成不佳,60年代初和1967—1970年这两个时期的进口率处于最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反对盲目依赖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言论,在当时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60年代后期,钢、铜、化肥及其他许多东西的进口达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和其他消费品进口下降,但这主要是国内收成较好使然。
  机械和设备的进口在1968和表12                               外 贸 比率 ① 如果进口占国民收入5%,投资占30%,而且全部进口是由需要投资的产品构成的话,那么,投资的 16。7%将由进口提供(5/30),而其余的则靠国内自产。 ② 中国的数据表明,全部进口的80%是“生产工具”,但是,中国的数据中包括许多中性产品,如纺织 纤维、橡胶等。 ③ 这些数据来自霍利斯·切纳里和莫里斯·赛尔奎因:《发展模式(1950—1970)》,第192— 195 页。项 目       (1)        (2)        (3)外贸比率国民收入       出口         进口年份                     (10亿人民币)              (2)÷(1)(3)÷(1)1952     58。9         2。71         3。75                    0。046 0。0641957     90。8         5。45         5。00                    0。060 0。0551962     92。4         4。71         3。38                    0。051 0。0571965    138。7  6。31                5。53                    0。045 0。0401970    192。6  5。68                5。61                    0。029 0。0291975                                  250。3  14。30  14。74  0。057 0。0591978                                  301。0  16。77  18。74  0。056 0。0621980                                  366。7  27。24  29。14  0。074 0。0791982                                  426。1  41。43  35。77  0。097 0。0841986                                  779。0  108。20 149。86 0。139 0。19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第20、357页;《中国统计年鉴》
  (1986),第40、 481页;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1),第4、89页。
  1969年中骤然下降,可能部分是由于“左”派敌视国外技术的缘故,而1967①和1968年工业遭到的全面破坏可能也是一个因素。总的来说,1966—1970年总进口额的票面价值,与1953—1957年大体相当;从票面价值来看,1971—1975年的进口额几乎超过1953—1957年水平一倍以上。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1966—1970年的外贸率就大大低于1953—1957年的水平了,而直到1975年才恢复到先前的水平。简言之,即使在外贸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依然保持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制定的封闭的经济战略,而没有偏离丝毫。
  表13                          部门基本建设投资 (以%计) ① 机械、设备和科学仪器的进口额,从1966 年34870 万美元,跌至1968 和1969 年的13600  万美元和13180 万美元,此后,在1970 年又急速回升到27660 万美元 〔美国中央情报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贸易 手册》 (1972 年12 月),第25 页〕。年 份      1963 1958 1963 1966 1971 1976项 目                -1957-1962-1965-1970-1975-1980重工业          38。7 54。9 48。0 54。5 52。1 48。0建筑业          3。9  1。4  2。2  1。9  1。7  1。9地质勘探         2。6  1。2  0。4  0。5  0。7  1。3运输业          16。4 13。8 13。3 16。4 18。9 13。5小 计           61。6 71。3 63。9 73。3 73。4 64。7轻工业          6。8  6。5  4。1  4。7  6。1  6。9农 业           7。6  11。4 18。4 11。4 10。3 11。0商 业           3。9  2。0  2。6  2。3  3。0  3。9教育、卫生等       8。1  3。9  6。0  3。0  3。3  5。7市政公共事业       2。6  2。3  3。0  1。9  2。0  4。2其 他           9。4  2。6  2。0  3。4  1。9  3。7小 计           38。4 28。7 36。1 26。7 26。6 35。4总 计          100。0100。0100。0100。0100。0100。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300—301页。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与早先的苏联一样;遵循着费尔德曼—马哈 拉诺比斯模式中阐述的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则。最大的投资被引到生产资料部 门,而没引向能生产出更多消费品的工厂。在表13中,项目的分类不甚精确, 但基本信息还是清楚的。全部投资的3/4用来制造机器,目的是要制造更多 的机器,或用来进行该部门的基础建设。1963—1965年的生产资料投资额下 降,但这更多地是由于1959—1961年的危机后恢复工作的需要造成的,而不 是因为长期战略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现有的工厂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人民仅 能勉强满足他们最低生存需求的情况下,把大宗资金投入新型的重工业工厂 是没什么意义的。恢复时期结束后,投向生产资料的资金就一下子回到了大 跃进时期的水平。
  根据费尔德曼—马哈拉诺比斯模式,这条战略 (它就是根据费—马模式 制订的)不仅在国民收入和生产资料工业方面,而且在消费品和人民生活水 准方面,都造成一个高速发展。实际上,这个模式提出的唯一正确的预测是, 投资率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不提高,投资率便会 下降,消费增长率也将随之下降。有关消费情况的数据将在以后提到,而当 务之急是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中国的计划制定者所期望的、上述模式所预测 的那些结果。
  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模式本身是不错的,但这个模式发生作用的那些假 设在中国是没有根据的。最大的错误在于资本—产量比率固定不变的假设— —一定的投资水平每年将造成相同的生产水平。而事实上,60年代后期和70 年代初期,中国的资本—产量比率开始逐渐上升,而既定的投资水平造成的 产量增长却越来越小。
  提出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材料是不够充分的,但表14和表15中却列举了 一些相关的数据。表14的统计数据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产出比率,但 在这些工业中,这些比率所发生作用的情况应与实际资本—产出的比率大体相当。表14中所列各部分,占全部基础建设投资和绝大多数与生产资料部门 相关的投资的60%。
  表14                     重点工业的投资—产量比率产业                年 份       1953 1958 1966 19711976门类    项 目                  -1957-1965-1970-1975-1980投 资            2。97811。0956。86012。93921。874电力         产量的增加工业       (10亿千瓦小时)     32。2434。1 75。3 75。277。25比 率            0。0920。3250。0910。1720。283投 资            4。66120。3179。87917。30818。969冶金钢材产量的增加 (百万吨) 6。88-7。667。55 2。249。24工业比 率            0。677-          1。3087。7162。05投 资            3。84714。1297。40921。67617。846机器机床产量的增加 (千台)  99。6-69。0116。415。9-61。5制造业比 率            0。039-          0。0641。36 -煤炭           投 资            2。96811。2184。6659。07413。625工业    产量的增加 (百万吨)  0。0110。0 0。0260。0630。192投 资            9。01521。70815。00131。75930。245货运量的增加运输业(亿吨/公里)      196。022。0236。0252。0333。0比率0。046         0。9870。0640。1260。091投 资            1。1984。1543。8848。90013。142石油       石油产量的增加工业          (百万吨)        2。9411。0831。4246。7210。64比 率            0。4070。3750。1240。1901。24说明: (1)全部投资数据以10亿元为单位。 (2)产量的数据在投资与产出之间以两年为间隔。为消除某些年与年之间的起伏,这里使用了三年的平均值。因此,1953-1957年的产量增长,实际上就是1958-1960年与1953-1955年之间各年的平均增长,等等。1976-1980年的增长就是1980-1981年与1976-1978年间各年的平均增长。 (3)比率获得的方式,是把投资的数字用产量增长数字去除。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227-231、283、300-302页。 (煤炭工业栏漏掉产量增加的数字,只有投资和比率数--译者)表15                        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分 类              积累           按1980年的价格实际物质产品       内在资本—产出比率年 份            (物质产品净值的%)净值的增长率1953—1957                24。2                 6。62             3。661958—1962                30。8            …4。30                  —1963—1965                22。7                 8。05             2。821966—1970                26。3                 6。50             4。051971—1975                33。0                 5。26             6。271976—1980                33。2                 5。57             5。961981—1985                30。8                 9。95             3。10说明:物质生产净值 (中国的术语叫国民收入值)的增长率的估算,首先是取得部门通货紧缩的指数,再利用这些通货紧缩的指数,将物质生产净值的时价折算成物质生产的不变价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40、41、49页。
  这些比率说明了什么呢?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生产一千瓦小时的电所需投资,是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期间所需投资的三倍;生产一吨钢所需投资近乎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所需投资的两倍;每吨运输公里所需投资超过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所需投资的40%。从资本投下到开始生产需要一段时间。对此间隔时间长短有不同假设。除了通货①膨胀因素外,不同的假设将改变这些结果,但并不改变全部结论。就付出的资本而言,中国所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少。表 15反映了全国范围内所受到的影响。
  我们在本章后面将对资本—产出比率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探讨。工人物质刺激的减少和计划不当,只是一部分原因。可以在条件更差的地方开发新油田,也可以在地形条件极差的地方修建新铁路。但无论如何,国民收入增长率明显地下降了,而由于投资率提高,消费资金几乎没有什么可增长的了。
  实际和名义工资与农村集体收入表16                        (每年以元为单位) ① 在这几个时期,中国物价的增长率非常有限。国家部门年度平均工资         农村集体人均收入分配分 类实际年 度                   名义                           名义           实际(1952年的价格)1952             446            446              —            —1953—1957          559            522            41。75a 38。81958—1962          546            461             42。9           35。81963—1965          651            530             48。7           39。21966—1970          623            525             59。5a          50。11971—1975          614            513             63。8           54。41976—1980          672            529             74。2          60。2说明: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通过他们的实际工资除以生活费用指数获得。对农村地区来说,没有任何合适的价格指数,既能排除在购买工业品时价格的变化,又能排除所配给的实物价格的变化。由于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使用了普通零售价格指数。
  a。这些数据仅是1956—1957至1970年的。
  资料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